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3年1月 第 31 卷 第 1 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23, 31(1): 149−162DOI: 10.12357/cjea.20220372马健, 虞昊, 周佳. 日本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成效与政策启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3, 31(1): 149−162MA J, YU H, ZHOU J.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a green perspective in Japan: paths, results, and policy inspira-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3, 31(1): 149−162日本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成效与政策启示*马 健1, 虞 昊2**, 周 佳2(1. 江西师范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 南昌 330022; 2.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南昌 330022)摘 要: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有机农业和环境保全型农业为主要路径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通过创新组织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强化优良案例的引导作用等主要举措, 在体系建设、政策支持、生态农户认定、化学品投入减量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采用归纳法系统梳理日本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组织机构创新与法律法规体系的演变,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对比优良案例的成功路径与主要经验。
研究发现, 首先, 日本通过社会团体、议员联盟、有机学会等组织机构的创设,逐渐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
其次, 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完善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 逐步构建了较为精准的法律法规支援体系。
同时, 为了鼓励和激励农业经营主体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日本农林主管部门设置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各项荣誉, 涌现出众多的优良事例, 为日本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日韩农田建设做法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日韩两国在农田建设方面的做法,并分析其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启示。
通过深入了解日韩两国的农田建设策略、技术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日韩两国农田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政策环境、投资规模、建设内容等方面,然后重点分析两国在农田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如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些经验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启示,包括如何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力度、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日本农田建设做法分析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因此,日本在农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田建设做法。
这些做法对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将其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了农田建设的顺利进行。
例如,日本政府制定了《农用地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等,为农田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日本在农田建设中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他们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以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他们还注重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生态农业等措施,实现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日本在农田建设中注重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
他们鼓励农民、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各方参与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通过社区合作的方式,各方可以共同承担农田建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可以共享农田建设的成果和收益。
日本在农田建设中还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他们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流转等措施,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日本农业补贴政策在日本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农民提供了经济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该政策的内容包括直接支付、价格支持和农业保险等多种形式。
这些政策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资源浪费和市场扭曲。
借鉴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中国可以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农业支持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和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未来,中国农业政策应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日本的经验,中国可借鉴其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农业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日本农业补贴政策、中国、启示、背景、重要性、内容、影响、优势、不足、借鉴、意义、农业政策、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至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阶段。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实施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补贴政策逐渐成为日本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日本农业的特殊性和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日本政府也不断调整和完善补贴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背景的形成是为了维护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1.2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性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生计、促进农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实施补贴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农村地区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扶持农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22年农业系统继续教育复习题汇总**农业重大病虫疫情现状及绿色防控对策复习题一、填空题1、棉花曲叶病毒病的传毒介体是(烟粉虱)2、马铃薯甲虫(1993)年首次传入****,(2000)年传入昌****县,(2003)年传入**县。
3、农业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目标任务中,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二、简答题1、农业部《到2022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基本原则?答:一是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二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三是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四是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
2、农业部《到2022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技术路径?答:一是“控”,即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二是“替”,即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三是“精”,即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加强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四是“统”,即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3、农业部《到2022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答:重点任务是“一构建,三推进”。
(一)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二)推进科学用药;(三)推进绿色防控;(四)推进统防统治。
4、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哪些?答:(一)农业防控。
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水肥管理、清洁田园,田园生态建设。
(二)理化诱控技术。
包括:灯诱(杀虫灯)、色诱(诱虫板)、性诱(信息素)、食诱(毒饵诱杀)、阻隔(防虫网等)。
(三)生物防控。
包括以虫治虫、以螨治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
(四)联合防控。
包括病虫测报、科学精准用药、统防统治等。
棉花产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复习题1、棉花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机制的制约、体制的制约、理念的制约、管理的制约、技术的制约、环境的制约、生产方式制约、市场信息的制约、政策的制约、贸易规则制约。
韩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启示论文报告:韩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启示目录一、引言二、韩、日两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1.韩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2.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三、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1.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的历史背景2.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3.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四、韩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启示1.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的反思2.农业保护政策的“优惠性”问题的反思3.农业保护政策的“短视性”问题的反思4.推动互惠共赢的农业贸易自由化五、案例分析1.韩国泡菜税案例2.日本“小农振兴”政策案例3.台湾“田计”政策案例4.台商资金回流、两岸农业合作等案例5.农业特殊保护措施案例六、结论一、引言近年来,各国家之间进行农业间的贸易,已逐日期增多。
在国际贸易运动中,出现了保护性体制,譬如建立贸易管理区域和建立关税同盟等。
暴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已经普及全球的贸易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过程中,政府之间增加了干涉市场的举动。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作为一个富国家和穷国家之间交易的专门领域,建立了可怜的条件以更好的运作。
二、韩、日两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1.韩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韩国的农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在1997年和2001年发生了严刻的危机,是贸易体系,全球化以及触及了韩国农业生活方式和农业保护政策的全球货币和金融市场波动所惹起的严pressssss重的结果。
总体来看,韩国是一个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国家,各种农产品都能在境内产割和消费。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总统李明博(2008~2013年)推出了改革农业业的“绿色革命”计划,试图通过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和转型促进朝着绿色、科技和创新的农业转型。
2.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与调整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是全球最昂贵的一项保护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日本的农业也处在了高速发展和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中。
天津农学院课程论文(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题目:浅析日本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课程名称农产品国际贸易任课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系别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绩评定摘要中日贸易关系是亚洲以至全世界的重要贸易伙伴关系,因为偏好的相似性,在各个领域交流都十分频繁。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民众对于食品的安全健康指标特别重视。
但日本农业资源贫瘠,大多依赖进口。
而中国作为农产品的进出口大国,一直与日本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生产技术、安全标准等的不同,以及日本政府为了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而定制的一些高关税、技术壁垒、质量标准等贸易壁垒,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农产品的贸易摩擦。
本文将通过对农业生产规模、、农产品贸易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当下中日农产品的贸易现状,日本现行的农贸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减少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促进中日的农产品贸易。
关键词:中国;日本;农业政策目录1 引言 (3)2 日本的农业发展现状已经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情况 (3)2.1 日本农业的衰退与保护 (3)2.2 中日贸易关系现状 (3)3 日本农业政策以及农业改革的计划 (4)3.1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护政策 (4)3.2 日本在多哈回合中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立场及其今后动向 (6)3.3 日本现政府的农业改革计划 (7)4 日本农业政策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9)4.1 对中国的影响 (9)4.2 中日农产品贸易建议 (9)5 结论 (10)【参考文献】 (10)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国际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
中国与日本贸易来往密切,中国是日本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之一,同时日本也是我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但中日政治关系,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时至今日,中日双方的贸易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好的解决。
农场经济管理2008.3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印度这两个不同的社会制度及类型国家农业支持和补贴政策的比较,探讨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促进农民增收的一般规律,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实施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农民增收在WTO《农业协定》框架下,农业补贴是指针对国内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综合支持。
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的农业补贴,或叫做“支持性农业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投资或支持,由于其中大部分是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的投资,不会对农产品价格和贸易产生显著性扭曲,因而被称为“绿箱”补贴措施;二是狭义的农业补贴,或叫做“保护性农业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由于这种补贴会对农产品价格和贸易产生明显扭曲,因而被称为“黄箱”补贴措施。
从农民受益程度看,农业补贴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补贴,如农民收入补贴;二是间接补贴,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包括我国采取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价格补贴。
一、日本、印度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一)日本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1.收入补贴。
最主要是对山区和半山区的直接补贴,日本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0%,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区农业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
因此,政府规定每个山区农户可以享受的补贴上限为100万日元。
可享受补贴的面积约为90公顷,即平均每公顷约8万日元,这相当于欧盟普遍性面积补贴的两倍多一点。
政府还制定了稻作安定经营策略,对种稻农民进行收入补贴。
2.生产资料购置补贴。
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可以从中央财政得到50%的补贴,可以从都府县得到25%的补贴,其余25%则可从接受国家补贴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有些地方市町村财政还要补贴12.5%。
3.注重一般政府服务。
一般政府服务包括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乡村建设、支持农协的发展等方面。
此外,还制定了灾害补贴、农业保险补贴、贷款优惠等农业补贴政策。
日韩农田建设做法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示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在农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们不仅注重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
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和韩国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注重农田水利建设。
他们抓住水资源富集的时机,充分利用河流和湖泊,修建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
他们还注重平整农田地形,优化田块结构,提高田间排水能力,以保证农田的灌溉、排水效果。
此外,他们还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借鉴日韩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修建更加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解决我国农田面临的水资源不足和排水不畅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生态环境保护日韩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他们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他们还注重种植多年生作物,采用轮作和间作的种植方式,有助于土壤保育和改良。
此外,他们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推广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我们应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土壤保育和改良,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农业科技创新日韩在农田建设中,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设备,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他们还注重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
日本的卫生管理对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启示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较差的卫生管理条件,仍然是导致各类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卫生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日本卫生管理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几点日本卫生管理方式对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现将具体的总结内容分享如下,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卫生管理;农村;日本;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323-011.日本卫生管理情况概述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最为良好,人口健康状况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世界健康组织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新生儿的死亡率誉为2.3%,孕妇的死亡率约为6.3/21万,男性公民的平均寿命为77.14岁,女性公民的平均寿命为83.22岁,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卫生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在卫生事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了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起了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社会经济和人民健康发展协调。
以社区为主要单元,建立起了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全面的卫生保健工作,是日本卫生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日本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之一。
2.日本的卫生管理对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启示2.1 优越的社会生活条件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可以吸取日本发展卫生事业的先进经验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理念。
不仅在卫生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所体现。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社会、农业、教育、科技以及卫生等方面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
良好的经济基础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日本交通发达、空气清新、居住适宜,人民平均期望寿命世界第一,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组织计划,人民的勤奋敬业精神以及高度的行为自律[1]。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的农业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的农业经营方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降低、水质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后,日本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的演变历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和坏境污染问题时对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反思而提出的发展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遵循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型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残留物污染、牲畜粪尿污染等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其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主要以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农业环境污染没有受到重视。
二战后日本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制品,虽然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农业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这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的排污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则法》等。
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衣业劳动生产率、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法律,并没有涉及农业环境问题。
《农业基本法》在改善农业牛产条件,减小工农业收入差别,提高粮食供给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改变、环境污染对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政策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
第二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提倡发展循环型农业,有机农业在全国普遍兴起。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70年代日本开始了环境保护运动,相继出台了《废弃物处理法》、《环境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农药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止法》等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提倡发展循环型农业,有效地发挥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使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农药和减化肥农业在全国逐步实施。
1971年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提出了“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维持和培育土壤地力”的口号,广泛发动农民生产健康美味的农产品。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建立和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实现可持续型农业发展道路。
日本在1992年制定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首次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农政改革的新目标。
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指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发展环境负荷量小的可持续型农业。
政策所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农业,而是食品、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也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转变为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自然循环功能的维持与促进,农业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
政府专门设置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对策室,负责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推广。
1993年制定了《都道府县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基本方针》,1994年农林水产省设立了坏境保全型农业推进本部,并制定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基小方案》,1999年正式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即新农业基本法。
1999年又颁布了通称为“农业环境三法”的《家畜排泄物法》、《肥料管理法(修订)》和《持续农业法》。
新的农业政策将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首选。
1992年制订了《有机农产品蔬菜、水果特别标志准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点》,1998年公布了《有机食品基本标准》,1999年出台《有机农业法》和《新肥料管理法》,2001年实施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及检查认证制度。
为了加大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准》、《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等,确立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路线和检查认证制度。
第四阶段 21世纪初,全面实施可持续型农业,继续推进和完善有机农业。
2001年以来,疯牛病、禽流感、进出口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等现象存亚洲国家相继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空前关注,从而推动了日本农业环境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局和农林水产省生产局颁布实施了《农药危害防止运动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审定、生产保管及使用的监察与管理,普及农药知识、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
2003年出台了《农药残留规则》、《农地管理法》,2004年《食品、农业、农村政策审议会》对农业新基本法的基本计划进行修改,将农业环境、资源保全政策与经营安定对策、核心经营者与农地制度改革问题作为主要议题。
2005年颁布了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和《农业环境规范》,提出了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业的政策,并将此作为享受政府补贴、政策性贷款等各项支持措施的必要条件。
2006年《关于推进有机农业的法规》出台,2007年制定了《关于有机农业推进的基本方针》。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的特征日本在不同时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使农业经济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其政策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农业环保主要依赖国家政策的支撑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来说,农业的弱势性尤为明显,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农业环境保护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日本开展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依靠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和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为日本进入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了巨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以立法形式确保农业环保政策的推进立法是确保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通过立法把各种政策、目标和措施法律化。
以农业基本法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这些法律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并在必要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以法律为准绳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例如,有机农业法》出台之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有机农产品蔬菜、水果特别标志准则》、《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点》、《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准》等,都道府县、市町村等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多种多样的区域环境保护型农业推进方针和实施方案。
政策具体且针对性强政府对农业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再是对价格的支持而是对收入的支持,且与农业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如: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了农业专用资金无息贷款;对堆肥生产设施或有机农产品贮运设施等进行建设资金补贴和税款的返还政策;对采用可持续型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农业者给予金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鼓励了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为促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保护和治理农业环境的关键。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目前日本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减化肥、减农药型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及食品有毒物质含量;二是废弃物再生利用型农业,主要是构筑畜禽粪便的再生利用体系,通过对有机资源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预防水体、土壤、空气污染,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三是有机农业型,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植物、动物的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环保型农业的生产、认证制度政府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线路,既指导了农民生产,又在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和安全上进行全面控制,以实现政府的环境政策目标。
日本对持续农业生产方式规定了3大类12项技术指标,在有机农产品和特别栽培农产品上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方式和数量也进行了具体规定,并确立检查认证制度,这些规定使日本的农产品生产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保证。
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自然环境系统纳入农业增长因素来考虑。
选择一种新的与环境、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日本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与我国相似的历程,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今后在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方面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法规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资源管理法律以及有关的行政法规。
但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尽管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包含了农业环境问题,但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协调起来,特别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还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政策措施。
今后应加速相关法规的制定,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
根据日本的经验,解决农业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
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农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等,但对农业环境保护还缺乏完善的立法保障。
制定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优惠政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仅注重对环境效果的提高,忽视环境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应建立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农业生产者主动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政策。
此外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量不足的现象,而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激励程度不足就会导致主体缺乏积极性。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和食物安全问题,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政府应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实施给予政策支持,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环保型农业的发展。
建立综合性的农业环保管理机构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需要农业部门、环境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为了推动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建议设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来全面负责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
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负责机构,将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同对待。
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应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路线,指导和鼓励农业经营者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
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设立认证机构,实施农产品认证标记,提高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的附加值,激励我国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