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象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858.50 KB
- 文档页数:80
中医意象思维及其应用的理解如下:
1.整体性:中医研究人体生命之象是在没有任何干预和破坏的前
提下进行的,在捕捉象时,象是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
从而能够保存象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2.功能性:中医通过观察外在的象来推测人体内部的情况,从而
判断出内部生理病理的大体变量和参数,更好地进行辨证论治。
3.普适性:中医的意象思维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可以运用到中医
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以及脏
腑理论等。
4.实用性:中医意象思维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可以帮助医者深
入理解患者表现出来的表征之象,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用药。
同时,将象思维延伸运用至养生领域,与阴阳、四时以及仿生
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象思维的特点,对于中医养生理论
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学象思维
传统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是被我国人民所崇敬和尊重的,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医学知识。
它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而且能够帮助个人达到健康的境界。
古代的中医学以象思维的形式将医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理论体系。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今天的中医学也衍生出以象思维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象思维认为,健康是自然界和人体间的一种和谐平衡。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不和谐所致。
据此,象思维从自然界中提取运用到医学中,将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平衡理论应用到人类的身体当中。
比如说,中医象思维所涉及的“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五
种自然力量,即金、木、水、火、土。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当它们之间出现失衡,就会导致人体各器官功能失常,从而引起疾病。
此外,中医学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象思维概念,例如阴阳、内外环境,以及气血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们同样也是中医象思维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它们表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均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被认为是影响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此,传统中医学拥有完善的疾病预防、治疗机制。
它既提倡从内在环境调整的角度,来治疗疾病,并采取有效的外部措施,如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和休息,等等,以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学象思维认为,健康与疾病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和谐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它强调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
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单独考虑内在环境或外在环境。
它也强调了采取有效的外部措施来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以及使用中医学象思维进行合理的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象数思维中医传承《周易》的逻辑,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建构了天人之间、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
中医是《周易》为代表的“象数思维方式”的最佳体现者、贯彻者和运用者。
“象”原指直观可察的形象,即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
中医之“象”已超出了具体的物象、事象,而成为功能、关系、动态之“象”。
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由具体之“象”到功能之“象”,使得无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体与宇宙的关系有序化。
中医是离不开“象”的,如脏象、脉象、舌象、证象、药象,等等。
如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象”即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比如心脏的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七数、羊、黍、荧惑星等均可归属于心。
五脏均以此类推。
这种取象的范围可不断扩展,只要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就可无限地类推、类比。
如果客体与之发生矛盾,那就只能让位于功能属性。
中医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很说明问题。
肝在人体的右边,为什么说“左肝”呢?其实这是从功能、动态属性上说的,肝有上升、条达的功能,故与春天、东方等归为一类,东方即左边。
所以,“左肝右肺”并不是从解剖学(“形”)上说的,而是从功能(“象”)上说的。
中医在认识疾病过程中也是据象类比,中医重“证”不重“病”。
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
“证”就是一种典型的“象”。
“象”和“数”是连在一起的。
“象”是可分的,如脏象可分五类,也就是五脏,或者说五大功能系统。
八纲辨证则是把病证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类,当然相互搭配还可分出更多的类。
此外,“象数”中具体的“数”往往不是定量,而是定性。
国医大师王琦丨中医的象思维是什么主讲人: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男科学创始人、学科带头人,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擅长治疗内科消化、呼吸、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以及男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中医看病特别重视取象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特别重视取象。
其实象的它理论有两个概念,一个叫物象,一个叫意象。
物象就是一切事物所表达的这种状态或现象。
意象是它心理通过理性思考以后,产生的对这个象的认知。
中医在获取这些问题的时候,是通过一个人来进来以后,所接触到得一个生命个体,你的语音低落,坐下来巍巍颤颤,在不断地擦汗,我还没看你这个病,首先你进来以后就给了我这些东西,我就能判断你这个人是一个虚象。
所以有诸内必形于外,内在的东西必然表达在你的外部。
首先你要把这个象能够准确取到,但是这些象的本身它是通过不同的部位,来反映你不同方面的问题。
看舌头是红、是紫、是白、是腻,舌苔很厚腻。
你厚腻了就认为你肠胃道不好;你这个心经红了,认为你心经有火;你的舌下有瘀紫,认为你有瘀血。
那通过若干次对象的梳理,就能把它形成一些规律。
当我们中医在归纳这些象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这样一个象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还有更多的意义,比如舌尖是什么部位,舌根是肾的部位,舌旁是肝胆的部位,舌中心是脾胃的部位。
所以脉象、舌象、面象,若干个的象,它的象思维就是把这些象总结起来以后,再把这些若干个象综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判断。
所以从物象到心象到意象,是一个思维的发生过程,初始阶段是一个物象,一大堆的象,然后在不断梳理的过程中,通过心理的这种按照一定理论,根据这个象给出的信息,经过理论的这样一个思维以后,给这个思维做出一个什么样的判断。
取象运数,形神合一,气为一元这个象思维从《易经》来说:“易者,象也”。
《易经》实际上是提倡一个象的变易,凡物皆有象。
象就是在《易经》里有一个变易的道理,就说它是流动的,是演变的,它有很多的,它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所以这个思想是中医一直在《易经》这个母体文化里的。
象思维在中医上的应用象思维在中医上的应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其中“象”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象思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中提取出规律和本质,进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分析病情、辨明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证的方法,而象思维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在辨证论治中,医生需要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分析,结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中发现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证等信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应用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的应用也是基于象思维的。
中药的药性、功效、适应症等都是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
例如,中药材中的“石斛”在中医学中被用于滋阴补肾、清热解毒等方面,这是因为它的形态与人体肾脏相似,因此被认为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而针灸的应用也是基于象思维的。
针灸的穴位选择、针刺方法、针刺深度等都是基于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
例如,针灸中的“三阴交”穴位位于脚背内侧,正好对应着人体的三个阴经,因此被认为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总之,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象思维1. 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观察人体自然界的象,通过象推理思维,来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强调整体观察、辨别疾病的本质和辨证施治。
本文将从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应用方法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2. 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中医象思维,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来认识和理解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
中医象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观察自然界的象中医象思维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来推测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如心与火、肺与金等,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五行的变化,可以推断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2.2. 辨别疾病的本质中医象思维注重辨别疾病的本质,而非单纯治疗症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治疗应当调整整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辨证施治中医象思维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对病人整体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然后针对具体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通常会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医象思维的应用方法中医象思维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望诊望诊是中医象思维中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底等,来推测病人的体寒热、气血盛衰等情况。
例如,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苍白、舌体胖大等,推断病人体内气血不足,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3.2. 闻听闻听是中医象思维中另一种常用的观察方法,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听病人的声音等,来推测病人的寒热、湿燥等情况。
例如,中医师可以通过闻病人体味浓郁、听病人声音低沉等,推断病人体内湿热盛行,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3.3. 问诊问诊是中医象思维中重要的观察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推测病人的体质、病因等情况。
中医象思维的概念
中医象思维的概念是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中医象思维将宇宙自然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中医象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中医象思维是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包括三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
中医象思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思维,是原创性的源泉,原创性的母体,是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思维。
中医相关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专题知识讲座医学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象思维概述•中医象思维的哲学基础•中医象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象思维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象思维的培养与传承目录01中医象思维概述中医象思维是指以“象”为载体,运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以及直觉、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研究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方法。
中医象思维定义中医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形象性、直觉性、类比性等特点,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规律。
中医象思维的特点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中医象思维的起源中医象思维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如《周易》、《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中均有体现。
中医象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及发展中医象思维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如中医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
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推进,中医象思维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中医象思维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象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中医象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现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时,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同时重视个体化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象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案例如针刺治疗中,针灸师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脉搏等体征,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判断出病人所属的证候类型,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这一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象思维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中医象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02中医象思维的哲学基础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阴阳平衡中医将人体与五行相联系,根据五行养生法,可调和阴阳平衡。
五行养生法阴阳五行理论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分为脏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
经络系统经络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通道,能够传递信息和调节气血。
脏腑经络理论人与自然和谐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顺应四时中医强调应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维持人体健康。
应用背景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象征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上,象征思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的研究中。
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运用象征思维的方法对人体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达到疾病的治愈和健康的保障的目的。
应用过程1. 系统观察与整体把握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系统观察,它是象征思维的基础。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象,以及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描述,从而整体把握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师将患者的脉搏、舌象、面相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归纳,形成个体化的综合分析。
2. 形象象征与隐喻比拟中医运用象征思维的方法,将人体器官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形象象征和隐喻比拟。
例如,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天地五行相对应,将人体的内脏功能与自然界的四季相类比。
通过这种形象象征和隐喻比拟的方法,中医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五行学说的应用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中医师通过对五行的运动变化的观察,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具体应用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脉搏、舌象等信息,判断患者体内的气机运行情况,从而判断五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指导疾病的治疗。
4. 阴阳平衡的调理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阴阳的平衡和调理。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习惯、面色、舌苔等信息,来判断患者阴阳失衡的情况。
具体应用中,中医师会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患者的健康。
应用效果中医通过应用象征思维的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观察和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来说,中医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早期预防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象,以及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描述,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中医学象思维中国的中医学是一门深厚的经典知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中医学不仅只是用药物治病,也融入了象思维,理论和诊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种方案和招数都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中医学象思维》为标题,我将介绍中医学中“象思维”的内涵。
中医学象思维是一种视角,它不仅仅是一般象征主义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观察,联想和评价来探究病症的原因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它把自然、动物与植物的象征与病症的发生和治疗联系起来,以及借由这种象征性的因果安排来给出一个全面的认知模型。
从某种程度上讲,象思维不仅可以覆盖病症的原因和治疗,还可以覆盖药物处方和饮食调理。
以中医学象思维为基础,人们可以将自然的象征与肉体的改变联系起来,以便更好的治疗病症。
一般来说,人们可以使用七象九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九思是指空气、水、火、土四大元素的气势。
每一种力量都有其特定的方向,因此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七象是指七个象征,它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病症,比如象征主义中的龙象、熊象等。
中医学象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比如调整饮食和药物处方,以及实践体育运动和改善生活习惯。
如果您不懂象思维,可以参考和研究传统医学和中医学,了解不同的象思维研究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从草药学和脉络学等学科中寻找同样传统的治疗方法,以解决当今不断发展的健康问题。
中医学象思维也可以应用于建筑和艺术设计,因为其中有很多象征性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绘制一个更完美的建筑外观和美观的艺术饰品。
通过这种象思维,既可以符合审美要求,又能达到具有特定功效、意义和精神内涵的效果。
总而言之,中医学象思维是一种精微而复杂的思维方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不仅可以用来治病,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艺术氛围。
象思维在中医上的应用象思维是一种运用形象、比喻和隐喻等艺术手法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
在中医中,象思维也被广泛应用,用于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辨析病情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象思维在中医上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与象思维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君主”,掌管血液循环,而大脑则被比喻为人体的“将军”,指挥各个部位的活动。
这种类比使得抽象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中医重视病因与病机的分析,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失衡、阻塞或功能紊乱所导致。
在分析病因病机时,中医常常使用象思维来描绘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例如,中医认为寒邪入侵人体会导致寒凝、气滞,从而引发疼痛。
这种象征性的描述增加了对疾病的理解和记忆,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在中医的诊断中,象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辨证论治的过程中。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
这些信息常常使用象思维来描述。
例如,中医将舌苔的颜色和质地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类比,如白苔形容为“如积雪”,黄苔形容为“如酥油”,以此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这种象征性的描述使得诊断更加准确和有趣,也增加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借鉴了象思维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常常通过类比和象征来选择和应用。
例如,中药的配伍原则常常参考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通过类比和象征来选择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则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治疗方法的应用依赖于象思维的思考方式,使得治疗更加个性化和精确。
象思维在中医上的应用丰富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是指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来推测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的思维方法。
它以道家哲学为基础,融合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诊断能力。
象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当时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地理、动植物等自然现象来认识世界和人体,并逐渐悟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律。
这种以象观之、以象驭之的思维方式被运用到了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
在中医诊断学中,象思维有三个核心方面: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推断人体内部疾病的状况、从象一脉而入进而指导诊治。
首先,象思维以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四时交替、天气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可以揭示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中医将自然界的四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可以推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来推断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其次,象思维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推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可以推断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如同自然界的水流,在气血运行中,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水流变化来推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
又如,中医将人体器官和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通过观察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断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失调。
最后,象思维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指导中医的诊治。
中医将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作为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和推断,可以确定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症状和舌苔,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等特征,可以推断出患者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
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一、象数概说“象”原本指万事万物表现出的形象,《周易·系辞上》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大体有现象、物象、事象、形象、意象、法象等含义,这些含义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符号之象,即人为之象,又称“意象”(包含法象);二是事物之象,即自然之象,又称“物象”(包含事象、形象、现象)。
符号之象主要指卦象、爻数、河图、洛书、太极图、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其作用是概括、说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状态和特性,模拟、象征、推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
事物之象指万事万物具体的形象,包括一切实测数量、次序关系。
符号之象与事物之象之间有密切关系,符号之象是事物之象的概括形式,事物之象是符号之象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之象来源于事物之象,事物之象表现为符号之象。
二、数“数”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测的、定量的数,一种是表象的、定性的数。
象数思维方法中的“数”侧重于定性表象,这种“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
定性表象的“数”又指“易数”,例如:阳九阴六数、阴阳奇偶数、五行之数、八卦次序数、天地生成数、九宫数、河图数、洛书数、大衍之数、六十花甲数等。
数是特殊的象,数将象形式化、简约化,因此也可看作是意象的一种。
数思维就是运数思维,即运用“数”进行比类、象征。
运数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取象思维。
中医学在藏象、脉诊、本草、处方、针法、灸疗、房中的实践中,即使用具体、直观的计量、定量的“数量”之数,也运用定性、标象的“意象”之数。
你对中医常说的象思维,究竟了解多少?中医之象思维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思维单元与形式,即主要通过以“象”类物、缘“象”比附来认识世界。
受此影响,中医学广泛地运用了“象”的概念与方法,从“现象”“形象”“意象”“象征”等方面来认识人体,其有关认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成为中医药学标志性思维之一——象思维,有学者甚而称中医学为“唯象医学”或“象数医学”。
笔者现将“象”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梳理。
1自然之象作为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以象喻理是《周易》的一大特色。
象其实就是指现象,即“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传》)。
《周易》以取象为基础,以卦象来表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其中的规律,如《易传》有言:“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圣人立象以尽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黄帝内经》继承了古代哲学把“象”作为思维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属于哲学概念的阴阳、五行,通过取象比类来说明人体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五行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物象。
如阴阳应象为日月或水火,《黄帝内经》记载:“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还认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且无限可分,因而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五行则是把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且分别应象为“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用于说明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成,如《黄帝内经》观察天地变化时认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与天地如一”“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在描述天人相应的具体方式时,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中医意象思维的概念
中医意象思维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内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以形象化的概念和符号来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和表达。
中医意象思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形象化:中医意象思维强调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方便记忆和理解。
比如,用动物、植物、天象等的形象来比喻人体的组织、器官和机能,从而使复杂的中医学理论更加生动具体。
2. 综合性:中医意象思维注重将生命现象看作一个整体,并将生命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联系起来。
它强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系统。
3. 动态性:中医意象思维侧重于对变化的描绘和理解。
中医学认为,生命体系的变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存在。
通过对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中医意象思维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转变。
4. 相关联性:中医意象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认为,生命体系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
通过了解这种相关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中医意象思维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全面地理解和应对疾病,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