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特思想对西方法律的贡献
- 格式:docx
- 大小:23.39 KB
- 文档页数:3
“哈特—富勒”论战的回顾与思考庄慧娴(班级:2013级法学研究生学号:20132203135)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和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富勒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论战。
两人各自提出核心命题:哈特的命题是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分离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富勒的命题是法律本身必须包含内在道德,法律是规则治理的有目的的事业。
而法律与道德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价值判断,法律只不过是表现为法律形式的那部分道德,并且具有不同道德观念的人们能达成道德共识,道德可以作为法律的基础。
关键词:哈特富勒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在哪里?犹如“法律是什么”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
在西方法理学界被长期予以关注和讨论。
20世纪中叶,西方法学界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哈特与富勒,论战的主题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哈特-富勒”论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指哈特与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的书面交锋。
即二人于1958年发表在该杂志第71卷第4期上的《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以及《实证主义与忠于法律—答哈特教授》。
但在广义上,其时间跨度则长达10余年之久。
①这场论战的硝烟早已褪去,但两位法理学巨擘在西方法学界掀起的涟漪却久久不能平息。
它留给后人这样一个印象:以富勒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主张道德是法律存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在他们看来,道德法则是自然万物的理性最高法则, 一切其他的法则都应当符合而且必须符合这项原则,否则将不能称其为规则。
而以哈特为代表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主张法律与道德相分离,认为法律与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②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这场论战所包含的的实质内容探讨其对现代法治实践的意义。
一、哈特: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哈特在《实证主义及其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一文中,以重述法学史上被他归入实证主义阵营的一系列法学家,特别是边沁与奥斯丁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的方式,进一步重申了实证主义的分离主张, 即“实际上是这样的法与应该是这样的法的分离”。
3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期总第835期No.2,2021Total of 8350引言赫伯特·哈特作为新分析法学的创始人,凭借其创新的理论立场和观点体系,在西方法理学乃至整个法理学理论学说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法哲学界的论战是20世纪西方法哲学由萧条走向繁荣的直接原因,其中载入史册的三次论战都有哈特的功劳。
哈特将语义分析哲学引入法哲学,为分析法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分析法学重新成为最有影响的法学流派之一,并带动了整个法哲学界的繁荣。
哈特通过对法律“强制力”观念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强制力”观念在西方法理学领域长期占据的支柱性地位,在当代西方法理学界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可,推动了当代西方法律概念基本理论模式的重构。
他关于法律规则的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及其将相关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法理学等诸多贡献,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1 哈特法理学思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哈特法理学思想之于整个法理学领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我国学术界对其理论思想的研究。
1961年哈特所著《法律的概念》[1]一书出版后,我国国际法学者周子亚通过翻译西方报刊对该书的法律评论,初次介绍了哈特的著作及其主要法学理论观点[2]。
该书也是其法理学思想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体现,是学术界开展哈特法理学思想研究的原始文献和共同起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正式大规模引入哈特法理学思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直接翻译和总结理论体系。
该阶段我国学者开始着手翻译并出版哈特的法学著作,并在法理学尤其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专著中作专章探讨,以或分学者或分学派的著述方式,阐述哈特所代表的分析法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观点,以及哈特法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沈宗灵的《现代西方法律哲学》,张文显的《当代西方法哲学》和《当代西方法学思潮》等专著。
1998年,沈宗灵先生对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再版中的附录进行研究,从哈特与德沃金两大法学家的论战出发,阐述了二人在法学理论上的主要分歧,丰富了哈特法理学思想的研究[3]。
法律的概念第七章读后感这几天我在读《法律的概念》,刚好读完第七章,想写一些我的看法……哈特的《法律的概念》的出版,这本书被视为新分析法学的标志,篇幅很小。
但是内容的细化从细节开始。
它理由充分,论证巧妙,可以说是当代罕见的法律学著作。
初读时很难理解作者的意思。
然后是一种朦胧感。
如果你仔细研究,仔细思考,你就会明白他的话的意思,并暗暗佩服作者的推理和论证能力。
哈特的论点很深刻。
通过其语言哲学,读者逐渐从法律秩序的世界进入到法律规则的世界。
才能真正领会哈特教授的思想。
我认为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法律的解读。
我把整本书通读了一遍,有些章节又读了好几遍。
我对书中的许多问题仍然充满疑虑。
我认为这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研究。
哈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析实证主义的旗帜。
他于1961年发表的法律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分析法学的形成。
在这本短小精悍、富于思辨的小册子中,哈特提出了他著名的“法律规则论”,并分析了当代西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法律的理解。
众所周知,哈特的法律规则说是在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及其支持者时所进行的各种论证,其中的许多地方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事物。
分析问题大有裨益。
在解释法律时要考虑道德因素。
哈特说,法律的漏洞取决于司法解释,司法解释中的“公正”、“合理”和“利益”反映了法官的“司法品格”。
其次,坚持依法治国、伸张正义。
在这里,哈特持实证主义立场,认为正义是一种合法性。
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适用于正义的一般规则的限制时,最低正义必然会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自然法的“内在道德”,即富勒法的道德,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哈特认为正确的方法是采取广泛的法律观点,“一个法律概念将法律的无效与不道德区分开来,让我们看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狭隘的否定恶规有效性的法律概念使我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
”哈特说:“我们期望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根据下面的大纲来识别法律体系的显著特征。
读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作者:雷桂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5期摘要哈特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理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是哈特在和富勒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数次交锋后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哈特的法学思想。
本文依据二战后分析实证法学面临的困境以及哈特和富勒的论战为背景,在精读《法律的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哈特对于分析实证法学的贡献并提炼出他的法学思想,以期能够更好的理解此书的内涵。
关键词哈特法律概念法学思想作者简介:雷桂军,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003-02一、哈特其人哈特是二战后确立的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先后在牛津大学学习古代史、哲学和法律,1932年到1940年担任律师。
二战期间服过兵役,战后担任过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职务,这些经历使得哈特在后来的法理学研究成果显著。
他的主要思想体现于《法律的概念》、《法律、自由和道德》、《法学中定义和理论》等著作中。
其中尤以《法律的概念》最为显著,此书可以说是系统的、有说服力地表答了他法学思想。
该书被誉为20世纪法理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成为了法科学生在学习法律过程中的必读书目之一。
二、二战后分析实证法学面临的困境二战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促使了法学家们对法律予以了重新的审慎的思考。
在德国纳粹立法中,西方法律传统中的最基本的人权、自由、平等价值被彻底否定(这也是分析实证法学在战后备受指责的原因)。
对法西斯专政和法西斯法律制度的反思催生了自然法的复兴,在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过程中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当审判被告们辩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法律、政令、军令进行的,所有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的要求,何以定罪?联邦德国的法院最后认为,被告所依据的法令因为违反了最基本的道德而无效,并以此为理由作出了判决,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自然法的胜利。
让我们再看看分析实证法学,自从奥斯丁的《法理学的范围》出版以来,分析实证法学派主张的法律与道德的分离逐步为人们所认可。
简述哈特的法律思想摘要: 《法律的概念》一书,全面的反映了哈特的法律思想,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法律哲学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奠定了新分析法学派的基础。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法哲学问题,但却不是一个尘封于法哲学历史中的过时了的问题.关键词:哈特《法律的概念》奥斯丁法律与道德恶法亦法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福勒德沃金规则抑或原则郝伯特·莱昂内尔·哈特,英国法理学家,是当代西方法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更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
其著述颇丰,主要有《法哲学的定义和思想》、《法、自由和道德》、《惩罚与责任》、《法律的因果联系》。
代表作:《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概念》一书,全面的反映了哈特的法律思想,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法律哲学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奠定了新分析法学派的基础。
要理解哈特的思想,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上世纪50—60年代与哈特有关的两次理论论战。
第一次是哈特与富勒之间的论战,这次是西方法理学传统中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两大派之争,论战的核心内容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二次是在哈特教授与德夫林法官之间展开的,该论战尽管不是两大派之争,但是争论的焦点依然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同这两次论战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哈特逐渐发展了他的新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想体系哈特的学说是在奥斯丁的分析法学基础上形成的,奥斯丁认为,法是以命令为核心的,而哈特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法律是一种规则【1】。
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不能区分有义务做某事和被迫做某事;②授权性规则很难用命令去概括;③以制裁为后盾的命令不适用于命令每个人;④法的命令模式中的主权者概念是不适当的。
他在《法律的概念》中提炼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复现的问题”,用来驾驭既有的法律理论重大争议的现实主义所犯的错误就在他们把于奥斯丁的法律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等同。
英国法学家哈特法律思想研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英国法学家哈特法律思想研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英国法学家哈特法律思想研究的全部内容。
英国法学家哈特法律思想研究摘要:在批判奥斯丁的基础上,哈特使英美传统分析法学获得了新生。
伴随着大范围的学术争论,哈特强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后半期英美法理学界的发展,从而被公认为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西方法学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几个人物之一。
本文置哈特于当代西方法学理论多元流变的背景之下,对其法律思想的核心-—法律规则理论、法律和道德关系的学说进行梳理,以期通过对哈特法律思想的解读,发掘其中有助于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哈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的规则理论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法律理论界接续19世纪以来长期深层次的多元裂变,各种话语和叙事再次处于为新高度上的全面对垒而激烈的酝酿之中。
在哈特面前,古老的自然法学在经历萨维尼、边沁—奥斯丁等人多方夹击之下的百年消沉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缓慢复苏,已然阵容齐整、有大面积反扑之势;迟来的社会法学虽不足百年光景,却是新说奇论迭出,锐气弥足;分析法学派自1861年奥斯丁出版《法理学的范围》,虽在英美正统百年,但今非昔比,亟待维新自强。
对于哈特而言,一方面,不论是自然法学对“内心道德”的追求,还是社会法学对“社会事实”的推崇,根本上都背离了法学研究真正的问题领域,最终导致对法律本身的取消;另方面,奥斯丁虽然正确指出了法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有助于对法律在当代社会统治地位的捍卫,但由于奥斯丁对于法律及其内在制度结构的认识存在重大错误,完全停留在奥斯丁的状态,根本无力完成对当下理论挑战的有力回应。
简述哈特的法律思想摘要: 《法律的概念》一书,全面的反映了哈特的法律思想,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法律哲学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奠定了新分析法学派的基础。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法哲学问题,但却不是一个尘封于法哲学历史中的过时了的问题.关键词:哈特《法律的概念》奥斯丁法律与道德恶法亦法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福勒德沃金规则抑或原则郝伯特·莱昂内尔·哈特,英国法理学家,是当代西方法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更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
其著述颇丰,主要有《法哲学的定义和思想》、《法、自由和道德》、《惩罚与责任》、《法律的因果联系》。
代表作:《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概念》一书,全面的反映了哈特的法律思想,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法律哲学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奠定了新分析法学派的基础。
要理解哈特的思想,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上世纪50—60年代与哈特有关的两次理论论战。
第一次是哈特与富勒之间的论战,这次是西方法理学传统中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两大派之争,论战的核心内容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二次是在哈特教授与德夫林法官之间展开的,该论战尽管不是两大派之争,但是争论的焦点依然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同这两次论战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哈特逐渐发展了他的新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想体系哈特的学说是在奥斯丁的分析法学基础上形成的,奥斯丁认为,法是以命令为核心的,而哈特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法律是一种规则【1】。
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不能区分有义务做某事和被迫做某事;②授权性规则很难用命令去概括;③以制裁为后盾的命令不适用于命令每个人;④法的命令模式中的主权者概念是不适当的。
他在《法律的概念》中提炼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复现的问题”,用来驾驭既有的法律理论重大争议的现实主义所犯的错误就在他们把于奥斯丁的法律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等同。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哈特的“规则”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理论指导教师:***20070501摘要哈特的“规则”理论是西方法理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前三章,通过分析哈特建构法理学的目的,重构了哈特著作的核心观点,以求集中展现哈特法理学中颇有特色的“规则”理论以及哈特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对其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内在观点”、“规则的内在方面”和“承认规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力求通过分析其在整个“规则”理论以及其在整个实证主义法学传统脉络中的地位来展现其独特性,以求能够获得对这些核心要素语境的理解。
在第四章中,对于法理学历史上和当时时代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哈特的“规则”理论如何做出回应,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也是理解“规则”理论所不可或缺的。
在本文的第五章,我通过自己对哈特著作和学界先贤著作的阅读和体会,并将哈特“规则”理论放到西方法理学的流派论争中,对哈特“规则”理论做了简要评论。
内容包括对哈特所使用的方法和其“规则”理论两个核心要素的批评。
本文认为哈特的分析是很谨慎的,但在一些关键术语上却语焉不详,这也是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固有的缺陷。
另外,本文对包括哈特在内的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律自主性主张持批判态度,认为其限制了法学家的视野,尤其在当代中国,持这种主张而做出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循环论证”,可能对法学理论进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在根基上主张“事实和价值的分野”,并强调理性至上,这最终会导致虚无主义的盛行。
本文主张对当代中国的法律问题要多做类似法律社会学的研究,研究法律究竟是如何实践的;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更多的是对西方式法治观念的吸收,因此本文主张对西方式的法律制度发生、运作的基础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批判。
而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吸取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学传统,同时要保持清醒,对之进行足够的社会批判。
关键词:规则;法理学;诠释学AbstractH.L.A.Hart’s theory of ‘rules’ is an influential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jurisprudence.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aim which Hart’s theory intend to achieve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In those two chapters, I wanted to reconstruct the hard core of Hart’s work in order to exclusively present his distinctive theory of ‘rules’ and the approach of his work and theory. Besides this, this thesis analyzed detailedly the core elements such as ‘internal aspect of rules’, ‘internal point of view’ and ‘rules of recognition’. Those efforts can exhibit the special statues of the core elements mentioned abov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legal positivism tradition. This thesis endeavored to get a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f those core elements from those efforts. In chapter four, this thesis analyzed how Hart’s theory answer the perpetual problems of jurisprudence history and the puzzles Hart’s period put forward. The method and approach Hart’s theory answered it is indispensable to understand Hart’s theory of ‘rules’.In chapter five, this thesis criticized Hart’s theory of ‘rules’. The standard that I use com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my reading. This thesis put Hart’s theory of ‘rules’ to the western jurisprudence debate that will make the critique profoundly. This comment including the method that Hart had used . It also including the critique of the theory of ‘rules’. This thesis deem that Hart’s analysis is wary, but some key terms need to be reexamined, and this is a common fault of almost all creative theories. Besides this, this thesis criticized the proposition that law has autonomy. This proposition will restrict the lawyer’s perspective. For the lawyers living in modern China, holding this proposition will make their research full of superficial circle. Because of this, those research is likely insignificant.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this proposition is the aim of value-free research. That idea will lead the human world to the prevalence of nihilism. This thesis affirm that we must do more legal and soci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s enterprise of rule of law and examine the reality of how Chinese courts function. Besides this, we must analyze and criticize the basis of western style of legal system due to the modern China’s legal construction is primarily studying and simulating the western legal system. Therefore we must criticize the knowledge of modern western social science and Chinese legal tradition as well as study it.Key Words: rule; jurisprudence; hermeneutics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简述哈特的法律思想哈特(H.L.A.Hart)是20世纪英国法学家,其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学和法律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哈特主张法律应该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强调法律规则的内在约束力和法律体系的功能性。
本文将简述哈特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对法律理论的贡献。
在哈特看来,法律并非是一种由权威人士创作出来的命令,而是一种由社会演化而来的规则体系。
他提出了“二元法律体系”理论,即法律体系由次级规则和根源规则构成。
次级规则具有社会普遍接受的规定,而根源规则则是对次级规则的规范性描述,规定了谁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次级规则。
通过这种二元结构,法律体系自上而下地约束和管理社会行为。
哈特认为,法律的规则具有内在约束力。
与传统的命令理论不同,他强调法律规则的普遍性和普遍接受性。
法律的内在约束力来源于人们对法律规则的认同和遵守,而非简单的外部强制力。
这种内在约束力使得法律能够在人们的行为中发挥作用,塑造社会秩序。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哈特认为法律体系是一个有功能的系统。
他将法律视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通过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法律的功能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保护权利和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平、正义和秩序。
因此,法律体系必须具备包容性、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哈特的法律思想为法律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他强调法律的内在约束力和社会功能,将法律视为一种社会规则而非单纯的命令。
这对于理解法律的本质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哈特的法律思想在法律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哈特过于强调法律规则的内在约束力,忽视了权威和外部强制力的作用。
而其他学者认为,哈特对法律体系的功能性描述过于简化,忽视了法律与道德、政治等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
这些争议反映了对哈特法律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尚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总之,哈特的法律思想对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二元法律体系理论、内在约束力和功能性的描述,开创了法律哲学的新局面。
法律是什么读后感篇一:《法律是什么》读后感刘星先生的《法律是什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向我们描绘出法律概念的蓝图。
第一,以边沁、奥斯丁为代表的分析法学认为“实际存在的法律命令”。
第二,以格雷、霍姆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核心观念是“行动中的法律”。
第三,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法学主张“法律存在于官员的统一实践中”。
第四,法学家德沃金认为法律来自于解释。
第五,以肯尼迪、哈斯纳斯、哈钦森、昂格尔为代表的批判法学认为“法律总是不确定的”。
第六,以希莱格为代表的后现代法学主张法律是“地方性”、“区域性”的。
第七,新实用主义法学认为,人们的知识和需求存在不同,人们应当通过交往对话来获得“法律是什么”的理解。
这七种观点紧密联系、前后衔接紧凑,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角度分析“法律是什么”的景象。
一、法律“应然”与“实然”的分野分析法学主张法律“应然”与“实然”法律的分野,尤为注重法律价值的稳定和法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形成有实践意义的法律知识的必要途径。
现实主义法学也主张区分法律的“应然”与“实然”,法律是法院的判决或官员的行动,在当事人这一方是一种法院将如何判决的预测。
法律的“应然”是实际存在的,是由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制定出来的,并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如果说法律的“应然”是立法时所关注的,那么法律的“实然”则是司法、守法所关注的。
所以不仅要立法,而且还必须通过司法和守法的过程使法律得到具体的实施和遵守。
实际上,“实然”和“应然”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两者是有距离的,“实然”就是“实然”,“应然”就是“应然”,“应然”一直高于或者说不是“实然”。
由此看来,我们应当关注法律“应然”与“实然”的区分,这将有利于我们找到一个标准区分法律和非法律,确定法律的法律效力。
二、哈特“法律规则论”哈特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边沁、奥斯丁等古典分析法学派的一部分思想,认为法律应该与道德相区分。
但是,哈特也对奥斯丁提出的“法律是一种命令”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命令说”无法完整的诠释法律内涵和外延,首先,法律不仅仅限定被规范者的行为,同时制定者本人也要遵循法律。
绍兴文理学院2011学年01学期法学专业09级《西方法律史》期末考核学号 09095316 姓名施云飞班级法学092 论文题目浅析哈特思想之法律与道德得分评卷人论文评语:年月日浅析哈特思想之法律与道德摘要:终其一生,哈特是噩梦与美梦的一生,但是其成就是辉煌的,就法律与道德这一个命题,进行过三次论战,分别是:哈特与富勒之间的论战;哈特与德夫林之间的论战;德沃金和哈特的论战。
通过这三次论战,哈特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思想体系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完善,并确定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法律与道德哈特论战 ??哈特(1907-1992),英国法理学家,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创始人,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法学家。
哈特以其实证主义姿态构建了一个庞大而自洽的法理学体系,梳理加强了法律哲学与道德以及政治哲学之间的联系,而且,沿着边沁的脚步,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里,他是自由主义传统最强大的代言人。
取得这些成就,与他的学习生涯和生活经历都是很密切的。
哈特从小就喜欢自由,与日后是自由主义最强大的支持者,对自由权利的争取维护息息相关。
哈特学的是和法律有关的,从小接触法律知识,在牛津大学就读时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并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32-1940,哈特在伦敦从事事务律师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促使其日后的法律理论与实际贴近。
1940-1945年在M15工作,期间他作为垄断委员会的成员,发挥了他突出的分析能力,这与日后的实证分析也是相关的。
本文主要论述哈特在这样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条件下产生的思想之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一.哈特关于法律与道德的三次论战二战后,审判纳粹分子引发了法理学界的思考。
其中的一个案例,一名德国军官的妻子,为了脱离丈夫,向纳粹当局密告其夫在休假时曾发表诋毁希特勒和纳粹当局的言论,结果根据纳粹政权的一条法令,其夫被判处死刑。
后这位妇女被联邦德国法院指控犯有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的罪行。
而她以“她向当局报告其夫的罪行是依法进行的,她丈夫被判刑也是依法进行的,她并没有犯罪”为理由为自己进行辩护。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的整理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1)法学流派概述 (2)一)自然法学派 (2)1、古典自然法的思想:不是古典自然法学派 (2)2、中世纪的古典自然法的思想: (3)1)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自然法 (3)2)古典自然法学派:启蒙时代 (3)3、新自然法学派:19世纪-21世纪 (3)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衰落与复兴 (3)2)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改造 (4)3)德沃金的基本理论 (4)二)分析实证主义 (4)(一)奥斯丁(边沁) (5)1、理论的基础- 主权者的命令: (5)2、法律与道德:严格分开,不注重法的历史发展,仅着眼于实在法的逻辑分析 (5)3、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认为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严格限定于“实然法” (6)(二)凯尔森 (6)1、法律与道德: (6)2、国家与法律 (6)1)一元论 (6)2)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7)3)主张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把国家划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种 (7)4)反对绝对主权理论 (7)5)国际法思想:国内法与国际法一元论 (7)纯粹法理论之评价 (7)国际法理论之评价 (7)(三)哈特 (8)1、反对奥斯丁“主权者命令” (8)2、引入“规则”(rule)这一观念 (8)3、接受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 (9)1)反对对法律概念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 (9)2)哈特:恶法亦法 (9)3)哈特:最低限度的自然法 (9)三)社会法学派 (9)西方法学思想回顾(一)、古希腊:丰富的哲学、美学成就,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出现(二)、古罗马1.职业法学家集团* 五大法学家:426年,罗马皇帝Valentinianus III 颁布《引证法》(Law of citations),规定:凡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依五大法学家的论点决定;五大有分歧,依多数意见;相持不下时,依伯比尼安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565左右,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及死后不久新编纂的,它是《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新律》四部法典汇编的统称,也是奴隶制时代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简述哈特之法理学相关的理论及分析方法——读《法律的概念》有感哈特是英国著名的法理学家,也是新分析实证法学派的创立者。
而他撰写的《法律的概念》被誉为20 世纪法学的经典之作,是新分析法学派形成的标志。
在这本简练又富于思辨的论著里,哈特从批判奥斯汀的命令理论入手,从法律的内容和存在方式、法律的检验标准和遵守法律的依据等方面,提出了以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一阶规则、二阶规则和承认规则等为核心内容的规则理论。
并且,哈特还把语义分析之哲学方法、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相糅合, 为我们探寻法律的真谛开启了一扇新窗,为法理学理论及分析研究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一、法律概念的研究内容规则理论(一)法律的内容、存在方式:规则vs.命令关于法律的内容和存在方式的讨论,奥斯汀认为法律就同一于命令,提出了主权-命令-制裁的模式。
而哈特对于此种命令模式则展开了他的批评与论述,其中对法律内容多样性的讨论展现出了哈特的规则理论对奥斯汀命令理论批判的致命一击。
1. 法律内容的多样性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在刑法和部分侵权法中,奥斯汀的命令模式是可以得以验证的。
但是其他法律,比如合同法中签订契约的规则、遗嘱法中订立遗嘱的规则、程序法中规定法院管辖权的规则等,这些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命令理论所无法涵盖或者类比的。
哈特把这些规则称为授权性规则,并将之概括为两种类型: 授予私人权利的规则和授予公共权力的规则。
哈特认为,授予私人权利或者公共权力的规则是给予行为人得以实施某种行为的机会和条件,而非规定行为人必须做或者禁止作为的强制要求;而且,违反此种授权性规则其结果只会使其行为无法发生法律上的效果, 而不会招致制裁。
在这一方面,授予私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的授权性规则与刑法和侵权行为法等义务性规则存在巨大差异。
2. 法律渊源的多样性以习惯为例:奥斯汀的法律命令理论预设的是,所有的法律来源于审慎的、经过法定程序的立法活动。
换言之,法律必然表征为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哈特与富勒的“恶法”论战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7年第10期哈特与富勒的“恶法”论战文/王伟臣论战始末回顾二战以来西方法学的发展史,最为重要的学术事件就是一场波及整个西方法理学界的大论战。
论战的一方是英国牛津大学法学教授哈特(1907—1992)。
作为新分析实证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分析哲学框架内发展了一套精深的法律实证主义理论。
曾先后和自然法学派的代表富勒、德沃金展开过著名的辩论。
哈特的贡献在于以语言分析哲学为基础,重新挽救了在二战后饱受批评的分析实证法学,其两位学生拉兹与麦考米克亦是新分析实证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论战的另一方是美国新自然法学的代表人富勒(1902—1978)。
他曾先后在俄勒冈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和杜克大学法学院任教。
自1939年起到1972年退休,富勒一直长期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于1948年继罗斯科·庞德之后接任该学院专设法理学卡特讲座教授。
罗纳德·德沃金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时是富勒的学生,深受富勒影响。
1957年4月,哈特教授做客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名为《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区分》的演讲,公开为法律实证主义辩护。
随后,哈佛大学教授富勒发表长文《实证主义和忠于法律——答哈特教授》,将矛头直指哈特,辩论就此展开。
1961年,哈特出版了《法律的概念》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回答富勒的批评。
三年后,富勒出版了《法律的道德性》一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批评哈特的主张。
1965年哈特撰写对《法律的道德性》一书的书评,将他和富勒之间的争论推向高潮。
而富勒在1969年《法律的道德性》再版的时候回答了哈特的批评。
那么他们反复在争论什么问题呢?这个要从著名的“告密者困境”谈起。
告密者困境“告密者困境”是一个著名的有关法律与道德的难题。
1944年,一个德国士兵在奉命出差执行任务期间,回家短暂探亲。
期间,他私下向妻子说了一些对希特勒及纳粹党头目不满的言论。
浅析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及其现代意义一、哈特法律实证主义的核心理论( 一)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哈特承认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他也承认法律会受到传统道德的一定的影响。
但是他认为并不能因此就证明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就必然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或服从于一定的道德,甚至于法律的合法性或法律效力也要来源于一定的道德。
他还对法律实证主义这一概念的解释是: 这里我们说的法律实证主义的意思是法律反映或符合定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
所以说哈特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有一定的自然法的特征,这也是他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一大特征。
哈特提出的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理论更是集中体现了他对自然法学说部分妥协与认可。
哈特和自然法学家一样,认为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目的,因此需要一些行为规则来保障人类这个最基本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
哈特基于对人性的认知以及自然界的事实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基本内容。
1、人的脆弱性,因为人类是脆弱的、不堪暴力袭击的,所以必须有反暴力的法律规定; 2、大体上的平等,虽然每个人之间是有体格、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从总体而言,还是基本平等的,所以人类需要相互妥协与合作,以避免互相伤害; 3、有限的利他主义,即人不是绝对的坏或者绝对的好,既非魔鬼也非天使,人虽然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是同样对利他的情形会有同情心,会存在有限的关注;4、有限的资源,即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就必然要求财产制度产生的必要,为了提供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性,就需要劳工分工以及财产交易;5、有限的理解和意志力,即大多数人能够理解法律与规则的重要性,能够理解让渡部分自然权利实际上是会得到互利互惠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对长期利益的理解或者是意志及自制的力量则因人而异,人有自私利己和短视的特点,因而必须有一个强制制度下的自愿合作。
( 二) 法律的规则属性奥斯丁所提出的法律命令说认为法律不过是主权者所发布的命令,要求被统治者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命令,并以制裁作为该命令的后盾。
论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地位、作用及其体现07法学(1)班 张馨 学 号: 0702010111在西方的近现代史上,众多法学流派“百家争鸣”,提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性和代表性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
而在这其中,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则是众多流派中的佼佼者,成为在西方历史上地位最高、影响最深远、贡献最大的三大法学流派。
一、自然法学派据我所知,在西方法学中,有中国所没有的关于法和法律的区分。
前者是right,含有权利、公平、正义、法则之意,因此,它也常常被理解为自然法、应然法。
而法律的英语是law,是人们依据主观意志而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实然法、人定法。
而人们之所以这样区分,依据的就是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法理论。
这对西方的法制和法治观念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提到自然法学派,我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认为,自然法学派是三大学派中的“老大哥”,是对西方影响最大的学派。
具体说来,自然法学派分为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前者是在17,18世纪,后者是20世纪进入现代化以来发展起来的。
当然,两者的思想有着延续性,只是后者更顺应这个时代。
古典自然法学派有非常多重量级的代表人物,比如格劳修斯,这位伟大的国际法的先驱;英国的霍布斯,他的《利维坦》直接抨击了封建主义;洛克,写出了非常有名的著作《政府论》,除了批驳君权神授外,他还提出了自由主义哲学理论,主张政府通过分权确保公民的自然权利;还有不得不提的卢梭和他的《社会契约论》,里面的思想直接构成了有关法律本质的“人民公意说”。
从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思想可知,古典自然法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发天主教的有力思想武器,标志着对世界有启蒙意义的以自由、平等、人权和法制为核心的法权世界观的建立。
该学派反对神权宣扬人权,反对专制宣扬自由,反对特权宣扬平等,对现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制国家的建立都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所以相比新自然法学派,我倒是更加认为,在神权专制的时代,古典自然法学派尤其不易和伟大!到了20世纪,西方社会各种矛盾凸显,西方法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新自然法学派也应运而生。
德沃金/哈特论战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德沃金⑶60年代中期对支配英美法理学长达一百多年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发起全面攻击引起的。
德沃金认为,以哈特为代表的现代法律实证主义是一种规则模式论,它把法律看作由第一性义务规则和第二性授权规则组成的规则体系。
一个社会的法律就是由一个总的最终的标准确认的,由这个社会为着决定什么行为应受公共权力的惩罚或强制执行,而直接或间接使用的一批特殊规则。
这批规则就是法律的全部。
因此,在决定疑难案件时,法官必须行使自由裁量权,就是说,他必须从超法律的标准中得到指南。
只有规则才能设定义务,公民所享有的也只能是由规则确定的权利。
德沃金坚决反对规则模式论,指出在一个法律制度中,除了规则之外,还有原则(为社会秩序所承认的正义和公平的普遍原理)、政策(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或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的政治决定)。
因此,当法官处理无规则直接规定的疑难案件时,他们必须遵守原则、政策等,根本不存在也不应当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如果允许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既必然危及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这一民主政治的公理,又必然毁坏不得溯及既往地适用“新”法这一法治原则。
德沃金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引起了实证主义者的反批判,终于发展成为有众多法学家参加的论战。
这场论战涉及到法的性质、法的渊源、司法推理、自由裁量权、法的存在和统一基础、民主和法治等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战后西方法哲学界水平最高的一次论战。
上述三次论战,一方面使法学家更加注重法律实践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法哲学理论问题,注重对法律现象的本质思考;另一方面吸引了众多的哲学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加入到法哲学家队伍。
在这些论战中,老一代法哲学家(如富勒、哈特、罗斯⑴等)的理论趋向成熟,年轻一代法哲学家(如德沃金、拉茨⑵、莱昂斯⑶等)脱颖而出。
在这些论战中,一批被誉为“经典的”法学著作,如哈特的《法的概念》(1961年)、富勒的《法的道德性》(1964年)、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德沃金的《认真看待权利》(1977年)先后问世,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和论文集。
论哈特思想对西方法律的贡献
哈特,赫伯特·莱昂内尔·阿道尔弗斯(Hart,Herbert Lionel Adolphus,1907—1992),英国著名法学家,二战后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犹太家庭,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历史、哲学和法律。
1948年,他开始执教于牛津大学,并于1952年接替前任教授A·L·古德哈特(1891—1978)成为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至1968年辞职。
其后,他先后担任了牛津大学学院常任研究员、布雷史诺斯学院院长职务,直至1978年退休。
哈特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法律的概念》(1961年)外,还有《法学中的定义和理论》(1953年)、《法律中的因果论》(1959年,与A·M·奥诺雷合著)、《法律、自由和道德》(1963年)、《惩罚与责任》(1968年)、《法理学和哲学论文集》(1983年)等。
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哈特为20世纪的法哲学作出了边沁为18世纪的法理学所做的贡献”。
1977年英美著名法理学教授为祝贺哈特70寿辰而编辑出版的《法、道德和社会》一书的前言也写道:50年代时,人们说政治哲学已经消失,法理学似乎也要消亡。
但是,四分之一世纪后,法哲学空前繁荣。
这一景象的出现要归功于哈特的工作。
哈特著名的“法律的规则说”即法是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初级规则科以义务,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次级规则授予权力,包括公共的或私人的,其中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分别用来弥补初级规则体系中的不确定性、静止性和无效性的缺陷。
这一理论的提出迎合了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促进了西方法学的发展,把分析法学乃至整个西方法理学引领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哈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下,敢于突破惯常思维模式,富有独创性地将语言哲学融入法学,把法哲学与一般哲学思想的主流一体化,把当代语言哲学的方法用于法哲学问题的研究。
他大胆地反对下定义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新范式,这些创新在当时社会恐怕是石破天惊的举动。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工作奠定了当代英语世界和其他国家法哲学的基础。
他在牛津和其他地方的教导,鼓舞了大批年轻的哲学家满怀大丰收的合理期望转向法理学”。
在哈特之后,许多学者都是站在其研究范式基础上进行法理学思考。
哈特的弟子拉兹和麦考密克则直接继承了哈特的法理学的主要思想,使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经久不衰。
此后的后现代法学也深受哈特的启发,“法
学领域中合理世界的模式的决定性动摇是由 H.L.A.哈特造成的。
哈特通过语言哲学的观念和方法,使法理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有着哲学依托的“科学”,从而让我们在认识到法律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社会现象的局限性的同时,也理解了法律世界本身的独立性和意义所在。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对法学理论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谜团用语言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厘清和重构,语言分析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结构,考察词语、概念的语源、语境和语脉,来确认、选择或给定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不是抽象地、武断地直接给词语、概念下定义。
哈特运用这种日常语言分析来解决法学基本问题,把法学研究带回到了具体生活中。
在此基础上,哈特仔细考察并重新确立了权利、义务、法人、责任等一系列法律语词,从而再次明确了法理学的研究范畴。
由此,他创造性地提出语言的“开放结构”、“意思中心”及“灰色地带”等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意义已不再是先定的,而是在使用的行为之网中才得以显现。
语言也从以前的意义载体转变为一种言语行为。
哈特另一个巨大的贡献是运用法哲学的解释学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观点”,在规则理论中引入观察者视角。
采取内在观点新视角,开创了法理学的新纪元。
自哈特以降,众多学者也都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的。
哈特之前的法律实证主义者大都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追求客观化、科学化。
这里的“科学”常常是从狭义上说的,特指自然科学。
早期的法律实证主义者试图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法律科学领域,一些法学研究者像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那样,严格区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他们要求观察者只能站在法律之外观看,不能对观察事实作出非认知性评价。
比如以奥斯丁、凯尔森为代表的早期法律实证主义因为一味追求客观性、科学性而遭到了新自然法学、社会法学派等法学流派的攻击,一度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哈特借助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和奥斯丁的“日常语言分析理论”的力量提出了“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的区分,成功地解决了奥斯丁法理学的理论困境。
哈特通过“内在观点”的视角严格区分了“被强迫”和“有义务”之间的差别,使他的规则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哈特采取“内在观点”是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了法学的诠释学研究之门,后世绝大部分学者是沿着哈特这一视角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法律规则说”在提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激发了不同哲学背景的法律理论之间的论战与回应,也正是这些理论之间的反复争鸣促成了当代西方法理学的繁荣景象。
哈特与富勒、德沃金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论战,通过论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规则与原则的关系得以更加明晰。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实证主义者一贯坚持“分离命题”,直面承认规则的缺陷,在其内部细化为包容性和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一次次的论战与回应,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都得到了完善和补充,而哈特的理论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两个学派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哈特作为新实证主义的法学代表,立足于英国的司法现状提出了著名的“法律规则说”。
该学说得以提出是在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基础之上,并运用日常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而形成的。
哈特的“法律规则说”不仅仅对西方法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我们构造了一个逻辑严密又博大精深的规则体系,我们在研究、引介规则理论之后,更为重要的则是如何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