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说课——乙酸2
- 格式:ppt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28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稿摘要: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化学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的说课。
关键词:乙酸;建构主义;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特色六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学设计理念:首先我先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我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要素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要素对要求必须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
而交流要素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要素”: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将紧扣建构主义理论的这四大要素来进行我的设计。
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知道乙酸的结构、官能团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它的用途。
一、说教材1、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本节课是继上节课介绍的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之后,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另一种典型的有机物代表-乙酸。
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并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乙酸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的密切相关。
乙酸是紧接乙醇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乙醇,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为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因此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官能团决定同一类有机物化学性质”的思维,进一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为选修五学习羧酸这一类有机物打下基础。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酸》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酸》,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乙酸俗名醋酸,是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九年级化学已经简单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本节课在此基础之上,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酸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的立体结构模型,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合物打下方法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醋酸的认识,并且已经知道酸的一些通性,为本节课探究乙酸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但知识有待完善和系统化。
高一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提高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学情,我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列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酯化反应的原理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手段本节课我想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安排以下六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么大家知道醋的来历吗?然后我讲述醋的来历的小故事,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乙酸》.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新教材必修2中把《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不一定追求一堂课在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上的完整性。
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
2、教材的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如下: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研究体验,从整体感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感知与体验,学会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具准备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二、说教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
但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需要做很大的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科学态度;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生活中常有的两种有机物—乙酸》教课方案一、教材内容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有的两种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二、教材剖析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有机物,既是一种重要调料,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表现了乙酸的重要社会价值。
从教材整体上看,作为羧酸的代表物,掌握好乙酸的构造和性质,不单是学习乙醇的稳固、延长和拓展,也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更加选修五的学习打下一个优秀的基础所以存在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三、学生剖析对学生而言,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乙酸是一种酸,能解离出 H+。
在有机物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烷烃、乙烯、苯和乙醇的基本知识,对有机物的构造及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有必定认识,认识了常有的有机反响种类,并具备了必定的实验研究能力,为深入学习乙酸的构造、特征和用途确立了基础。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能够说出乙酸的基本物理性质,2、知道并会写出乙酸的官能团,认识其对酸类物质的影响,认识乙酸酯化反响原理并会写出酯化反响的方程式,能够复述酯化反响实验的步骤及作用。
3、认识一些乙酸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展现乙酸的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构造和物理性质。
2、采纳复习回首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采纳生活情境引入、设疑、实验研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响,明确酯化反响的本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乙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有机物跟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密切联系,浸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要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响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响原理六、教课方法教课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引,互相促使,协调发展。
依据教课任务和学生特色,充足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问题议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课和教师解说等手段,充足调换学生的参加意识,给学生供给更多的“动脑想” “着手做”“动口说”的时机,使学生真实成为讲堂的主体。
七、学法(1)依据生活经验和指导阅读,获取乙酸的物理性质。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一、教材和学生分析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为味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高中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第一个环节——课堂引入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非常诱人的糖醋鱼图片,在学生感到垂涎三尺非常想吃的时候,于是我提出:想成为烹饪高手吗?想不想自己在家里做出美味的糖醋鱼呢?那好,今天我就教大家做糖醋鱼。
请注意制作糖醋鱼的调味剂。
我为学生展示了一段做糖醋鱼的视频。
看完视频后我提出问题:做糖醋鱼需要加哪些调味剂?今天的课题与哪种调味剂有关呢?从这个问题引入醋的历史文化。
第二个环节——探究乙酸物理性质、酸性和结构我首先以味道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糖醋鱼都有哪些美妙的味道?酸味来自于哪一种化学物质?为了探究乙酸的物理件质、酸性和结构.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第三个环节——探究酯化反应我又以气味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糖醋鱼制作中为什么要放料酒了?香味来自于哪些化学物质?这个香味里面没有酒香,而有酯香味,是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乙酸乙酯,这个反应叫酯化反应(出示反应方程式)。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二、教案:管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
按投影片上的装置(制乙酸乙酯的装置)组装好。
【引导学生观察】:1、装置的特点2、实验完毕时,产物的颜色、状态、气味,3、轻轻振荡右边的试管,继续观察碳酸钠溶液中酚酞的红色有何变化?液面上的无色液体所发生变化?【小结】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得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 + H2O【多媒体动画模拟】酯化反应的化学键断裂过程。
(同位素示踪法)【投影】[讨论]1、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2、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3、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4、为什么轻轻振荡后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为什么发生变化?5、如何分离得到的乙酸乙酯?练习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总结酯化反应的本质:酸脱羟基醇脱氢讨论、交流回答积极大胆分析、讨论能力,加强实验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自主建构知识加强对于难点方程式的记忆三、点评:乙酸是学生继乙醇之后接触到的第二个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本节课结合了新课程理念,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较为优化组合,关键是要通过酸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验等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课件展示分析,自行总结、归纳乙酸的化学反应类型与分子结构中化学键断裂的关系。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的重新关注,做到知识感性重现。
总结归纳后再重新针对新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
做到知识的系统化。
本人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多元化新课程中,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中,要求学生能够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育人如同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教课设计【背景与教材剖析】本事例是以《高中化学必修二》中的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酸》中讲堂教课的两个情形为背景设计的,分别是学生合作拼装乙酸的球棍模型和学生疏组合作考证乙酸的酸性。
我们崇义中学是省重点学校,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老师。
该节课是一节公然课,高一( 10)班的学生都比较开朗,化学基础较好,能够踊跃踊跃地参加进来,为师生互动创造了特别优秀的气氛。
教课目的:1、联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认识乙酸的构成和主要性质。
2、经过乙酸构造、性质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的重要影响。
3、学生能用已知的知识解说见有机物的性质。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响难点:从构造角度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响教具:多媒体、乙酸、冰醋酸、球棍模型、镁带、 NaHCO3粉末、乙酸溶液、石蕊、教课过程:[ 引入 ]糖醋鱼,松鼠桂鱼,甜美爽口,酸酸的,看得人直流口水,你知道他们的美味离不开一种重要的调料,是什么吗?[ 多媒体展现课题 ] 《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平时生活中的常有物质 ,我们常用的调味品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一般醋含醋酸 3%~5%,山西陈醋含醋酸7%。
[自主学习 ]察看乙酸(颜色、状态、气味),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 ]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气味:有激烈刺激性气味沸点:117.9℃ (低,易挥发)熔点: 16.6℃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思想延长 ] 温度低于熔点时,无水乙酸凝固成像冰同样的晶体。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09级化学xxx 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化学学院09化学班的x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2课时——乙酸,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乙酸既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又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知识性强,趣味性强。
(2).本节的学习,是烃类以及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为学生学习选修有机化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有关乙酸的感性知识,并且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然而,独立分析问题,逻辑推理和概括能力还较薄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乙酸的探究实验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官能团特点,掌握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实验、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对乙酸酸性、酯化反应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认识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基于本节课内容,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五.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观察、交流与实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结合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6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食醋解酒的视频引出本节课内容—乙酸,在学生观看视频后启发式提问,学生产生食醋为什么能解酒的疑问,在利用多媒体展示食醋的商标,学生初步认识到食醋的只要成分是乙酸,为后面乙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学习做铺垫。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教学过程【引入】家庭蒸鱼,往往会加一些料酒和食醋,这样蒸出的鱼味道更加鲜美,原因何在?学了本节内容,大家能够找到答案。
【板书】二、乙酸【引入】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
食醋是3%~5%乙酸的水溶液,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下面我们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1、乙酸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起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然后说给大家听。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沸点:117.9℃熔点:16.6℃【导引、板书】2.分子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或CH3CHOOH。
官能团:羧基(—COOH)【质疑】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
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呢?【思考、交流并讲述】断羟基中的氢氧键,所以,羧基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电离产生H+。
CH3COOH CH3COO-+H+而具有一定的酸性,请你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讨论、交流】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经过讨论确定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在纸上投影。
【归纳、投影】①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乙酸溶液②往镁粉中加入乙酸溶液③向CuO中加入乙酸溶液④向Cu(OH)2悬浊液中加入乙酸溶液⑤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活动、探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
强调注意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学生根据酸的通性设计出实验方案,可进一步巩固酸的通性,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导引、板书】2.化学性质⑴酸性(断O-H键)(化学方程式略)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迁移、应用】用醋可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过渡】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这是为什么呢?【观察、思考】教师演示乙酸和乙醇的反应,边操作边讲解,同时投影下列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②为什么反应物都必须是无水液体?③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如何?为什么?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多少?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④为什么要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产物?⑤为什么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⑥实验完成后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一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将所得产物充分振荡,并注意前后液层厚度及气味。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物理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二、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3.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有关操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2.能够通过对乙酸的用途等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为我们的服务,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份,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真的是无“醋”不在。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初中所学乙酸是酸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认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感层面:日常生活中食醋是重要的调料,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这些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和用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掌握酯化反应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乙酸的引入和紫甘蓝水溶液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化学之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探究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