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Word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思想,品味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世外桃源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
(2)圈画出文中生僻字词,尝试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互相解答疑惑。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分析文章结构。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篇)四、课堂拓展与深化1. 情境体验(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渔人,发现桃花源后的心情和所见所闻。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现代语言复述故事,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2.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探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主题为:“《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3. 艺术鉴赏(1)展示《桃花源记》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文本的诠释。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 评价方式(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桃花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桃花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桃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才能。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根底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阡陌交通〔10〕便扶向路〔11〕便要还家〔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16〕缺乏为外人道也〔17〕诣太守〔18〕欣然规往〔19〕寻病终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做客桃—→分开桃—→复寻桃。
〕三、合作学习〔一〕品桃之美桃花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助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美吗?喜欢吗?请用喜欢的感情读一读。
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的美作铺垫。
〔2〕桃人的生活美你是____出来的?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还具有神秘美。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假设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三、感知课文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一)惊艳桃花林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When the heart is tired, silence replaces everyth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__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
__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__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__《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
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3)能够解读并赏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学会珍惜现实生活,积极面对挑战;(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章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分析;3. 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的解读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思想;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实践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5. 朗读默写:组织学生朗读和默写课文,提高语文素养;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作业检查: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朗读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评估语文素养的提升;4.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W o r d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 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询问学生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从而导入课文。
二.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符亮。
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四.易读错的字
豁然开朗俨然衣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骥
五.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给他查一下错,然后教师重点范读学生出错的句子.
六.指名学生叙述这个故事。
然后师生共同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个别词句理解不准确。
七.分小组做课后练习三四题。
小组内可以讨论,教师负责校正。
八.指名学生翻译一遍课文,师生共同对不准确的地方继续校正。
九.分小组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十.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师让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询问学生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六.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七.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一下《桃花源诗》并读几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丽遂迷,不复得路
桃源神秘
幸福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
牟学栋
淄川区罗村中学
电话 568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