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心脏检查

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

【学习要求】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与方法

•掌握正常心脏视诊、触诊、叩诊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异常情况的临床意义

【内容精要】

基本概念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心包摩擦感: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心动周期的收缩和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见于急性心包炎。

•靴型心: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一、视诊

•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剑突下搏动: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二、触诊

•心尖搏动: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一般情况下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以听到杂音。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心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扪及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时期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 2肋间收缩期主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先天性、老年性)

胸骨左缘第 2肋间收缩期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

胸骨左缘 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先天性)

胸骨左缘第 2肋间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

心尖区舒张期二尖瓣狭窄(风湿性)

心尖区收缩期重度二尖瓣狭窄(风湿性与非风湿性)

•心包摩擦感: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收缩期与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更为明显。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三、叩诊

•方法:以左手中指作为叩诊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坐位时扳指与肋间垂直,卧位时扳指与肋间平行。以右手中指籍右腕关节活动叩击扳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

•顺序: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右界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正常心浊音界:见表

表:正常成人相对浊音界

右界( cm)肋间左界(cm)

2~3 2~3 3~4 II

III

IV

V

2 – 3

3.5 –

4.5

5 - 6

7 - 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心浊音界改变及其意义:

•心脏移位:大量胸水或气胸使心浊音界移向健侧,肺不张与胸膜增厚使心浊音界移向病侧,大量腹水使膈肌抬高,心脏横位,心界向左增大。

•心脏本身病变:

•左室增大:心浊音界左下增大,心腰加深,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右室增大:轻度增大时,相对浊音界无明显改变,显著增大时,心界向左扩大。常见于肺心病或单纯二尖瓣狭窄。

•双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左房增大合并肺动脉段扩大:心腰丰满或膨出,心界如梨型。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为二尖瓣型心。

二、听诊

【学习要求】

•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熟悉心脏杂音发生的机理,正确掌握听诊要点。

•熟悉收缩期及舒张期额外心音的特征及产生机理。

【内容精要】

•心脏瓣膜听诊区:

•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顺序:

从心尖区开始至肺动脉瓣区,再依次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

•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心率:每分钟心搏次数。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

(1)心动过速: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婴幼儿超过150次/分。

(2)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

(1)窦性心律不齐:指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

(2)其前收缩:是指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隙。

(3)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和心率快于脉率,称脉搏短绌,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少数原因不明称特发性。

3.心音:按其在心动周期中出现的先后,依次命名为第一心音(S 1 ),第二心音(S 2 ),第三心音(S 3 )和第四心音(S 4 )。正常情况下只能听到S 1 ,S 2 ;在青少年可闻及S 3 ;S 4 多数属病理情况。

(1)S 1 :即心室收缩的开始,主要由于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关闭瓣叶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