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相关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28
脂代谢相关基因siRNA沉默的实验步骤第一部分:siRNA转染条件的优化及靶点筛选。
写文章所需要的数据:1. 三对siRNA序列;2. 转染效率及图片;3. 对mRNA的抑制率及图片(非常重要)4. 对蛋白质的抑制率及图片(非常重要)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培养瓶、玻璃吸管和枪头消毒;分装培养液、青霉素-链霉素和胰酶的管子消毒及分装;PBS配置及消毒。
(2)培养液分装100ml/瓶,使用100ml玻璃瓶分装;青霉素-链霉素分装1ml/管,使用冻存管分装;胰酶分装1ml/管,使用冻存管分装。
(3)培养液的配置,每100ml细胞培养液(美国Hyclone)中加入10ml血清(成都哈里生物)和1ml青霉素(10000U/mL)-链霉素(10000ug/mL)(美国Hyclone)。
2. HepG2细胞复苏(1)从液氮罐中取出冻存管,塞入一次性手套(保护以免进水),直接浸入37℃温水浴中,并不时摇动使其尽快融化。
(2)冰晶完全溶解后,取出冻存管。
在超净工作台上打开盖子,用吸管吸出细胞悬液,加到10ml离心管并滴加10倍以上的培养液,混匀。
(3)800rpm离心5min。
(4)弃去上清液,加入培养液重悬细胞,接种装有新鲜培养液的培养瓶,接种量以1:1进行复苏(1冻存管分为1培养瓶进行培养)。
(5)37℃、5%CO2培养箱(Thermo)中静置培养。
(6)次日更换培养液一次,除去残留的二甲亚砜,继续培养。
(7)根据情况传代三次后即可进行实验。
3. 转染条件的优化(1)HepG2细胞的胰酶消化。
弃去培养液,加入PBS洗去残存的培养液和死亡细胞,洗三次。
加入适量的0.25%胰酶溶液(Hyclone),以刚好能盖住瓶底细胞层为宜,一般0.5-1ml。
在显微镜下观察消化过程,细胞间出现细小空隙时,去掉胰酶溶液。
轻轻拍打瓶底,如果细胞全部漂浮于液体中,立即加入含有血清的培养液终止消化,并用吸管反复吹打分散细胞;如果部分细胞消化还不充分,仍贴于壁上,可放入37℃培养箱中继续消化30-60秒后再轻轻拍打,直到全部细胞漂浮于液体中。
2024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全文)《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进行的修订,主要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筛查和监测、诊断和评估、治疗和随访等临床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指南推荐意见一览推荐意见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应该加强筛查和防治(B,1)。
推荐意见2:肥胖、2型糖尿病(T2DM)、代谢综合征(MetS)组分、过量饮酒、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等高风险人群应该筛查脂肪肝和纤维化(B,1)。
推荐意见3: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肝纤维化(B,1)。
推荐意见4:合并进展期纤维化的MAFLD 患者应该筛查肝细胞癌( HCC),明确诊断肝硬化时还应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和肝脏失代偿事件(B,1)。
推荐意见5: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MetS 组分和T2DM(B,1)。
推荐意见6:MAFLD 患者应该筛查慢性肾脏病(CKD)和亚临床动脉硬化,并评估心血管病(CVD)风险(B,1)。
推荐意见7:MAFLD 患者应该坚持参加基于年龄分层的各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C,1)推荐意见8:诊断MAFLD 基于以下 3 个标准:(1)影像学诊断脂肪肝和/ 或肝活检发现≥5%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2)存在 1 项及以上MetS 组分;(3)排除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其他原因(B,1)。
推荐意见9:酒精性肝病(ALD)和其他原因脂肪肝患者有肥胖和/或T2DM、MetS 时需要考虑合并MAFLD(C,1)。
推荐意见10:MAFLD 可以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他类型肝病合并存在(B,1)。
推荐意见11:超声显像是影像学诊断脂肪肝以及筛查和监测HCC 的首选方法(B,1)。
推荐意见12: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的受控衰减参数/超声衰减参数( CAP/ UAP)和肝硬度值(LSM)可以用于慢性肝病患者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与评估(B,1)。
简述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脂代谢紊乱诊治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脂代谢紊乱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中包括血脂类指标的检测,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糖类指标的检测,如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以及炎症类指标的检测,如超敏C反应蛋白等。
这些检验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诊治方案。
例如,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胆固醇水平;在糖尿病患者中,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和饮食习惯来改善患者的病情;在炎症反应明显的患者中,可通过抗炎治疗来缓解症状。
总之,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脂代谢紊乱的诊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1 -。
血脂和脂蛋白检测是评估血液中脂质代谢状况的常见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1. 血液样本采集:在进行血脂和脂蛋白检测之前,需要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液样本。
常用的采血方法是在手腕、手臂或手背处使用安全针针头进行采血。
2. 总胆固醇(TC):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含量是评估脂质代谢的一个重要指标。
总胆固醇检测常常通过血液生化分析仪器来测定,这些仪器可以测量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 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测量LDL-C 的常见方法是使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直接法通过将血液样本中的LDL-C 直接测量出来。
间接法通常使用血液生化分析仪器,计算得出LDL-C 的浓度。
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 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
测量HDL-C 通常使用血液生化分析仪器,通过测定血液样本中HDL-C 的浓度来进行评估。
5. 三酰甘油(TG):三酰甘油是血液中最常见的脂质之一,它通常与胆固醇一起进行检测。
血液生化分析仪器可以测量血液中TG 的浓度。
6. 脂蛋白:脂蛋白是一种将脂质从一个部位输送到另一个部位的复合物。
脂蛋白检测通过血液生化分析仪器,可以评估血液中不同类型脂蛋白的浓度和比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
这些是常见的血脂和脂蛋白检测方法,具体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可根据医生或实验室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进行检测之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员,以了解具体的检测方法和准备事项。
2022-2023年检验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有关脂代谢实验室检查中,推荐的常规检查项目不包括()。
A.ApoEB.TC.TGD.Lp(a)E.LDL-C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脂代谢常规检查项目包括TC、TG、HDL-C、LDL-C、ApoAⅠ、ApoB。
2.患者男,22岁。
头昏乏力,鼻黏膜及牙龈出血1周。
化验:WBC 42×109/L,Hb 85g/L,PLT 23×109/L,血片中有幼稚细胞。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50%,早幼粒细胞21%,POX染色阳性,α-NAE染色部分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确诊为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型是()。
A.AML-M1B.AML-M2C.AML-M3D.AML-M4E.AML-M5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主要特征如下:原粒细胞(Ⅰ型+Ⅰ型)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30%~89%,单核细胞<20%,其他粒细胞>10%。
POX染色阳性,α-NAE染色可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
本病例符合M2特征。
3.t(15:17)见于哪种疾病?()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AML-M3白血病C.AML-M2b白血病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t(9:22)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t(8:21)多见于M2患者;t(15;17)(q22;q12)主要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白血病)。
急髓白血病在FAB分型标准中分为八个亚型:①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分化型;②M1:急性粒细胞未分化型;③M2:急性粒细胞部分分化型白血病;④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⑤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⑥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⑦M6:急性红白血病;⑧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血脂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脂类代谢紊乱的疾病可以由遗传因素引起,可因环境因素导致,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
目前对脂质代谢紊乱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已从脂质和脂蛋白水平进入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相关酶、基因等的研究。
多数血脂和脂蛋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
1、血脂测定与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等测定已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但是必须了解这些项目只能用于评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而不能对这类疾病如CHD作出诊断;但是对于遗传性异常脂蛋白血症等类疾病,则必须用这些试验作为诊断指标。
⑴危险因素的概念:人体的某些生理特征对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人们就称这些特征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现在都很重视血脂水平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实际上血脂就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只能用于估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而不能用做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以冠心病(CHD)为例,CH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血脂异常只是CHD的发病因素之一,不是所有CHD患者血脂都增高,也不是所有血脂增高者都必然患CHD,所以它对CHD来说不能做为一个诊断指标,只能作为一个危险因素看待。
其它脂质和脂蛋白测定如HDL-C、LDL-C、apoA、ApoB等也都是属于危险因素而非诊断指标。
⑵血脂检查的临床应用血脂检测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指标之一,血脂代谢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血脂检测主要用于:①作为健康普查指标,预防和早期发现高脂蛋白血症,起监控作用;②协助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病情观察和指导治疗;③评价冠心病,脑梗塞等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危险度;④对少见的遗传性脂蛋白异常性疾病进行诊断;⑤对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疾病进行监测和评估;⑥监测和评价饮食和药物治疗效果;⑦其他。
⑶血脂试验项目的选择:血清中主要的脂质有TG、TC,脂蛋白有HDL、LDL、VLDL、Lp(a),临床上可以分别选择测定这几种脂蛋白。
代谢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法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综合征。
以下是代谢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法:
1. 血糖水平检测:采用静脉血测定血糖水平,经常应用的有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
2. 血脂相关指标检测: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也是通过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
3. 血压检测:可以通过自动血压计或者手动测量进行检测,通常采集手臂部位的血压数据。
4. 体脂检测:包括B超、DEXA、生物电阻抗等多种检测手段,通过对身体的成分分析,得出体脂率和肌肉量等数据。
以上是代谢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介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测以及后续的处理。
脂肪的检测原理是什么
脂肪的检测原理主要通过测量脂肪组织的含量、分布以及代谢等指标来进行。
1. 脂肪含量测量: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测量体重和身体脂肪百分比来计算身体脂肪含量。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体重指数(BMI)、皮褶厚度测量法和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
其中,皮褶厚度测量法通过测量标准部位的皮肤皱褶厚度来估算身体脂肪含量,而DEXA则是一种通过测量X射线对骨骼和软组织吸收情况来估算体脂肪含量的方法。
2. 脂肪分布测量:脂肪分布通常指的是Visceral Fat Area(内脏脂肪面积)和Subcutaneous Fat Area(皮下脂肪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如MRI和CT扫描)来测量。
此外,通常认为腰围、腰臀比等指标也可以反映脂肪分布。
3. 脂肪代谢测量:脂肪代谢通常通过测量相关脂肪代谢产物(如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来进行。
这一类测量方法主要应用于临床和研究中,包括生物化学方法、质谱法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等。
以上所述是脂肪的常见检测原理,但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差异。
因此,在进行脂肪检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测量。
脂肪代谢分析报告
根据脂肪代谢分析报告,以下是相关结果和建议:
1. 体脂率:体脂率是身体中脂肪组织占总体重的比例。
根据报告,您的体脂率为X%,处于正常范围。
这意味着您的身体脂肪含量是合理的。
2. 腰臀比:腰臀比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评估脂肪在腹部和臀部分布情况的指标。
根据报告,您的腰臀比为X,处于正常范围。
这意味着您的脂肪分布较均匀。
3. 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消耗。
根据报告,您的基础代谢率为X千卡/天。
如果您想减少体重,您的摄入热量应低于基础代谢率。
4. 糖代谢:脂肪代谢与糖代谢密切相关。
如果您的血糖控制得不好,可能导致脂肪代
谢受损。
建议您关注饮食中糖分的摄入,并定期进行血糖检测。
5. 运动计划:根据脂肪代谢分析结果,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对促进脂肪代谢
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建议您每周进行几次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锻炼。
请注意,这只是一份简要报告,具体建议应以您的医生或健康专家的指导为准。
他们
可以根据您的个人情况和目标制定更详细的脂肪代谢调节方案。
脂质代谢全谱代谢
脂质代谢是指机体对脂类的吸收、合成、分解和代谢的整个过程,它涉及到脂肪酸、胆固醇、磷脂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脂质代谢的全过程涉及多个酶的参与,这些酶在调节脂质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
全谱代谢是指通过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对生物样本进行全面的代谢物检测和分析,以揭示生物体内各种代谢过程的变化。
全谱代谢分析可以提供生物体内各种代谢物含量和变化的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脂质代谢全谱分析是将脂质代谢和全谱代谢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方法,通过全面检测生物样本中脂质和其他代谢物的变化,来深入了解脂质代谢的全过程以及与疾病和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总结来说,脂质代谢全谱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旨在全面了解脂质和其他代谢物的变化,以揭示生物体内脂质代谢的全过程和相关生理过程。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脂质代谢全谱分析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的研究人员。
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分类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分类序号1:引言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代谢物是生物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通过检测代谢物的含量和活性,可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疾病风险以及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对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类,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检测方法。
序号2: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概述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是通过测量体内代谢产物的含量、活性以及相互关系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
代谢物可以是生物体内产生的分子,如脂肪酸、糖类、氨基酸等,也可以是外源物质的代谢产物,如药物和毒素。
通过检测代谢物的含量和活性,可以了解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转化以及生理功能。
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是现代医学和生物科学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个体化治疗等领域。
序号3: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分类根据代谢物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代谢物生化检测指标分为以下几类:3.1 脂质类代谢物脂质类代谢物是指与脂类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通过检测脂质类代谢物的含量和比例,可以评估人体的脂质代谢状况,判断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
3.2 糖类代谢物糖类代谢物是指与糖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通过检测糖类代谢物的含量和稳定性,可以评估人体的糖代谢状况,判断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的风险。
3.3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代谢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类代谢物是指与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相关的物质,如尿素、谷氨酰胺等。
通过检测氨基酸和蛋白质类代谢物的含量和分布,可以评估人体的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状况,判断肾功能、营养状况等。
3.4 药物和毒素代谢物药物和毒素代谢物是指人体代谢药物和毒素产生的物质,如药物代谢产物、毒素代谢产物等。
通过检测药物和毒素代谢物的含量和代谢速率,可以评估人体对药物和毒素的代谢能力,指导药物治疗和毒素排除。
3.5 其他代谢物除了以上分类的代谢物,还有一些其他的代谢物,如营养物质、激素、维生素等。
常用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其中包括相关领域的医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
血脂指标是用来评估人体脂肪代谢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这些指标对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常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
以下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总胆固醇(TC)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量,它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风险指标。
高血脂症常伴有高总胆固醇水平,这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正常成年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应低于5.18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血液中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蛋白,它从组织和动脉血管壁中清除多余的胆固醇并将其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
因此,高水平的HDL-C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保护因子。
一般来说,男性血浆中HDL-C浓度应大于1.03 mmol/L,女性应大于1.29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LDL-C水平越高,心血管风险越高。
因此,控制LDL-C浓度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全人群的LDL-C不超过3.37 mmol/L。
除了血脂指标,心功能生化指标也是评估心血管状况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心功能生化指标:肌钙蛋白(cTn)是一种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心肌梗死等疾病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释放cTn进入血液中。
cTn浓度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可以用于判断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
钠钾泵(Na+-K+-ATPase)是维持心脏正常收缩和舒张的重要蛋白。
Na+-K+-ATPase活性的改变会导致心功能异常。
因此,Na+-K+-ATPase的测量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状态。
乳酸脱氢酶(LDH)是心肌细胞中的一种酶,心肌损伤会导致LDH的释放增加。
脂质代谢实验思路
标题,脂质代谢实验思路。
脂质代谢是指机体内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输过程,对身体健
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脂质代谢的机制,科研人员通常会
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脂质代谢实验思路。
1. 脂质合成实验,实验者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追
踪脂质合成的过程。
通过给实验动物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脂肪
前体物质,然后分析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和代谢
情况,可以了解脂质合成的速率和位置。
2. 脂质分解实验,通过给实验动物注射标记的脂质,然后追踪
其在体内的代谢和分解过程,可以了解脂质分解的途径和速率。
同时,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脂质代谢产物,如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
酸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脂质分解的情况。
3. 脂质运输实验,实验者可以通过给实验动物注射标记的脂质,然后追踪其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分布情况,了解脂质在体内的转运途
径和速率。
同时,可以通过检测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浓度和组成变
化,来评估脂质运输的情况。
4. 脂质代谢调控实验,实验者可以通过给实验动物注射不同的
药物或激素,然后观察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同时,可以通过基因
敲除或过表达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思路,可以全面了解脂质代谢的机制和调控方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然,在进行实验时,
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和伦理规定,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
靠性。
脂蛋白代谢的生物化学检验一、血浆脂质测定(一)总胆固醇(TC)是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分为酯化型胆固醇(CE)和游离型胆固醇(FC),其中CE占60%~70%, FC占30%~40%,两种类型的比例在健康个体或个体之间是恒定的。
【测定方法】目前常规应用酶法测定,快速精确。
【参考范围】 202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样防治指南》规定成人TC水平:①在5.18mmol/L(200mg/dl)以下为合适范围;②在5.18~6.19mmol/L(200~239mg/dl)范围属于边缘上升;③在6.22mmol/L(240mg/dl)以上为TC上升。
【临床意义】1、TC浓度增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急性增高。
影响TC水平的因素:①年龄与性别:新生儿TC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之后常随年龄而上升,但到70岁后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
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
②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造成TC上升。
③种族:黑人的总胆固醇水平要高于白人。
④遗传因素。
2、TC并不是越低越好,讨论显示:①TC水平降低时增加心衰时的死亡率,而增高时可增加生存率;②在冠心病中,低血总胆固醇会增加死亡率;③TC水平上升可能可以防止痴呆。
(二)总脂质主要包括FC、CE、PL和TG等。
所采纳的测定方法不同,正常参考值有肯定的差异【测定方法】脂质抽提法和径直测定法【参考范围】成人4.0~7.5g/L;儿童3.0~6.0 g/L。
【临床意义】1、上升: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糖原贮积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压等。
2、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肝炎、肝硬化、恶病质、汲取不良综合征等。
二、甘油三酯(TG)构成脂肪组织,参加TC、CE合成及血栓形成。
【测定方法】建议酶法(如GPO-PAP法)作为临床试验室测定血清TG的'常规方法。
【参考范围】目前《中国成人血脂异样防治指南》仍沿用1997年《血脂异样防治建议》的标准规定我国成人TG水平:①在1.7mmol/L(150mg/dl)以下为合适范围;②1.7~2.25mmol/L(150~199mg/dl)为边缘上升;③2.26mmol/L(200mg/dl)以上为上升。
血清检测指标解读一、蛋白质代谢1. 总蛋白(TP):总蛋白是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总量,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及营养状态。
总蛋白正常值为60-80g/L,低于60g/L为低蛋白血症,见于肝、肾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
高于80g/L为高蛋白血症,见于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
2. 白蛋白(ALB):白蛋白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及营养状态。
正常值为40-55g/L,低于40g/L为低白蛋白血症,见于肝、肾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
高于55g/L为高白蛋白血症,见于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
3. 球蛋白(GLB):球蛋白主要反映免疫系统功能。
正常值为20-30g/L,高于30g/L提示免疫系统功能亢进,见于感染、炎症、风湿热等。
低于20g/L为低球蛋白血症,见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等。
二、糖代谢1. 葡萄糖(GLU):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指标。
正常值为3.9-6.1mmol/L,高于7.0mmol/L为糖尿病,低于3.9mmol/L为低血糖。
2. 胰岛素(INS):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
正常值为5-20mU/L,高于20mU/L提示胰岛素抵抗或分泌过多,见于糖尿病等。
低于5mU/L提示胰岛素缺乏,见于胰岛素瘤等。
三、脂肪代谢1. 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反映血脂水平。
正常值为2.4-5.5mmol/L,高于5.5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见于高脂饮食、冠心病等。
低于2.4mmol/L 为低胆固醇血症,见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
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正常值为1.1-2.0mmol/L,高于2.0mmol/L提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具有保护作用。
低于1.1mmol/L提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冠心病、糖尿病等。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