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秒懂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
- 格式:docx
- 大小:988.28 KB
- 文档页数:8
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接口解决方案精修订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接口解决方案SANY标准化小组#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号接口解决方案摘要传导式交流充电桩是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2016年初,国家颁布了针对充电桩的新标准。
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国标对交流充电桩的一些技术要求,并推荐了典型的电源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交流充电桩一、新国标对交流充电桩的要求2015年底国家发布了GB/T20234.1-2015、GB/T20234.2-2015、GB/T18487.1-2015等标准。
对比之前的版本,新国标修改和增加了一些对交流充电桩的要求。
例如:交流充电桩的充电电流从“不超过32A”,修改为“不超过63A“;又如:在车辆接口、供电接口方面有了规定:交流充电电流大于16A时,供电接口和车辆接口应具有锁止功能,该锁止功能应符合GB/T20234.1-2015的相关要求。
另外,考虑到充电桩使用的环境及EMC方面特性,内部的辅助电源在这方面的性能与整机要求相一致,简单罗列环境条件与电磁兼容性如下:1.1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温度:-20℃~+50℃;相对湿度:5%~95%;海拔高度≤2000m;在特殊环境下,充电机的使用应在厂家和用户之间进行协商;使用地点不得有爆炸危险介质,周围不含有腐蚀性和破坏绝缘的有害气体及导电介质。
1.2电磁兼容性静电放电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2—2006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接触放电试验电压6KV,空气放电试验电压8KV;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3—2006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频率范围80~1000MHz,试验场强10V/m,正弦波1kHz,80%幅度调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4—2008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在输入输出端口试验电压2KV,重复频率5kHz和100kHz;浪涌(冲击)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5—2008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线-线:1KV,线-地:2KV;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交流充电桩在工作状态下,按GB/T17626.11的规定,试验电压等级0%~70%,试验3次;对于抗扰度试验,判定的标准有如下2类结果认为合格:A类:试验时和试验后交流充电桩均能正常工作,不应有任何误动作、损坏、死机、复位现象,数据采集应准确;B类:试验时交流充电桩可以出现短时通信中断和液晶显示瞬时闪屏等,其他功能和性能都应正常,试验后无需人工干预,交流充电桩应可以自行恢复,所有保留数据不应丢失。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一)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什么是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是指符合国家标准的充电桩通讯协议,主要通过定义通讯协议格式、通讯命令和数据交互内容等方式实现充电桩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通讯。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作用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定义了充电桩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标准,使得充电桩可与各个品牌的后台服务器进行通讯交互,从而实现智能化充电管理、统计充电数据等功能。
同时,也使得充电桩产品具备了更好的互操作性。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标准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的通讯标准有两种,分别为GB/T 27930和GB/T 18487.1。
其中,GB/T 27930主要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其所提供的交直流充电服务,而GB/T 18487.1则适用于电动汽车直流快速充电设施。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内容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包含以下内容:•数据格式:定义了通讯数据格式,包括数据位数、校验位、数据类型等;•通讯命令:定义了充电桩与后台服务器之间通讯所使用的数据命令;•数据交互内容:规范了充电桩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数据类型、数据内容等。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意义实现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可以让不同品牌的充电桩之间实现互通互联,从而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同时,也使得充电桩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更为稳定、高效,提升了电动汽车充电的体验。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未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将继续升级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未来,充电桩通讯协议的标准化和普及将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之一。
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优势采用国标充电桩通讯协议的充电桩具有以下优势:•具有更好的通讯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避免通讯过程中的数据丢失和错位问题;•具备更高的通讯效率,可以大大降低通讯的响应时间;•能够实现与不同品牌的高兼容性,避免充电桩之间挑选的问题;•方便后期维护和升级,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引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出行的重要趋势之一,正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充电标准和协议。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的相关内容。
概述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GB/T 20234.3-2011)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重要标准,适用于各类新能源汽车车辆和充电设施之间的充电连接,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高效和可靠。
协议结构1. 充电模式直流快充模式: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等使用大容量电池的车辆,充电速度较快,通常用于长途旅行等情况。
交流慢充模式: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场所的充电需求,充电速度较慢,但经济实惠,适合夜间充电等情况。
2. 充电接口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规定了不同充电模式下的充电接口标准,包括插头形状、连接方式、供电电压和电流等参数。
充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之间需要匹配相应的充电接口,以实现正常的充电连接。
3. 充电安全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关注的重点之一。
协议中规定了充电设备和车辆应满足的安全性能要求,包括电气安全、防火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
此外,充电设备还应具备对过流、过压、温度异常等情况的保护功能,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4. 充电管理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也明确了充电管理的相关要求。
充电设备应具备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以实现对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此外,协议还规定了充电设备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要求,确保充电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应用与推广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的发布和推广,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协议的统一标准化,有助于提高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的互通性,方便用户选择车辆和充电设备。
此外,协议还促进了充电设备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国标充电协议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宣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充电服务的完善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
而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则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分类与规范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是与充电桩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兼容性是确保充电过程正常进行的基础。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接口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交流(AC)充电接口和直流(DC)充电接口。
交流充电接口通常采用国际标准的Menekes接口,又称Type 2接口,其优点是普及率较高、兼容性较强,适用于低功率家用充电桩和公共充电桩。
与之相对,直流充电接口则主要用于高功率快速充电,其常用的标准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标准,如CHAdeMO和CCS(Combined Charging System)。
除了接口类型之外,电动汽车充电接口还有一些其他的规范,如充电功率、工作电压、通信协议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充电设施的安全性、高效性和互操作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充电服务的质量。
二、电动汽车充电通信协议标准的重要性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桩和电动汽车之间的通信协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和宣贯是为了确保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能够与充电桩进行正常的通信和互动。
若通信协议标准不统一,就会出现充电桩无法辨识电动汽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进行充电或充电效率低下。
通信协议标准不仅涉及到物理层的接口和通信方式,还包括数据传输的格式、充电过程的控制和监测等方面。
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电动汽车充电通信协议标准有OCPP(Open Charge Point Protocol)、GB/T 27930和ISO 15118等。
这些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和宣贯,旨在促进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通信协议,可以实现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方便用户进行跨地域、跨品牌的充电服务,并为充电服务提供更多智能化、便捷化的功能。
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改造技术路线图一、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概况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是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基础标准,涉及面广,影响大,是保证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性标准。
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主要包括交流、直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GB/T 20234.1、20234.2和20234.3)三项标准和直流充电通信协议《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 27930)标准以及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18487.1)标准等五项标准。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18487.1主要规定了充电系统的一般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GB/T 20234.1、20234.2和20234.3三项标准主要规定了交流、直流接口的物理尺寸和电气性能,而《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 27930规定了直流充电时的通信协议要求。
二、制定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改造技术路线图的必要性(一)突出重要改造技术要点的需要本次修订在研究参考IEC标准基础上,结合2011版接口标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集了国内外主流汽车企业、充电设施制造商、连接器制造商、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工作重点考虑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进行了许多重大技术条款的修订,由必要重点说明改造的技术要点。
(二)标准实施过渡期的需要由于我国标准实施没有过渡期,鉴于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涉及面广、影响重大。
电动汽车的准入管理、生产、销售都与标准的实施日期具有重大关系,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阶段,为便于各方实施标准,有必要在过渡期进行适当的规定利于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健康发展。
(三)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需要充电接口及通讯协议标准涉及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只有双方面一起贯彻实施标准,才能保障充电的兼容性。
2024充电桩接头新标准
2024充电桩接头的新标准主要涉及到充电接口的规范化,以确保安全并提高充电效率。
以下是新标准的一些主要特点:
1.通用性:新标准将推动充电桩接头的通用性,使得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汽车都能够使用相同的
充电桩接头,从而方便用户充电并降低充电设施的建设成本。
2.安全性:新标准将更加注重充电桩接头的安全性,通过加强接头的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要求,确
保充电桩接头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漏电、短路等安全问题。
3.充电效率:新标准将提高充电桩接头的充电效率,通过优化接头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使得电动汽
车在充电时能够更快地充满电,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
4.智能化:新标准将推动充电桩接头的智能化发展,通过引入传感器、通信模块等技术,实现充电
桩接头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智能交互,提高充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总之,2024充电桩接头的新标准将更加注重安全性、通用性、充电效率和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接口解决方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号接口解决方案摘要传导式交流充电桩是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2016年初,国家颁布了针对充电桩的新标准。
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国标对交流充电桩的一些技术要求,并推荐了典型的电源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交流充电桩一、新国标对交流充电桩的要求2015年底国家发布了GB/T20234.1-2015、GB/T20234.2-2015、GB/T18487.1-2015等标准。
对比之前的版本,新国标修改和增加了一些对交流充电桩的要求。
例如:交流充电桩的充电电流从“不超过32A”,修改为“不超过63A“;又如:在车辆接口、供电接口方面有了规定:交流充电电流大于16A时,供电接口和车辆接口应具有锁止功能,该锁止功能应符合GB/T20234.1-2015的相关要求。
另外,考虑到充电桩使用的环境及EMC方面特性,内部的辅助电源在这方面的性能与整机要求相一致,简单罗列环境条件与电磁兼容性如下:1.1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温度:-20℃~+50℃;相对湿度:5%~95%;海拔高度≤2000m;在特殊环境下,充电机的使用应在厂家和用户之间进行协商;使用地点不得有爆炸危险介质,周围不含有腐蚀性和破坏绝缘的有害气体及导电介质。
1.2电磁兼容性静电放电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2—2006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接触放电试验电压6KV,空气放电试验电压8KV;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3—2006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频率范围80~1000MHz,试验场强10V/m,正弦波1kHz,80%幅度调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4—2008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在输入输出端口试验电压2KV,重复频率5kHz和100kHz;浪涌(冲击)抗扰度:充电机应能承受GB/T17626.5—2008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线-线:1KV,线-地:2KV;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交流充电桩在工作状态下,按GB/T17626.11的规定,试验电压等级0%~70%,试验3次;对于抗扰度试验,判定的标准有如下2类结果认为合格:A类:试验时和试验后交流充电桩均能正常工作,不应有任何误动作、损坏、死机、复位现象,数据采集应准确;B类:试验时交流充电桩可以出现短时通信中断和液晶显示瞬时闪屏等,其他功能和性能都应正常,试验后无需人工干预,交流充电桩应可以自行恢复,所有保留数据不应丢失。
对比征求稿和最终审批稿,发现有些很有意思的改变。
这是最新的引导电路这是以前的电路对比上面的变化,最大的区别还是在判断充电插头端的地线保护策略的变化。
而在原本的设计中,本身缺乏对保护地线的检测。
我个人觉得还是改进了很多。
最新的国标中的检测:1.检测插头端的保护地线是否完整在最新版里面的通过测量检测点1的电压,如果测量电压为Uc则大地线保护线缺失,如果是1/2或3/4Uc的时候为正常。
2.检测车载充电器端的底线是否完整在最新版里面的通过测量检测点2的电压,如果测量电压为Uc则大地线保护线缺失,如果是1/2或3/4Uc的时候为正常。
3.检测线束的额定电流为多少设定为与电阻相关,分成1/2Uc和3/4Uc的区别(16A和32A)4.检测PWM输出的电流是否正确16A======>20%32A======>40%然后推演一下做国标的厂家的一些思路关于电源1.220V端有继电器和FL YBACK生成的电源,按照里面的要求是+/-12V的电源电动车辆的上拉电源就有点搞不明白了,12V~24V,个人的猜测可能是将12V电池的电源与FL YBACK的电源用二极管进行并联供电,这样就存在了24V的高压也存在了最低12V 的概念因为如果供电不正常,检测电路也是需要正常运转的,这是一个蛮高的要求并且说明一下,这里需要做12~24V电源下1/2Uc3/4UcUc之间的的鉴别,因此这个电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24V下正常工作,那么需要做电阻分压,并且带入电源进行补偿24×0.2=4.8V因此我们分压比为0.2,最大不过使之超过5V在低压下,这是一个挑战性蛮大的问题了12×0.2=2.4V12×0.5×0.2=1.2V12×0.75×0.2=1.8V也就是说,余度大概在0.4V左右电源的误差大概在8%电阻的分压误差也在8%这是我用厚膜1%电阻做出来的经验参数,详细的我不去计算,我觉得不太好做这个电路。
详解5项国家电动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京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
中国于2011年12月22日颁布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4项国家标准。
但是,对充电时的电流、电压、功率等细节并未进一步地做出详尽要求。
此次5项标准修订电动车充电接口在硬件和软件层面最终实现了统一,全面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本文将对新国标做详细解读。
充电接口标准几经修订中国在2006年就发布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GB/T20234-2006),这个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充电电流为16A、32A、250A交流和400A直流的连接分类方式,主要借鉴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2003年提出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并未规定充电接口的连接针数、物理尺寸和接口定义。
2011年,中国又推出了GB/T20234-2011推荐性标准,替换了部分GB/T20234-2006中的内容,其中规定:交流额定电压不超过690V,频率50Hz,额定电流不超过250A;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V,额定电流不超过400A。
此次新国标的充电接口标准提高了电压和电流等级,并且调整了信号针和机械锁的部分尺寸,明确了电子锁的有关要求等。
另一方面,新标准对充电设备是有很大好处的,对充电设备的推广应用有很大帮助。
在此前充电设备面临谁建谁用的问题,国标重点统一了充电桩通信协议,这意味着电动车充电接口在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层面最终实现了统一,这将提高充电设备的利用率。
新国标都有哪些改变相对于旧标准,新标准改动很多,有一些是细节上优化,譬如充电接口标准本次修订提高了电压和电流等级,从而提高了充电功率,缩短了充电的时间,并且调整了信号针和机械锁的部分尺寸,优化了连接时序等。
1.通用要求此次新国标要求在直流充电枪内安装电子锁,同时预留车辆插座加装电子锁的机械结构。
一张图秒懂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5项最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较上年增加1.8万个,同比增速58%。
作为实现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的基本要素,电动汽车充电用接口及通信协议技术内容的统一和规范,是保证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
2015年12月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在京发布了新修订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等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
新标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有何亮点?此次5项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在安全性方面,新标准增加了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和泄放电路等功能,细化了直流充电车端接口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人员触电、设备燃烧等事故,保证充电时对电动汽车以及使用者的安全。
在兼容性方面,交直流充电接口型式及结构与原有标准兼容,新标准修改了部分触头和机械锁尺寸,但新旧插头插座能够相互配合,直流充电接口增加的电子锁止装置,不影响新旧产品间的电气连接,用户仅需更新通信协议版本,即可实现新供电设备和电动汽车能够保障基本的充电功能。
交流充电占空比和电流限值的映射关系与国际标准兼容,并为今后交流充电的数字通信预留拓展空间。
??新标准有何意义???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直流接口、控制导引电路、通信协议等国家标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为世界4大直流充电接口标准。
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指出,新标准对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为充电设施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确保了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避免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充电“孤岛”,有利于降低因不兼容而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对促进电动汽车产业政策落地,增强购买使用电动汽车消费信心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国标电动汽车充电CAN报文协议解析说明:多字节时,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电流方向:放电为正,充电为负。
一、握手阶段:1、ID:1801F456(PGN=256(充电机发送给BMS请求握手,数据长度8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辨识结果(0x00:BMS不能辨识,0xAA:BMS能辨识BYTE1充电机编号(比例因子:1,偏移量:0,数据范围:0~100BYTE2充电机/充电站所在区域编码,标准ASCII码BYTE3BYTE4BYTE5BYTE6BYTE72、ID:180256F4(PGN=512(BMS发送给充电机回答握手,数据长度41个字节,周期250m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BMS通信协议版本号,本标准规定当前版本为V1.0,表示为: byte2,byte1---0x0001,byte0---0x00BYTE1BYTE2BYTE3电池类型,01H:铅酸电池;02H:镍氢电池;03H:磷酸铁锂电池;04H:锰酸锂电池;05H:钴酸电池;06H:三元材料电池;07H:聚合物锂离子电池;08H:钛酸锂电池;FFH:其它电池BYTE4整车动力蓄电池系统额定容量/A·h,0.1A·h/位,0A·h偏移量,数据范围:0~1000A·hBYTE5BYTE6整车动力学电池系统额定总电压/V,0.1V/位,0V偏移量,数据范围:0~750V BYTE7BYTE8电池生产厂商名称,标准ASCII码BYTE9BYTE10BYTE11BYTE12电池组序号,预留,由厂商自行定义BYTE13BYTE14BYTE15BYTE16电池组生产日期:年(比例:1年/位,偏移量:1985,数据范围:1985~2235 BYTE17电池组生产日期:月(1月/位,偏移量:0月,数据范围:1~12月 BYTE18电池组生产日期:日(1日/位,偏移量:0日,数据范围:1~31日 BYTE19电池组充电次数,1次/位,偏移量:0次,以BMS统计为准BYTE20BYTE21BYTE22电池组产权表示(0:租赁,1:车自有BYTE23预留BYTE24~40车辆识别码(vin二、充电参数配置阶段:1、ID:180656F4(PGN=1536(BMS发送给充电机,动力蓄电池配置参数,数据长度13个字节,周期500m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单体动力蓄电池最高允许充电电压(比例:0.01V/bit,偏移量:0 BYTE1BYTE2最高允许充电电流(比例: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动力蓄电池标称总能量(0.1Kw·h/bit,偏移量:0BYTE5BYTE6最高允许充电总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7BYTE8最高允许温度(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9整车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SOC(比例:0.1%/bit,偏移量:0BYTE10BYTE11整车动力蓄电池总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122、ID:1807F456(PGN=1792(充电机发送给BMS,时间同步信息,数据长度7个字节,周期500ms BYTE0秒(压缩BCD码BYTE1分(压缩BCD码BYTE2时(压缩BCD码BYTE3日(压缩BCD码BYTE4月(压缩BCD码BYTE5年(压缩BCD码BYTE63、ID:1808F456(PGN=2048(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最大输出能力,数据长度6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最高输出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1BYTE2最低输出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3BYTE4最大输出电流(0.1A/bit,偏移量:-400BYTE54、ID:100956F4(PGN=2304(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充电准备就绪,数据长度1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BMS是否充电准备好(0:BMS未准备好,0xAA:BMS完成充电准备5、ID:100AF456(PGN=2560(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输出准备就绪,数据长度1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充电机是否完成充电准备(0:充电机未完成准备,0xAA:完成准备三、充电过程:1、ID:181056F4(PGN=4096(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充电需求,数据长度5个字节,周期50msBYTE0充电电压需求(0.1V/bit,偏移量:0VBYTE1BYTE2充电电流需求(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充电模式(0x01:恒压充电;0x02:恒流充电2、ID:181156F4(PGN=4352(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充电总状态,数据长度9个字节,周期250m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充电电压测量值(0.1V/bit,偏移量:0VBYTE1BYTE2充电电流测量值(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最高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及其组号(1~12:蓄电池电压,0.01V/bit;13~16:动力蓄电池电池电压所在组号:1/bit,偏移量:1BYTE5BYTE6当前SOC(1%的比例,偏移量:0BYTE7估算剩余充电时间(1min/bit,大于600分钟按600分钟发送BYTE83、ID:1812F456(PGN=4608(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充电状态,数据长度6个字节,周期50msBYTE0充电电压输出值(0.1V/bit,偏移量:0VBYTE1BTYE2充电电流输出值(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累计充电时间(1min/bit,最大为600minBYTE54、ID:181356F4(PGN=4864(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状态信息,数据长度7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最高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所在编号BYTE1最高动力蓄电池温度(1度/bit,偏移量:-50BYTE2最高温度检测点编号BYTE3最低动力蓄电池温度(1度/bit,偏移量:-50BYTE4最低动力蓄电池温度检测点号BYTE5Bit0-bit1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过高/过低(00:正常;01:过高;10:过低Bit2-bit3整车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SOC过高/过低(00:正常;01:过高;10:过低Bit4-bit5动力蓄电池充电过电流(00:正常;01:过流;10:不可信Bit6-bit7动力蓄电池温度过高(00:正常;01:过高;10:不可信 BYTE6Bit0-bit1动力蓄电池绝缘状态(00:正常;01:不正常;10:不可信 Bit2-bit3动力蓄电池组输出连接器连接状态(00:正常,01:不正常,10:不可信Bit4-bit5充电允许(00:禁止;01:允许5、ID:181556F4(PGN=5376(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单体电压信息,数据长度不定,周期1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1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BYTE1BYTE22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BYTE3BYTE43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BYTE5、、、、、、、、、、、、BYTE511256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6、ID:181656F4(PGN=5632(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温度信息,数据长度不定,周期1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动力蓄电池1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1动力蓄电池2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2动力蓄电池3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3动力蓄电池4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4动力蓄电池5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5动力蓄电池6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N动力蓄电池N+1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7、ID:181756F4(PGN=5888(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预留报文,数据长度不定,周期1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预留BYTE1预留BYTE2预留BYTE3预留BYTE4预留BYTE5预留、、、、、、预留BYTEN预留8、ID:101956F4(PGN=6400(BMS发送给充电机,BMS中止充电,数据长度4个字节,周期10msBYTE0BMS中止充电原因BYTE1BMS中止充电故障原因BYTE2BYTE3BMS中止充电错误原因说明:1、BMS中止充电原因:a1~2位:达到所需求的SOC目标值(00:未达到,01:达到需求,10:不可信状态; b3~4位:达到总电压的设定值(00:未达到总电压设定值,01:达到设定值,10: 不可信状态;c5~6位:达到单体电压的设定值(00:未达到,01:达到,10:不可信状态2、BMS中止充电故障原因:a1~2位:绝缘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b3~4位:输出连接器过温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c5~6位:BMS原件、输出连接器过温(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d7~8位:充电连接器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e9~10位:电池组温度过高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f11~12位:其它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3、BMS中止充电错误原因:a1~2位:电流过大(00:正常,01:电流超过需求值,10:不可信状态b3~4位:电压异常(00:正常,01:电压异常,10:不可信状态9、ID:101AF456(PGN=6656(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中止充电,数据长度4个字节,周期10ms BYTE0充电机中止充电原因BYTE1充电机中止充电故障原因BYTE2BYTE3充电机中止充电错误原因说明:1、充电机中止充电原因:a1~2位:达到充电机设定的条件中止(00:正常,01:达到设定条件中止,10:不可信状态b3~4位:人工中止(00:正常,01:人工中止,10:不可信状态c5~6位:故障中止(00:正常,01:故障中止,10:不可信状态2、充电机中止充电故障原因: a 1~2 位:充电机过温故障(00:温度正常,01:充电机过温,10:不可信状态) b 3~4 位:充电连接器故障(00:连机器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 c 5~6 位:充电机内部过温故障(00:内部温度正常,01:内部过温,10:不可信) d 7~8 位:所需电量不能传送(00:传送正常,01:不能传送,10:不可信) e 9~10 位:充电机急停故障(00:正常,01:急停,10:不可信状态) f 11~12 位:其它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3、充电机中止充电错误原因: a 1~2 位:电流不匹配(00:电流匹配,01:电流不匹配,10:不可信状态) b 3~4 位:电压异常(00:正常,01:异常,10:不可信状态)四、充电结束阶段: 1、ID:181C56F4 (PGN=7168 (BMS 发送给充电机,BMS 统计数据,数据长度 7 个字节,周期 2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动力蓄电池最低温度(比例:1,偏移量:-50)动力蓄电池最高温度(比例:1,偏移量:-50)动力蓄电池单体最高电压(比例:0.01,偏移量:0)中止时 SOC 值(比例:1%,偏移量:0)动力蓄电池单体最低电压(比例:0.01,偏移量:0) 2、ID:181DF456 (PGN=7424 (充电机发送给 BMS,充电机统计数据,数据长度 5 个字节,周期 2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充电机编号累计输出能量(比例:0.1kw·h,偏移量:0,范围:0~1000)累计充电时间(比例:1min,偏移量:0,范围:0~600)五、发生错误: 1、ID:081E56F4 (PGN=7680 (BMS 发送给充电机,BMS 统计数据,数据长度 4 个字节,周期 250ms) BYTE0 Bit0-Bit1 Bit2-Bit3 BYTE1 Bit0-Bit1 Bit2-Bit3 BYTE2 Bit0-Bit1 接受 SPN2560=0X00 充电机辨识报文超时(00 :正常,01 :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 SPN2560=0XAA 充电机辨识报文超时(00:正常,01 :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的时间同步和充电机最大能力报文超时( 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完成充电准备报文超时(00:正常, 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充电状态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Bit2-Bit3 BYTE3 Bit0-Bit1 接受充电机中止报文超时( 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充电统计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 2、ID:081FF456 (PGN=7936 (充电机发送给 BMS,充电机中止充电,数据长度 4 个字节,周期 250ms) BYTE0 BYTE1 Bit0-Bit1 Bit0-Bit1 Bit2-Bit3 BYTE2 Bit0-Bit1 Bit2-Bit3 Bit4-Bit5 BYTE3 Bit0-Bit1 接受 BMS 和车辆的辨识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电池充电参数报文超时(00:正常, 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 BMS 完成充电前准备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接受电池充电总状态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接受电池充电需求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 BMS 中止充电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 BMS 充电统计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六、多包发送过程: 1、0x1CEC56F4(BMS 请求建立多包发送,周期 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BYTE7 2、0x1CECF456(充电机应答多包发送请求,周期 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回答控制字 0x11 可发送的数据包数接下来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包号 0xFF0xFF 需要发送的包数 0Xff 所装载数据的参数组群号,即其 PGN 请求控制字 0x10 需要发送的总字节数BYTE5 BYTE6 BYTE7 所装载数据的参数组群号,即其 PGN 3、0x1CEB56F4(BMS 发送多包信息,周期根据国标定义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BYTE7 包序号(1 到 N)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 4、0x1CECF456(充电机响应完成多包接收,周期 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BYTE7 接受到的总包数 0Xff 所装载数据的参数组群号,即其 PGN 请求控制字 0x13 接受到的总字节数深圳市聚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武继坤整理。
电动汽车的充电标准和充电接口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相较于传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具有环保、低能耗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标准和充电接口技术,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与讨论。
一、电动汽车的充电标准电动汽车的充电标准,主要包括直流快速充电和交流慢速充电两种方式。
1. 直流快速充电直流快速充电是指通过特定的充电设备,将电能以直流形式输送到电动汽车电池中的充电方式。
这种充电方式具有充电速度快、方便等特点,适用于长途旅行等特殊情况下的充电需求。
国际上,快速充电标准主要有CHAdeMO和CSS两种。
CHAdeMO 标准由日本提出,主要应用于亚洲地区;CSS标准由欧洲提出,主要应用于欧洲地区。
这两种标准虽然存在差异,但都能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需求。
2. 交流慢速充电交流慢速充电是指通过普通家用电源将电能以交流形式输送到电动汽车电池中的充电方式。
相较于直流快速充电,交流慢速充电的充电速度较慢,但充电设备相对简单,适用于日常充电需求。
国际上,交流慢速充电标准主要有AC1和AC2两种。
AC1标准适用于最大功率为3.7kW的充电设备,适合于家庭和停车场等场所使用;AC2标准适用于最大功率为7.4kW的充电设备,适合于商业区和公共停车场等场所使用。
二、充电接口技术充电接口技术是指电动汽车与充电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和规范。
不同的充电接口技术直接决定了充电设备能否与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交互。
1. 国际标准国际上,充电接口主要有三种标准:GB/T、IEC和SAE。
GB/T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适用于中国本土市场。
目前,大部分中国电动汽车采用的充电接口都符合GB/T标准。
IEC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标准,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
IEC标准的充电接口多用于欧洲市场。
SAE标准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标准,适用于美国市场。
SAE标准的充电接口多用于北美市场。
2. 充电接口类型根据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的不同,充电接口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新国标电动汽车充电CAN报文协议解析.新国标电动汽车充电CAN报文协议解析说明:多字节时,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电流方向:放电为正,充电为负。
一、握手阶段:1、ID:1801F456(PGN=256(充电机发送给BMS请求握手,数据长度8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辨识结果(0x00:BMS不能辨识,0xAA:BMS能辨识BYTE1充电机编号(比例因子:1,偏移量:0,数据范围:0~100BYTE2充电机/充电站所在区域编码,标准ASCII码BYTE3BYTE4BYTE5BYTE6BYTE72、ID:180256F4(PGN=512(BMS发送给充电机回答握手,数据长度41个字节,周期250m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BMS通信协议版本号,本标准规定当前版本为V1.0,表示为: byte2,byte1---0x0001,byte0---0x00BYTE1BYTE2BYTE3电池类型,01H:铅酸电池;02H:镍氢电池;03H:磷酸铁锂电池;04H:锰酸锂电池;05H:钴酸电池;06H:三元材料电池;07H:聚合物锂离子电池;08H:钛酸锂电池;FFH:其它电池BYTE4整车动力蓄电池系统额定容量/A·h,0.1A·h/位,0A·h偏移量,数据范围:0~1000A·hBYTE5BYTE6整车动力学电池系统额定总电压/V,0.1V/位,0V偏移量,数据范围:0~750V BYTE7BYTE8电池生产厂商名称,标准ASCII码BYTE9BYTE10BYTE11BYTE12电池组序号,预留,由厂商自行定义BYTE13BYTE14BYTE15BYTE16电池组生产日期:年(比例:1年/位,偏移量:1985,数据范围:1985~2235 BYTE17电池组生产日期:月(1月/位,偏移量:0月,数据范围:1~12月BYTE18电池组生产日期:日(1日/位,偏移量:0日,数据范围:1~31日 BYTE19电池组充电次数,1次/位,偏移量:0次,以BMS统计为准BYTE20BYTE21BYTE22电池组产权表示(0:租赁,1:车自有BYTE23预留BYTE24~40车辆识别码(vin二、充电参数配置阶段:1、ID:180656F4(PGN=1536(BMS发送给充电机,动力蓄电池配置参数,数据长度13个字节,周期500m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单体动力蓄电池最高允许充电电压(比例:0.01V/bit,偏移量:0 BYTE1BYTE2最高允许充电电流(比例: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动力蓄电池标称总能量(0.1Kw·h/bit,偏移量:0BYTE5BYTE6最高允许充电总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7BYTE8最高允许温度(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9整车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SOC(比例:0.1%/bit,偏移量:0BYTE10BYTE11整车动力蓄电池总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122、ID:1807F456(PGN=1792(充电机发送给BMS,时间同步信息,数据长度7个字节,周期500ms BYTE0秒(压缩BCD码BYTE1分(压缩BCD码BYTE2时(压缩BCD码BYTE3日(压缩BCD码BYTE4月(压缩BCD码BYTE5年(压缩BCD码BYTE63、ID:1808F456(PGN=2048(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最大输出能力,数据长度6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最高输出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1BYTE2最低输出电压(比例:0.1V/bit,偏移量:0BYTE3BYTE4最大输出电流(0.1A/bit,偏移量:-400BYTE54、ID:100956F4(PGN=2304(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充电准备就绪,数据长度1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BMS是否充电准备好(0:BMS未准备好,0xAA:BMS完成充电准备5、ID:100AF456(PGN=2560(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输出准备就绪,数据长度1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充电机是否完成充电准备(0:充电机未完成准备,0xAA:完成准备三、充电过程:1、ID:181056F4(PGN=4096(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充电需求,数据长度5个字节,周期50ms BYTE0充电电压需求(0.1V/bit,偏移量:0VBYTE1BYTE2充电电流需求(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充电模式(0x01:恒压充电;0x02:恒流充电2、ID:181156F4(PGN=4352(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充电总状态,数据长度9个字节,周期250m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充电电压测量值(0.1V/bit,偏移量:0VBYTE1BYTE2充电电流测量值(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最高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及其组号(1~12:蓄电池电压,0.01V/bit;13~16:动力蓄电池电池电压所在组号:1/bit,偏移量:1 BYTE5BYTE6当前SOC(1%的比例,偏移量:0BYTE7估算剩余充电时间(1min/bit,大于600分钟按600分钟发送BYTE83、ID:1812F456(PGN=4608(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充电状态,数据长度6个字节,周期50msBYTE0充电电压输出值(0.1V/bit,偏移量:0VBYTE1BTYE2充电电流输出值(0.1A/bit,偏移量:-400ABYTE3BYTE4累计充电时间(1min/bit,最大为600minBYTE54、ID:181356F4(PGN=4864(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状态信息,数据长度7个字节,周期250ms BYTE0最高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所在编号BYTE1最高动力蓄电池温度(1度/bit,偏移量:-50BYTE2最高温度检测点编号BYTE3最低动力蓄电池温度(1度/bit,偏移量:-50BYTE4最低动力蓄电池温度检测点号BYTE5Bit0-bit1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过高/过低(00:正常;01:过高;10:过低Bit2-bit3整车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SOC过高/过低(00:正常;01:过高;10:过低Bit4-bit5动力蓄电池充电过电流(00:正常;01:过流;10:不可信Bit6-bit7动力蓄电池温度过高(00:正常;01:过高;10:不可信BYTE6Bit0-bit1动力蓄电池绝缘状态(00:正常;01:不正常;10:不可信Bit2-bit3动力蓄电池组输出连接器连接状态(00:正常,01:不正常,10: 不可信Bit4-bit5充电允许(00:禁止;01:允许5、ID:181556F4(PGN=5376(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单体电压信息,数据长度不定,周期1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1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BYTE1BYTE22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BYTE3BYTE43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BYTE5、、、、、、、、、、、、BYTE511256号单体动力电池电压6、ID:181656F4(PGN=5632(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温度信息,数据长度不定,周期1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动力蓄电池1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1动力蓄电池2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2动力蓄电池3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3动力蓄电池4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4动力蓄电池5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5动力蓄电池6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BYTEN动力蓄电池N+1温度信息(比例:1度/bit,偏移量:-50度7、ID:181756F4(PGN=5888(BMS发送给充电机,电池预留报文,数据长度不定,周期1s,需要通过多包发送,多包发送过程见后文BYTE0预留BYTE1预留BYTE2预留BYTE3预留BYTE4预留BYTE5预留、、、、、、预留BYTEN预留8、ID:101956F4(PGN=6400(BMS发送给充电机,BMS中止充电,数据长度4个字节,周期10ms BYTE0BMS中止充电原因BYTE1BMS中止充电故障原因BYTE2BYTE3BMS中止充电错误原因说明:1、BMS中止充电原因:a1~2位:达到所需求的SOC目标值(00:未达到,01:达到需求,10:不可信状态; b3~4位:达到总电压的设定值(00:未达到总电压设定值,01:达到设定值,10: 不可信状态;c5~6位:达到单体电压的设定值(00:未达到,01:达到,10:不可信状态2、BMS中止充电故障原因:a1~2位:绝缘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b3~4位:输出连接器过温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c5~6位:BMS原件、输出连接器过温(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d7~8位:充电连接器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e9~10位:电池组温度过高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f11~12位:其它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3、BMS中止充电错误原因:a1~2位:电流过大(00:正常,01:电流超过需求值,10:不可信状态b3~4位:电压异常(00:正常,01:电压异常,10:不可信状态9、ID:101AF456(PGN=6656(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中止充电,数据长度4个字节,周期10ms BYTE0充电机中止充电原因BYTE1充电机中止充电故障原因BYTE2BYTE3充电机中止充电错误原因说明:1、充电机中止充电原因:a1~2位:达到充电机设定的条件中止(00:正常,01:达到设定条件中止,10:不可信状态b3~4位:人工中止(00:正常,01:人工中止,10:不可信状态c5~6位:故障中止(00:正常,01:故障中止,10:不可信状态2、充电机中止充电故障原因:a 1~2 位:充电机过温故障(00:温度正常,01:充电机过温,10:不可信状态) b 3~4 位:充电连接器故障(00:连机器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 c 5~6 位:充电机内部过温故障(00:内部温度正常,01:内部过温,10:不可信) d 7~8 位:所需电量不能传送(00:传送正常,01:不能传送,10:不可信) e 9~10 位:充电机急停故障(00:正常,01:急停,10:不可信状态)f 11~12 位:其它故障(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3、充电机中止充电错误原因:a 1~2 位:电流不匹配(00:电流匹配,01:电流不匹配,10:不可信状态)b 3~4 位:电压异常(00:正常,01:异常,10:不可信状态)四、充电结束阶段:1、ID:181C56F4 (PGN=7168 (BMS 发送给充电机,BMS 统计数据,数据长度7 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动力蓄电池最低温度(比例:1,偏移量:-50)动力蓄电池最高温度(比例:1,偏移量:-50)动力蓄电池单体最高电压(比例:0.01,偏移量:0)中止时 SOC 值(比例:1%,偏移量:0)动力蓄电池单体最低电压(比例:0.01,偏移量:0)2、ID:181DF456 (PGN=7424 (充电机发送给 BMS,充电机统计数据,数据长度5 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充电机编号累计输出能量(比例:0.1kw·h,偏移量:0,范围:0~1000)累计充电时间(比例:1min,偏移量:0,范围:0~600)五、发生错误:1、ID:081E56F4 (PGN=7680 (BMS 发送给充电机,BMS 统计数据,数据长度4 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 Bit0-Bit1 Bit2-Bit3 BYTE1 Bit0-Bit1 Bit2-Bit3 BYTE2 Bit0-Bit1 接受 SPN2560=0X00 充电机辨识报文超时(00 :正常,01 :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 SPN2560=0XAA 充电机辨识报文超时(00:正常,01 :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的时间同步和充电机最大能力报文超时( 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完成充电准备报文超时(00:正常, 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充电状态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Bit2-Bit3 BYTE3 Bit0-Bit1 接受充电机中止报文超时( 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充电机充电统计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2、ID:081FF456 (PGN=7936 (充电机发送给BMS,充电机中止充电,数据长度4 个字节,周期250ms)BYTE0 BYTE1 Bit0-Bit1 Bit0-Bit1 Bit2-Bit3 BYTE2 Bit0-Bit1 Bit2-Bit3 Bit4-Bit5 BYTE3 Bit0-Bit1 接受 BMS 和车辆的辨识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电池充电参数报文超时(00:正常, 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 BMS 完成充电前准备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接受电池充电总状态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 10:不可信状态)接受电池充电需求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BMS 中止充电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接受BMS 充电统计报文超时(00:正常,01:超时,10:不可信状态)六、多包发送过程: 1、0x1CEC56F4(BMS 请求建立多包发送,周期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BYTE7 2、0x1CECF456(充电机应答多包发送请求,周期 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回答控制字 0x11 可发送的数据包数接下来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包号 0xFF0xFF 需要发送的包数 0Xff 所装载数据的参数组群号,即其 PGN 请求控制字 0x10 需要发送的总字节数BYTE5 BYTE6 BYTE7 所装载数据的参数组群号,即其 PGN 3、0x1CEB56F4(BMS 发送多包信息,周期根据国标定义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BYTE7 包序号(1 到 N)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需发送的内容 4、0x1CECF456(充电机响应完成多包接收,周期 50ms BYTE0 BYTE1 BYTE2 BYTE3 BYTE4 BYTE5 BYTE6 BYTE7 接受到的总包数 0Xff 所装载数据的参数组群号,即其 PGN 请求控制字 0x13 接受到的总字节数深圳市聚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武继坤整理。
一张图秒懂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较上年增加1.8万个,同比增速58%。
作为实现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的基本要素,电动汽车充电用接口及通信协议技术内容的统一和规范,是保证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
2015年12月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在京发布了新修订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等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
新标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有何亮点?
此次5项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在安全性方面,新标准增加了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和泄放电路等功能,细化了直流充电车端接口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能够有效避免
发生人员触电、设备燃烧等事故,保证充电时对电动汽车以及使用者的安全。
在兼容性方面,交直流充电接口型式及结构与原有标准兼容,新标准修改了部分触头和机械锁尺寸,但新旧插头插座能够相互配合,直流充电接口增加的电子锁止装置,不影响新旧产品间的电气连接,用户仅需更新通信协议版本,即可实现新供电设备和电动汽车能够保障基本的充电功能。
交流充电占空比和电流限值的映射关系与国际标准兼容,并为今后交流充电的数字通信预留拓展空间。
新标准有何意义?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直流接口、控制导引电路、通信协议等国家标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为世界4大直流充电接口标准。
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指出,新标准对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为充电设施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确保了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避免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充电“孤岛”,有利于降低因不兼容而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对促进电动汽车产业政策落地,增强购买使用电动汽车消费信心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会同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有关行业部门加强对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
加快推动产业政策引用新标准,推动充电设施产品认证与准入管理制度使用新标准,促进充电设施和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按新标准组织生产,已建、在建充电设施要按新标准进行更新升级换代。
同时,国家标准委将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加强充电设施互操作性测试、充电站安全防范、运营服务等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充电设施管理、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指出,当前我国正处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充电基础设施广泛布局的初期,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效避免因充电设施与车辆不兼容问题可能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方便电动汽车用户使用,促进我国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新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准入,把符合新国标作为充电设施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加强新标准的执行约束性和强制性。
同时,国家能源局还将开展充电设施互操作性测试活动,开展充电服务平台的信息互通标准研制,实现充电结算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促进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