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3.75 KB
- 文档页数:1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探究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给企业经营、社会信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中,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该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
一、案例背景云南绿大地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主要经营绿化工程、园林景观设计等业务的企业。
由于其卓越的市场表现和投资价值,该公司在上市后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2018年,云南绿大地公司却突然陷入了财务舞弊的丑闻中。
二、财务舞弊原因分析1. 高速扩张导致现金流压力: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云南绿大地公司在短时间内大量投资于绿化项目,并扩展了业务范围。
这种高速扩张导致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从而促使公司管理层实行不合规的财务操作手段。
2. 高额利润承诺引发压力:为吸引投资者,云南绿大地公司在其上市规划中承诺了过高的利润预期。
然而,公司实际业绩与承诺的利润存在较大差距。
为应对这一压力,管理层不得不通过虚增利润等手段来掩盖实际业绩的不达预期。
3. 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制度:云南绿大地公司在面临财务舞弊时,监管部门的检查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催生了财务舞弊。
管理层发现监管不力,相对容易实施欺诈行为。
三、财务舞弊影响分析1. 投资者信任受损:财务舞弊案件暴露后,投资者对云南绿大地公司失去信心,纷纷撤离。
公司股价暴跌,市场价值大量缩水。
这无疑对公司的进步和声誉造成了严峻的打击。
2. 资金链断裂和拖累供应商:财务舞弊导致公司原本脆弱的资金链完全崩溃,无法向供应商及债权人付款。
这使得供应商陷入逆境,并扩散至了整个供应链,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形势。
3. 高管追责和法律风险:财务舞弊属于犯罪行为,管理层涉嫌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信息等违法行为将面临刑事诉讼和经济赔偿责任。
高管的股权和名誉也将受到极大的恐吓。
四、应对之策1.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措施,准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何珊来源:《财讯》2016年第36期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情况及原因分析(1)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情况第一,虚增资产。
2004年2月,绿大地购买马龙县县村委会土地960亩,金额为955,20万元,虚增土地成本900,20万元。
2005年4月,云南绿大地公司在马鸣乡购买土地3500亩,支付了3360万元的土地款,此宗土地交易,虚增交易成本3190余万元;2007年一季度,马鸣乡基地土壤改良又虚增价值2124万元;同年六月,绿大地在马龙县马鸣基地灌溉系统、灌溉管网等项目价值虚增797,20万元。
2007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对马鸣乡基地实施的土壤改良,合计投入2529.13万元,经鉴定确认马鸣乡基地土壤改良价值虚增2124.00万元。
2010年一季度,固定资产虚增5983.67万元。
第二,虚增收入。
云南绿大地公司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累计营业收入为6,26亿元,公司虚增营业收入29610,29万元,公司前5名大客户对营业收入与利润增加贡献巨大,但公司上市后大客户却陆续注销。
2007年绿大地公司营业收入2.57亿元,虚增营业收入0.97亿元;2008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的购买马龙县月望乡900亩土地使用权8370.00万元;2008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构建月望基地灌溉系统4270.00万元,经鉴定虚增构建月望基地灌溉系统3438.02万元。
同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的月望基地土壤改良投入4527.30万元,经鉴定虚增价值4527.30万元。
2009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购置广南林地使用权价值11011.05万元,虚增林地使用权价值10407.06万元。
经认定,绿大地在2007年上市后,至2009年累计虚增收入2.51亿元。
第三,现金流量异动频繁。
云南绿大地公司2010年度1-3月合并现金流量表项目出现26项差错,数千万元与数亿元的差错分别为8项和12项。
2010年4月云南绿大地公司对2008年销售退回实施差错更正,追溯调整减少2008年母公司及集团合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分别为2348.52万元和1194.74万元,追溯调整增加2008年母公司及集团合并应付账款1153.78万元,调减母公司及集团合并年初未分配利润、年初盈余公积分别为1038.40万元、115.38万元。
绿大地造假事件始末及会计上的反思绿大地1996年成立,主营业务为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
20 07年12月21日,绿大地在中小板挂牌上市。
今年3月17日,绿大地公司发布公告称, 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4天后,中国证监会在其官网上表示, 证监会在2010年3月就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在此之前,绿大地就因为种种不合常理的行为屡受质疑。
一是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且更换时间多在年报公布之前。
2008年10月,绿大地中断了与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多年合作关系,改聘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2009 年11月,绿大地再次改聘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中审所随后给绿大地出具了带"保留意见"的2009年年报审计报告;2011年1月,绿大地2010年审计机构再次更换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
二是业绩预告、快报半年内五次变脸。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10月30日,绿大地发布2009年三季报,预计当年净利润增幅20%至50%之间,可达1.04亿元; 2010年1月30日,公司将2009年净利润增幅修正为下降30%以内;2月27日, 公司第三次发布2009年度业绩快报称,年度净利润变为6212万元;4月28日公司第四次将净利润修正为亏损12796万元;4月30日,公司2009年年报披露200 9年净利润为亏损15123万元。
对此,深交所在当天就发布公告,对绿大地"董、监、高"及保荐人都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
三是公司高管频繁更换、辞职,原始股东忙于套�1�7�1�7�1�7。
2009年9月,绿大地董事黎钢、董事赵国权因股权变动辞职。
2010年5月,绿大地董事钟佳富因个人原因辞职,总经理也换由原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担任。
2010年6月,公司监事会召集人刘玉红因"个人原因"辞职。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对企业的经济、信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其中,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绿大地财务舞弊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一、案件背景绿大地是一家知名的农产品企业,拥有大规模的农田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多年来,绿大地致力于生产健康、有机的农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然而,在2015年,该公司爆发了一起财务舞弊事件。
二、案件详述该案的核心是一起涉及虚构公司销售额的财务舞弊。
据调查,绿大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虚构交易节点和发票,大幅度夸大了公司的销售额。
该虚构销售额的数据被用于欺骗外部投资者、银行和监管部门,使其误以为公司业绩超出预期。
这起案件的财务舞弊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销售额:绿大地在核算报表中通过虚构交易节点和发票,将并不存在的销售额计入公司收入,以增加公司业绩。
2. 虚构交易流程:通过虚构交易节点,绿大地制造了一套看似合理的交易流程,以掩盖实际的财务舞弊行为。
3. 引入“关联方”:绿大地在财务报表中虚构了一些公司的销售代理商,而这些代理商实际上与绿大地有关联关系。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虚构代理商的销售额增加公司的业绩。
三、案件原因分析对于绿大地财务舞弊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1. 利益驱使:贪婪是导致财务舞弊的核心因素之一。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业绩压力,绿大地的管理层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和业绩目标,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2. 内部控制不健全:绿大地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监督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
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未能发现财务舞弊的迹象,导致财务舞弊持续时间较长。
3. 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在此案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财务舞弊行为,导致该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继续蔓延。
四、案件影响分析绿大地财务舞弊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影响:财务舞弊导致绿大地的财务数据失真,使外部投资者和银行被误导,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和信用风险。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第一章引言云南绿大地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建筑材料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型企业。
多年来,该公司发展迅猛,业绩不断提升,然而,近期却爆发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
本篇文章旨在对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为类似情况下的企业提供借鉴。
第二章财务舞弊案例的背景云南绿大地公司成立于2000年,以生产和销售建筑材料为主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公司凭借质量优异的产品和有效的营销策略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然而,在2019年年底,一份匿名举报信揭示了云南绿大地公司存在财务舞弊的问题,使得该公司陷入舆论漩涡。
第三章财务舞弊案例的调查和结果根据举报信的指控,公司高层存在多项不当行为,包括虚增销售额、隐瞒负债、捏造利润等。
经过调查,审计部门确认了这些指控,并于2020年初公开了调查结果。
据调查报告,云南绿大地公司高层在财务方面存在恶意操纵的行为,以获得更好的业绩和激励措施。
第四章财务舞弊案例的原因分析财务舞弊案例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致。
分析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企业内部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高层管理层压力巨大,对业绩的要求过高。
(3)公司内部存在一定的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现象。
第五章财务舞弊案例的影响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曝光对公司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公司的市值直线下跌,股价暴跌,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动摇。
其次,公司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客户和供应商纷纷对公司产生不信任。
此外,监管机构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可能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第六章防范财务舞弊的建议为了避免类似的财务舞弊案例再次发生,云南绿大地公司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审计与监督机制。
(2)制定合理的业绩目标,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
(3)加强对高层管理层的监管,规范权力行使。
结论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敲响了企业财务风险警钟。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摘要财务舞弊现象从财务信息作为公司的经济信号以来就频繁发生,各种程度的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使相关的财务报告失去了风险预警作用,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以世界通信和云南绿大地两个公司的财务舞弊为研究案例,揭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财务舞弊的基本手法。
在总结两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施有效治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世界通信;云南绿大地;政策建议1 绪论1.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课题背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家上市公司逐渐涌现,但在证券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容乐观。
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财务舞弊,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粉饰财务数据,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市场形象,而且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一方面扭曲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虚假的财务信息严重误导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投资决策和有效监督。
1.1.2 研究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运作,会计信息在一个良好的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市场各经济主体是根据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会计信息同时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决策。
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不真实时,各经济主体按照虚假的会计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就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和监管无效。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财务舞弊者把正确的会计信息扭曲,给使用者的分析和做决策带来了阻碍。
会计报表使用者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判别能力,才能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
如果研究出一种可以有效分析并正确判别财务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的对策,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将用国内外的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舞弊人员的动机,分析舞弊行为对本单位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以及研究探讨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等相关内容,用他们的前车之鉴来警醒后人,合理合法的进行经济运转,保护我们的家园持续发展。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摘要财务舞弊现象从财务信息作为公司的经济信号以来就频繁发生,各种程度的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使相关的财务报告失去了风险预警作用,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本文以世界通信和云南绿大地两个公司的财务舞弊为研究案例,揭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财务舞弊的基本手法。
在总结两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施有效治理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财务舞弊;世界通信;云南绿大地;政策建议1 绪论1。
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1.1。
1 课题背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家上市公司逐渐涌现,但在证券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容乐观。
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财务舞弊,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粉饰财务数据,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市场形象,而且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一方面扭曲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虚假的财务信息严重误导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投资决策和有效监督。
1。
1。
2 研究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运作,会计信息在一个良好的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市场各经济主体是根据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会计信息同时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决策。
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不真实时,各经济主体按照虚假的会计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就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和监管无效.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财务舞弊者把正确的会计信息扭曲,给使用者的分析和做决策带来了阻碍.会计报表使用者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判别能力,才能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如果研究出一种可以有效分析并正确判别财务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的对策,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2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将用国内外的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舞弊人员的动机,分析舞弊行为对本单位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以及研究探讨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等相关内容,用他们的前车之鉴来警醒后人,合理合法的进行经济运转,保护我们的家园持续发展。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 引言财务舞弊案例在企业界屡见不鲜,而这些案例对公司及其相关利益相关者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和应对财务舞弊的建议。
2.案例描述绿大地是一家以环保设备销售为主的公司,其财务舞弊案例在业界震动。
在审计师的调查中,公司发现了以下几种财务舞弊行为:2.1.虚构销售额公司高层为了追求业绩增长,通过虚构销售额来提高公司的业绩。
他们将一些未发生的销售额记录为实际销售额,从而虚增利润和收入。
2.2.资产虚增与巨额欠款公司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来掩盖财务问题。
他们包括虚增存货、固定资产以及资本支出等,使公司的总资产看起来更高。
此外,公司还设立了一些虚假的供应商账户,并通过给这些供应商支付巨额的虚假账款来造成账户余额的虚增。
2.3.财务信息滞后与遗漏公司高层刻意滞后披露财务信息,以掩盖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此外,他们还删除或遗漏了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使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利益。
3.案例分析3.1.原因分析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发生与公司高层的利益驱动密不可分。
高层追求业绩、股东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将财务舞弊作为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
3.2.影响分析财务舞弊对公司和其相关利益相关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受到了严重影响。
其次,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给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由于财务信息失真,公司的财务状况难以准确评估,进而影响了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和融资渠道。
此外,供应商和员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公司的业务运营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4.预防和应对财务舞弊的建议4.1.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审计和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应该加强对企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弘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诚信和透明度,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张宣洪战雪梅鹿麓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7年第24期一、案例背景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大地”)成立于2001年3月,前身为云南河口绿大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是云南省绿化苗木种植龙头企业。
2006年11月,绿大地第一次闯关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以失败告终。
2007年12月绿大地终于通过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核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3月17日,绿大地就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0年12月23日,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公告称控股股东、董事长何学葵持有的4 325.8万股(占总股本28.63%)绿大地股票于12月20日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
2011年3月17日,绿大地再次发表公告称其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逮捕。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逐渐浮出水面。
二、案例分析(一)财务舞弊手法透析1.伪造会计凭证,虚增资产2004年至2007年间,绿大地公司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条件的情况下,为达到上市目的,使用虚假合同、财务资料,虚增云南省马龙县旧县村委会960亩荒山使用权、马龙县马鸣乡3500亩荒山使用权以及马鸣基地围墙、灌溉系统、土壤改良工程等项目的资产共计人民币7011.4万元。
其中,“马鸣”基地的围墙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为686.9万元,而该基地4块地总共3500亩,如果围墙只围地块的周长,则其每米的造价高达1268.86元。
另外,该基地的三口深水井也以每口72.27万元的价值计入固定资产,而其在招股说明书中记载的位于“金殿”基地的另一口深水井的价值却只有8.13万元,相差近十倍。
正是这些被堂而皇之的写进了上市招股书中的虚增资产,帮助绿大地顺利通过上市审核。
2.关联方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绿大地公司通过登记注册一批由其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企业,并利用关联方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销售合同、发票和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虚构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案例——以“绿大地”公司为例1. “绿大地”造假事件背景及发生状况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大地”)于2001年3月28日在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本为3196万。
主营业务为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
2007年l2月21日,成为国内绿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1年3月l7日,“绿大地”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董事长何学葵女士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该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连换两任财务总监,三次更换会计事务所,五次变更业绩报告,高管频繁辞职。
2011年3月22日,中国证券会在官网上表示,证券会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行为。
2011年4月9日,公安机关以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名对该公司董事、财务总监李鹏采取强制措施。
2011年5月4日,深交所对该公司股票002200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2. 财务造假手法透视2.1利用关联方虚增收入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绿大地上市前三年,公司每年前五大客户的采购比例总和在其全年销售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同为绿大地客户的晓林园艺工程公司的法人在持有本公司80%股份的情况下,还担任了鑫景园艺工程公司的股东,拥有公司10%的股份,并多次向绿大地购买苗木,采购金额在300万元以上。
随着绿大地上市,天绿园艺公司,鑫景园艺工程公司,自由空间园艺公司这些与绿大地有大量业务往来的公司均由于不知明原因接二连三地办理了公司注销手续,让人不得不怀疑绿大地存在暗箱操作和严重的关联方交易。
2.2虚增资产2.2.1虚增存货绿大地的总资产从开始到公司发布招股说明书止共有4.5亿元左右,其中存货这一项目竞高达1.8亿,然而作为其主营项目的苗木在财务报表上的报价(300元)与市场价格(60元)有着近五倍的差额。
2.2.2虚增固定资产绿大地在马鸣基地有三口深水井,共计固定资产216.83万元,平均下来每口井将近72万元。
浅析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作者:李志丹来源:《财讯》2018年第28期云南绿大地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是比较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对该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提醒从事会计和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谨慎,并据此事件引以为戒。
文章将从提出该事件,分析其舞弊方式和原因,然后提出防止舞弊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最后总结。
绿大地财务舞弊原因事件背景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间是1996年的6月份,并于2007年1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绿大地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绿化苗木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是云南省第一家民营的上市企业。
案件主要人物是绿大地公司的董事长何学葵,在2011年3月17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何学葵被公安机关逮捕。
2013年的2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何学葵涉及的欺诈发行股票案件作出一审判决。
法院判处云南绿大地公司罚金1040万元,并认定该公司犯了伪造金融票证罪、欺诈发行股票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
而涉及该案的原董事长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其他相关人员也获得了相应的处罚。
事件分析(1)财务舞弊方式1.虚构交易和经济业务。
绿大地多次利用伪造合同以及会计相关资料的方式,虚增土地使用权。
还编造出虚假的会计资料或者通过其控制公司产生虚假的苗木交易,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还利用员工信息登记注册公司,形成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的银行账户来控制资金的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工商登记资料、发票等手段,少付多列,将产生的款项再支付给公司人员,虚构了交易业务、资产以及收入。
2.不断粉饰并隐藏自身债务。
在资金链紧绷的情况之下,仍然不思悔改,并在2009年度发生了一场五度变脸的闹剧。
由预增过亿元,最终报出了1.5亿元的巨亏。
3.罔顾会计政策。
基于会计政策的谨慎性原则,绿大地应当在每期期末终了时对生物资产核实,并按照可收回金额计提存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计提存货减值准备,虽然可以降低存货风险,但是增加了成本费用,从而降低了公司利润。
绿大地造假案始末作为中小板首例欺诈发行股票案例,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股票简称*ST 大地,股票代码002200.SZ,下称“绿大地”)案并未终结。
2月17日,在上诉截至期限之前,绿大地原董事长何学葵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同时也将绿大地推向了暂停上市的悬崖边。
此前的2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绿大地欺诈发行股票案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绿大地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原财务总监蒋凯西、原财务顾问庞明星、原出纳主管赵海丽、原大客户中心负责人赵海艳等人分别被判处6年至2年3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绿大地欺诈发行股票一案曾经由昆明官渡区人民法院审理,官渡区人民法院判决何学葵有期徒刑3年,缓期4年。
2012年3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裁定,撤销了官渡区人民法院对绿大地案的刑事判决,发回原审官渡区人民法院重新审理,致使绿大地一案再度“穿越”回了原点。
2012年5月7日,绿大地案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开庭。
何学葵当庭翻供,并辩称之前的供述是诱供的结果。
何学葵当庭不仅全盘否认公诉机关的指控,而且推翻了以前在侦查机关的供述。
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重审9个月之后,何学葵等嫌疑人均被加重判决。
《证券市场周刊》获得的司法机关资料显示,何学葵控制绿大地时,在绿大地上市前和上市后都曾有过多次虚增资产的造假,先后通过注册和购买方式共计35家关联公司,进行虚增资产和收入。
在被监管机构立案稽查后,又在短期内发布五度变脸的巨亏业绩报告。
本刊独家获取了绿大地涉嫌欺诈发行股票案的司法资料,完整还原轰动资本市场的绿大地造假案。
村庄里的造假故事上市前虚增收入3个亿绿大地于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募集资金达3.46亿元。
公诉机关指控称,2004年至2009年间,绿大地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情况下,未达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目的,经过被告人何学葵、蒋凯西、庞明星的共谋、策划,由被告人赵海丽、赵海艳登记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将款项支付给其控制的公司组成人员,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
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为了圈钱,不惜财务造假的事件发生屡见不鲜,而绿大地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2011年3月17日,绿大地公司发布公告称,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四天后,中国证监会在其官网上表示,证监会在2010年3月就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结果发现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规违法行为。
由此,绿大地财务造假事件正式浮出水面,并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
绿大地全称为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始建于1996年,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板块挂牌上市,募集资金3.46亿元,成为A股唯一的一个园林行业上市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为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
注册资本15108.71万元人民币。
拥有自主苗木生产基地2.9万余亩,是国内领先的特色苗木生产企业。
就是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大企业,竟然被爆出严重的财务造假。
起初为了实现绿大地公司的快速扩张,野心十足的何学葵已经把目光转向了资本市场,意图通过发行股票来获取巨额额资金,但是想要发行股票上市,就必须通过证监会设立的一道道门坎。
2006年11月,绿大地首次IPO,虽然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但是此后不久绿大地却丧失成功,在其上市成功的背后,必然有着更多的机构推波助澜,保荐人和会计事务所显然都难辞其咎。
绿大地事件产生如此深远,影响并不是作案手段多抹高深,反而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手段罢了。
一、虚增资产和收入根据绿大地2007年上市时的招股书显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公司资产合计为4.5亿元人民币,其中流动资产的存货一项达到1.8亿元人民币。
绿大地的主要货物为各类苗木,但根据绿大地的财务报表显示,苗木价格与市场价格完全不一致。
某种苗木的市场报价为60元,但是到了绿大地就变成了300元。
除了货物价格造价外,他们的地价也是假的。
在昆明二环外偏远郊区的绿大地总部,他们自己的报价为100万元每亩,而实际价格为20万元每亩。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00) (简称“绿大地”) 前身是云南河口绿大地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2001年3月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6.49元。
它以绿化工程和苗木销售为主营业务,是云南省最大的特色苗木生产企业,也是国内绿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号称园林行业上市第一股,其复权后股价曾一路飙升到81.05元。
2010年3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稽查,证监会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2010年12月,董事长何学葵持有的4325.8万股云南绿大地股票被冻结,引发投资者大量抛售,四个交易日内公司市值蒸发12.2亿元,超过80%的投资人损失惨重。
2011年4月,财务总监李鹏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公安机关控制。
2013年2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绿大地欺诈发行股票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云南绿大地公司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绿大地原董事长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