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派伤寒的其他医家》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 编著 谭新华 何清湖 整理《中华传世医书》编委会总策划齐学进 何清湖审定工作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继兴 王永炎 王雪苔 王绵之 史常永 白永波张灿朱文锋 江育仁 李今庸 李经纬 余瀛鳌 玾陈可冀 欧阳锜 尚天裕 钱超尘 唐由之 董建华 谢海洲 裘沛然 谭新华编辑工作委员会总 编何清湖 周 慎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仇湘中 李元聪 杨志波 杨维华 旷惠桃 何清湖 张崇泉 吴润秋 易法银 周 慎 周小青 贺菊乔 章 威 黄政德 程丑夫 路振平 蔡铁如 潘远根 整理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献春 王 韬 王永宏 王书献 王维贤 王文波 王明辉 王令月 王旭东 仇湘中 文体端 邓奕辉 田令青 司银楚 朱传湘 伍大华 向显衡 刘 芳 刘丽芳 刘伶田 刘巧田 刘志龙 刘玉青 刘炳午 江建波 杜杰慧 严 洁 李 点 李佑生 李和生 李坤三 李元聪 李璜河 杨 柳 杨运高 杨维华 杨志波 杨坚贞 杨正望 杨少峰 吴永贵 吴润秋 吴勇军 旷惠桃 肖 瑄 肖森林 肖锦仁 何清湖 何江 何耀荣 邹青玉 宋含平 张颖清 张炜宁 玥张崇泉 陈其华 林 洁 欧阳剑虹 易振宁 易发银罗青江 周 衡 周 慎 周 华 周小青 郑佑君胡郁坤 胡静娟 钟 颖 钟共河 段晓慧 贺福元贺菊乔 贺双腾 秦华珍 徐 英 徐基平 黄明舫黄令月 玥黄水 黄政德 黄佑初 黄江波 黄惠勇章 威 蒋文明 蒋士生 蒋益兰 韩育明 喻 嵘喻桂华 喻正科 程丑夫 谢 林 谢 立 谢立科谢春娥 蒲祖纯 路振平 解发良 蔡铁如 谭圣娥谭广波 谭新华 潘远根 瞿岳云学术秘书:刘朝圣 赵建业 葛晓舒总校对:蔡铁如校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万 姗 王青青 方 照 邓 萍 刘亚芳 刘倩萍 刘锦霞 李长香 李海兰 李 银 李 萍 吕建美 杨永芳 苏劲松 杨宗纯 余茂龙 邹宇杰 张 文 张佳莉 武婧如 周颖璨 段顺艳 郭隽殊 袁建平 曾 鸣 葛姿宇 焦 蕉 廖 健 潘思明 颜翠岑|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何廉⾂为代表医家的绍派伤寒以六经统摄三焦,提出寒温⼀统新论,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贡献。
望诊尤重望⽬,⾸创腹诊,⽤药轻清,为医林重视。
清代温病流⾏,吴中叶天⼠、薛⽣⽩、吴瑭诸家,提出外感热病由温邪所致,⾸创卫⽓营⾎辨证、三焦辨证,形成了温病学派。
其间,在越地诞⽣了“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得名。
《通俗伤寒论》何秀⼭序⽈:“吾绍伤寒有专科,名⽈绍派。
”从其发展过程看,可分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
在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学⼭、任沨波、何秀⼭等⼈。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何廉⾂著《重订⼴温热论》《感证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增,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炳章补何⽒之未竟,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编《历代伤寒书⽬考》。
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贡献卓著。
绍派伤寒的主要内容:1.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辨证,从表⾥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并不是冰⽕不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端、⼈为对⽴罢了,提出寒温⼀统新论。
2.诊断特点:望诊重观⽬,辨苔划分六经,⾸创腹诊。
3.⽤药特⾊:辨证重湿,施治主化,⽤药轻灵。
4.调养专法:专设瘥后调理诸法,⽰⼈治养并重之规范。
绍派伤寒对中医学的贡献:1.绍派伤寒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认识和治法上的⼜⼀创新。
它包含的六经融合三焦、寒温⾃成⼀统的观点,不是对伤寒派、温病派的简单折中,⽽是对伤寒经典的深刻理解,对外感病实质的深⼊钻研,汲取吴中温病学派的学术精髓,结合绍地特殊的地理⼈⽂特点后提出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辨证⽤药⽅法,丰富了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了贡献。
2.在绍派伤寒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批临床经验丰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家。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惯分为XXX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XXX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XXX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XXX,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XXX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XXX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XXX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XXX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XXX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XXX、XXX、XXX、XXX、XXX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构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构成发展进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XXX、XXX、XXX、XXX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孕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期间XXX1、平生和著作XXX,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XXX元年~XXX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XXX有成。
中医流派精解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中医调理身体的书籍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中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调理身体的一种选择。
很多人也开始选择阅读中医调理身体的书籍来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身体的书籍。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这本书包含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药药方等内容。
其中最有名的是“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是作者对疾病的理论阐述,灵枢则是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的解析。
这本书的特点是具有整体观念、基础经典,值得一读。
2.《伤寒论》《伤寒论》是古代医书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源头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寒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其中还涉及了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等。
这个书籍主要适合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阅读。
3.《王叔和医案》《王叔和医案》是一部名家医案集锦,主要由古代医家王叔和的医案组成。
这些医案涉及到中医的各个方面,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此书书写细腻入微,对病情的描写十分生动。
这个书籍的受众面较广,对于对中医感兴趣的人也可以一读。
4.《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著作,最早由明朝人李时中编纂而成。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巨著,共收录有1892种中药。
其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等内容。
此书是中医常用的药物学参考书籍。
5.《针灸经验方集》《针灸经验方集》是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汇总了许多古代针灸治病的经验和方案。
书中讲述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方法等,还对针灸治疗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解答。
此书适合对针灸感兴趣或学习针灸的人。
以上的书籍都是关于中医调理身体的书籍,也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
阅读这些书籍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如何使用中医来调理身体,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当然,为了让中医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学习和应用中医的知识和技术。
伤寒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过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
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该书曾一度散失不全,未能广泛流传。
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的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所籍以研究的正是经过了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由此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不休。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 宋金以前伤寒八家仲景《伤寒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视,历代治伤寒之学者为数甚多,王焘《外台秘要》就汇集了唐以前21家的经验,共305条。
从晋迄宋,研治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晋·王叔和、唐·孙思邈、宋·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兹分述如下:王叔和与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几乎前后同时代,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伤寒学派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
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
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
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
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古代名医刘完素生平简介姓名刘完素字守真别名刘河间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无出生地区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主要成就“六气皆能化火”学说擅长领域用寒凉药治疗伤寒代表作品《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刘完素简介: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刘完素故后世又称其为刘河间。
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至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之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二、人物介绍: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
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
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
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著作: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
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建国以来,曾对刘完素著述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重新出版其部分专著,发表了不少研讨刘完素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论文,从而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为了进一步总结整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国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之机,对刘完素的原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共7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校注和研究,编成《刘完素医学全书》。
宋以后浙派中医变迁及对浙派中医儿科影响初探赵文坛;陈华【摘要】[目的]探究宋以后浙派中医发展历程及学术渊源,并从中分析对浙江儿科流派现状的影响.[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历史背景、医学流派、医家生平、社会关系、地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派中医的发展过程.归纳浙江中医儿科流派现状特点,并剖析浙派中医对浙派中医儿科现状形成的影响.[结果]宋室南渡是浙派中医发展的转折点,钱乙、金元各家学派与浙派中医存在源流关系,易水、河间、丹溪、永嘉、钱塘、温病、温补、绍派伤寒等学派在浙江广为传播.浙江中医儿科植根于浙派中医,在其影响下,中医儿科临床偏于滋阴清热,略于应用麻桂等辛温之剂.[结论]浙派中医的形成是众多学派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中钱乙、河间、丹溪、温病等学派对浙江近代儿科医家影响深远,形成以滋阴、清热为主导的儿科临床特点.【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8【总页数】3页(P616-618)【关键词】浙派中医;中医儿科;流派;滋阴清热;宋代;医史文献【作者】赵文坛;陈华【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0浙江地处东南,古属九州之扬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上有桐君采药,晋有葛洪炼丹。
南宋以后,浙派中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学派林立,名家辈出。
故初步探求宋以后浙派中医发展历程,梳理其学术渊源,可以更好地为继承先哲学术思想、加强名医经验传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科临床的作用提供借鉴。
1 宋室南渡对浙派中医的影响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更名南宋,1127年定都临安,即今杭州。
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浙江的新篇章,也是浙江中医药文化的分水岭。
1.1 大规模人口迁徙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均发生于战乱之后,即西晋永嘉之乱、后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
其中以靖康之乱后移民南迁规模最大,影响最深[1]。
宋室南渡后,大量移民涌入临安,“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千万人”“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杭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
其他医家评价伤寒论的句子
以下是关于《伤寒论》的其他医家评价的句子:
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对于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伤寒论》以其系统完整、理论严谨的特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3. 《伤寒论》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医家们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伤寒论》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辩证施治,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5. 《伤寒论》的病机观念独到,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指导。
6.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灵活多样,对不同类型的伤寒病有着明确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7.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病程发展和预后评估有着详细的描述,使医师能够更好地把握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 《伤寒论》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为中医个体化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9.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分类有着清晰的界定和描述,使医师能够准确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0. 《伤寒论》的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适合医学专业人士阅读,也对广大读者了解中医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绍派伤寒的其他医家
高学山,清“绍派伤寒”名家,著有《伤寒尚论辨似》。
高学山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
全书辨注颇详,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见。
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十脉以为印证,便可得其大概”。
胡宝书(1869—1933),在胡氏伤寒专科传人中最为著名。
胡氏世居东浦赏祊,后迁昌安门外菖蒲溇,以善治伤寒时病名噪浙东。
胡宝书,别名玉函,字治安,七岁随祖父学医,年未及冠,已能代祖应诊。
光绪年间,初出问世,即膺时誉,每日应诊百余人,多时逾三百,使胡氏伤寒专科趋于鼎盛。
宝书与弟秋帆、宝臣、齐生同为胡氏伤寒八世医。
宝书传医术于侄思范(松涛)、思恭(墨林)。
该专科学有渊源,尊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旁参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雷丰等温病大家医学思想。
胡氏专心致力于伤寒时病的临床研究,著《伤寒十八方》。
其诊断擅长望诊与切脉,辨证强调辨别新感与伏邪,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而施,用药轻灵,制方注重宣透。
先生以善治时病著称,而于治湿一证尤有心得,其治疗湿热证以“宣、运、导”三法为主,参以透湿达邪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邵兰荪(1844—1911),著有《邵兰荪医案》,邵氏为王馥原先生之高足。
其临证四诊必详,处方率多桴应,名噪浙东。
邵氏诊笺,遵喻嘉言《寓意草》之《议病式》,并仿叶桂之程序。
主张先议病,后用药,方上立案,案中拟方,对于病家,既可征明病象之进退,若逢同道,亦可讨论治法之步骤,堪与叶案相媲美。
任鳯波,为绍地名医任越安(字越庵)之裔孙,清代医家,以医济世,得历祖及父之传,精治于伤寒,颇负盛名。
其祖著《伤寒法祖》以纠柯琴《伤寒论翼》之讹误。
任鳯波著《医学心源》四卷,《任氏简易方》一卷,传“绍兴伤寒”学派于一脉,足为“绍派伤寒”增色。
章楠,字虚谷,少羸多病,遂嗜歧黄之学,而尤殚力于仲景之书,凡三十余年。
著《医门棒喝》4卷(1825年),内容包括:六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三十余篇医论、杂论、医理、诊法及内、儿等各科病证治法,并附医案。
章氏推崇温病名家叶桂、薛雪,于温病之辨证论治颇有发挥,而对刘完素、李杲、朱震亨、张介宾之说,则善于撷取精华,且能提出较为中肯之评论。
其鉴于《伤寒论》辞简义深,理法微妙,读者难以体会,遂参考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予以重编,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阐述各经病证,撰《伤寒论本旨》9卷(1835年)。
对《伤寒论》原书中伤寒温病搀杂的地方,一一辨正,还以自己临证心得撰《伤寒热病辨》,书中对叶桂等的温病名篇加以诠释。
张畹香(1796—1870),世居绍兴洗马池头。
曹炳章称其为:“古越治伤寒温暑之前辈,于医学富有经验。
”著有《张畹香医案》1册,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
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
于案中可见张氏对“滋补托邪”的治疗手法颇有心得。
张氏还著有《温暑医旨》,书中“舌苔辨”、“伤寒治论”等篇,都反映了他独特的临床见解。
张氏以通阳、通溲为治暑(湿)大法。
他说:“暑,阳邪也,阳从上化。
若午后不寒而热,热即有汗,为阳之通,有凉汗,为阳之彻。
湿,阴邪也,阴从下降,若小溲通利,为湿之走,小溲清长,为湿之净。
”暑湿胶结,证多变故。
惟有暑湿分治,始得击溃其势。
故药物须寒凉、辛温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