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26题研究——唐宋变革1.(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4.(2017·全国Ⅲ卷,26)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5.(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唐宋变革练习题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 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
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项。
2.(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 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3.(2019•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重视门阀土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加”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唐宋元变革》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由此可知,该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可分析得出隋唐时期,有两种人,分别是“商贩”和“有人”(非商贩)在售卖柴薪,而且达到了砍伐“桑树”(本身是用于养蚕的作物)以此为生的地步,可见该时期市场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主流,并未废除,排除A项;商贩和非商贩买卖柴薪,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但不能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给时间为隋唐,市镇经济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与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4·重庆·高考真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也必须由蕃将充任,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热点话题专项练(二)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鼎盛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
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
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D[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2.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
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
这一变化有利于()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A[根据题目中“唐朝诗赋创作”到“宋代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确立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推动了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3.(2018·洛阳统考)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C.冗官现象严重D.理学影响深远A[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并励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与理学无关,故D 项错误。
]4.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A[根据材料中“并非……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
(时间:20分钟满分:48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35页)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唐中枢决策 1 宋代监察制度 2 唐人才选拔 3经济模式唐代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4 宋代对外贸易 5 唐政府政策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6 宋代租佃关系发展7宋代商品经济发展8思想文化唐代儒学思想影响9 宋代理学任务10 中医发展11宋代书院121.(2019·江苏南通二模)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
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
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
由此可见,唐初()A.君相矛盾得到缓解B.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C.中枢权力机构完备D.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解析:D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
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君相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在说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构完备,故C项错误。
2.(2019·湖南衡阳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标志着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解析:B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是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受重视,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监察制度完善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1.(2019某某名校第一次联考,26)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武则天(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2.(2019某某鄂尔多斯一模,26)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据此可知科举制( )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的社会风气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3.(2019某某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4.(2019某某内江二模,26)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5.(2019某某某某一模,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某某某某云冈石窟、某某某某龙门石窟和某某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X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6.(2019某某某某二模,26)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话题5 唐宋变革“唐宋变革”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
唐宋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发生相应的变动,唐宋社会的变革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1)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它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
2.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
(2)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
(3)禁榷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卖领域出现新变化,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外的专卖制度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
3.民族关系领域,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在民族政策领域,唐宋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过去的和亲政策,转而利用商品经济规律,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的现象。
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共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1)思想方面: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
(2)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3)艺术方面: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4)音乐方面: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热点话题专项练(二)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鼎盛1.(2019·安徽淮南二模)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
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
此举(C)A.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B.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C.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时设置“公卷”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说明举人平日所学也是科举定官的依据;宋仁宗时罢“公卷”,便使科举完全以考试成绩选官,从而更有利于公平公正,故选C项;宋仁宗罢“公卷”是针对全国举人而言,非针对士族或庶族,因而构不成打击庶族,排除A项;宋仁宗时罢“公卷”完全以考试成绩选官,仅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不能完全消除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也与强化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无关,排除B、D两项。
]2.(2019·广东肇庆三模)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
这一变化反映了(B)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解析】[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B项;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方面而不是商品经济,排除C项;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南宋,排除D项。
]3.(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5月二模)据文献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有的市舶司下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机构。
尤溪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专项训练【高考选择题第26题】(隋唐宋元时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0·福建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26)宋代设有给舍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
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
该举措有利于()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D.建立虚君制度的架构2.(2020·四川眉山二模·26)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
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
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
”(《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3.(2020·四川内江二模·25)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4.(2020·山东济宁一模·4)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
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
隋代官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5.(2020·安徽淮北一模·4)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1.(2019广西名校第一次联考,26)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武则天()[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2.(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26)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据此可知科举制()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的社会风气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3.(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4.(2019四川内江二模,26)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5.(2019四川宜宾一模,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6.(2019陕西宝鸡二模,26)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唐宋元变革(第26题)第一部分(模拟演练)1.(2020·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26)图7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图7这一设置()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崇文抑武的方针C.实现了权力制衡 D.有利预防内部的动乱2.(2020·重庆南开中学高三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26)元代对行省进行监督的行御史台与行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命权由其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行省。
这一制度安排意在()A.最大化削弱行省权力 B.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C.变蒙古制为汉地传统 D.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3.(2020·河北高三新时代NT抗疫联考Ⅰ·26)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
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
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
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 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4.(2020·江西赣州唐江中学高三模拟·25)唐天宝五年,李隆基派官吏巡按天下风俗,巡按御史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明朝巡按制度成为朝廷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继续延续巡按御史制度,巡按御史每年八月出巡,官制七品,“代天子巡视”监察各省州县的各级官吏,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
根据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明清巡按御史充当天子耳目的角色 B.体现了明朝监察官“位高权重”特征C.巡按御史的本质目的是“察吏安民”D.巡按御史可弹劾中央重臣和地方长官5.(2020·广东韶关一模·26)唐朝中后期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皇帝逐渐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逐渐纳入到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专题训练2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B说明:(1)本卷含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建议在30分钟以内完成。
1.观察下表,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相对明经科表1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 .弱化了儒家经典的考查 B .在当时录取的人数最多C .更重视记忆能力的考查D .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2.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其认为唐朝A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C .最终决策权归三省D .皇帝还没绝对专制3.《中朝故事》载,唐禧宗重修安国寺毕,设大斋,扣新钟,规定“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
(巨富)王酒胡半醉而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受到唐禧宗宴请。
据此并结合所学判断,唐禧宗时A .商人影响到政局稳定B .商人的社会认同有所改善C .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D .政府鼓励商业的适度发展4.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载:“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京师)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工艺不高)。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杭州印刷业用纸优于京师B .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南北C .宋代印刷业存在竞争之势D .杭州印刷业工艺高于蜀闽5.高居不下的物价困扰着我们今天的生活,稳定物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在物价的调控上,王安石变法中的措施中,最适合我们今天借鉴的是A .青苗法B .募役法C .市易法D .方田均税法6.宋人话本《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民间怨恨新法。
”下列分析所得结论,可以确信的有①“新法”代指王安石变法 ②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此记述不可信 ③“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④话本含艺术加工,须其他史料佐证A .1个B .2个C .3个D .4个7.内藤湖南认为唐宋间“学术文艺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
故选B项。
【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3.(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
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六1.(2018·全国卷Ⅲ·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
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2.(2018·全国卷Ⅱ·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
1.(2019广西名校第一次联考,26)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武则天( )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
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2.(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26)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
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
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的社会风气
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
3.(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4.(2019四川内江二模,26)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5.(2019四川宜宾一模,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6.(2019陕西宝鸡二模,26)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
7.(2019广东肇庆三模,26)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8.(2019广西南宁二模,26)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
由此可知(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9.(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26)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
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
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10.(2019广东江门调研,26)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这说明当时的庄园( )
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
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
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19广东肇庆一模,26)《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12.(2019广东惠州模拟,26)《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
这( )
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与解析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
1.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虚怀纳谏,故A项错误;由材料“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临轩御乾坤”“反胜冠冕任英贤”可知是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错误。
2.D 解析材料强调儒学的重要,所以通过考试引导人们学习,没有涉及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A项错误;“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没体现如何选拔、优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引导社会文化方向,无法体现鼓励向学,故C项错误;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并通过科举引导社会文化方向,故D项正确。
3.B 解析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赋税改革的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故C 项错误;题干体现了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并没有说明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D项错误。
4.B 解析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故B项正确;《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故C项错误;《职贡图》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故D项错误。
5.C 解析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故B项错误;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故D项错误。
6.C 解析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故D项错误。
7.B 解析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B
项正确;材料“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与商品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且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8.A 解析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
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货币的作用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
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信用中介物形式多样化,故D项错误。
9.A 解析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这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
会结构变动,故D项错误。
10.B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题目中“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不相符,故D项错误。
11.A 解析由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
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
“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道”产生于孔孟,到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没
有涉及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2.D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民族矛盾的尖锐,故A项错误;《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的
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而并非反映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故B项错误、D项正确;南宋商品经
济的繁荣与《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无关,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