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数学与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化(孟凯韬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89 KB
- 文档页数:1
孟凯韬:阴阳五行思想的沿革及五行的本质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然而,它的此等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已形成,而是随着“五行”概念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及至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合璧之后,才逐步确立的。
最早提出“五行”一词的是《尚书·甘誓》,最早对“五行”作了系统解释的则是《尚书·洪范》。
但据考证,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尚书·甘誓》所说的五行,指五种德行,即五种行为规范;《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指五种自然物,即五材,亦即木、火、土、金、水。
因此,五行的核心在于五材。
这也是五行最原始的意义。
后来经过演变而引伸为五种属性乃至五种功能,便使之涵盖上述两种意义并具有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功能,从而使之登上大雅之堂,被作为说理的工具。
由于古人对五行说的推崇,处事接物都试图将其纳入五行的框架,对天文、气象和医学的研究更是如此。
以四时配五行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对此,古人曾提出多种方案。
《管子·四时》篇中,以春、夏、秋、冬各占三月,各据一方,各应一行(即春与东方及木对应,夏与南方及火对应,秋与西方及金对应,冬与北方及水对应)外,特提出“中央日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即土辅四时而不名时。
紧接其后的《管子·五行>篇中又提出一个“七十二日配一行”的方案,即从冬至开始,第一个72日配木,第二个72日配火,第三个72日配土,第四个72日配金,第五个72日配水。
这两种匹配法,一个突出四时而委屈五行,一个突出五行而委屈四时,都不是万全之策。
于是出现一年分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每季各配一行之说。
与五季配五行相关的还有五季配五运,即从木运开始,木为初运,主春;火为二运,主夏;土为三运,主长夏;金为四运,主秋;水为终运,主冬。
木运起于大寒,水运起于冬至后第四日。
每运各主73日零1刻,五运合计365日零5刻,正合周天之数。
此法沿用已久,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生成也是如此,她是先哲们在古代的时空条件下总结当时的自然规律而形成的。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蓝田人、周口店人、大荔人、半坡村人均生活在黄土区内,而且本区也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夏后氏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其后西周都于今西安附近的镐京和丰京,东周都于洛阳,再以后秦都于咸阳,西汉都于长安(今西安),东汉都于洛阳,即便是都于山东临淄的齐国、都于河南开封的魏国、都于河南新郑的韩国、都于河南商丘附近的宋国、都于河北邯郸的赵国、都于河南淇县的卫国、都于山西翼城南的晋国、都于山东曲阜的鲁国等,不仅其都城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且其国家的疆域也都在此范围之内。
这一地域黄土肥沃,雨量虽不丰裕却集中于作物生长需要的夏季。
这些正是农耕世界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佳环境,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古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自然基础,也是古代文化和科学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成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也就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
要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块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上。
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夏季时间较长,且夏季先热后暑,暑期雨量集中而暑湿交争,故在这里又可明显地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中国古代自然观就是在这种地理气候特点的地域上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可以说,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因素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基础,脱离春温、夏热、长夏湿(暑湿交争)、秋凉(燥)、冬寒的气候特点也就无法探讨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大自然虽然物种纷繁,千奇百怪,五光十色,但整个自然界却又是浑然一体的。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作者:王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医思维方式是建构中医理论体系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
本文从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梳理了其利弊之处,最后探讨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模式中医思维方式是建构中医理论体系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
它以思想、判断、推理等方式反映人体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基于长期的医学实践,运用古代中国哲学和方法,采用古代天文学、日历、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发展历程:阴阳理论和五要素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论——简单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代表了事物的相反性,也可以代表两物内在的统一。
阴阳产生了人们对太阳的认识,向阳为阳,背光是阴。
人们将从自然界的一般阴阳中延伸出来,使其成为一种多重性,可以用于生命、经济、文化、医药、政治等方面的哲学观念。
在中医中,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发热、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的疾病为阳光;而慢性、退行性、缺乏性、功能衰退的一类疾病属阴。
阴阳调和,适应阴阳变化,了解阴阳变化的真相,以求诊断和治疗疾病。
人们对5项要素的理解来自于观察自然的想象力,水、火、木、金、土5个最基本的材料。
五行理论是利用事物的5个要素属性分类和生克法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
五脏内关系:肺肝,肝脾,心肺。
中医的阴阳理论引进5项要素,以阴阳分类为依据,解释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用5个要素来解释内脏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行和阴阳构成了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之处:现在人们提到这5个元素的阴阳,把它和中医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好像阴阳是中医药的代表。
事实上,阴阳理论只是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
古人用它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