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46例临床特点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3.51 KB
- 文档页数:7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措施
曹韵;钟捷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年(卷),期】2006(026)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小肠疾病检出方法的不断完善,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比较各种用于小肠肿瘤检出的方法(包括消化道造影、腹部CT、DSA、内窥镜检查、腹部核素扫描、PET等),基本确立小肠间质瘤的诊断流程.再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最终确诊小肠间质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
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高度怀疑小肠间质瘤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探查;此外,对于不可切除的、复发的、已有转移的间质瘤患者可用伊马替尼治疗.
【总页数】4页(P258-261)
【作者】曹韵;钟捷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20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J], 蔡长春;杨晓金
2.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 [J], 林韶波;丁小云;李一萍;王红卫
3.小肠间质瘤32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J], 赵广峰;李志雄;赵云
4.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J], 崔刚;杨光;刘君;郑骁;李德山
5.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 [J], 徐凯;吴传玲;尹凤娇;李文登;胡旺;刘处处;王海久;王志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原发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
GIST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一,目前临床上对GIST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GIS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一、诊断1. 临床表现GIST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部肿块、腹泻、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等。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表现为非特异性腹痛。
由于GIST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因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当肿瘤长大或侵犯邻近器官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 影像学检查胸腔/腹部CT扫描是GIST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可用于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侵犯情况。
胃肠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精准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对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PET-CT检查对GIST的诊断和评估肿瘤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组织活检是诊断GIST的关键步骤,通过组织活检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确定肿瘤的CD117、CD34、DOG-1等间质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及Ki-67指数等预后因素的评估。
4. 分子生物学检查约95%的GIST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因此分子生物学检查可帮助确定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分子生物学检查还可用于指导靶向治疗的选药和调整治疗方案。
二、治疗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唯一根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病灶和病灶完全切除的晚期患者。
对于胃部小肿瘤,可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剥离术(ESD)或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MR)。
对于大肿瘤或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GIST,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对于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GIST,手术治疗可用于减轻肿瘤负担或控制肿瘤相关症状,但不能根治。
2. 靶向治疗对于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或有转移的GIST患者,靶向治疗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控制手段。
伊马替尼、西罗替尼和拉帕替尼等靶向药物已被证明对GIST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明原因腹痛当心小肠间质瘤小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消化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肠间质细胞。
GIST通常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内,其中小肠是第二多见的部位。
研究表明,GIST最常见的位置是胃肠道(50%-60%),其次是小肠(30%-40%)。
小肠间质瘤通常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在GIST肿瘤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不会感到明显的症状或者仅出现轻微的不适感。
随着肿瘤的生长,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并在疾病晚期出现更加明显的不适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部肿块、腹泻、贫血、恶心和呕吐等。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性的腹部不适和疼痛,甚至伴有腹部肿块的感觉。
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GIST等消化道肿瘤的可能。
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内窥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对于已经确诊的小肠间质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预防其复发和转移。
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进展,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肿瘤特定标志物的靶向药物得到了临床应用,如伊马替尼、西唑来胺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以及控制肿瘤的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小肠间质瘤是一种罕见但恶性的肿瘤,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
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以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患者应密切关注,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肿瘤的可能。
一旦确诊,应尽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接受规范的治疗。
希望通过科学的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患者和家属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支持。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食道到直肠)罹患的间叶源性肿瘤的其中一类。
其来源于组织结构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
据相关研究认为,作为非上皮源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是消化道中免疫组化表达CD117阳性的、组织形态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干细胞。
近年来GIST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为困难[1]。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重症胃肠道间质瘤21例,并对其临床特点、相关辅助检查选择和治疗措施进行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回顾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性胃肠道间质瘤13例,女性胃肠道间质瘤8例,患病年龄在23~72岁之间,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6年。
肿瘤发病部位:发病于胃部15例(占71.4%),其中胃底部间质瘤4例、体部间质瘤8例、窦部间质瘤3例;发病于十二指肠1例(4.8%);为降部间质瘤;发病于小肠2例(9.6%),其中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发病于结肠3例(14.3%),全部为升结肠间质瘤。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1.1 临床表现本组胃肠道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有15例;有4例直肠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便秘、下腹坠胀;有2例回肠胃肠道间质瘤因肿瘤压迫膀胱以尿频为主要临床表现。
术前相关检查情况:本组21例患者术前均选择行消化道内镜、消化道钡剂造影、B超、CT扫描、或MRI成像等相关辅助检查。
消化道钡剂造影13例有阳性发现,表现为局部的充盈缺损(胃)或肠壁受压变形(十二指肠)。
19例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16例有阳性发现。
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1例、胃间质瘤2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黏膜下肿瘤伴溃疡7例。
电子结肠镜对3例升结肠间质瘤检查时无阳性发现。
小肠、升结肠间质瘤在B超、CT扫描或MRI成像检查下以腹腔椭圆形肿块为表现,CT或MRI同时可对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浸润情况有良好的显示;具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小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小肠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通常发生在小肠。
在治疗小肠间质瘤时,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临床表现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和保持器官功能。
对于小肠间质瘤患者来说,手术的难度在于肿瘤通常生长在深藏于腹腔中的小肠内,手术操作空间狭小,且易发生肠梗阻、出血等并发症,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肿瘤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大型、高危的小肠间质瘤,可以考虑术前放疗或化疗来减小肿瘤的体积,降低手术难度。
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针对小肠间质瘤的新型治疗方法。
小肠间质瘤的发生与KIT基因突变相关,使得肿瘤细胞产生一种叫做酪氨酸激酶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因此,通过靶向抑制这种蛋白质的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伊马替尼和西美替尼是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它们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是手术前、手术后或者进展期小肠间质瘤的治疗选择。
放疗在小肠间质瘤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小肠间质瘤,或者手术后残留的肿瘤,放疗可以起到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的作用。
对于一些局部晚期小肠间质瘤,放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放疗通常在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后进行,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主要的治疗方法外,小肠间质瘤的治疗还可以结合中医中药、免疫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等方法。
中医中药可以在放疗、化疗的过程中减轻不良反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通过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清除肿瘤细胞。
微创介入治疗可以在放疗、化疗难以达到的病灶中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小肠间质瘤的治疗时,患者和家属需要全面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肿瘤,起源于肠道壁内的间质细胞,通常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部位。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
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个体化特点,医生会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对于局部早期病变的患者。
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避免肿瘤扩散和复发。
对于较大、深部或存在转移的肿瘤,手术可能需要结合放射治疗或新辅助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重要手段。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GIST,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西妥昔单抗等已经成为治疗的主要选择。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同时,靶向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放射治疗在GIST治疗中的作用相对较小,通常用于辅助手术切除或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进行局部控制。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肿瘤生长。
然而,放射治疗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在选择放射治疗时需要仔细权衡利弊。
除了上述主要的治疗方法外,GIST的治疗还可以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激素治疗等。
此外,针对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个体化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对患者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针对GIST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GIST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肠道壁内的间质细胞,通常发生在胃肠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手术切除是治疗肠道间质瘤的首要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发现的肿瘤。
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将肿瘤彻底切除,避免其继续生长和转移。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内窥镜手术进行切除,术后恢复快,创伤小。
而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开腹手术进行切除,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但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
除了手术切除外,靶向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手段。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肠道间质瘤,靶向药物可以起到控制肿瘤生长和减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伊马替尼、西妥昔布和雷莫芦胺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对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也可以作为治疗肠道间质瘤的辅助手段。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或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放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治疗可能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总的来说,治疗肠道间质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这些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方案。
在接受治疗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对于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针对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重拾健康的生活。
【有图有真相】小肠间质瘤
病史简介
患者男,51岁,下腹不适,体检耻骨联合上方触及肿块,可移动;超声探及膀胱上壁低回声占位。
影像学诊断
回肠近段间质瘤(诊断依据见图1~图4)。
诊断依据
图1 耻骨联合上方约2 cm水平CT平扫,示膀胱左前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团块,外缘光整,与相邻膀胱壁分界不清(箭号);
图2 增强CT扫描,肿瘤轻-中度强化,强化欠均匀,坏死不明显,“凸入”膀胱内部分外缘光整(箭号);
图3 增强CT薄层扫描(层厚1.25 mm),冠状多平面重组(MPR),可见肿块与膀胱壁界限清楚(箭号),血供来自上腹部;
图4 增强CT扫描厚块最大密度投影(slab MIP),示肿瘤血管来自小肠系膜动静脉(箭号)。
手术切除,病理结果
小肠间质瘤,中低危险性。
点评
小肠间质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常见,占所有GIST约20%~30%,多呈肿块状生长,血供中等,多为中低危险性,界限清楚,影像诊断
多不难;与相邻器官关系紧密时须确定肿瘤来源,现代CT大范围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来自肠系膜动脉,有助于肿瘤的定位诊断。
来源:医学论坛网。
小肠间质瘤46例临床特点及治疗作者:林克荣,刘建强,张志坚
【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method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6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admitted 199206/20060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for all cases. RESULT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attacked both male and female, with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as 1.21∶1.The age of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19 to 80 (average 53) years. The age stage with the highest occurrence rate located at 45-60 years. The major clinical signs included: abdomen pain, abdomen mass, anaemia an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Th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had predilection in the jejunum and duodenum. The detection rate could be enhanced by PET CT.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y was operation removal of the tumors. Glivec might be helpful for patients who had palliative operation or in preventing recurrence. Reoperation could prolong the patients survival, who had local recurrence or distant metastasi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are nonspecific. The detection rate can be improved by rational auxiliary examination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y is operation removal.
【Keywords】mesothelioma; intestinal neoplasms; intestine, small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199206/200606收治的46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结果:小肠间质瘤男女均有发病,男女比为1.21∶1. 本组发病年龄19~80(平均53)岁, 45~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腹痛、腹部包块、贫血、小肠梗阻是本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空肠和十二指肠,PET CT可提高小肠间质瘤检出率. 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格列卫对于姑息手术者或对预防术后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结论: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检出率;手术为本病目前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间皮瘤;肠肿瘤;小肠
0引言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起源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ICC)或与Cajal
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发病率约2/10万,平均发病年龄约60岁[1]. GIST大多发生在胃,占60%~70%,小肠仅占20%~30%[2-3]. 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治. 我院199206/200606收治小肠间质瘤患者46例,现将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99206/200606收治小肠间质瘤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9~80(平均53)岁. 首诊以腹痛为主18例;腹部包块12例;贫血8例;肠梗阻6例. 所有患者中有腹痛症状的29例. 查体发现有腹部包块22例;伴有不同程度贫血34例;发生肠梗阻13例;无阳性症状及体征,体检发现粪便潜血阳性,后行胶囊内镜发现小肠间质瘤的有2例. 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胃镜及腹部B超检查,行结肠镜检查33例,10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或碘油造影,行腹部CT检查40例,其中行PET CT检查1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法,采用经腹行小肠、腹腔肿块摘除术或腹腔镜下小肠肠段切除术,所有病例手术标本均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1.2.2诊断标准参照Franquemont和Appelman的诊断标准, 根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将46例患者分为良性、恶性间质瘤.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