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容量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
目录(土地利用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第三章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范围第四章建筑容量控制第五章建筑间距控制与建筑退让第六章建筑高度和面宽控制第七章建筑与城市环境控制第八章绿地控制第九章特定区域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突出创建国家园林、宜居、生态工业型港口城市目标,体现山、海、川、岛、湖、港、城一体的城市特色,构建碧海蓝天、青山翠湖、繁花绿树、人文和谐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加强宁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的要求,遵循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结合宁德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宁德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
第四条各项工程建设原则上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城市规划法定图则或城市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或因特殊情况需要对上述规划进行修订的,按本规定执行。
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或城市主要控制地带及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其它区域,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法定图则或城市设计。
第五条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第六条宁德市城市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二个层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按照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第九条近期建设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应明确近期内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条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包括: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空间布局;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安排;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5、确定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第三章建筑容量第七条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以及建筑性质、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应按表一规定的内容确定。
第八条在满足自身的规划要求下,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等公共使用空间,又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空域等有关规定的,可在原详细规划或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积,并按表二的规定换算。
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原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五。
第九条对未列入表一的体育场馆、幼托等设施,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一中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表一> 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注:1、有关指标在规定的幅度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考虑有关规定及实际情况后确定,原则上较高的容积率适用较低的建筑密度。
2、本表规定的上限控制指标,对于大范围的新建、改建工程加开发区、居住小区等,应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计算。
3、幼儿园、托儿所、大中小学教育楼、医院、体育场管等建筑的指标,不论其具体位置,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4、地下室,停车库等附属设施时,其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
5、中心地段与一般地段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合理界定。
6、特殊情况下,指标可作适当调整。
<表二>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生活设施不配套户型没型买房十大“不好住” 2002-8-10 锦秋知春在满天飞的卖点掩盖下,在诗情画意的楼书掩盖下,在无懈可击的沙盘掩盖下,作为买房人的您,是否已忘记了房子的本质?好房是用来住的。
再有个性的规划、再创新的户型、再有情调的景观,如果放在“好住”这个标尺下,可能就会暴露出致命弱点。
理智选房、聪明置业,请看本报独家推出的——买房十大不好住不好住之一:伪板”和“粗塔”,建筑形式落后使通风、采光受限制面宽大、进深小、户型均好是板楼的优势,但一些围合式、一梯4户的“伪板楼”,不能做到每个户型的南北通透,采光通风并无保障。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根据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五章建筑物退让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第八章特定区域第九章附则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市政设施用地;(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规范第八章建筑容量及建筑物退让控制第二十一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指标见表3)。
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3旧城改造区新城区D FAR D FAR低层独立式住宅----低层拼接式住宅30% 1.230% 1.2居住建筑(含酒店式公寓)多层20% 1.628% 1.5高层28% 4.025% 3.0商贸、办公(含旅馆、公寓式办公)多层45% 2.840% 2.5高层40% 5.535% 5.0大型超市-50% 3.545% 3.0工业建筑(一般通用厂房)仓储建筑参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的规定执行公共绿地参照《公园内部用地比例》的规定执行注:1、D—建筑密度,FAR—建筑容积率,两者不宜同时取最大值;2、本表仅适用于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基地;3、本表规定的指标取值为上限,但工业建筑为下限。
第二十二条建筑退用地红线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安全、防灾、绿化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要求。
第二十三条地下建筑离用地边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埋置深度(自室外地平面至地下建筑底板的距离)的0.7倍。
按上述距离要求退让相邻用地边界确有困难的,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应不小于3米,且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沿城市道路两侧,地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小于5米。
沿路地下建筑退让小于主体建筑退让的,其顶面标高应设在地面正负零以下。
第二十四条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距离铁路轨道外侧边缘不宜小于50米(铁路附属工程设施项目除外)。
第二十五条沿建筑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在对等退让的原则下,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低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各边均不得少于3米;(二)多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北侧不少于12.5米,南侧不小于7米,东西均不得少于3米;且同时满足日照、消防间距要求。
晋江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暂行规定为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晋江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用地适建范围建设用地性质的确定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在符合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下,允许对土地使用性质作适当调整。
土地使用相容性按附表(一)规定执行。
二、建筑容量控制(一)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应按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确定的指标执行。
尚未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片区,其建筑容量应按附表(二)规定的指标执行。
工业、仓库项目按照附表(三)规定的指标执行,教育用地按照《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标(试行)》执行,旧城改造项目按照旧城改造区域规划执行。
(二)用地内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的,原则上不得在原有建筑用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用地内原有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其扩建、加层对原有空间布局有不良影响的,亦不得建设。
(三)建筑底层架空(不得封闭),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或停车位的,可不计入容积率。
1、地下室建筑面积不计容积率,若作为商业开发用途,地下室商业建筑面积应在经济技术指标中单独列出来,但仍不计入容积率。
2、依坡地建造的半地下室(层高≥2.20米),有一侧至两侧露出室外地平面(或能够自然采光、通风),除作为设备用房不计容积率,其余按建筑面积的一半计入容积率。
层高小于2.20m的半地下室,可不计算容积率。
3、利用地势高差,形成人工地坪,其标高不超过最高规划道路标高1米,并与规划道路有便捷联系,进行场地绿化,便于居民活动的,人工地坪以下部分建筑认定为地下建筑,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屋顶绿化面积计入绿地率。
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成片综合开发项目和居住建设项目应按以下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七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7)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 和“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的“雷区”,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的主题,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比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的核心思想就是: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范围之内;同时城市的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的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和相应的规划要求下进行。
“红线”管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但以成熟的管制制度要求来看,需要强化规范性和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的规划道路用地,尤其是城市主次干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留控制。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道路建设盲目超前、超规范的“大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的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宽度等方面的规定。
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关于各类道路宽度的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的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的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人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干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米。
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1.1为规范我市规划管理审批行为,统一执行标准,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是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市区范围内各类规划编制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适用于私有住房建设工程。
老城区、风景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其相关技术指标。
1.3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1.4 乡村住房建设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关于建筑容量控制的规定2.1建筑合理层高的界定2.1.1 低层(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层高H≤3.6(3.0)米;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合理的层高H≤4.5米(大型公共建筑、公共共享空间等除外)。
2.1.2阁楼的南北檐口高度<2.2米,檐口高度指阁楼室内地面至屋面与建筑主墙相交处的高度2.1.3 建筑底层设置的地上车库层高H < 2 . 5 米。
建筑层高高于合理层高应按不同比例折算计算虚拟建筑面积,并按核算后的虚拟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
(容积率计算详见第2.3条)2.2建筑面积的计算建筑面积计算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 / T50353一2005)执行,同时要求:2.2.1 阁楼层高在1.2 ≤H<2.2米之间的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层高H ﹥2 米的算全部面积。
2.2.2 建筑底层檐廊有柱、平台和围护结构的,按檐廊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仅有柱、平台、护栏、栏板而无外墙外窗的按檐廊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2.2.3 建筑底层架空、无围护结构,并作为公共开敞活动空间,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2.2.4内凹阳台水平投影面积≥8㎡,或其进深>2 米(形状不规则的,按其进深的平均值计算)的算全面积(入户花园可参照内凹阳台执行,入户花园或空中花园每套住宅只能设置一处);外凸阳台水平投影面积≥10㎡或进深>2 米的算全面积。
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间距与建筑退让红线控制第五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八早城市建筑景观控制第七章市政工程设施控制第八章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第九章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 [.左第十早附则第一章总则1.1为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在市城市规划区围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行各项建设,除应满足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各类专业技术规要求外,必须遵守本规定的要求。
1.3 在市城市规划区围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已经上报批准的,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执行,未经上报批准的,应执行本规定的要求。
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件编制应按照附录表一要求执行。
设计方案会审后,应按会审纪要修改意见要求进行调整修改,并上报调整方案,经市城乡规划局审定,下达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
1.4 本市规划围的临时建设、村镇建设和私有房屋修建按其它有关规定执行。
1.5 本规定由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1.6 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具体解释工作。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围2.1 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国家标准,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10大类:(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六)道路广场用地(S);(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八)绿地(G);(九)特殊用地(D);(十)水域和其它用地(E)。
2.2 城市用地性质的确定必须与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符合,在符合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下,允许对土地使用性质作适当的调整,土地使用相容性按《表2.1 土地使用相容性规定表》规定执行,凡需要变更规划用地性质超岀表中规定围的须报市政府批准。
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4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景观控制第三章城市建设用地第四章建筑容量控制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物退让距离第七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八章市政公用设施第一节公共配套设施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第三节排水设施第四节电力设施第五节管线综合第六节其他设施第九章城市绿地第十章附则附录一计算规则附录二名词解释附录三公建配套设施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乡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均按本规定执行.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建筑总平面图及单体设计,必须符合本规定。
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参照本规定执行.本规定未明确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执行。
城镇个人建房(包括城市居民建房和农村居民建房)另行规定.第三条在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采用北京坐标系或贵阳市独立坐标系统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第四条城乡规划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和顺应自然,构建“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特色;(三)合理用地,集约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四)统筹城市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章城市景观控制第五条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点做好主要景观轴线和主要节点、地标性建筑、城乡接合部、城市主要出入口的规划设计,突出广场、绿地、河道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和特色。
应当对下列区域进行城市设计:(一)城市主要道路、河道两侧、火车站、机场、城市广场周边以及客运交通枢纽、城市主要出入口等重要节点;(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古树名木、重点旅游区及其他重要区域;(三)跨区域地段节点;(四)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重要区域.第六条建设项目色彩应结合贵阳市的城市定位,以及贵阳市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特色,颜色的明度、彩度,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贵阳市建筑色彩专项规划的相关规定。
总图规划设计规范规定适用手册目录一、建设用地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建筑容量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让步道路红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让步基地界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控制建筑高度与面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总图布局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七、总图进出口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八、总图绿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九、汽车、自行车泊车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十、建筑朝向与间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十一、民用、高层建筑防火间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十二、车库建筑防火间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十三、厂库房、变配电站防火间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十四、人防进出口与采光窗井防火间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十五、道路及消防车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十六、消防回车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十七、消防登高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十八、室外消防给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十九、区内管线部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二十、进口坡道范围设置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廿一、进口坡道坡度设置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廿二、总图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廿三、总图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廿四、总图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廿五、规划主要指标计算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廿六、规划主要术语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一、建设用地分类1、居住用地( R),指居住小区、居住邻居、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样种类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台山市居住与公共建筑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经年月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一、总则二、用地与规划编制三、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四、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五、建筑面积及容积率计算办法六、配套停车位管理七、道路、绿化及市政工程八、公共服务设施九、附则附件:名词解释一、总则为实现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科学、合理、经济地利用城市土地,配置城市公共设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好地发挥城市的综合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家、广东省的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参考同类城市及发达地区的现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结合台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准则。
本准则属地方性技术标准。
在台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居住与公共建筑(含居住、商住、商业、商办和办公等)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照本准则执行;我市以往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技术规定与本准则不一致的,以本准则为准;本准则未作规定的,应按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镇,可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庄、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用地与规划编制用地规划控制要求2.1.1 台山市城市规划区内居住和公共建筑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和规划要求,应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执行;尚未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订用地的规划条件及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有关标准。
2.1.2 零散及不规则地块应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用地置换或整合,结合周边用地统一规划、建设。
最小净用地面积应不少于平方米。
零散地块达不到最小用地面积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可予核准建设地块零散开发:()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因土地权属等现状用地情况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居住用地2.2.1 居住(商住)用地宜相对集中布局,形成相应规模的居住区、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规模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
城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容量4.1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一般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照本规定执行。
4.2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宜符合表4—1的规定;城市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改造区(简称三旧改造,下同)、市(区)级中心区、重点地区和特定区域内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4.3 各类建设项目应满足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的规定。
4.4 表4—1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地块。
对混合类型的地块,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地块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地块,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结合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表4—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区位建筑容量类型旧区新区D FAR D FAR住宅建筑低层30%≤D≤50%1.0≤FAR≤1.530%≤D≤43%0.8≤FAR≤1.3多层≤33%≤2.0≤30%≤1.8中高层≤30%≤2.5≤27%≤2.2高层≤28%≤3.5≤25%≤3.0商业、办公建筑低层≤50%≤1.5≤45%≤1.3多层≤45%≤2.7≤40%≤2.4高层≤40%≤4.5≤40%≤4.0工业建筑(一般通用厂房)、普通仓储建筑35%≤D≤60%≥0.835%≤D≤60%≥0.8注:D为建筑密度,FAR为容积率4.5 对未列入表4—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符合国家、省的相关技术规定,但不宜超过表4—1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控制指标。
4.6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时,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4.7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应报规划和交通等主管部门批准,并符合下列规定:(1)廊道的净宽度不宜大于6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应不小于5.5米;但穿越宽度15米以下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5米。
城市的规划“五线”--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得强制性内容,适⽤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得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红线”、“绿线”、“蓝线”、“紫线”与“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得“雷区”,凡就是被划定得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得建设⽤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设⽴。
“绿线”就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得控制线。
“蓝线”就是指城市江河湖泊⽔域控制线。
“紫线”就是指各类历史⽂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得主题,就是划定重⼤基础设施⽤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得建设⽤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设⽴,对“红线”得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与建设⾼度等得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得核⼼思想就就是:规划期内得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地评价确定得⼟地使⽤范围之内;同时城市得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得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与相应得规划要求下进⾏。
“红线”管制⽆论就是技术⽀撑还就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定得⼯作基础。
但以成熟得管制制度要求来瞧,需要强化规范性与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得规划道路⽤地,尤其就是城市主次⼲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预留控制。
针对⽬前许多地⽅道路建设盲⽬超前、超规范得“⼤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得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国家《⼯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密度、道路宽度等⽅⾯得规定。
表: ⼯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关于各类道路宽度得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得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得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度需满⾜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稿)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第五章建筑间距 (24)第六章建筑退让 (25)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第十章停车场 (33)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第十二章附则 (3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
(具体分区见附图1)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临沂市城市规划管理相关控制标准为科学正确地实施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依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相关控制标准。
临沂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在满足国家规范、规定特别是强制性规范的前提下,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城市建设用地性质控制1.1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对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地区,应根据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实施,并符合《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规定。
1.2未列入《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和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基础设施条件实施。
1.3 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用地规划。
1.4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
2、建筑容量控制2.1在临沂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建筑容量(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按表1的规定执行。
表1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2.2表1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
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
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2.3对未列入表1的工业、仓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简称科、教、文、卫建筑,下同)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1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3、建筑间距:3.1主要朝向:3.1.1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46倍,并同时满足大寒日满窗日照2小时的日照标准和视觉卫生要求。
3.1.2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多层、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必须满足大寒日满窗日照2小时的日照标准。
武夷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武夷山市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武夷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其它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武夷山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市区一切建设工程,度假区内新建别墅(低层居住)、多层住宅、旅游及商业建筑按表(三)实施,余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项目,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应编制城市设计;用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以下的项目,须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第四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执行;各类专业性用地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其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五条市区建设用地,根据实际情况,按主要用途择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分类如下:见表(一)(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对外交通用地;(五)道路广场用地;(六)绿地;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使用可分至中类,并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表(二)《主要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凡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二)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凡用地单位征用未开拓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路旁土地,需同时征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一半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开拓道路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是沟道或绿化带且未被征用,用地单位应全部征用道路红线用地并负责拆迁,不得它用。
第八条根据市区现状及布局规划,划分为新区、旧区两类建设区,以不同的控制指标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新区、旧区划分如下:(一)新区:市区范围除旧区外,含站前组团、黄金垄组团、高苏板组团及杜坝组团。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
第七条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参照本规定表3-1《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指标》,并作为控制指标指导各类规划编制。
表3-1 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
用地性质建筑形式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
居住用地低层住宅≤40≤1.2≥30多层住宅≤30≤1.8≥30高层住宅≤25≤3.5≥30
商业服务业设施
用地
商业建筑
多层≤45≤2.0≥25
高层≤40≤4.0≥25商务建筑(商业、办公
等综合)
多层≤40≤2.0≥25
高层≤35≤4.0≥30其它公用设施营业点≤35≤1.5≥3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设施用地行政办公
多、低层≤35≥1.2且≤1.8≥30
高层≤30≤3.0≥30中、小学,幼儿园≤30≤1.2≥35大中专学校,教育科研≤30≤2.5≥30农贸市场≤45≤1.5≥25医疗卫生≤30≤2.5≥35
仓储物流用地满足物流功能的用房≤45≥1.0且≤3.0≥25仓库及配套用房≥30且≤60≥1.0且≤2.5≥25
工业
用地展厅、销售、维修≤35≥1.0且≤2.0≥25生产性项目≥30且≤60≥1.0且≤2.5≤20
注:本表为各类主要建设用地分类的建筑容量控制,未详细列入的分类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