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质课创新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教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课文《爱莲说》的复印件;2. 彩色图册或幻灯片,展示莲花的图片;3. 教师准备写有关于莲花的绘画、摄影或其他形式的作品,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合适的音乐配乐,如古琴、古筝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莲花”,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莲花的了解和印象。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如“你们见过莲花吗?”、“你们觉得莲花有什么特点?”等等。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将课文《爱莲说》分发给学生,学生跟读。
Step 3:感受莲花(10分钟)教师展示莲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观赏莲花图片,听音乐,感受莲花的美丽与高洁。
Step 4:学习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爱莲说》的艺术形象、表达方式和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莲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思考。
Step 5:画莲花(15分钟)教师请学生拿出素描本和铅笔,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莲花的理解和感受,画一幅莲花的素描作品。
Step 6:交流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素描作品,并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和理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学艺术是我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如何用心去体会和欣赏。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下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莲花的其他诗歌或散文,并写一篇相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课文、画莲花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莲花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思考与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莲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程名称:文学选读课程主题:《爱莲说》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形式:讲授、思维导图、小组讨论教学内容:一、引入1.1 演示图片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教学课题《爱莲说》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表感想。
1.2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是否喜欢莲花?为什么?2. 你们都听说过《爱莲说》这篇文章吗?3.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隽永之美的?二、讲授2.1 生平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文天祥及其生平。
2.2 作者背景教师讲解文天祥出身高门望族,曾经官至参知政事,并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教师讲解《爱莲说》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情境。
2.4 文章内容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主题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强调《爱莲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 阅读分析教师让学生们在阅读《爱莲说》之后进行分析,找出文中表现隽永之美的语句、形象、情感等方面。
三、思维导图3.1 思维导图的制作教师发放思维导图模板,要求学生们按照《爱莲说》的结构,在思维导图中加入文章的主题、内容、意义等。
教师让学生们交换思维导图,进行相互讨论和评价。
四、小组讨论4.1 分组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
4.2 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讨论以下主题:1.《爱莲说》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2.《爱莲说》如何表现出莲花的隽永之美?3. 《爱莲说》的语言之美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五、总结5.1 总结阐述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爱莲说》,再次挖掘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表现手法,并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和理解。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文章背景、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们在深入理解《爱莲说》的同时,提高了对修辞手法和语言之美的认知和修养。
学生们在掌握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美——隽永之美。
《爱莲说》教学实录《爱莲说》教学实录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检查预习情况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
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
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鲜xiǎn少三、录音范读课文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1.讨论文体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
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
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余映潮《爱莲说》实录-教学设计余映潮《爱莲说》实录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快速朗读完)余老师点评: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缺少韵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速太快了。
下面我们把语速放慢,再来读一遍。
(学生第二遍朗读课文)余老师点评:你们看,语速均匀了,就好听了。
不过朗读更重要的是语气和语调。
句式不同、类型不同,语气也不同。
(余老师范读几个句子,学生模仿再读一遍)余老师提醒:两个细微的地方要注意,就是两个“予”字怎么读。
第一个“予”后面要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第二个“予”,要在“予谓”后面停顿(“予谓/菊”),“谓”管后面三个句子。
(学生按照余老师的提示,再读这两个句子)二、趣味练习——爱莲心语余老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一个表达“爱莲心语”的句子。
学生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余老师:还有吗,还有爱莲心语吗?学生2:莲,花子君子者也。
余老师:找到两处,真好啊!我们来看是不是这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学生朗读)余老师:文章如果有心脏的话,“莲,花子君子者也”就是文心。
(学生朗读“莲,花子君子者也”这句话)三、学习任务——课文重难点突破【课件展示】知识卡片(1)认识作者(周敦颐,……)具体内容省略知识卡片(2)知道文体(说,……)具体内容省略(介绍完背景知识后,余老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括号里的字)[爱莲]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学生1:爱莲,就是“喜爱莲花”;盛,就是“非常”;独,就是“只”;之,就是“的”的意思。
(余老师,还有补充吗?)学生2:“之”是助词……(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回答)余老师:不会就看书,很好!爱莲是真的爱莲吗?爱莲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刚才说文心啊,文心啊!爱莲就是爱……学生:君子余老师:爱莲就是爱君子,借物抒情,托物寓意。
[爱莲] 爱君子世人[盛]爱牡丹十分、非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特别菊[之]爱菊之爱,就是爱菊,指爱菊的人【课件展示】知识卡片(3)“之”的特别用法(“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都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以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
余映潮老师《爱莲花说》课堂实录本文记录了余映潮老师在《爱莲花说》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情况。
余映潮老师以其独到的观点和深厚的学术功底,生动有趣地讲
解了《爱莲花说》这篇名著。
他首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潘荣胜的生平,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接着,余老师详细解读了《爱莲花说》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通过对
文本逐句解读,他让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其中的美学观点和哲学思考。
在课堂中,余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引
发了热烈的讨论。
他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并耐心解
答他们的问题。
他还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将《爱
莲花说》与其他经典作品进行对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余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他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理解《爱莲
花说》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这堂《爱莲花说》课,学生们不仅对这篇作品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也培养了对文学和文化的鉴赏能力。
他们对余映潮老师的
教学方法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这是一堂难忘的文
学课。
总的来说,余映潮老师在《爱莲花说》课堂上的教学表现出色。
他的引导性教学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讲解赢得了学生们的赞赏,使他
们在愉快研究的同时,获得了知识的启发。
以上是我对余映潮老师《爱莲花说》课堂实录的简要记录。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分享了《爱莲说》课堂实录,希望对老师的教学有帮助!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篇1一、导入(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
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
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
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
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
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
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
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
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
《爱莲说》教学目标:1.诵读美文,赏莲之形象。
2.品味语言,探莲之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莲的图片)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
古人往往以莲入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才有蜻蜓立上头。
再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
二、诵读《爱莲说》,赏莲之形象美(一)读课文1.师范读(配乐)。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二)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3.质疑问难。
4.交流反馈。
(1)重点字词蕃染濯亵鲜宜植不蔓不枝(2)重点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美读《爱莲说》)三、品读《爱莲说》,悟莲之内涵美1.默读课文,看一看周敦颐爱莲的什么?予独爱莲------玩焉。
(齐读)2.(视频)师朗诵散文化译文。
(再齐读)3.周敦颐爱莲,不仅爱莲外在的风姿,还赋予了莲高贵的品质。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二段,看看哪句话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大屏幕出示,齐读)板书:君子4.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哪一句让你联想到了君子的什么品德?请同学们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清高独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作者眼中,莲是如此高贵、圣洁、庄重,让人心生敬佩,由衷地爱慕它,尊重它。
作者描绘的莲的优美形象,每一句都蕴含着莲的高贵品质。
《爱莲说》优质课创新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爱莲说》这个标题。
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这是一篇写莲花的文章。
生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师:那标题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生3: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书法作者的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好。
这个“说”就跟我们学过的《陋室铭》中的“铭”一样,都是一种文体。
(课堂反思:开章明义,直奔主题。
从解题入手,旨在明确本文作者的情感基调以及“说”这种文体。
)
第二部分: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1.朗读课文,把握节奏,正字音。
2. 对照已经完成的导学案,翻译文章。
教师指导:
1. 朗读要放慢节奏,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要停顿。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重点词语解释。
可爱:值得喜爱。
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莲,花之隐逸着之:结构助词“的”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长藤蔓和枝茎。
3.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翻译:我则只喜爱莲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横生枝蔓,不多生枝茎。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课堂反思:设计这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字词,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字字落实,即尽可能把每个字的意思翻译出来;二、调整语序;三、补充成分。
为了提高效率,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完成了配套导学案,上课时只需要对答案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问题,重点纠正,这样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掌握效果会更好。
)
第三部分:品读莲花,走近君子
师:我们已经知道文章的大意了,现在谁能用原文回答,作者喜爱莲花,喜欢莲花的什么?
生:(齐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同学们一眼就找到了这些描写莲的句子,那么在作者的眼里,莲花就是花中的.......
生:君子
师:那么作者眼中像莲花一样的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呢?请结合原文回答。
生1: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
师:你能不能用四个字概况一下?
生1:洁身自好
师:精炼!这是作者从莲的哪个方面来描写的?
生1:从莲的生长环境。
师:你的联想非常的准确。
生2:“中通外直”这句式从莲花的外形来说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像莲花一样,表里如一,通达正值。
师:很好!还有吗?
生3:“不蔓不枝”也是从外形上讲的,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像莲花一样,不长藤蔓,不攀附权贵,趋炎附势。
师: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植物生长藤蔓一般都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攀高枝。
师:是啊,莲花就不这样,她就是一根茎。
君子就像这莲花一样,绝不会去攀高枝。
生4:“香远益清”这一句,描写的是莲花的香味,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像莲花一样,美名远扬。
师:真不错,由莲花的香味联想到了君子的美名。
还有吗?
生5:“亭亭净植”这一句,也是从外形上描写的莲花,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像莲花一样端庄。
生:亭亭玉立地立在那里,你想象一下,一朵莲花,静静地立在那里,她的花瓣是粉嫩嫩的,微风吹过,吹起阵阵的涟漪,飘来淡淡的芳香,还可能有一两只小蜻蜓在她身边飞飞停停。
这样的莲花,给人一种......
生:一种圣洁的感觉
生:一种美丽的感觉
生:一种端庄的感觉
师:这样的莲花,是可远观....
生:不可亵玩焉
师:是啊,我们只能静静地欣赏,默默地敬佩,暗暗地赞叹,却不能去把她摘下来玩弄,因为这样的圣洁美丽的莲花,不容我们去亵渎啊,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应当是这样,身处污泥,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因自身美好的品行,让人敬佩,即便身在一方,但美名远扬,即便岁月流逝,他依然万古流芳。
原来,作者写莲花,赞美的不只是美丽的莲花,更是谦谦君子。
(课堂反思:这一部分,孩子们积极发言,联想丰富准确,我将莲花和君子放在一起品读,一方面,是让孩子们很自然地将莲花和君子放在一起联想,想到君子的种种品质。
孩子们今天的表现没有让我惊喜。
)
第四部分:联系菊花牡丹,走近真君子
师:同学们,作者写莲花,其实他还提到了哪两种花?
生:(异口同声)菊花和牡丹花。
师:为什么作者只认为莲是花中君子,而菊花和牡丹就不是君子呢?
生6:因为作者认为牡丹是富贵者。
师:难道有钱人就不能做君子吗?
生6:因为自李唐来,很多人都喜欢牡丹,显得太俗了。
师:别人喜欢,我就不能喜欢了吗?
生7:最根本的原因,是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最开始喜欢牡丹是从宫廷中开始,武则天就很喜欢牡丹。
然后小老百姓都一位追捧。
而作者认为的君子,应当是像莲一样,不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人。
所以,作者是不会喜欢牡丹的。
师:你抓住了牡丹与莲花之间最本质的不同,你明白了作者内心真正所想。
非常好!那菊花呢?自从陶渊明以后,就是很少有人喜欢菊花了。
而且,陶渊明也是一个品行高洁淡泊名利的人呀,我们都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那为什么作者认为菊花只是隐逸者,而不是君子呢?
生8:因为陶渊明他所过的是一种隐居的生活,他远离了世俗,所以,对于他来说,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而真正的
君子,应当是即便是身处浑浊的世俗中,也能洁身自好,而能做到这一点,更难能可贵。
师:你的分析太精彩了,这让我想到了屈原曾经写过一句诗来描述这样的状态......
生:(异口同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
师:真正的君子,不应当....
生9:不应当逃避现实
师:是的,在作者的心中,真正的君子,不应当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室外,明哲保身,而应当积极入世,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且即便是身处浑浊的俗世中,也能保持自己高洁通达正直的美好品质,让自己的美名远扬,万古流芳!这也是作者内心的真正追求。
(课堂反思:其实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一环节,也是临时起意,因为听到有一个孩子小声嘀咕了一句:菊花也很好啊,周敦颐为什么不认为菊花是君子呢?当时我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于是临时设计了这个环节。
结果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在这个环节,脑洞大开,思考深刻,让我惊叹!在课堂上,我要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及时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