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打什么药效果好
- 格式:docx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4
黄瓜角斑病如何科学防治?
黄瓜角斑病如何科学防治?
随着蔬菜种植业不断的发展,病虫害日益加剧,黄瓜角斑病就是黄瓜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如何科学的防治黄瓜角斑病?是许多菜农思考的问题,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症状:黄瓜角斑病属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先是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无黑霉层,病斑易破裂形成穿孔。
有时可危害瓜条,使瓜条腐烂发臭。
2.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种。
(2)土壤处理。
主要是苗床,可用50%多菌灵(防治炭疽病、枯萎病等)和30%DT(防治细菌性病害),按每平方米10克的用量,加适量细干土拌匀,撒于畦面,划入土中,再播种育苗。
(3)药剂防治。
50%DT500倍液,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78%科博500倍液,50%丰护安500倍液,20%绿乳铜500倍液,77%可杀得500倍液,3%克菌康1000倍液,37%可威得5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喷2-3次。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作者:刘兆良袁忠林罗兰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乙酸铜WP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MIC分别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
当浓度为400 mg/L时,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33、0.93 cm和0.90 cm。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保护作用好于治疗作用,其中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在浓度200~400 mg/L时,保护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2.2%、78.1%~81.0%、69.7%~78.3%、61.7%~63.1%和57.1%~65.0%。
综合考虑,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杀菌剂;MIC;防效中图分类号:S436.421.1+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07-05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respectively. 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Keywords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Bactericide; MIC; Control effect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于20世纪初首次被Carsener等[1]报道。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在夏季,黄瓜是人们很喜欢吃的一种蔬菜,而且黄瓜全年几乎都能够吃得到,同时黄瓜也是农民们在地里种的最多的菜,一般在农村里面都能看到黄瓜藤,但是黄瓜种起来也是病虫害比较多的一种蔬菜,尤其是在夏天的病害比较严重,这让很多的养殖者都满脸迷茫,那么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怎么防治吧!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条件1、这种病的病菌喜欢附着在黄瓜的种子上面,这种病菌不会有动静,而是在病株的残留体里面越冬,然后等到第二年再醒过来侵害黄瓜,而且它的寿命非常久,一般能够活上两年之久,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为雨水传播和灌溉水进行传播,被植株吸收水份后或者是直接从气孔或者植株的伤口处进入植株内部然后发病,它能够进行二次传播,经过一次下雨之后它又能反复的感染。
2、在大棚种植黄瓜,里面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病菌化脓,病脓很容易侵染别的部位和植株,同时黄瓜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如果大家对于这种病不重视的话很容易进行反复传播和侵染。
3、发病的最佳温度是在24-28度之间,最高可达到39度,低则至4度,这种病菌不耐高温,如果温度高达五十度的话,它在十分钟之内就会死亡,最佳湿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叶片上水多的话发病率就高,所以由此看来这种病属于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
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1、因为夏天往往温度都能够维持在三十多度,所以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高发期,这种病主要危害的是叶片和根茎,这种病的病状和黄瓜霜霉病的病状非常相似,所以在选择防治措施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家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其到底是霜霉病还是角斑病,否则用错方法喷错药的话肯定会造成死亡和经济损失的,各位要尽早的采取措施。
2、在挑选苗的时候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苗种,这是选种的时候可以做的。
3、采种的时候要选择健康的,没有病的品种,这样培育出来的种才会优良。
4、种子在播种前需要先将其放在70度的恒温箱中杀菌三天,然后再用五十度的温水进行浸种,最后才能够捞出来晾干播种。
介绍两种蔬菜病虫害防治药物
今天给蔬菜种植户介绍两种效果非常好的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菜农易于接受,另外,高效低毒,对人畜安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比较理想的药剂。
一、CT杀菌剂(细菌灵)
CT杀菌剂的有效成分是时酸铜。
日本在蔬莱生产中就应用醋酸浸种防治黄瓜菌性
病害。
CT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效果较好,对炭疽病、霜霉病有兼治作用。
应
用CT300-400倍液喷药两次,防治细菌性角斑病效果为71.1-83.3%。
试验用3%CT水剂,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菜农易于接受。
二、百菌通(DTMZ)
百菌通对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效果很好。
试验证明,60%百菌通可
湿性粉5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的平均防效为86.35% ,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平均防
效为84.01%。
对炭疽病、白粉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百菌通是高效低毒农药,对人
畜安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比较理想的病虫害防治药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栽培过程中一种让不少种植户朋友都感到头疼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幼瓜等,我国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
下面一起学习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栽培过程中一种让不少种植户朋友都感到头疼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幼瓜等,我国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
下面一起学习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黄瓜角斑病叶片感病初期病斑受叶脉限制,叶正面有时呈小型多角形病,叶背为浅绿色水渍状斑,渐渐叶面变成浅褐色坏死病斑,这是易与霜霉病症状混淆的病害。
但是细菌性角斑病后期病斑逐渐变灰褐色,棚室温湿度大时,叶背面会有白色菌脓溢出,这是区别于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干燥后病斑部位脆裂。
1、叶片染病针头大小水浸状小斑点到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再到灰白色,易穿孔破裂。
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处有白色菌脓。
2、瓜条染病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水浸状到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再到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3、茎、叶柄、卷须染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如何防治?1、选用对病品种,比如引用抗寒性强的杂交品种。
2、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
深耕土地,注意放风排湿,采用高垄栽培,严格控制阴天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
3、种子消毒。
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浸种1-2小时,洗净后播种。
4、发病前或者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以下药剂进行保护和治疗:2%春雷霉素液剂5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300-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倍液、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300倍液、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2.5%氟哌酸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2017 年第 12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40科研◎农业科学日光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王淑萍近几年随着各地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保护地黄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随着种苗的不断引进,病原逐年积累,黄瓜的各种病害越来越多,特别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呈重发态势,危害日益严重,对黄瓜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对日光温室的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为此,通过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大量调查,提出防治措施。
1 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瓜条,偶尔在茎上发生,该病一般发生在黄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尤对成株期的叶片危害最重。
1.1 黄瓜子叶发病初为水浸状,颜色为浅绿色,近圆形凹陷斑,后变为淡褐色干枯透明斑。
真叶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油渍状小斑点,并随着发病逐渐扩大。
因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黄褐斑,潮湿时叶背面的病斑处有乳白色菌脓,干燥时,病斑呈白粉末状。
最后病斑容易干裂或穿孔,病斑有透光感觉。
1.2 茎、叶柄发病侵染点为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见菌脓,严重时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茎蔓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1.3 瓜条发病果实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渐变为褐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幼瓜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
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属细菌性病害,其病源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
种子上的病菌在种皮和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播种后直接浸染子叶。
病菌从伤口和孔口侵入,经过7—10天后可出现病斑,从伤口侵入潜育期短,一般3—7天可出现病斑。
黄瓜最易感病生育期是开花坐果期至采收盛期。
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原菌通过溅水浸染叶片、茎蔓和瓜条。
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发病和流行的最适温度是20℃—25℃,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筛选冯翔;江念;陈耀兵;郑小江【摘要】采用抑菌圈法对市场上常见的9种杀细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筛选出有效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中,5%噻霉酮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他4种药剂则效果较差.3种生物药剂中,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他2种药剂则效果较差.田间试验中,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20%春雷霉素水剂42 g/hm2的防效较好,其防效分别为82.74%和72.38%.0.3%四霉素水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则效果较差.所以,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推荐使用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In this paper ,the inhibition zon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oxicity of 9 kinds of fungi-cides in the market ,and a field control test was conducted to screen the effective fungic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in the six kinds of chemical agents ,5%thiamethoxam mildew agent and 0.3%aqueous solu-tion of tetramycin have better effect on the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 effect ,the other 4 kinds of drugs are less effective .And in the 3 kinds the wettable powder of one billion bacillus /gram of bacillus subtilis has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 but the effect of the other 2 kinds of drugs is poor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 one billion spores /g bacillus polymyxa wet powder 1 500 times fluid and 20%kasugamycin 42 g/hm2 have better control effect , whose effect was 82. 74%and72.38%respectively.And the 0.3%four drug agent and 33.5%suspension ofcoppe have a less effect.Therefore,one billion bacillus /gram of bacillus subtilis is recommend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4页(P337-340)【关键词】杀菌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抑菌圈法【作者】冯翔;江念;陈耀兵;郑小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世界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农药市场上防治细菌病害的杀菌剂较多,选择随意性大,所以,筛选高效、环保、生态友好的杀细菌剂十分必要.冬季气温低,光照时间短,黄瓜生长又需要较高的温度,在冬季日光温室种植黄瓜时,为了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其放风时间相对较短,日光温室中的湿度增大,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危害也较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一旦发生危害,可造成黄瓜叶片上产生水浸状的斑点,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和面积,当病害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整片叶片的枯死.因此,如何防治好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保证黄瓜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该菌属好气性,不耐酸性环境,生长适温24~28℃[4].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筛选病害流行规律:病原细菌在种子内外越冬,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土和带病种子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适温(24~28℃)高湿的天气有利于感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温度22~30℃,相对湿度70%以上的环境条件,易造成该病害发生和流行[5-6].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继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和白粉病之后,又一个对黄瓜生产危害性很大的病害.该病在保护地及露地生产中均有发生,且以露地危害最重.此病在华北、东北及华中地区发生较多,造成严重减产[7-8].近年来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江汉地区病势逐年上升,减产达60%以上,有些地区达80%以上,只在早期有所收获.目前在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内生长霉菌和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分别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育种方面发展较慢,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农业研究者对黄瓜角斑病做出过化学防治,但是所筛选的药剂效果已经达不到现在的生物防治和低毒的要求,而且关于现在的新型药剂防治方面报道也较少[9-13].本文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分别采用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和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室外防效实验,目的是为了筛选出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有效药剂.1.1 供试菌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自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白荷村采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经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分离后转接到LP培养基上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1.2 供试药剂9种供试杀菌剂见表1.1.3 试验方法1.3.1 室内毒力测定试验采用抑菌圈法.采用干热法灭菌玻璃器皿(165℃恒温2 h). 制作LB 培养基.1 L烧杯里倒入800 mL的无菌水,酵母提取物5 g,蛋白胨10 g,NaCl 10 g,混合摇匀,定容至1 L,用NaoH,调节pH至7.4,然后平均分装到5个烧杯内,在每个烧杯里加入少量琼脂,将瓶口用棉花和报纸密封,湿热灭菌(121℃,20 min).先按照试验设计配置单个药剂的最高浓度,然后成倍稀释药剂,每种药剂每个浓度取3mL,每种药剂共5个浓度,并设蒸馏水为空白对照.杀菌剂的不同质量浓度见表2.待灭菌培养基温度降到合适温度(50℃)时,用已灭菌的打孔器打取滤纸,分别投入配制的供试药剂稀释液中吸附15 s,取出使其靠在烧杯壁上淌落多余的药液后移入凝固的培养基表面,然后将已浸药液的滤纸片接到带菌的LB培养基上,以无菌水浸过的滤纸为空白对照.每一培养皿放3片吸附同一浓度的纸碟,每药剂浓度重复3次.之后将所有培养基在25℃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1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剔除有误差的数据,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按公式:抑制率(%)×100%计算每种药剂相应浓度对黄瓜角斑病病菌生长的抑制率.数据采用DPSv7.0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各药剂对供试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y=a+bx、相关系数r以及有效抑制中浓度.统计数据,根据不同浓度的药剂处理对菌落的生长抑制结果,用DPS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对表3进行一元回归统计分析,以浓度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抑菌率的几率值为y值,得出表4的毒力回归方程,并求出EC50和各自的相关系数.1.3.2 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药剂:根据室内毒力测试结果选取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0.3%四霉素水剂4.5 g/hm2、20%春雷霉素水剂42 g/hm2、20%春雷霉素水剂63 g/hm2、33.5%喹啉铜悬浮剂300 g/hm2、33.5%喹啉铜悬浮剂420 g/hm2,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使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对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作物及品种:超优1号黄瓜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试验在李埠镇李埠村进行.试验地面积为1 000 m2,试验田系常年蔬菜种植基地.土壤质地为粘土,pH值呈中性、土壤肥力中等.按常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5 m2.2015年7月12日第1次用药,第2次施药7 月18日,共用药2次.采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在微风情况下喷雾,喷雾均匀周到,喷雾容量450 kg/hm2.试验过程中不使用其他药剂.末次药后10 d调查试验结果,每小区随机取5 点调查,每点调查2株全部叶片,按叶片上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数据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比较.分级标准为: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 ∑(病叶数×相对级数)/(调查总叶数×总级数);防治效果(%)=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2.1 9 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从表3可知,9 种杀菌剂在适当的浓度梯度下对黄瓜角斑病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当浓度仅为4亿个/L的时候,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抑菌率已经达到79.12%;20%春雷霉素水剂的抑菌率最低,当浓度为4 000 mg/L时为45.83%.9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的抑制效果见表3.2.2 9 种供试药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的毒力从表4可知:6 种化学药剂中,5%噻霉酮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8.56 mg/L和10.38 mg/L;其他4 种药剂则效果较差,20%乙蒜素乳油、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3.5%喹啉铜悬浮剂和20%春雷霉素水剂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5.20 mg/L、799.50 mg/L、2 583.91 mg/L和4741.43 mg/L.3种生物药剂中,10 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为3.12亿个/L,其他2种药剂则效果较差,25亿芽孢/克坚强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100亿芽孢/克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304.25亿个/L和984.27亿个/L.2.3 田间防效试验由表5可见,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春雷霉素水剂63 g/hm2对黄瓜角斑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其防效分别达到83%和72.38%,相对于其他药剂差异极显著(P=0.01),防治效果显著.0.3%四霉素水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略低,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剂量.0.3%四霉素水剂、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3.5%喹啉铜悬浮剂和20%春雷霉素粒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黄瓜生长安全.注:字母不同表明有显著性差异.含有相同之母表示之间差异不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中,5%噻霉酮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8.56 mg/L和10.38 mg/L;其他4种药剂则效果较差,20%乙蒜素乳油、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3.5%喹啉铜悬浮剂和20%春雷霉素水剂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5.20、799.50、2 583.91 mg/L和4 741.43 mg/L.3 种生物药剂中,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为3.12亿个/L,其他2种药剂则效果较差,抑制中浓度为304.25亿个/L和984.27亿个/L.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中,10 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20%春雷霉素水剂42 g/hm2的防效较好,其防效分别为82.74%和72.38%.0.3%四霉素水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则效果较差.出于高效且无公害考虑,从田间试验和室内毒力测定相结合可以推测出,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推荐使用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效果较佳.20%春雷霉素水剂在室内毒力测定中效果一般,而在田间防效中却效果较好,原因可能是:春雷霉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刺激作用,对土壤呼吸作用产生刺激效应以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中脲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刺激效应.从而有预防、治疗、生长调剂功能.因此,建议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前期使用,如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已经发生,建议增加剂量.【相关文献】[1] 王平,樊金娟,刘长远,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分子检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5:150-153.[2] UNDERWOOD W.The Pseudomonas syringae type III effector tyrosine phosphatase HopAo1suppresses innate immunity inArabidopsis thaliana [J].Plant Journal,2007,52:658-672.[3] ZHOU J M.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 AvrPto Blocks Innate Immunity by TargetingReceptor Kinases. Curr Biol. [J].Curr Biol,2008,18:74-80.[4] 吴炳芝,段文学,张景春,等.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化学防治配套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1(4):31-33.[5] 赵先丽,孙军德,程海涛,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拮抗细菌筛选初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95-97.[6] 易金全,韦红,钟承茂.5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5(3):30-31.[7] 张惠淳,杨金琛,王立石,等.乙蒜素乳油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J].吉林蔬菜,2007(2):40-41.[8] 阎瑞英,高雪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1989(5):33-34.[9] 张俊,刘继荣.6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205-206.[10] 王道青,郭庆海,张秀成,等.新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135-136.[11] 谭定凤.2种杀菌剂对黄瓜林霜霉病田间药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3889-3890.[12] 高玉亮,缪作清,孙漫红,等.延边地区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土壤放线菌的调查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37(4):321-325.[13] 贺字典,赵春明,谢新宇,等.黄瓜内生木霉菌对尖孢镰孢菌黄瓜专业型(Eusarium orysporum f.sp.cucumerinum)抵制作用[J].河北科师范学院学报,2015,29(1):1-5.。
详解黄瓜霜霉、角斑等25种病虫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症状:叶片被害后,初期出现水渍状的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严重时,病斑破裂或连片。
霜霉威盐酸盐+氰霜唑、呋酰.锰锌、锰锌.烯酰、嘧菌酯、甲霜.霜霉威、精甲霜.锰锌等药剂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
叶片受害,先是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
叶背面无黑霉层,湿度大时可见乳白色菌脓。
后期病斑呈灰白色,中央组织干枯脱落易形成穿孔。
茎及叶柄上的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渍状腐烂,有臭味。
防治药剂:发病初期水合霉素、中生菌素、叶枯唑、噻唑锌+松脂酸铜、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最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
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面较多。
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后期呈灰色,病叶枯黄,但一般不落叶,还没关注公众号大棚的点这里关注看完整内容。
叶柄、茎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发病前期可选嘧菌酯、醚菌酯、甲基硫菌灵、丙森锌、百菌清、腈菌唑.代森锰锌等药剂。
主要为害黄瓜生长后期叶片。
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至浅褐色病斑。
湿度大时病斑薄,边缘呈水浸状,易破裂,高湿持续时间越长,病斑上越易长浅橙色霉状物,迅速扩大,使叶片腐烂或干枯。
菌落初为白色,后变粉红色。
发病初选氟硅唑、异菌脲、嘧菌酯、甲硫.霉威、咪鲜胺锰盐+代森联、溴菌腈+百菌清等药剂。
黄瓜蔓枯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病斑,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型,后期病斑易破碎,轮纹不明显,上生黑色小点。
茎蔓发病:多在茎基部或节部发病,出现椭圆形至梭形、稍凹陷、油浸状病斑,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病害严重时,茎节变黑,腐烂、易折断。
引起病斑以上局部叶片发黄坏死,病株维管束正常不变色,根部正常。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适温在18~28℃,相对湿度80%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和13号、津优30号、津研2号和6号、黑油条、新密泰刺等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
洗净后催芽播种。
用温烫浸种灭菌效果也好,即播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放人冷水中降温。
3、无病土育苗及高厢覆膜栽培。
采用大田土育苗防病效果好,以保证苗期不带病,同时定植时以高厢覆盖地膜栽培防病效果明显。
4、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施肥时,注意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化学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露地黄瓜推广避雨栽培。
保护地黄瓜做到合理通风散湿,开花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结露和滴水。
6、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50%DT杀菌剂800倍液,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400倍液,进行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另外,如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混合发生,或两种病害确实无法区别时,可采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丰护安500倍液喷雾,可以二者兼治,施药间隔5-7天,视病情决定施药次数,注意铜制剂施用次数不能超过3次,以免引起药害。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幼苗期子叶染病,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以后微带黄褐色,变干枯;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病部质脆易穿孔,别于霜霉病。
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
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种子带菌率2-3%,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
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
且可在种子内存活1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棚室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
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
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
发病温限10-30℃,适
温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
塑料棚低温高湿利其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夜间饱和湿度大于6小时,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
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 选用耐病品种。
2. 从无病瓜上采种。
3. 种子处理。
用品萃植物疫苗兑水1500倍,浸种30分钟。
或瓜种可用70℃恒温箱干热灭菌72小时,或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4.加强栽培防病,无病土育苗,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生长期及
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喷雾可选用德国进口品萃病害专用疫苗套餐,二次稀释后兑水120斤
~150斤叶面喷施。
采用独创“335”方法进行治疗新型配方见效快,效果好,没有抗药性。
植物内源外源双重治疗效果加倍。
喷药须仔细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产品功效:
1: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灭病菌对病害有效!抑制病菌孢子新陈代谢,控制细胞再次分裂和分化,同时螯合离子被萌发的病源菌孢子吸收,直接在病源菌内部杀死孢子细胞。
2:施用后迅速破坏病菌蛋白酶而使病菌死亡,能并对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严密的保护药膜,与植物亲和力较强,耐雨水冲刷;药膜缓慢释放杀菌的因子,有效抑制病菌的萌发和侵入,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常规药剂:新植霉素、30%琥胶肥酸铜、20%氟硅唑咪鲜胺、77%可杀得、12%松脂酸铜、70%甲霜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