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吗?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只需明白4点

1:大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如氯化氨,硝酸钾

2:少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基本不变,如氯化钠

3:少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如含结晶水的氢氧化钙,醋酸钙

4: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既然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科学上是如何表述和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好,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

通过实验的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在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指明溶剂。

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可以用四个等级来表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从溶解性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它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也许会有同学问:能不能准确的把物质的溶解能力定量地表示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在这里要注意:如果没有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数据,可以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Solubility curve)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硝酸钾、硫酸铜等。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食盐。此外,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等。

2.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定义跟固体溶解度不同。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体积来表示,所以气体的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除了跟气体本性有关外,还跟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加热冷水,在水还没有沸腾之前,就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水中冒出。这是因为加热使水的温度升高,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的溶解度减小,因而冒出气泡。其实气体的溶解度一般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另外,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换算

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换算 (师大附中高级教师王际定老师撰写) 学习误区: 溶液溶解度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关键是要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找出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间量的关系,如果要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必须用上密度。还要注意溶解度是对饱和溶液而言,溶液的浓度则与此无关。 学习点拔: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这个概念有四个要点:温度一定,溶液是饱和溶液,溶剂(一般是水)是100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个概念本身告诉了我们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量的关系,也告诉了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例如物质A在t℃时的溶解度为xg,则t℃时的饱和溶液中有溶剂(水)100g,溶质Axg,溶液为(100+x)g,质量百分比深度为[x/(100+x)]×100%=质量百分比浓度。如果要求A在t℃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把溶质除以A的摩尔质量得到物质的量,把(100+x)g除以密度得到溶液的体积(mL),再根据溶液的物质的量概念(或公式)去计算。 例1硝酸钾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求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每含100g水,必有110g硝酸钾溶质,则溶液为:(100+110)g,然后根据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去计算。 解:硝酸钾的质量分数=[110/(100+110)]×100%≈52.4% 答: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52.4%

例220℃时的饱和食盐水的食盐质量分数为26.5%,试计算20℃时食盐的溶解度。 分析:已知20℃时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知道食盐水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关系,因为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从而可求出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即可求出溶解度。 解:设溶解度为x,则有: [x/(100+x)]×100%=26.5%x≈36(g) 或假设溶液为100g,则溶质为26.5g,溶剂为73.5g,溶解度为: [26.5g/(100g-26.5g)]×100g≈36g 例3某物质的式量为M,取V1ml该物质质量分数为a%的溶液,加Vml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试求: (1)若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时,求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2)原溶液铁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①已知深度为a%,若为饱和溶液,则溶解度可按公式求得。 解:设溶解度为x [xg/(x+100)g]=a/100x=100a/(100-a) 溶解度为[100a/(100-a)]g/100gH2O (1)已知原溶液的体积为V1ml,求物质的量浓度C,关键是求出V1ml溶液中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精品教案

溶解度/g t/℃ t 2 t 1 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溶解度曲线 教学 重点 1.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 教学 难点 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教学 过程 教学过程 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 4g 。 (2)线 ○ 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 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溶解度/g t/℃ C B A O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简析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简析 “溶解度曲线”连续几年都是山西省中考的命题热点,明确其意义并能熟练应用很有必要。下面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和评析,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将抽象的问题与图像联系,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及相关概念。 溶解度S (克) 一、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确定某物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 可以看出改变温度析出的晶体量的多少 如右图所示,高温下溶解度为S 2,低温下为S 1的晶体为S 2-S 1(100克水中)。 4、 判断某点时的溶液是否饱和 从图中明显看出,在曲线上和曲线以上部分所含该物质已等于或大于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曲线下则为不饱和溶液。 5、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溶解度S (克) 温度 温度 (图一) (图二) 如图一,A 点处表示的是不饱和溶液,若要将其变为饱和溶液,只需从A 点向溶解度曲线引一横一竖两条线,即可看出转化方法:降温和增或加溶质、蒸发溶剂(可理解为相对增加溶质)。反之,从曲线上某一点(饱和)向下向右引两条直线,即可看出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图二):升温或增加溶剂(相当于相对地减少溶质)。 6、判断改变温度时,溶液的各量的变化 如上图二,若要判断从饱和溶液A 到B 时溶液中各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由A 到B 那条线上只是改变温度,溶质、溶剂并没有增减。其它经常考查的溶液的质量、溶解度、饱和与否、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也能做出判断,依次为不变、增大、不饱和、不变。 7、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从该温度处引一条垂直于温度轴的直线与溶解度曲线 有交点,哪个交点在上就表示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常常 考查的是(如右图):a 的溶解度比b 的大。但是从图上很 容易看出,因为两图像上升过程中有交点,故两物质溶解度 的大小应为三种情况,交点前一种,交点后一种,交点处二 者相等。 8、交点处的意义 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还可以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当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若质量相同,所含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9、判断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 S(g)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 外因 温度、压强(气体) 内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 提示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定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溶解度(20℃) 易溶大于等于10g 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 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 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教学目标: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总结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 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正确的说法: 1、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甲、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升温。而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 饱和溶液,可降温。 3、t2℃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 得到溶液质量都是140g。 4、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到饱 和状态需要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5、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6、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 发溶剂法。 7、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乙>甲>丙。 不正确的说法:

1、t3℃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2、将乙的溶液由t3℃降低到t2℃,乙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3、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4、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5、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 序是:甲>乙>丙。 6、t3℃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7、t3℃时,将47g甲完全溶于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8、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40%。 9、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0℃,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10、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相等质量的水 后恢复到t3℃,析出溶质质量:丙>乙>甲。 11、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 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九、板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吗?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只需明白4点 1:大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如氯化氨,硝酸钾 2:少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基本不变,如氯化钠 3:少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如含结晶水的氢氧化钙,醋酸钙 4: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既然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科学上是如何表述和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好,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 通过实验的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在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指明溶剂。 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可以用四个等级来表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从溶解性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它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也许会有同学问:能不能准确的把物质的溶解能力定量地表示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在这里要注意:如果没有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数据,可以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Solubility curve)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硝酸钾、硫酸铜等。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食盐。此外,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等。 2.气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推荐文档).doc

溶解度与溶度积 联系:溶度积与溶解度均可表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性,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区别:溶度积是一个标准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而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 pH 值的改变及配合物的生成等因素有关。 在溶度积的计算中,离子浓度必须是物质的量的浓度,其单位为 而溶解度的单位有 g/100g 水, g·L-1, mol·L-1。计算时一般要先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S 的单位换算为 mol·L-1。对于难溶物质饱和溶液浓度极稀,可作近似处理: (xg/100gH2O)×10/M mol ·L-1。 几种类型的难溶物质溶度积、溶解度比较 物质类型难溶物质溶度积 Ksp 溶解度 /mol ·L-1 换算公式 AB AgCl 1.77 ×10-10 1.33 ×10-5 Ksp =S2 BaSO4 1.08 ×10-10 1.04 ×10-5 Ksp =S2 AB 2 CaF2 3.45 ×10-11 2.05 ×10-4 Ksp =4S3 A 2 B Ag 2CrO4 1.12 ×10-12 6.54 ×10-5 Ksp =4S3 对于同种类型化合物而言,Ksp , S 。 但对于不同种类型化合物之间,不能根据Ksp 来比较 S 的大小。 mol·L -1;

例 1、25℃时, AgCl 的溶解度为 1.92 ×10-3g ·L -1,求同温度下 AgCl 的溶度积。 例 2、25℃时,已知 Ksp(Ag 2 4 -12 4) -1 。 ×10 ,求同温度下 S(Ag 2 · CrO )=1.1 CrO /g L 例 3、查表知 PbI 2 的 Ksp 为 1.4 ×10-8,估计其溶解度 S(单位以 g ·L -1 计)。 溶度积规则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称为浓度积,用符号 Q C 表 示 ,它表示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Q C 和 Ksp 的表达形式类似,但其 含义不同。 Ksp 表示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仅是 Q C 的一 个特例。 对某一溶液,当 (1)Q C = Ksp ,表示溶液是饱和的。 这时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 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沉淀溶解。 (2)Q C < Ksp ,表示溶液是不饱和的。溶液无沉淀析出, 若加入难溶电解质,则会继续溶解。 (3)Q C > Ksp ,表示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 以上的关系称溶度积规则 (溶度积原理 ),是平衡移动规律总结,也是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的依据。 当判断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否生成沉淀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先计算出混合后与沉淀有关的离子浓度; (2) 计算出浓度积 Qc ; (3) 将 Qc 与 Ksp 进行比较,判断沉淀能否生成。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判断是否有沉淀生成 原则上只要 Qc >Ksp 便应该有沉淀产生,但是只有当溶液中含约 10-5g ·L -1 固体时,人眼才能观察到混浊现象, 故实际观察到有沉淀产生所需的离子浓度往往要比理论计算稍高些。 (2)判断沉淀的完全程度 没有一种沉淀反应是绝对完全的,通常认为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小于 -5 -1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

溶解度/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和不饱和之间的相互转化: 1、 溶解度曲线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 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溶解度曲线线 溶解度/g C B A O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1 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M点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向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22 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3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 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 升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 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 (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 (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 温度的影响大 (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 确吗?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 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 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 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三、典型例题分析 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 乙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 液 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下列叙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

《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

《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广州市培英中学化学科高三备课组陈浩新 设计思想: 结晶不仅适用于一种可溶性固体从溶液中析出,还适合多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学生对结晶的适用范围较难理解,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节课首先通过如何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晶体、如何从浓KNO3溶液中获得KNO3晶体,如何从NaCl 和KNO3混合溶液中分离两者这三个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结合溶解度曲线来理解结晶原理。当学生对结晶原理有了一定了解后,通过回顾苯甲酸的提纯实验,加深学生对结晶原理的理解。随后通过精选习题,让学生学会结合结晶原理并利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有关物质分离提纯的问题,最后达到能熟练地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物质分离提纯问题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结晶是分离提纯物质的一种方法。但是对结晶原理的理解不深以及不能熟练地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物质分离和提纯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结晶的原理。 2、学会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图像来分离提纯物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晶的原理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过程: 一、利用溶解度曲线理解结晶原理 [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 生: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升华、渗析、重结晶…… [提问] 有一份纯NaCl溶液,如何操作能得到NaCl固体呢?(蒸发结晶) [再问] 如果已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右图。那么想从较浓的 纯KNO3溶液中获得KNO3固体,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呢? (蒸发结晶;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追问] 如果是一份NaCl和KNO3的混合溶液,那又该如何操作才能分别得到NaCl和KNO3固体呢?请结合溶解度曲线和表格的数据,完成下面的填空: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铁器除锈 AI2O3+3H2SO4= 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 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I(OH)3+3H2SO4=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BaCI2+ H2SO4=BaSO4+2HCI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 ZnO+2HNO3=Z n(NO3)2+ H2O MgO+2HNO3=Mg(NO3)2+ H2O CaO+2HNO3=Ca(NO3)2+ H2O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AI(OH)3+3HNO3=AI(NO3)3+3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白色固体溶解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蓝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福清临江初级中学韩丽丽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两节课初步讲解溶解度及其曲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再度从定量的角度巩固学生对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限量问题的理解,并将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形并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技能是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必要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一般,但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溶解度曲线题有较强的挑战激情,另一部分学生因为看似是数学问题而有畏难倾向。所以应把握好习题难易程度,既要有鼓励数学偏弱的学生的简单题,也要有鼓励学生挑战的中等难度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并通过练习将各个概念融汇贯通。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应用数型结合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信心,免于部分“坐陪”部分“苦思”状况。并体验“理论指导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数形结合加深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难点:温度变化后,对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判断 五、教法与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设问诱导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1、小组讨论合作竞赛,看谁找得多 (从曲线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并大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注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散思维 鼓励并优先提问每组中常常畏惧的学生】将抽象基础知识转化为形象图形加以复习,调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单质 1、【金属单质 ....】:所有金属几乎难溶于水(但一些金属由于很活泼,在常温下能够和水发生反应:例如K、Ca、Na等)。 2、【非金属单质 .....】:①(固态)C、S、P等难溶于水; ②(气态) N2、H2 等难溶于水,O2 不易溶于水。 化合物 1、【酸的溶解性 .....】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2、【碱的溶解性 .....】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的碱大部分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其中AgOH 为白色固体,属于碱,常温下AgOH极不稳

定,易分解为棕褐色难溶于水的氧化银固体.低温下可制得氢氧化银在水中的白色沉淀,Ca(OH)2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盐的溶解性 .....】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 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绝大部分不溶于水,一些微溶于水或者遇到水发生水解。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 CO3等】 4、【氧化物的溶解性 .......】 ▲金属氧化物一般都不溶解,例如:CuO, Fe2O3, Fe3O4 ,MgO, Al2O3 ,MnO2等, 其中CaO能与水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①难溶于水,例如:CO、NO等。 ②可溶于水,例如:CO2(其中CO2 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 ③易溶于水:例如:SO2、NO2等。 5、【其他 ......】 ..物质的溶解性 ▲①难溶于水:CH4 ;②易溶于水: HCl、NH3 (其中NH3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葡萄糖、蔗糖等。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 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