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技能国家题库及答案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及答案-初级

操作技能国家题库及答案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及答案-初级

操作技能国家题库及答案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及答案-初级
操作技能国家题库及答案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及答案-初级

初级工理论知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号填入括号内)

001.石油在化学上是以()为主体的复杂的混合物。

(A)碳氢化合物(B)氢氧化物(C)氮氢化合物(D)氧化物

002.一种以液体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性有机矿产是()。

(A)柴油(B)汽油(C)沥青(D)石油

003.充足的油气来源是形成油气藏的()基础。

(A)储量(B)物性(C)物质(D)规模

004.石油主要是由三种烃类组成:烷烃、()和芳香烃。

(A)环烷烃(B)芳烃(C)碳烃(D)烯族烃

005.石油中除碳、氢外,还有氧()、硫等元素,一般它们总量不超过1%,在个别油田可达5%~7%。

(A)钙(B)氮(C)铀(D)镁

006.石油中碳的含量一般占()。

(A)84%~85%(B)84%~86%(C)83%~87%(D)84%~88%

007.石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两种,一般占()。

(A)90%~91%(B)92%~93%(C)94%~95%(D)96%以上

008.地层原油在压力降低到开始脱气时的压力称()。

(A)脱气压力(B)地层压力(C)饱和压力(D)流动压力

009.石油在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称为原油()。

(A)阻力(B)粘度(C)毛细管力(D)表面张力

010.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在地面条件下脱气后的体积之比值称为()。

(A)收缩率(B)溶解系数(C)体积变化率(D)体积系数

011.原油冷却到推动流动性时的温度称为()。

(A)结蜡点(B)凝固点(C)溶蜡点(D)凝析点

012.石油的组分主要以()为主。

(A)油质(B)碳质(C)胶质(D)沥青质

013.原油中,烷烃的碳原子个数为()右时呈固态的碳氢化合物称为蜡。

(A)5~30(B)5~17(C)16~42(D)32~56

014.石油主要由()等元素组成。

(A)碳、氧(B)碳、氢(C)氧、氢(D)硫、氢

015.原油压缩系数的单位是()。

(A)kg/m3(B)MPa(C)MPa-1(D)mPa?s

016.原油密度的单位是()。

(A)kg/m3(B)MPa(C)MPa-1 (D)mPa?s

017.原油粘度的单位是()。

(A)kg/m3 (B)mPa(C)mPa-1(D)mPa?s

018.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是()。

(A)细菌(B)有机物质(C)轻质烃(D)干酪根

019.高等生物含脂肪、蛋白质量多,在油、气()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A)储集(B)开发(C)运移(D)生成

020.一般认为,()物质主要是水生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珊瑚、藻类、各种微生物、介形虫等。

(A)生油 (B)有机(C)无机(D)干酪根

021.随着埋藏的深度不断加大,长期保持还原环境,压力、温度也逐渐增高,是促使()快速向石油转化的有利条件。

(A)氨基酸 (B)脂肪(C)蛋白质(D)有机质

022.前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大量(),为生物提供了大量的养料,使生物更加繁盛,所以这种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物具有丰富的有机物。

(A)有机物 (B)无机物(C)脂肪(D)氨基酸

023.一些有利生油的地理环境能否出现并长期保持,是受()运动所控制的。

(A)地心(B)地核(C)地壳(D)地幔

024.压力()可以促进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进行。

(A)稳定(B)降低(C)变化(D)升高

025.油气生成所需要的(),随生油母质不同而有差异。

(A)温度(B)湿度(C)细菌(D)氨基酸

026.在还原环境里,()能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而产生沥青质。

(A)低等生物(B)氨基酸(C)细菌(D)蛋白质

027.从广义上理解,天然气是以气态存在于()中的一切气体。

(A)大气中 (B)油层中(C)地层中(D)自然界

028.石油地质学所指的天然气是指与石油有相似产状的通常以()为主的气体。

(A)烃类(B)一氧化碳(C)丁烷(D)丙烷

029.天然气是以()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混合体。

(A)碳氧(B)碳氢(C)氮氧(D)硫氮

030.每立方米天然气中,液态烃大于()g的天然气叫湿气。

(A)10 (B)20 (C)50(D)100

031.天然气中乙烷以上的重烃含量超过()时叫湿气。

(A)5 (B)10% (C)80%(D)95%

032.甲烷在天然气中含量超过()时叫干气。

(A)50%(B)95%(C)80% (D)60%

033.一般情况下()与石油相伴生,而干气多纯气藏有关。

(A)湿气(B)天然气 (C)油田气(D)煤田气

034.在一定压力下,单位体积的石油所溶解的天然气量,称为该气体的石油()。

(A)粘度(B)密度(C)可溶性(D)溶解度

035.天然气在流动时,其分子间产生的摩擦力叫()。

(A)阻力(B)流动压力(C)天然气粘度(D)气压

036.天然气在接近常压条件下,粘度与压力无关,但随温度增加而()。

(A)下降(B)上升(C)不变(D)波动

037.天然气的颜色一般为()。

(A)白色(B)无色(C)黄色(D)蓝色

038.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二氧化碳(B)丁烷 (C)乙烷(D)甲烷

039.天然气是各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碳氢化合物,其中()占

绝对多数,一般含量都在80%左右。

(A)甲烷(B)乙烷 (C)丙烷(D)丁烷

040.含重烃多的天然气相对密度也大,相对密度大的天然气中甲烷含量相对()。

(A)较大(B)较多(C)较少(D)较好

041.天然气的可燃成分是()。

(A)CH4 (B)CO2(C)N2(D)H2

042.主要生油阶段是()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热催化降解和聚合加氢等作用生成烃类的阶段。

(A)细菌(B)有机物(C)轻质烃(D)干酪

043.油气生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生油阶段、()阶段、热裂解生气阶段。

(A)生烃(B)生气(C)主要生油(D)生成有机质

044.在主要生油阶段,氧、硫、氮等杂元素减少,原油的相对密度粘度降低,胶质、沥青质不断减少,轻质馏分增加,原油性质()。

(A)变差 (B)变好 (C)不变 (D)不确定

045.在沉积物压结成岩过程中,油气从生油层向临近储集层发生同期运移的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A)重(B)动(C)自然 (D)地静

046.构造运动力能够造成各种通道,为油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A)生成(B)裂解(C)运移(D)形成

047.在倾斜的地层里,更有利于()发挥作用。

(A)浮力(B)地静压力(C)水动力(D)毛管力

048.油气二资助运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动压力、()和浮力。

(A)地静压力(B)动压力(C)水动力(D)间隙水

049.油气进入储集层后,在储集层内的运移叫油气的()运移。

(A)初次(B)二次(C)三次(D)四次

050.在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运移。

(A)初次(B)二次(C)三次(D)多次

051.目前认为,()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暗色泥质岩,另一种是碳酸盐岩类。

(A)生油层(B)储油层(C)地层(D)气层

052.具有生油条件,并能生成一定数量石油的地层称为()。

(A)储油层(B)生油层(C)气层(D)盖层

053.生油层是由()物质堆积、保存,并转化成油气的场所。

(A)无机(B)化学(C)菌类(D)有机

054.油气藏()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的单位。

(A)油层(B)岩性(C)地壳(D)地质

055.油气藏具有独立的()系统。

(A)岩性(B)压力(C)油气(D)储量

056.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具有一定的规律

(A)分布(B)储量(C)性质(D)埋藏深度

057.构造油气藏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油气藏两种。

(A)不整合(B)岩性 (C)地层(D)断层

058.油气藏根据()的成因可分为三类。

(A)油层(B)圈闭(C)盖层(D)岩层

059.地层油气藏按圈闭的形成条件可分为()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

(A)背斜(B)裂缝(C)岩性(D)断层

060.油气藏内的油水界面与油层顶界的交线称为()。

(A)含水边界(B)外含油边界(C)油藏高度(D)含气面积

061.在油藏中,四周衬托着油藏的水叫()。

(A)含水边界(B)底水(C)边水(D)油水界面

062.油、气、水在储油()中的分布规律是顶部是气,中部是油,底部是水。

(A)盖层(B)构造(C)储集层(D)圈闭

063.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称为()。

(A)圈闭(B)储集层 (C)盖层(D)断层

064.生成的油气经过二资助运移之后,必须保存于()中方可形成油气藏。

(A)盖层(B)圈闭(C)断层(D)裂缝

065.有效的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A)生油层(B)储集层(C)地质(D)构造

066.在油田范围内发育的地下水称为()。

(A)地表水(B)油田水(C)夹层水(D)油层水

067.油田水中最常见的()为:Na+、K+、Ca2+、Mg2+。

(A)阳离子(B)阴离子(C)等离子(D)化学离子

068.根据油田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边水和夹层水。

(A)油田水(B)气田水(C)地表水(D)底水

069.地层水化学成分主要有:Na+、K+、Ca2+、Mg2+阳离子和()等阴离子。

(A) CL-、SO2- 4、CO2- 3、HCO- 3 (B)SO2- 4、CO2- 3、HCO- 3 (C)CL-、CO2- 3、HCO- 3 (D)CL-、HCO- 3

070.地层水的相对密度一般较高,在()间不等。

(A)0.1001~0.1050 (B)0.900~1.00 (C)1.001~1.050 (D)1.101~1.150 071.地层水在岩石油层孔隙中呈()状态。

(A)油水分离(B)油水(气)分离(C)自由(D)分层

072.凡是能够储集石油和天然气,并使油气在其中()的岩层称为储集层。(A)圈闭(B)流动(C)渗透(D)聚集

073.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层空间主要以()为主。

(A)原生孔隙(B)次生孔隙(C)裂缝(D)溶洞

074.具有孔隙裂缝或空洞,能使油气流动、取胜聚集的岩层是()。

(A)生油层(B)油藏 (C)盖层(D)储集层

075.储集层具有孔隙性和()两个基本特征。

(A)相容性(B)渗透性(C)粘滞性(D)饱和性

076.储集层的孔隙是指储集岩中()所填充的空间部分。

(A)未被固体物质(B)未被液体(C)未被油气水(D)被固体物质

077.储集层()的好坏,标志着储集层本身储油能力的大小。

(A)渗透率(B)含油面积(C)砂岩厚度(D)孔隙性

078.岩石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称为()孔隙。

(A)原生(B)次生(C)有效(D)绝对

079.岩石形成后,受外力等作用形成的孔隙称为()孔隙。

(A)原生(B)绝对(C)次生(D)有效

080.岩石中所有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称为()。

(A)总孔隙度(B)绝对孔隙度(C)相对孔隙度(D)有效孔隙度

081.安全生产主要是指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措施,消除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与行为,防止伤亡事故等。

(A)安全责任(B)技术组织(C)安全组织(D)安全技术

082.安全生产的含义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出人身事故和()事故。

(A)设备(B)责任(C)交通(D)人为

083.安全生产对象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岗位员工。

(A)生产(B)主管(C)一线(D)各级

084.在生产管理上,要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是()的安全生产责任内容。

(A)岗位员工(B)主管领导 (C)生产领导(D)各级领导

085.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是()的安全生产责任内容。

(A)主管领导(B)岗位员工(C)生产领导(D)各级领导

086.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岗位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内容这一。

(A)熟知(B)操作(C)责任(D)了解

087.燃烧,也叫着火,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受到()的作用而燃烧,并在其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现象。

(A)自燃(B)光源(C)闪燃(D)火源

088.燃烧的主要类型有()、闪燃、着火、爆炸。

(A)闪点(B)燃点(C)自燃(D)易燃

089.燃烧必须具备()个条件。

(A)2(B)3 (C)4(D)5

090.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

(A)失火(B)明火(C)火灾(D)着火

091.原油引起火灾是()火灾。

(A)A类(B)B类(C)C类(D)D类

092.A类火灾指()物质火灾。

(A)液体(B)金属(C)气体(D)固体

093.用油开头切断电源时,会产生()。

(A)气体(B)泄漏(C)电弧(D)高温

094.发生电气火灾时,不能使用()进行灭火。

(A)1211灭火器(B)泡沫灭火器(C)干粉灭火器(D)沙子095.电器着火,在没切断电源时,应使用()灭火器灭火。

(A)二氧化碳(B)干粉(C)泡沫(D)1211

096.天然气火灾的特点是燃烧性强,爆炸危险度()。(A)小(B)弱(C)大(D)轻

097.当天然气管线或设备漏遇到()时可引起火灾。

(A)打火机 (B)氧气(C)汽油(D)明火

098.天然气()物质,容易引起火灾。

(A)易燃(B)爆炸(C)有毒(D)有害

099.石油具有高度的()性,比较容易与空气中的氧化合,燃烧速度快。

(A)易燃(B)蒸发(C)有毒(D)可燃

100.石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达到适当比例,遇火就会()。

(A)自燃(B)燃烧(C)着火(D)爆炸

101.在自然界中,()火灾具有以下特点: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辐射热量大,易发生爆炸,火势极易蔓延,扑救比较困难。

(A)建筑(B)石油(C)森林(D)城市

102.在空气中含二氧化碳量达到()时能使火熄灭。

(A)30%~35%(B)25%~30%(C)20%~25%(D)15%~20

103.氧在空气的含量降低到()以下,即达到窒息。

(A)2%(B)5% (C)8%(D)9%

104.在燃烧区撒土和沙子是()灭火。

(A)抑制法(B)隔离法(C)窒息法(D)冷却法

105.常用的灭火方法有()、窒息法、隔离法三种。

(A)冷凝法(B)冷却法(C)扑灭法(D)降温法

106.限制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或将可燃物质撤离燃烧区的方法是()。

(A)隔离法(B)冷却法(C)窒息法(D)抑制法

107.使可燃物与助燃物隔绝,燃烧物得不到空气中的氧,不能继续燃烧的方法是()灭火。

(A)抑制法(B)隔离法(C)窒息法(D)冷却法

108.()着火,不可以用水扑救。

(A)木材(B)电气设备(C)建筑物(D)纸张

109.()着火,可以用水扑救。

(A)电气设备(B)碱金属(C)碳化钙(D)建筑物

110.水能较好隔绝空气流入燃烧区,因水溅射到火上有一部分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能阻挡空气进入,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含量。

(A)氧(B)杂质(C)水分(D)易燃物

111.泡沫灭火器通过()与水和空气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泡沫,使燃烧物表面冷却,降低燃烧物质表面温度,起到灭火作用。

(A)氮气(B)二氧化碳(C)四氯化碳(D)泡沫液

112.二氧化碳灭火器有手提式和()式两种。

(A)壁挂(B)瓶装(C)推车(D)悬挂

113.1211灭火器主要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带电设备的初期火灾,,()对木、纸、织物等表面初期火灾进行真扑救。

(A)也能(B)不能(C)适用于(D)广泛使用于

114.灭火器外部表面应具有抗大气腐蚀的性能,内部表面应具有抗()腐蚀的性能。

(A)空气(B)药品(C)灭火剂(D)氧化剂

115.灭火器各承压部件水压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倍,不得有渗漏。

(A)3.0(B)2.0(C) 1.5 (D)1.0

116.灭火器使用的橡胶和塑料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性能。

(A)抗震(B)耐高温 (C)化学稳定(D)热稳定

117.MFZ8型储压式干粉灭火器的压力为()MPa。

(A)0.5(B)1.0 (C)1.5(D)2.0

118.MFZ8型储压式干粉灭火器有效距离不小于()m。

(A)5.5(B)4.5 (C)3.5 (D)2.5

119.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简称为()体系,或简单地用HSE MS表示。

(A)质量管理(B)环境管理(C)HSE管理(D)QHSE管理

120.HSE管理体系即为健康、安全与()体系的简称。

(A)科学管理(B)环境管理(C)劳动保护(D)规范

121.HSE管理体系是由管理思想、()和措施联系在一起构成的,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联系。

(A)制度(B)规程(C)机构(D)文件

122.HSE管理体系由()个一级要素和相应的二级要素组成。

(A)五(B)六(C)七 (D)八

123.HSE管理体系的主要要素有:领导和承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风险评估和管理,(),实施和监测,评审和审核。

(A)规划(B)程序(C)隐患(D)计划

124.HSE管理体系要素中,()是方向。

(A)领导和承诺(B)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C)实施和监测(D)方针和战略目标

125.在HSE管理体系中,与“事故报告”相对应的一级要素是()。

(A)审核和评审(B)实施和监测 (C)规划(D)评价和风险管理

126.在HSE管理体系中,与“程序和工作指南”相对应的一级要素是()。

(A)审核和评审(B)实施和监测 (C)规划(D)评价和风险管理

127.在HSE管理体系中,与“管理者的代表”相对应的一级要素是()。

(A)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 (B)实施和监测 (C)规划(D)评价和风险管理

128.HSE方针是企业对其在HSE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声明,是HSE管理体系的中心主题。要有效实施管理体系,必须有()作指导。

(A)正确的方针(B)正确的政策(C)领导的指示(D)领导的批示

129.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文件的方针目标,最高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是成功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基础。

(A)承认和管理(B)承担和形式(C)承诺和形成(D)方法和形成

130.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等而构成的整体。

(A)程序和资源(B)过程和资源(C)过程和能量(D)程序和能量

131.HSE管理小组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A)HSE方针、政策(B)HSE过程、现场(C)HSE现场、安排(D)HSE方法、效果

132.HSE管理小组职责是负责审定(),作出HSE重大决策。

(A)企业HSE方针政策(B)企业HSE方针方法

(C)企业HSE方针方法(D)企业HSE方法效果

133.HSE管理小组职责是负责审定年度(),并监督实施。

(A)HSE方法效果 (B)HSE方针方法 (C)HSE工作计划 (D)HSE工作目标

134.在深化HSE管理过程中,公司或企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现场“两书一表”的()。

(A)建立与运行上 (B)组织与建立上 (C)建立与组织上 (D)运行与管理上

135.“两书一表”是SY/T6276?1997标准下的具体操作文件,即《HSE作业计划书》、《HSE作业指导书》、()。

(A)《HSE现场规划表》(B)《HSE现场项目表》(C)《HSE现场检查表》(D)《HSE生产运行表》

136.“两书一表”的实施,规范了基层HSE管理工作,提高了员工()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A)现场管理技能和组织抢险能力(B)现场操作技能和识别防范风险

(C)现场组织能力和识别操作风险(D)现场组织能力和组织抢险能力

137.《HSE作业计划书》就是基层组织按照()的要求,针对某一特定施工作业项目或生产作业过程活动,为实现HSE管理的方针目标而编制的书面文件。

(A)经济管理体系 (B)市场管理体系 (C)WTO管理体系 (D)HSE管理体系

138.安全教育培训是《HSE作业()》的重要内容。

(A)指导书(B)计划书(C)检查表(D)程序文件

139.《HSE作业计划书》中的管理模式要求做到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

(A)要求(B)控制(C)管理(D)负责

140.《HSE作业指导书》是用来指导生产岗位人员正确操作,规避()的程序文件。

(A)事故(B)风险(C)隐患(D)违章

141.《HSE作业指导书》的内容通常应具有安全性、科学性、()。

(A)统一性 (B)完整性(C)可操作性 (D)指导性

142.《HSE作业指导书》具体内容有概述、()、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记录

等。

(A)危险点源(B)操作规程(C)注意事项(D)操作指南

143.QHSE管理体系与()系列标准、GB/T24000系列标准、GB/T28001系列标准、SY/T6276?1997四个体系所共同遵循的PDCA模式。

(A)ISO9001(B)GB/T19000 (C)ISO14000(D)GB/T24001

144.QHSE管理体系与GB/T19000系列标准、GB/T24000系列标准、GB/T28001系列标准、SY/T6276?1997四个体系所共同遵循的PDCA模式,该模式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四个阶段循环组成。

(A)改进(B)执行(C)处理(D)规划

145.QHSE管理体系区分了管理体系要求、()要求和健康安全环境要求。

(A)顾客(B)员工(C)社会(D)产品

146.企业最高管理者是企业QHSE管理的(),对企业的QHSE管理负全面责任。

(A)第一责任人 (B)第二责任人(C)领导小组成员(D)第四责任人

147.QHSE审核组成员不包括()。

(A)审核组长(B)审核员(C)技术专家(D)实习审核员

148.最高管理者可以运用QHSE()发挥作用。

(A)权力(B)原则(C)方针(D)目标

149.QHSE目标需要、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影响(B)相互作用(C)相互统一(D)相互推动

150.QHSE管理层文件包括手册、()、运行控文件。

(A)管理手册(B)作业文件(C)记录(D)程序文件

151.QHSE管理体系文件中第三层次是()。

(A)程序文件(B)作业文件(C)记录(D)管理手册

152.QHSE管理体系文件中提供如何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住处文件是()。

(A)程序文件(B)作业文件(C)记录(D)管理手册

153.QHSE()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是作业实体如生产装置、基层队等,因此实施QHSE的重点是要抓好作业实体QHSE管理的实施。

(A)管理体系(B)程序文件(C)记录(D)作业文件

154.QHSE的实现对()的满意和信任度产生积极影响。

(A)顾客(B)员工(C)社会(D)相关方

155.通过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简化环境、质量、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

(A)SMS(B)HSE (C)QHSE(D)QMS

156.计量仪表将()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器具。

(A)误差(B)计量数据(C)测量值(D)被测量值

157.输出为标准信号的传感器称为()。

(A)调节器(B)变送器(C)接触器(D)被测量值

158.测量范围是指在()内,计量器具所具有的可测量值的范围。

(A)绝对误差(B)相对误差(C)允许误差(D)基本误差

159.检查合格的温度计应在()状态下拿到现场。

(A)变温(B)恒压(C)恒温(D)常温

160.在室温下同标准温度计进行对比,温度计的误差不应超过±()℃。

(A)0.2(B)0.5 (C)0.8(D)1.0

161.温度计插入被测介质时要()读数。

(A)快速(B)慢慢(C)抽出时 (D)稳定一段时间后

162.在检定读数时,水银温度计应该读()最高点温度。

(A)凹面 (B)凸面 (C)平面(D)平均面

163.温度计读数时,为了消除视觉误差,视线应与温度计()并与温度计的液面在同一平面上。

(A)远离(B)平行(C)垂直(D)倾斜

164.对于水银温度计,要读()点温度。

(A)凸面最低值(B)凹面最低值(C)凹面最高值(D)凸面最高值

165.不能做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介质的是()。

(A)水银(B)汽油(C)酒精(D)甲苯

166.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量范围较宽,为()℃。

(A)-100~+200 (B)-150~+300(C)-200~+400(D)-200~+500

167.玻璃液体体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特性制成。

(A)热胀冷缩(B)膨胀(C)冷缩(D)恒温

168.为提高双金属温度计的灵敏度,常把双金属片做成()结构。

(A)直线(B)螺旋(C)弯曲(D)圆形

169.不是双金属温度计特点的是()。

(A)结构简单(B)抗震动性能好(C)刻度清晰(D)准确度较高

170.双金属温度计是在当温度变化时,一端固定的双金属片由于两种金属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弯曲,自由端的()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指针指示出相应温度。

(A) 位移(B)旋转 (C)变化 (D)距离

171.压力式温度计在测量时,压力的变化经()传递到弹簧管。

(A)液体 (B)空气 (C)玻璃管 (D)毛细管

172.压力式温度计在测量时,温包应放在()中。

(A)被测介质 (B)空气 (C)其他液体 (D)封闭空间

173.压力式温度计易加工成各种()开关。

(A)计量 (B)压力 (C)温度 (D)感应

174.压力表的工作原理是:在被测介质压力的作用下,迫使弹簧管伸直,()产生一定直线的位移。

(A)固定端 (B)中间段 (C)拉杆 (D)自由端

175.压力表的弹簧管形状是()的。

(A)圆弧形 (B)圆形 (C)方形 (D)锯形

176.压力表指针转动角度范围是()。

(A)0~90° (B)0~180° (C)0~270° (D)0~360°

177.读取压力表数据时要保持眼睛、指针和()三点成一条直线,待压力稳定后读取。

(A)表盘 (B) 表刻度(C)零刻度 (D)满刻度

178.压力表读数的单位一般是()。

(A)MPa (B)kPa (C)Pa (D)kgf

179.如果压力不平稳,指针摆动,则要多读取指针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取其()。

(A)平均值 (B)加权平均值 (C)差值 (D)算术平均值

180.各种受压容器安装的压力表外径一般选用()为宜。

(A)100 (B)100~150 (C)150~200 (D)200

181.应根据()压力选择压力表的量程。

(A)工作 (B)设计 (C)试验 (D)试压

182.压力表的()应根据容器的压力等级和实际工作需要来选用。

(A)试验压力 (B)设计压力 (C)外径 (D)精度

183.压力表一般应()安装在管线或容器上。

(A)垂直 (B)平行 (C)倾斜 (D)随意

184.安装压力表时,以螺纹不松动、不渗漏为准,不要过分用力,防止憋压打坏()。

(A)引压阀 (B)弹簧管 (C)表盘 (D)表针

185.压力表不宜安装在()的地方。

(A)便于观察 (B)易于更换 (C)剧烈振动 (D)光线充足

186.更换压力表时,先检查备用压力表各部件是否完好,符合()要求。

(A)一般 (B)安装 (C) 工作(D)技术

187.将准备好的压力表顺时针方向缠上密封带,用() mm呆板手上好压力表。

(A)12~14 (B)14~17 (C)19~21 (D)21~23

188.压力表安好后,缓慢打开()阀门,检查接头密封是否渗漏。

(A)截断 (B)泄压 (C)排气 (D)旁通

189.供给和维持电路所需的能量源叫()。

(A)电源 (B)电流 (C)电压 (D)电阻

190.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

(A)电动势 (B)发电机 (C)电动机 (D)电源

191.交直流发电机、蓄电池、()等都是电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