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中物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1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1(初级中学)一、单选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描述的想想做做如图所示,在教学中,该情境最适宜帮助学生构建闭合回路中不可缺少什么元件()A.小灯泡B.开关C.电源D.电动机2.在某个过程中,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E随压强P的变化关系为一直线,则该过程()A.等温过程B.等体过程C.等压过程D.绝热过程3.下列说法正确的()A.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为零B.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不为零C.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D.电势在某一区域内为常量,则电场强度在该区域内必定为零4.平行板电容器接入电源保持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再使其内部充满相对电容率为r的均匀电介质,则电容器各量的变化为()A.电容增大B.电场强度增大C.极板上所带电量不变D.电容、电量及板间电场强度都减小5.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附近,则导体B的电势将()A.升高B.降低C.不会发生变化D.无法确定6.绝对黑体是()A.不辐射可见光的物体B.不辐射任何光线的物体C.不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D.不能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7.对功的概念正确的是()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者所做功的代数和必为零B.质点经过一闭合路径,保守力对质点做的功为零C.保守力做正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增加D.保守力做负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减少8.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反B.甲、乙两车运动的加速度相同C.甲、乙两车相比甲车的速度变化快D.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大小相等二、简答题(共计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9.物理教学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请结合实例说明你对科学性这一原则的理解。
10.物理教学要遵循教育性的原则,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如何落实。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题干:在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质量B、速度C、温度D、路程2、题干: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增加C、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快D、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 m/s3、在下列哪个情况下,物体的动能最大?A.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B. 物体在斜向上运动并减速时C. 物体在竖直向上抛出最高点时D. 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时4、在下列哪个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势能最大?A.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时B. 物体在竖直向上运动并减速时C. 物体在竖直向上抛出最高点时D. 物体从地面开始自由下落时5、题干:在以下实验中,下列哪个现象说明电流做功?A. 小灯泡发光B. 电表指针偏转C. 电热器发热D. 电池变轻6、题干:在以下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A.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C. 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D. 教学方法单一,注重学生的被动接受7、在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8、关于下列物理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压强是表示压力大小的物理量B. 力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C. 速度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D. 密度是表示物体质量与体积比值的物理量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阐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以下哪一个物理量是标量?A、力B、位移C、速度D、加速度2、在经典电磁学理论中,真空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A、无限大B、299,792,458米/秒C、与光源类型无关D、与光源距离观察者的距离无关3、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质量不变。
B.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变。
C.物体受到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D.物体运动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4、物体形变后,返回原状的过程叫做:A、弹性恢复B、塑性变形C、脆性断裂D、 viscoelasticity5、在小明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过程中,多次测量后发现示数不稳定且随着电阻阻值的增大而增大,请判断上述过程中电流表的内部铜线电阻率可能随阻值增大而增大的原因是在于:A. 铜的电阻率随着温度和压力增高而减小B. 铜的电阻率随着材料提纯而增大C. 铜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D. 铜的电阻率随着铜材本身棱角的减少而减小6、根据初中物理教材,为了让学生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教师决定设计一个演示实验。
下列哪一个实验选择和方案是最适合用来进行光学反射的演示教学?A. 月球影子下蜡烛的光之间的角度测量实验B. 平面镜表面反射光的强度对比实验C. 卡通蔬菜投影与实际菜种光疗效果的模拟对比实验D. 光在两个不同介质间发生全反射现象的动态演示实验7、下列关于力学基本观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B.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C.物体静止时,一定不受力的作用D.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8、关于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B.人们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C.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D.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总是恒定的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题目:解释牛顿第二定律,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原理。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设计了一个实验:将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观察小球撞击地面后的反弹情况。
这个实验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的应用。
选项A,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题干中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撞击地面后的反弹情况,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故A项正确。
选项B,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这一原则,故B项错误。
选项C,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题干中并未涉及巩固知识的内容,故C项错误。
选项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题干中的实验主要是为了直观展示物理现象,而非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故D项错误。
2、在教授“浮力”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通过展示船只在水中浮起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只会浮在水面上。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策略?A. 先行组织者策略B. 探究式教学策略C. 合作学习策略D. 发现式教学策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策略的应用。
选项A,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先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初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测试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个小时)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
职业道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本质就是以为核心。
2、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
3、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与的一致性。
4、师德形成的内因是。
5、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构成。
6、物理知识的迁移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应用物理知识解题。
物理教材中,单元、章节后均有习题。
其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
物态变化原因可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等。
其三,应用物理知识设计制作各类产品。
例如,根据原理制成了保温瓶,根据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子测量仪表等。
7、自然界中组成物体的物质不同,性质一般也不同。
在弹簧测力计、平面镜、白炽灯丝和指南针等物体中,利用磁性工作的是,利用弹性工怍的是。
8、地震波的传播形式有横渡和纵波.地震时从震源同时传出横波、纵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7×10³m/s和9.1×10³m/s.某地发生地震,一地震观测站距震源4.55×104m,则先传到观测站的地震波形式是(选填“横波”或“纵波”),此波从震源传播到观测站的时间约为s.9、“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的1年时间里,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月食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0、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2/3,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也偏向法线。
初中物理教师职称考试模拟试题(一)一、学科基础知识(第1—2小题每小题2分,第3—5小题每空2分,第7小题4分,第8小题8分,共40分。
选择题是单项选择)1、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B、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C、雾是由浮游在大气中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形成的D、雾和霾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2、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从最大变化到最小,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如图2所示。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电源电压为10V B.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20ΩC.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10ΩD.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3A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
将定值电阻R1和R2串联后接在电源上,R1消耗的功率为3W,R2消耗的功率为6W,则R1=R2;若将它们并联后仍接在该电源上,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W。
4、如图所示,质量为40g的金属小球从导轨的a处自由滑下,依次经过b处、c处,到达d处时恰好停下。
在从a到b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 J;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球克服导轨摩擦消耗的机械能为 J。
5、第一次通过实验比较准确的测出引力常数的科学家是。
6、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
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
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为什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初中物理中,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A、米 (m)B、秒 (s)C、牛顿 (N)D、千克 (kg)2、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该物体的速度一定为零B、该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零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都为零D、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3、某班级为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前测得水平木板的摩擦系数为0.2,在水平木板上放置一个质量为2kg的木块,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少?(g取10N/kg)A、20NB、4NC、2ND、1N4、在下列实验中,不属于控制变量实验的是:A、探究电流强度与电阻的关系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C、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D、探究电流的磁效应5、题干:在下列哪个过程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A、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摩擦力作用B、物体在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斜面上受到重力和斜面支持力的作用D、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向右的推力和向左的摩擦力作用6、题干:在下列哪个实验中,可以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原理?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拉力B、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C、用电流表测量电流D、用凸透镜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7、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矢量?A、质量B、时间C、电荷量D、速度8、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只有变化的电流周围才存在磁场。
B、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流。
C、只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产生电磁感应。
D、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定律。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简述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第二题题目:简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式学习。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案例分析题背景:某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时,选择了如下实验作为实例的教学素材。
2024年初中物理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是()。
A.传授大量知识B.进行大量实验C.引导学生思考D.组织考试2.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讲授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自主探究法3.物理课程资源不包括()。
A.教材B.实验室设备C.学生的兴趣爱好D.教师的教学经验4.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
A.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B.让学生记住实验步骤C.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D.教师的演示5.物理课程的目标不包括()。
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B.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C.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6.以下哪个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过程?()A.提出假设B.背诵课本C.设计实验D.收集证据7.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A.重理论轻应用B.重应用轻理论C.理论与应用并重D.只讲理论不讲应用8.物理概念的教学应注重()。
A.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B.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C.让学生做大量的概念辨析题D.给学生讲解概念的历史发展9.以下哪种评价方式最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A.考试成绩B.作业完成情况C.课堂表现D.多元化评价10.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A.布置大量作业B.让学生自己看书C.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D.不管学生,让他们自由发展二、填空题1.物理课程以______和______为基础,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
3.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______、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
4.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______实验和______实验。
5.物理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______资源、实验室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等。
6.物理教学评价应注重______、过程性和发展性。
初中物理教师职称考试模拟试题(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一部分课程标准(28分)一、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空2分,共16分)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又是重要的之一。
2.物理学由和两部分组成。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4.学生评价的内容应与一致。
二、简答题(本题共包括2个小题,第1小题5分,第2小题7分,共12分)1.物理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2.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些要素?第二部分学科知识(72分)一、不定项选择题(各小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把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下表中。
每小题3分, 共30分。
)1.汽车已走进很多现代家庭,下图为四冲程汽油机汽缸的工作示意图,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的顺序排列,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乙丙甲丁 B.甲丁乙丙 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2.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
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3.右图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 min到第3 min内是固液共存态,其内能增加B.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 min到第3 min内是固液共存态,其内能不变C.该物质的熔点是-4℃,在第5 min到第6 min内是液态,其内能增加D.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5 min到第6 min内是气态,其内能增加4.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线管磁性减弱,弹簧变长B.螺线管磁性减弱,弹簧变短C.螺线管磁性增强,弹簧变长D.螺线管磁性增强,弹簧变短5.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则A.电流表示数变小B.电压表示数变大C.电压表示数不变D.灯泡变亮6.将小电动机与小电灯泡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在小电动机的转轴上绕线,然后用力拉线,使电动机转动。
初中物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考试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1.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近年的事,但是物理知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之初。
四五百2.物理学研究的、的普遍性,是各门的基础,也是各门技术科学的基础。
物质结构运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3. 在、建立的经典力学的基础上,物理学的各门学科都得到发展。
伽利略、牛顿4.1895年,发现X射线,荣获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伦琴5.为了证实电子的存在,曾花不少精力,设计许多巧妙的实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
汤姆逊6.被发现并证实之后,便向建筑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物质结构旧观念发起冲击,表明比原子小的粒子是存在的,原子不是最小的客体,指出经典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局限性。
电子7.居里夫人经过艰苦的历程,终于在1898年7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发现新元素,它的放射性强度比铀要高出400倍。
居里夫人把这元素取名为,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
钋8.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这场物理学上的革命,推动了物理学发展,为和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了催生作用。
这也告诉我们,终极真理的观念、无所作为的观念都是不对的,都是不符合千万年的自然史和百年自然科学史的史实的。
实验现代物理学9.微波作为一门学科,包括和两部分,是一门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的技术科学。
电磁波理论微波技术10.利用电磁波和的距离,这是雷达最基本的功能。
发现目标测量目标11.目前我国微波能应用的频率主要是兆赫。
915—2450二、选择题1.1887年,验证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中发现光电效应的是( A ).A. 赫兹B.基尔霍夫C.法拉第D. 普朗克2.当物理学进入20世纪后,就诞生两个理论,开创了现代物理学。
( CD)A. 电磁理论B. 分子物理学理论C. 量子论D. 相对论3.利用微波进行通信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ABCD )A.微波中继通信B. 微波卫星通信C. 移动通信D. 个人通信4. 各种雷达的工作性能不完全相同,但是都由、和三大部分组成。
( ABD)A. 发射机B. 接收机C.调制器D. 天线5.微波跟物质作用时,有三种效应,分别是(BC D)A.物理效应B. 热效应C. 生物效应D. 化学效应三、判断题1. 卫星通信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正确2.在夜晚,可见光遥感也容易实现。
错误3.微波不仅能用作信号,还能用做新的电磁能量。
正确四、简答题1.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的异同点可见光遥感的最大优点是图象清晰,容易判读。
但是在夜晚,可见光遥感就很困难。
红外遥感器可以获得很清晰的热像图,在军事侦察上可以用来发现伪装物下面坦克发动机,还可用于森林防火监测,地下水的探测等。
但是红外线还是要被大气云层、雨、雾等吸收,受日照和气候的严重影响。
而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优越性。
微波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穿透植被和地面表层,能提供更多的有用的遥感信息。
六、论述题1.汤姆逊发现电子的过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从1890年开始就研究气体放电,后来也转到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上来。
经过研究,他认为把阴极射线看作是电磁波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为了证明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确定它的物理性质,汤姆逊做了一系列阴极射线的实验。
他首先测定阴极射线所带电荷的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阴极射线和负电荷在磁场和电场作用下遵循同样的路径,由此证明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粒子组成的。
其次是利用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状况来测定带电粒子的荷质比和速率。
根据实验结果测算,估计阴极射线带电粒子的质量还不到氢离子质量的1/1000。
由此推断,物质内部有比分子小得多的带电粒子。
后来人们把阴极射线的带电粒子称作电子。
2.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微波有哪些治疗作用?如果微波功率不很强,照射时间又不很长,微波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因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这就是微波热疗。
因为微波能穿透皮肤的脂肪层,深入肌肉内部若干厘米,甚至达到骨骼部位,可以增加组织中白血球和抗体的浓度,因此对关节炎、纤维组织炎症、组织扭伤等有辅助疗效。
在一定功率的微波作用下,可以使血液凝固,阻止出血,对快速治疗痔疮出血取得良好疗效。
微波还可以用于治疗癌症等。
初中物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考试模拟试卷(二)一、填空题1.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的重要内容,是决定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教学改革2.对于教学有效性的追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的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3.有效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的。
有效学习创新思维4.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
应有的发展5. 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和、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态度能力学习策略6.、“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 。
这里所说学生的发...展,其狭义应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其广义就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千年发展目标中所提出的“四个学会——、、、。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果的是:ABCA.探究性、B.自主性、C.合作性。
D.应用性2.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 ABCDA. 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分析问题 D解决问题3.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适应A. 老师B.学习C.环境D.生活4.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 ACDA.学习内容B.学习习惯 C学习方式D.学习方法5.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ABDA. 责任感B. 合作精神C. 竞争意识D. 集体荣誉感6.在合作学习中,是合作的主要内容有:ABCDA.合作认知B.合作情感C.合作技能D.合作行为,三、判断题1.课堂教学改革则是课程改革进入相持期的持久战。
正2.教学中存在的无效和低效的现象。
正3.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
误4.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误5.合作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人格地位.。
正6.“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发展。
正7.“学会学习”成为教育目标。
正8.考虑有效教学就必然回避学生的有效学习。
误9.自主学习需要同伴的协助,合作学习需要以自主学习为支撑。
正10.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
正11.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
正四、简答题1. 怎样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侧面来理解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应教的教学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应学的学习内容或学生学的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那也是无效的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学生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的很辛苦那也不能算作有效,最多也只能算作低效教学。
2. 对于有效教学可以从“三有论”层面进行理解,三有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1)有效率:既学习速度。
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2)有效果:既学习收获,与学生经过学习后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等表现有关。
(3)有效益:既教学的时代价值取向和学生的身心感受,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关;与学生的发展潜能有关。
3. 合作学习需要具备五个基本要件,分别是什么?(1)积极的相互依赖,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2)明确的个人责任,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并对分配给自己的学习任务表现出最大的自觉;(3)积极的相互作用,成员之间有机会面对面相互解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帮组其他成员完成学习任务;(4)完善的沟通技能,组内成员间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对小组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指导,有效解决小组成员之间认识的冲突;(5)客观的评价能力,小组成员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寻求提高活动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4.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和条件,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科学组织、细化分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指导进行有科学价值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进行评估;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有利于与学生合作交流。
六、论述题1. 自主学习有三方面的含义,都是什么?: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
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
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
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要真正做到完全意义下的自主学习必须满足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为学习者提供的保证自主学习的空间。
2.物理教学内容中,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哪些内容不适合探究?因而,对于一般的物理事实、物理理想模型、简单概念的定义等不适合探究,因为他们是事实、是规定、是一种公认的结果。
如:质量、电阻、磁场、电流、电压、力等等;一些仪器、仪表的使用,一些物理量的测量,也不需要探究。
如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仪器的正确使用不等于探究也无法探究)而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电阻电流电压三者之间的关系、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等,这些都隐含着某种物理规律在里面,如果单凭教师讲授很难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采用探究的方法就更加合理有效。
3. 教学中对于如何做好预设和生成,应当注意哪两方面问题?第一是防止预设过度,避免挤占生成的时空对于完全没有生成的教学,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的外化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很难转化和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没有生成的教学不能算是高效的教学。
第二则是要避免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重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对问题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背离了生成教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