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二、教材剖析地理新程标准在本节以地区生态建设为主线侧重指引学生关注人口、资、环境和地区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课目的和策略:(1)知识与技术: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剖析问题和图表对照方法。
2试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感情态度价值观:四、教课要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难点:1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五、时安排: 2 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课过程:第一时我们这两节就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为事例商讨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 ?人为因素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举措?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观点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润湿地域的这类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充的过程,而是好多块分别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后连结在一同,形成好像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天气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的产物。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主要分布区。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3.理解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A.沙漠化 B.石漠化C.盐渍化 D.三种类型都有3.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次生盐渍化 D.石质荒漠化答案:1.C 2.A 3.C解析:第1题,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干旱半干旱以及某些湿润、半湿润地区都可能发生,气候异变等自然因素是其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第3题,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往往引起次生盐渍化问题。
读“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表示(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5.图中②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主要分布于( )A.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B.半干旱的草原牧区C.干旱的绿洲边缘D.内陆河流或冲积扇地区答案:4.A 5.B解析: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它主要包括: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牧区。
点题训练(20分钟,30分)知识点一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危害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土地荒漠化包括( )①土地沙漠化②石质荒漠化③次生盐渍化④土地污染⑤水土流失⑥酸雨蔓延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 D.①②答案:A解析:根据荒漠化的定义,确定其范围。
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多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三、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微点1“荒漠化”并非等同于“荒漠”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微点2荒漠化并不一定是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微点3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微点4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并不等同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即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微点5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__ __ 授课教师:_蒋锦程_ 所授科目:___地理__
学员年级:_高二_ 上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____时___分至____时___分共___小时
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