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定位
- 格式:pdf
- 大小:513.06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
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
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
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小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使得中国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影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变迁、启示、地位、作用、未来发展、思考。
1. 引言1.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简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探讨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提出了社会形态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而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的。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2 当代中国社会概况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频繁的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作者:尉迟光斌来源:《理论导刊》2022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是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方位的重要认识工具。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析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地质般的“社会形态”,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趋势。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以国家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形态”,形成了其社会形态思想的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关系,对于洞察当今世界走向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社会形态;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80-08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七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20ZD229)。
作者简介:尉迟光斌(1970-),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访问学者,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人类历史方向和方位无法绕开的重要概念。
自其产生以来,围绕究竟是“两形态”“三形态”,还是“四形态”“五形态”,学术界争议不断,由此造成了一些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困惑。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
五种社会形态历史理论
社会形态历史理论包括:
1. 社会契约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提出,认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将权力交给政府,以便政府保护他们的权利。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提出,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受到经济的推动。
3.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认为社会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由市场和竞争构成的。
4. 法西斯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法西斯主义创始人恩斯特·希特勒提出,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国家的主权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和竞争。
5. 社会学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社会学家艾伦·韦伯提出,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社会的变化而决定的,而这些社会变化是由社会的结构、行为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
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ition”的中文版。
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
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
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
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
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
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
”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
“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
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
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社会形态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主要指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依附于地主进行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剥削,这种生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和制度设施。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出现,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和劳动成果,奴隶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封建社会相较于奴隶社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资本主义社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按需分配,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6期2011年12月阅江学刊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6Dec.2011·本刊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乔耀章(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摘要:国名或国号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人们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方向、政治形象、政治力量。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处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涵盖的基本政治元素有其鲜明的特色:多质态并存的社会形态,是以社会主义质态为核心、为导向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真正成为历史,它是新中国的起跑线,“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取向的底线;共和国涵盖的内外基本政治元素公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政党+民族+人民+共和)民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形态;历史方位;政治元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1)06-0005-08收稿日期:2011-10-31作者简介:乔耀章,男,江苏江都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全国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政府理论、发展政治学、区域政府与政治研究。
“循名责实”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问题时使用过的命题,同样也可用来阐释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般说来,名称是内容的概括,现象是本质的反映。
社会孕育、产生国家,亦即国家源自社会,国家伴随着社会成长。
国名或国号即国家的名称至关重要,它是国家创建者首先要办的第一件政治大事。
国家究竟取何种名称,一方面反映着国家创建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抱负亦即政治价值取向。
国名或国号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外界就可以据它来判断这个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方向、政治形象、政治力量。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速崛起的国家,近年来其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然而,这种变化在社会层面上也在持续发生着,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
社会学家指出,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些问题。
一、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它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远远超过了以前的预期。
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种经济转型在短时间内就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此外,中国的个人财富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地位。
二、政治转型中国的政治结构也在逐渐进行着转型。
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单一政党专制。
然而,近年来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更多的公开讨论,民意表达和人民参与。
此外,中国的领导人也一直在积极地努力推动政治改革。
政治转型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三、文化转型中国的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然而,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这种变迁包括了中国青年人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财富的转移,以及对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不断追求。
这些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转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变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改变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文化。
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以前知识分子,教育、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但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崛起和快速转型之中。
虽然变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社会学家认为,要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可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扩大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的转型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以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