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墓地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1
英国安葬方式安葬是人类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在英国,安葬方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介绍英国的安葬方式,以及相关的习俗和仪式。
一、传统的土葬方式在英国,传统的土葬方式仍然是最常见的安葬方式。
土葬是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专门的墓地或教堂附近的公共墓地中。
在英国的乡村地区,也有一些家庭或私人墓地,供家族成员安葬。
在进行土葬前,通常会进行一场葬礼仪式。
葬礼通常在教堂或殡仪馆举行,亲友们会为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和告别。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祈祷、演讲、音乐演奏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二、火葬方式除了土葬方式,火葬也是英国常见的安葬方式之一。
火葬是将逝者的遗体置于火化炉中进行焚烧,然后将骨灰收集起来,放入骨灰盒中进行安放。
火葬仪式通常在火葬场的殡仪馆或举行。
亲友们会在仪式上为逝者祈祷和献花,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与土葬不同的是,火葬后的骨灰可以选择安葬在专门的骨灰墓地中,或者撒在特定的地点,如大海或花园。
三、绿色葬礼近年来,绿色葬礼也越来越受到英国人的关注和选择。
绿色葬礼是一种环保的安葬方式,旨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绿色葬礼中,逝者的遗体通常不使用金属棺材,而是选择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棺材或简单的麻布包裹。
绿色葬礼还包括将逝者埋葬在特定的绿色墓地中,这些墓地通常保留了自然的风景和植被。
此外,还可以选择种植一棵树作为逝者的纪念,为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四、纪念性安葬方式除了传统的土葬和火葬方式,英国还有一些特殊的纪念性安葬方式。
例如,在一些教堂和大教堂中,可以选择将逝者的骨灰安放在墓地或圣所中,以示纪念。
英国还有一些特殊的纪念性安葬场所,如伦敦塔桥上的塔桥墓地,供军人和英雄们安葬。
这些纪念性安葬方式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英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总结起来,英国的安葬方式多样,包括传统的土葬和火葬,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绿色葬礼和纪念性安葬方式。
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将逝者的遗体安葬好,并为亲友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纪念。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丧葬仪式是每个国家和文化的重要部分,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为了给予生者安慰和支持。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宗教、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丧葬仪式进行简要介绍。
英国的传统丧葬仪式英国的丧葬仪式通常以基督教传统为基础,遵循一系列形式和仪式。
在丧葬仪式之前,逝者的身体常被安放在殡仪馆,供家人和亲友前来瞻仰和告别。
之后,逝者的棺木会被送往教堂或礼拜堂,丧礼会在这里进行。
仪式通常包括祈祷、演讲和赞美诗的朗诵。
葬礼结束后,棺木会被抬到坟墓,而家人和朋友会在此等候。
在阅读彩信后,葬礼结束,亲友们会前往家庭友谊场所享受餐点,以缓解漫长的一天。
法国的传统丧葬仪式法国的丧葬仪式独具特色,混合了天主教和民间传统。
仪式通常从教堂开始,陈列逝者的棺木。
在这里,牧师会为逝者祈祷,并向家人和亲友传达慰问。
随后,棺木会被抬到坟地,而家人和亲友则会步行跟随。
在出殡过程中,路过的人会停下脚步,向逝者默哀。
到达坟地后,葬礼会进行,亲友们会送别逝者,并献上花圈和花束。
葬礼后,家人和朋友常会举行纪念活动,以追怀逝者和庆祝其生命。
德国的传统丧葬仪式德国的丧葬仪式具有地区性差异,但通常遵循一些共同的传统。
葬礼前,逝者的身体会被安放在殡仪馆,供家人和亲友瞻仰。
丧礼通常在教堂举行。
仪式包括祈祷、圣经朗诵和音乐演奏。
之后,棺木会被送往坟墓,家人和亲友会步行跟随。
到达坟地后,逝者的遗体会被安葬,并举行一些仪式和祈祷。
葬礼结束后,家人和朋友常会聚集在一起分享餐点,共同追忆逝者。
结语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无论是英国的基督教传统、法国的天主教传统还是德国的地区性习俗,丧葬仪式都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给予逝者合适的离世仪式,并向生者传递支持与慰藉。
虽然仪式内容存在差异,但共同表达着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
有关巨石阵的简介
巨石阵又称石头墓地、克拉克石。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1894年出版的《古代英吉利史》中提出了“巨石阵”这个名称。
经过考古学家们对巨石阵的研究,发现它是一处由3000多块巨石组成的巨型墓地。
这个庞大的墓地被称为“英国
最大的考古发现”。
巨石阵位于英国伦敦西南50公里处,是世界著名的史前遗
址之一,它是由巨石堆成的圆形大石阵。
在英国伦敦西南约50
公里处,有一块巨石,形似大钟,高高耸立在田野上。
这就是世
界著名的巨石阵。
巨石阵由4座高30米、长近200米的巨石组成。
最大的一
块重约100吨,最小的也有10吨重,最大的一块有20多吨重。
每块巨石都有10多米高、30多米长。
每座巨石上都刻着各种各
样的图形。
有动物、人、几何图形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
圆球和一个圆环。
这个圆圈直径为10米,圆环直径为15米,在
两个圆形之间还有一条直线贯穿其中。
巨石阵于公元前3000年建在这片田野上,它是英国第一个
皇家公园。
—— 1 —1 —。
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六大禁忌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六大禁忌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
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
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禁忌一、逝者安葬的禁忌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
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重丧,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两种情况有可能会犯重丧:一个是指死者去世的日子犯了重丧;另一个是送葬的日子(举办葬礼的日子)犯了重丧。
日子会犯重丧日干与月建同行日去世或送葬的这天,日干正好与月建同行,五行中的其中一个力量特别强大,以至于对克它的、被克的五行形成了强大的冲劲,则很容易发生重丧。
详细的日子为: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戊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腊月己日。
也就是说,死者如果逝于正月的甲子日、甲寅日、甲辰日、甲午日、甲申日、甲戌日,就都是犯重丧的日子,可能会有重丧发生。
月份依此类推。
地支巳日和亥日巳日和亥日是代表天门地户开的日子,每个月的这些日子都容易犯重丧。
如果死者去世或者送葬的.日子,正好是巳日、或者亥日,就有可能发生重丧。
犯重丧了怎么办?遇到重丧日,一般多犯在哪些自身身体较弱、命理较弱,或者与死者相冲的人身上。
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遇到犯重丧的情况时,最好还是先采取防范、解破措施,使其。
英国的墓园文化我在伦敦半年,看过无数个墓园,深深觉得“死在英国”,尤其“葬在伦敦”,应该是死人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
在英国,不但住宅区规划得很整齐、完善,即使墓园,也不一定非要跑到荒山僻野,就在市区内或水边或丘缘,往往一墙之隔,墙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墙内则芳草如茵,花木扶疏,不仅有如公园,有时还真是世外桃源呢。
老实说,我固然爱逛公园(那是与古人活动的地方),我更爱逛墓园(那是与古人交谈的地方),我尤其爱逐个诵读碑文,这时墓中的主人翁与其家人即刻出现在我眼前,使我暂时远离这滚滚红尘,分享他们之间的喜、怒、哀、乐。
嘲弄“人生”嘲弄“人死”(一)“心平气和地安息吧!”--多少恩怨,多少遗憾,就此埋进黄土一。
(二)“我曾经认真过,现在我才知道,生命原不过是一场嘲弄,经历的每件事都这样告诉我。
”--这是诗人约翰·盖嘲笑生命,还是诠释生命?(三)“记得我!当你走过我身旁。
像你这样,我曾走过,像我这样,你也会跟进,因此,不要跟丢了!”死人还嘲弄活人,好事者也在后面加了两句:“要我追随你,我可不愿意,除非告诉我你要到哪里。
”(四)“躺在这墓碑下的是吝啬鬼杰米·瓦特,他在某天上午10时去世,当然他省下一顿午餐。
”--当你笑他时,他正得意洋洋呢!(五)“这里躺着一个身兼牧师、法官与诗人的彼得,他打破了人、神与世俗的藩篱”。
--身兼三角色,“演出”一定很吃力。
(六)“一个名叫‘盒子’(Philip Box)的人,躺在一个盒子里,木头盒子可是上等材料,至于那个‘盒子’,我们就别说了。
”-英国人“重猫狗轻孩子”,当然他们要“重棺材轻尸体”了。
(七)“赞美诗和墓志铭都是多余的,这里躺下的是鲍博·包莱,这就够了!”--好高傲的一篇墓志铭。
(八)“他是史蒂文生·隆博,活到101岁,快乐而健康;我们打个赌,你绝对活不了101。
”--用死人来开活人玩笑,谁说英国人只有刻薄感而没有幽默感。
(九)“这里葬着迪亚士·玛莎,她逞强、自负……度过70岁月,最后她宁愿给虫蛀蚁蚀,也不愿献身于男人。
国外殡葬法规汇编殡葬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关乎着对逝者的敬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殡葬法规,旨在规范和管理殡葬活动。
本文将对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的殡葬法规进行汇编,以增加对国际殡葬立法的了解。
一、美国殡葬法规概述美国的殡葬法规主要由各个州独立制定。
一般而言,美国的殡葬法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葬礼安排:包括葬礼举办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根据不同州的法规,葬礼可以选择火化或土葬。
2. 尸体处理:涉及尸体的运输、保存和处理等。
一般而言,尸体必须经过合法的运输和处理,以确保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
3. 殡葬业务管理:包括殡葬业务的注册、许可和监管等。
殡葬业务必须符合相关法规,才能进行经营。
4. 殡葬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殡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求殡葬服务提供商提供详细的价格和服务清单,以便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选择。
5. 殡葬地管理:规范殡葬地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空间使用合理、环境整洁,并兼顾社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二、英国殡葬法规概述英国的殡葬法规以《殡葬业法案》为主要法律依据。
以下是英国殡葬法规的主要内容:1. 葬礼和殡葬仪式:要求葬礼举办者遵守相应的礼仪和规定,保证正当、庄重、敬意的葬礼仪式进行。
2. 尸体处理:规定尸体的处理需要获得相应的许可证,以确保符合卫生和环境要求。
此外,火葬是英国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3. 殡葬业务管理:殡葬业务的经营需要获得许可证。
法规还要求殡葬服务提供商提供充分明确的价格和服务信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 殡葬地管理:殡葬地的选址、建设和管理需要遵守规范和法规。
殡葬地管理员有义务保持墓地整洁,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三、法国殡葬法规概述法国的殡葬法规主要通过《公共卫生法》进行规范。
以下是法国殡葬法规的主要内容:1. 尸体处理:法国法律规定,尸体必须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运输、保存和处理。
法国的火化率较高,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了火葬的安全和卫生要求。
国外殡葬法规汇编摘要:I.引言- 介绍国外殡葬法规汇编的背景和目的II.英国殡葬法规- 英国殡葬法规的历史和现状- 英国殡葬法规的主要内容- 英国殡葬法规的特点和启示III.美国殡葬法规- 美国殡葬法规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殡葬法规的主要内容- 美国殡葬法规的特点和启示IV.日本殡葬法规- 日本殡葬法规的历史和现状- 日本殡葬法规的主要内容- 日本殡葬法规的特点和启示V.澳大利亚殡葬法规- 澳大利亚殡葬法规的历史和现状- 澳大利亚殡葬法规的主要内容- 澳大利亚殡葬法规的特点和启示VI.结论- 总结各国殡葬法规的特点- 提出对我国殡葬法规改进的建议正文:I.引言殡葬法规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法律法规之一,它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殡葬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革。
本文将对英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殡葬法规进行汇编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殡葬法规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启示。
II.英国殡葬法规英国殡葬法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殯葬主要由教堂管理。
19 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对殯葬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出台了一系列殯葬法规。
目前,英国的殯葬法规主要由《倫敦墓地法》和《殯葬法》等法律组成。
英国殯葬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殯葬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殯葬服务的提供、殯葬费用的支付和殯葬仪式的规定等。
此外,英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对殯葬服务质量和殯葬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英国殯葬法规的特点是重视殯葬服务质量和殯葬文化建设。
例如,英国政府要求殯葬服务机构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殯葬仪式必须符合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此外,英国政府还鼓励殯葬服务机构开展殯葬文化建设,以提高殯葬服务的社会认可度。
III.美国殡葬法规美国的殯葬法规由各州自行制定,因此美国的殯葬法规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差异。
美国的殯葬法规主要涉及殯葬服务、殯葬场所和殯葬仪式等方面。
美国的殯葬法规重视殯葬服务质量和殯葬文化建设。
国外殡葬法规汇编一、美国殡葬法规美国的殡葬法规在不同州有所不同,但大致上都遵循以下原则:1. 遗体处理:美国法律规定,遗体可以选择火葬或土葬。
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州允许水葬或其他特殊处理方式。
2. 丧葬礼仪:美国没有强制规定必须进行丧葬仪式,但是大多数家庭会选择举行葬礼或追悼会。
葬礼可以根据家庭的宗教或文化背景进行不同形式的仪式。
3. 墓地管理:美国的墓地通常由私人经营或政府管理。
私人墓地可以定期收费或一次性收费,以提供墓地的使用权。
政府管理的墓地通常用于退伍军人或公共公墓。
4. 预付殡葬合同:美国允许居民提前购买殡葬服务,并签订预付殡葬合同。
这样可以确保在去世时家人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负担,并且可以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安排。
二、英国殡葬法规英国的殡葬法规主要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管辖,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有自己的法律规定,但也大致遵循以下原则:1. 遗体处理:英国法律规定,遗体可以选择火葬或土葬。
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但也有一些人选择土葬或其他特殊处理方式。
2. 丧葬礼仪:英国的丧葬礼仪通常由教堂或宗教团体主持。
葬礼可以根据家庭的宗教信仰和个人意愿进行不同形式的仪式。
3. 公共墓地管理:英国的公共墓地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通常收取一定的费用。
私人墓地则由个人或教会管理。
4. 遗嘱和遗产管理:英国的法律规定遗嘱的有效性和遗产的分配。
居民可以通过编写遗嘱来指定自己的后事安排和财产分配。
三、加拿大殡葬法规加拿大的殡葬法规在不同省份有所不同,但大致遵循以下原则:1. 遗体处理:加拿大法律规定,遗体可以选择火葬或土葬。
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但也有一些人选择土葬或其他特殊处理方式。
2. 丧葬礼仪:加拿大的丧葬礼仪通常由教堂或宗教团体主持。
葬礼可以根据家庭的宗教信仰和个人意愿进行不同形式的仪式。
3. 公共墓地管理:加拿大的公共墓地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通常收取一定的费用。
私人墓地则由个人或宗教机构管理。
4. 预付殡葬合同:加拿大允许居民提前购买殡葬服务,并签订预付殡葬合同。
•生态与环境•19世纪晚期伦敦的墓地公园化运动严玉芳内容提要:19世纪晚期伦敦的墓地公园化运动是英国绿色空间建设 中最具特色的一环。
19世纪70年代中期,在细菌致病学说、自然循环 思想等认知推动下,伦敦的废弃墓地成为绿色空间建设突破自身困境的 新契机。
1884年《废弃墓地法》颁布后,虽有效消除了铁路公司和建筑 投机商在廉价墓地上的牟利活动,但又遭到公众的卫生质疑与伦理情感 挑战,最后“自然之力”成为说服公众的重要观念。
在纪念、秩序与净 化等思想指导下,伦敦近百个废弃墓地被成功转化为绿色空间。
打破传 统思维的“伦敦经验”或许能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可能性 方案。
关键词:伦敦墓地公园化绿色空间建设“自然之力”19世纪以降,伦敦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以公园建设、公地保护、墓地 公园化为核心的绿色空间建设运动。
其中,墓地公园化是最具特色的组 成部分。
1875 ~ 1900年,伦敦的近百个废弃墓地被转化为供公众呼吸新 鲜空气与休闲的绿色空间。
目前国内学界尚无人论及这一话题,国外学 界对这一历史现象的主流诠释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社会史和医疗史学者为 代表的“进步说”,他们认为这种转变对多数伦敦人(尤其是那些很少有 机会接触绿色空间的工人阶级)是一种福利,同时社会改革者主导的这场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世纪伦敦空气污染与绿色空间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7YJC77003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M611290)的阶段性成果。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运动把伦敦变为一个更为平等、健康的居住城市;®二是以景观史和艺术 史家为代表的“退步说”,他们认为这种转变是无知的、多余的,因为它 对墓碑等墓地纪念物造成了破坏;®三是以环境史家彼得•托尔谢姆为代 表的“观念转变说”,他认为这种转变主要源于这一时期人们对身体、疾 病、环境和宗教的观念变革,并探讨了其转变过程。
清明节墓地祭奠与英国的追思日纪念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墓地扫墓祭奠先人。
而在英国,他们也有类似的纪念活动,被称为追思日。
尽管两个节日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因此要前往墓地扫墓、祭奠。
清明节的习俗多种多样,有的地方会在墓前烧纸钱、燃香,有的地方会举行祭祀仪式,还有的地方会组织祭祀游行。
无论形式如何,清明节都是一个表达对先人敬意的重要时刻。
而在英国,他们也有类似的纪念活动,被称为追思日。
追思日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有大量士兵牺牲在战场上,国家决定设立一个特殊的日子,用来纪念和追思这些牺牲者。
追思日通常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人们会前往战争纪念碑和公墓,献花、献上祈祷和默哀。
这一天也被视为对所有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的纪念。
尽管清明节和追思日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它们都传递了同样的信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国,人们都希望通过祭祀和纪念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种传统的延续,不仅是对亲人的追思,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追求。
在清明节和追思日这两个节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逝去亲人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祭奠,烧纸钱、燃香,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而在追思日,人们则会前往战争纪念碑和公墓,献花、默哀,表达对战争中牺牲者的纪念和敬意。
这两种方式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也是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
除了个人的祭奠和纪念活动,清明节和追思日还具有社会意义。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相互邀约,一同前往墓地扫墓,这不仅是对亲人的关怀,也是亲情和友情的体现。
在追思日,人们会集体前往战争纪念碑,共同献花和默哀,这不仅是对牺牲者的敬意,也是对和平的呼吁。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英国古代埋葬方式
英国古代埋葬方式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而
且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英国古代埋葬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棺椁埋葬、火葬和石碑埋葬。
棺椁埋葬是英国古代最常见的埋葬方式,它是把尸体放在棺材里,然后把棺材
放在椁中,再用石头和泥土堆砌起来,最后把椁放在墓地里。
棺椁埋葬的优点是可以保护尸体,使尸体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保存尸体的完整性。
火葬是英国古代另一种常见的埋葬方式,它是把尸体放在火堆上,然后用木柴
点燃,最后把灰烬撒在墓地里。
火葬的优点是可以把尸体彻底烧掉,从而避免尸体腐烂,从而保护环境卫生。
石碑埋葬是英国古代最古老的埋葬方式,它是把尸体放在洞穴里,然后用石头
堆砌起来,最后在墓地上竖立石碑,以纪念死者。
石碑埋葬的优点是可以保护尸体,使尸体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保存尸体的完整性。
总之,英国古代埋葬方式多种多样,棺椁埋葬、火葬和石碑埋葬是最常见的三
种埋葬方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而且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英国清明节的传统风情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在英国,也有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风情。
虽然两个国家的清明节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但英国人对于纪念逝去的亲人和祭祀祖先的情感也同样深厚。
一、悼念逝去的亲人在英国,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悼念逝去亲人的时刻。
人们会前往墓地,为已故亲人的坟墓添置鲜花,并默默地祈祷。
这种行为与中国的清明节扫墓活动有些相似,都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英国,清明节期间的墓地会变得格外繁忙。
人们会带上自己家人的鲜花,将其放在墓碑上,或者将花环挂在墓碑上。
有些人还会放飞鸽子,象征着逝去亲人的灵魂得到解脱和自由。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也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春季郊游在英国,清明节也是春季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会利用这个假期,到乡村或海滨度假胜地享受阳光和大自然的美好。
他们会带上野餐用具,准备丰盛的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日子。
清明节期间,英国的乡村和海滨度假胜地经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和庆祝活动。
有的地方会举办花展,展示各种美丽的春花;有的地方会举办音乐会或演出,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也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传统美食英国人在清明节期间也有一些传统的美食。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烤小羊羔。
烤小羊羔是英国清明节的传统菜肴之一,据说这是受到基督教复活节的影响,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除了烤小羊羔,英国人在清明节期间还会享用其他传统的美食,如烤鸭、烤鹅、烤火腿等。
这些美食不仅丰盛美味,也代表着丰收和祝福。
四、文化活动在英国,清明节期间还会有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活动。
例如,一些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会举办关于清明节的展览和讲座,让人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一些学校和社区组织也会举办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活动,如舞龙舞狮、传统音乐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英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也促进了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总结:尽管英国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但英国人同样重视这个节日,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欧美殡葬现状-回复欧美殡葬现状:对比与分析引言:殡葬是民众生活中必然会面临的环节,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殡葬方式也各不相同。
欧美地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殡葬方式自然不同于其他地方。
本文将以欧美殡葬现状为主题,深入探讨其特点、发展与对比。
一、欧美殡葬文化背景:欧美社会对殡葬的看法与对待方式与其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在欧洲,天主教的传统以及殖民地时代的影响使得天主教殡葬仍然是主流。
而在美洲,基督教的影响占据主导。
同时,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移民潮的影响,多元文化以及宗教交融也对殡葬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传统墓葬与新兴形式的对比:1. 传统墓葬:传统墓葬方式在欧美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方式下,人们一般会选择在专门的公墓区域购买自家的墓地,进行土葬或者创新的火葬。
这种方式通常与宗教传统以及家族连续性有关,以及国家规章制度也对传统墓地进行管理和规范。
2. 火化与骨灰处理:与传统墓地相比,火化与骨灰处理在欧美社会中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这种方式往往更加灵活,因为家属们可以选择将骨灰保存在家中的骨灰盒,或者将骨灰撒入大自然,或者选择将骨灰安放在专门的骨灰墓地中。
这一些处理方式都是符合现代人对生命更为个性化和自由化的希望与需求。
三、非传统墓地及墓地创新:1. 绿色与自然墓地:欧美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非传统的墓地形式,比如绿色墓地以及自然墓地。
绿色墓地是指将人体进行自然分解,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彰显生命的延续与环保意识。
自然墓地则是指将遗体毛地葬或火化后自然分解,将骨灰撒入自然环境中,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2. 创新墓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墓地的需求的改变,创新的墓地方式也逐渐出现。
比如,共享墓地是一种新兴的墓地形式,家属们可以共同购买一块墓地,多个家族的骨灰可以被安放在同一个地方。
这种方式更加注重社区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理念。
四、社会影响与殡葬业的商机:殡葬业在欧美地区被视为一个强劲的经济产业。
英伦生活|一探伦敦最古老而美丽的墓地
伦敦西部的Kensal Green Cemetery是英格兰最古老、也最负盛名的墓地之一。
Kensal Green建立于1832年,史上第一个花园公墓,也是伦敦七大公墓的第一个,七大公墓包括了West Norwood,Highgate,Abney Park,Nunhead,Brompton和Tower Hamlets墓地。
Kensal Green Cemetery位于切尔西,在大联盟运河与哈罗路的中间、占地72英亩。
它在1833年举行了第一场丧礼,这到现在仍是每天的例行公事。
墓地区,又被称为万灵之墓,是由数百位不同身分,从王子到贫民、作家到演员、工程师与艺术家等人所组成的安息之地。
《浮华世界》的作者萨克莱、英国推理小说之父威尔基柯林斯、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都葬于此。
Kensal Green Cemetery被列为一级历史公园与花园,并拥有一些少见的哥德式纪念碑。
在墓地的中心有个圣公会教堂,它的下方藏有一个伦敦少有的地下墓穴,如果你很感兴趣,可以报名参加周日下午由工作人员带领的导览行程。
很特别的是这里还有一个仍在运作的棺木升降机,它在1997年时被修复。
在墓园的其他角落,你也会发现改革者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改善各阶层人类生活与幸福而付出的人们所建立的。
这个墓园
同时也是一个生态保护区,这里有着许多种类的珍稀动植物- 特别是鸟类。
Kensal Green Cemetery一年365天都对外开放,你可以在Harrow Road, W10 4RA找到它的正门。
走马观花英格兰——伦敦海格特公墓【原创图文】在国内就知道,马克思是在英国伦敦逝世,其陵墓就在伦敦,好像是在什么海德公园(Hyde Park)内。
但到了伦敦一打听,才知道是被误导了:实际上马克思是长眠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内。
而海德公园则是伦敦市内著名的公园。
误传的缘由也许两者在汉语中发音相似吧。
国人到伦敦旅游,无论出于敬仰还是好奇,一般都要去瞻仰一下马克思墓。
所以墓园里到处都可以碰见中国人。
到海格特公墓交通还是较为方便,在伦敦市内坐“黑线”地铁Northern Line,在Archway station下,沿着Highgate Hill St 向北走10分钟就能看到Waterlow公园了,沿马路的左侧,穿过不大的公园就来到了海格特公墓了。
海格特公墓位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地区。
该地区跨卡姆登、伊斯灵顿和哈林盖三个自治市。
公墓占地20公顷,这里地势起伏,风景粗旷,最高点海拔约有百米,视野良好,可向南俯瞰整个伦敦城。
公墓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走各的大门,但另有地下通道相连。
整个公墓现有有5.2万多座墓碑,埋葬着16.7万名故人,尽管长眠于此的名人不如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多(见【海外一览】栏目中,本人2009年4月26日的博文),但还是有如著名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著名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等及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些名人葬在这里。
相比之下,如今没有哪一位的名气能比得上卡尔·马克思。
在他的墓前,终年有人献花;逛公墓的人,凡路过此处,都会驻足良久,端详一番这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许多人专程从海外赶来,把拜谒这位历史巨人的长眠之地看作人生一大幸事。
马克思墓位于东海格特公墓。
参观海格特公墓是免费的,但唯独参谒马克思墓要花2英镑才能进去。
名义曰是维护费用,实际是盯上了中国人的口袋,因为来者大部分是国人。
据说,每年可收入9万英镑,足以支付整个海格特公墓的大部分维护费用。
英国墓地文化Cemeteries in Britain
在英国第一次看到墓地是在去布莱克浦的公交车上。
当车经过Garstang小镇时,我看到一幢别墅紧挨着一片墓地,当时我就对随行的朋友开玩笑说这别墅的主人半夜回来不怕墓地的鬼魂跟他回家?后来我在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的校园又看到了一大片墓地,还很好奇的拍几座墓碑上的墓志铭,墓地的周边分别是教学楼和宿舍。
难道学生晚上自习结束回宿舍经过此地不害怕? 在伊顿公学校围墙外我也看到了墓地。
看来英国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尽管他们很多人有宗教信仰。
我向英国人咨询过这个问题, 逐渐对英国的墓地文化有了一些了解。
在英国,墓地并不简单地只同死亡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多数人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英国家庭多数信奉宗教,在他们看来,墓地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所以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人们没有理由对其产生恐惧, 所以很多人的婚礼、新生儿的满月庆祝,甚至亲朋好友的聚会都在墓碑包围着的教堂里举行。
英国还有一个中国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很多离墓地近的房屋售价往往会高出均价,如果以英国目前一套房屋均价20万英镑来算的话,这些墓地附近的房屋价格至少要高出三四万英镑。
由于墓地旁边的住宅供不应求, 有的英国建筑师在设计建造房屋时,会将将大量民居楼按照环形建造,将中间设置为公园或墓地。
当然也有英国人很介意晚上走过墓地, 和中国人一样害怕鬼神突然出现。
兰卡斯特图书馆的David就那么热衷于墓地。
英国人对于墓地的理解和英国媒体的宣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近英国墓碑铭文档案馆与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联合发起了一个名为“寻找神秘铭文”的墓志铭征集活动,这个活动不仅给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通过寻找回忆已逝亲人的墓志铭而获得新的家庭生活感受,而且还成为英国人研究历史、文学的目标,也让很多有趣的墓志铭为人所知。
比如一个墓志铭这样解释“死亡”:“当你经过时我看到了你,我曾经像你现在这样,而你也必然如我今天这般,所以请准备好随我而来。
”
英国人愿意与墓地做邻居的理由可能还是不能打消中国人认为墓地不吉利墓地瘆人的观点。
我不知道当我们将每一座墓碑看成或者建成一座纪念碑,我们对墓地的畏惧会不会转变成崇敬。
我们经过某个人物纪念碑的时候,只有肃然起敬而不会胆战心惊。
如果碑文再风趣幽默点,人们路过墓碑时,就会因为有趣的文字而忘掉了恐惧。
英国墓碑上的一些墓志铭恰恰能起这种转换作用。
比如He gave all he possessed, including his life, for the wild animals of Africa. 他把他所有的,包括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非洲野生动物。
我想人们走过这座墓碑时只有敬仰没有惧怕。
再比如:When I am dead, I hope it may be said: “His sins were scarlet, but his books were read;”我死后,我希望人们这样评价我:“他的过错是鲜红的,他的书广为流传”(此处英文广为流传were read,其读音也可表达是红色的,翻译成中文无幽默可言)回味着谐音的巧妙运用所产生的幽默,人还会有恐惧感吗?又比如:Never born, Never died; only visited this planet earth between December 11,1931 and January 19, 1990.”无所谓生,无所谓死,我仅仅在1931年12月11号到1990年1月19号到地球来旅游一趟。
看到有这样墓志铭的墓碑我们不会迷信吉利之说。
中国人的墓碑上一般都是千古之类的话语。
人们走过一个墓碑,过于肃穆的碑文容易使人感到压抑,产生的联想就是某个人长眠在此地. 我们的风俗习惯不同于英国,所以我们远离墓地的选择合乎情理。
但我们墓碑上的碑文可以丰富一点,也来个百花齐放,这样至少当我们每年清明扫墓时会多一份阅读碑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