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30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549.50 KB
- 文档页数:7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D.外围区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1.B 2.C 解析第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地;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
第2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所截获。
下图为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读图完成3~4题。
3.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湿度和径流B.减小风速和沙尘C.阻止冰川和固沙D.拦截径流和泥沙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南地区D.华南地区3.D 4.A 解析第3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减缓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保护坡地,A错误,D正确;由图示信息不能得出其具有减小风速和沙尘、阻止冰川和固沙的作用,B、C错误。
故选D。
第4题,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位于干旱区,因此最有可能位于西北地区。
故选A。
读2018年我国主要省内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完成5~6题。
5.内蒙古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冻融作用D.内力作用6.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B.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地表环境C.防护林以及其他生物工程的实施D.全球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加5.B 6.C 解析第5题,内蒙古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故B正确。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不同区域。
读图完成5~6题。
5.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所处温度带可知,乙地可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季节性降水,旱涝灾害频繁,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②正确。
丙地处于农牧交错地带,易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现象,导致荒漠化,故应退耕还牧,③正确。
丁地区降水较丰富且气温较低,属湿润区,而土壤盐渍化主要出现在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④错误。
【答案】 5.C 6.B(2016·温州二模)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A.光照强B.气温年较差大C.土壤肥沃D.地形平坦【解析】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因素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
图示区域降水稀少光照强。
【答案】 A8.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解析】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
【答案】 B9.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解析】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通过种树来治理荒漠化,而半干旱的②③地,由于降水少,故适宜种草。
【答案】 C(2016·银川一模)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生物多样性减少C.草地退化D.土壤侵蚀【解析】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问题分布范围和广度,可知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
【答案】 D11.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D.土地生产能力高【解析】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荒漠化及其防治1、2、3、4、5、6、12水土流失及其治理7、8、9、10、11、12、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广东惠州模拟)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回答1~3题:1、在水平距离50~80cm段,风速( )A、最大B、平稳C、下降D、提高2、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3、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A、稳固沙土B、削减风力C、减少水分蒸发D、适应恶劣环境【解析】1、C 2、B 3、D 第1题,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C对,B、D错。
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A错。
第2题,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
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
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
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
第3题,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所以选D项。
稳固沙土、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覆盖效果好,A、B、D错。
4、(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D 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
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山东卷,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1~2.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
“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1.C 2.D[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 )A.等高条播 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 D.平整坡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强度 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 D.地表糙度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平整坡。
一、选择题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
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读图,回答1~3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气候变暖B.土地荒漠化C.旱涝灾害D.水土流失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用水B.沙漠广布C.过度放牧D.气候干旱3.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民勤县由于过度用水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从而使该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要进行治理就必须找准方向,“对症下药”,因此主要解决由于过度用水所导致的问题。
答案:1.B 2.A 3.D(2016·沈阳质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 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变成了荒漠。
据此完成4~5题。
4.在过去的30年里,导致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是()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②生态系统脆弱③人类活动方式游牧为主④全球气候变化⑤多内流河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5.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整体变化过程是()A.降水大量减少B.降水大量增加C.气温升高D.气温降低解析:第4题,蒙古国深居内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成因与地理位置、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
第5题,由题干中湖泊河流干涸可知,气候变暖的影响显著。
答案:4.B 5.C(2017届天津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7.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6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好题精选)(图片清晰版)(含参考答案)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严重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减少D.冰川融水减少解析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影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
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 C2.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A.禁止经济活动B.节约并合理用水C.加强矿产开发D.大力发展畜牧业解析节约和合理用水是干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之一。
答案 B灌草丛背风处的沙堆称为风影沙丘。
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
图1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3~5题。
图1图23.(指向标)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解析风影沙丘位于植株的背风侧,根据图1中指向标可知,沙丘位于植株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
故选D。
答案 D4.(读图判断)风影沙丘()A.体积与植株高度呈负相关B.长度与植株高度呈负相关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解析由图2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从图2中不能判断风影沙丘长度和高度与植株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积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
故选D。
答案 D5.(堆积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该地()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B.荒漠化扩张速度加快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解析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该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慢,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
故选C。
答案 C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们村庄覆压过来。
”据此完成1~2题。
1.“黑风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①大风②过度垦荒③破坏植被④气候干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我国最容易出现文中所描述现象的区域是( )A.塔里木盆地B.河西走廊C.河套平原D.青藏高原解析:第1题,材料中的“黑风暴”反映荒漠化,其形成主要是人为原因,随着当地人口增长,人们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恶性自然灾害,②③符合题意;大风和干旱属于“黑风暴”的自然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①④不符合题意。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黑风暴”属于荒漠化地区的极端自然灾害,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于内陆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沙影响范围广,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出现“黑风暴”,A对;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不易出现“黑风暴”,B、C错;青藏高原属于高寒地区,出现“黑风暴”的概率小,D错。
答案:1.C 2.A(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 )A.等高条播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D.平整坡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强度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D.地表糙度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平整坡。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冲关三十(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解析: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解析:2.B 3.C[第2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
第3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2019·河南郑州高三模拟)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
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
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读图,完成4~5题。
4.草方格沙障可以()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5.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解析:4.C 5.B[第4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
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第5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对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
]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A.人类不合理灌溉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解析:6.B7.C[第6题,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①对;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关系不大,②错;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④错。
第7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C正确;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A错;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错;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D错。
]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9.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8.D9.B[第8题,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旱地前期增加少于后期减少,因而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第9题,注意“前后期”和“由退化趋于好转”的限定,图中灌丛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这些变化都能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由退化趋于好转。
] (2019·湖南六校高三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
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
读图和表,完成10~11题。
10.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D.2013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11.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解析:10.B11.C[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泥沙颗粒越大所占的比重越大,数量越多,A错误;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说明泥沙颗粒明显变细,B正确;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但是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比重较小,C 错误;2013较1977年,粒径在1左右的泥沙数量没有明显增加,D错误。
第11题,延河流域泥沙粒径逐渐变小,主要是由于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从而导致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C正确;从材料分析可知,2013年7月的降水量比1977年更大,侵蚀作用更强,A错误;延河位于黄土高原,以高原为主,地形崎岖,B错误;修建梯田,会改变坡面方向,会减少水土流失,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脆弱区。
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
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
(24分)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省区)。
(3分)(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区。
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
(3分)(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8分)(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10分)解析: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故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
第(2)题,读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
第(3)题,由材料二可看出,最严重石漠化出现在南坡,这与降水、温度、植被覆盖状况等密切相关。
第(4)题,由于人口增加,人类生存空间扩大,对环境压力增大,加速了石漠化问题;应着重控制人口数量,使生态环境向良好状态发展。
答案:(1)云南贵州广西(2)35°10°10°~30°(3)南坡。
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合理化建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2分)材料一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6分)(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8分)(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治理该地水土流失的合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8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降水量线递增(或递减)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降水的分布特点。
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多,所以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
第(2)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中的侵蚀强度变化曲线,分四段(降水量在300 mm以下、300~450 mm、450~600 mm、大于600 mm)来描述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第(3)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看出甲地降水量超过450 mm,乙地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再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来看,降水量超过450 mm的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故甲地采用方案2合理;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地区,植被生长条件差,侵蚀强度大,故乙地采用方案1合理。
答案:(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 mm 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3)甲地:选择方案2。
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选择方案1。
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