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百会_点刺大椎穴治疗发热
- 格式:pdf
- 大小:72.22 KB
- 文档页数:1
艾灸益智健脑可以取穴:大椎、百会、神门、内关穴。
★灸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
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一根高品艾条点燃对着穴位熏,也可以绑一个单联随身灸施灸,如下图:
★灸大椎穴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如下图:
★灸神门、内关穴
神门穴: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这两个穴位的位置如下图:
这两个穴位距离比较近,可以用一根高品艾条点燃对着穴位熏,如下图:
【益智健脑适宜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选择小麦、粳米、黑米、黑芝麻等含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2、肉蛋奶的选择:可选猪心、猪脑、猪髓、牛奶、牛髓、羊心、羊肾、驴肉、鸽肉、鲈鱼、鳜鱼、比目鱼、黄花鱼、平鱼、带鱼、胖头鱼、海参等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蔬菜的选择:选择圆白菜、山药、芋头、口蘑、香菇、胡萝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4、水果的选择:选择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大枣、桑椹、葡萄干、荔枝肉等脂肪、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5、其它:多补充一些有健脑功能的食物:除豆类、蛋类、奶类、鱼类外,还应食用核桃仁、芝麻、蜂蜜、玉米、小米、木耳、金针菜、金针菇及海藻类食物等。
另外经常吃葱也可以补脑益智。
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文章目录*一、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二、按摩穴位的好处*三、如何按摩穴位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1、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耳朵取穴:可以拉耳垂、提耳尖、磨耳轮。
功效:冬季经常按摩双耳,能预防冻疮、保护肾脏、让气血更加顺畅。
操作方法:按摩时间2~5分钟,但手法一定要轻柔。
如果耳朵受伤或刚从户外进入到室内,不建议进行耳部按摩。
2、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大椎取穴:大椎穴位于颈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就是该穴位。
功效:大椎穴一般用来退烧。
用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有保健效果。
操作方法:按摩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使用。
3、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肩井取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功效:主治高血压、脑卒中,还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操作方法:先找到大椎穴,再找到肩峰,取中间点,按摩5~10分钟即可。
4、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神阙取穴:位于脐窝正中、脐中央。
功效:可使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腹泻等症状。
操作方法: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放于神阙穴(即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
5、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劳宫取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
功效: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操作方法:可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每次10分钟左右,每天2至3次。
6、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足三里取穴:当腿弯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
功效:经常按摩足三里能起到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调理脾胃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指尖进行顺时针按摩,每天按摩5分钟即可。
7、能使身体发热的穴位之涌泉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处。
功效: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涌泉穴是养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手指按揉涌泉穴,每次2~5分钟即可。
人体有5个退烧穴位
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合理使用,往往有奇效;
大椎穴: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曲池、合谷、外关穴: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应急,要想彻底退热,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所以病人应该首先去医院;
本文转自:。
有效祛湿的五⼤⽳位 通过⽳位按摩与艾灸来排湿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法,且简单易学。
⾝体五⼤祛湿⽳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椎⽳、神阙⽳、阴陵泉⽳、涌泉⽳。
百会⽳按摩⽅法:⼿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
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位。
功效:该⽳若受湿⽓⼊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般的沉重感。
刺激该⽳位能帮助理顺⾏⽓,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椎⽳按摩⽅法:低头,双⼿⼗指交叉放到⼤椎⽳的部位,⽤双⼿⼤拇指同时⽤⼒来回揉擦⼤椎⽳,直⾄⼤椎⽳发热。
功效:⼤椎⽳受湿⽓⼊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
刺激该⽳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免疫⼒。
神阙⽳按摩⽅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艾灸⽳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热⽔袋温敷;或使⽤艾盒,将灸条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位受湿⽓⼊侵,则脾胃不适、腹胀、⼤便粘腻,⼥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带增多、经⾎不畅等。
腹部本⾝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体。
阴陵泉⽳按摩⽅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早晚各1次,也可⽤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位受湿⽓⼊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不畅之感。
刺激该⽳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涌泉⽳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
也可⽤温热⽔泡脚后艾灸,双⾜⽳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受湿⽓⼊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疲劳、浮肿。
常按此⽳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鸣、头痛、腰痛等有⼀定的疗效。
艾灸百会的作用、功能与主治什么是艾灸百会?艾灸百会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常见疗法,也称为“艾灸百會穴”。
百会穴位于人体后脑正中部的督脉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在百会穴进行艾灸,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艾灸百会的作用及功能艾灸百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和功能:1. 温通经络艾灸百会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温通经络,可以达到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的效果,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2. 调节脏腑功能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后脑,与大脑神经系统相连。
通过艾灸百会,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整体的身体状况。
特别是对于一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艾灸百会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 缓解疼痛艾灸百会还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艾灸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气血状况,从而减轻疼痛感。
对于一些慢性疼痛、肌肉酸痛、关节炎等问题,艾灸百会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强身健体艾灸百会具有温热的特性,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适当的艾灸百会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有利于强身健体。
5. 调整情绪中医认为,艾灸百会还有调整情绪的作用。
通过艾灸百会,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平衡,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
艾灸百会的主治疾病艾灸百会在中医药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以下一些疾病的治疗和辅助调理:•头痛、偏头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抑郁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消化不良、胃疼、胃酸倒流•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面神经麻痹、眩晕•颈椎病、肩颈痛、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肌肉酸痛•痛经、月经不调使用艾灸百会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艾灸百会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循:1.首先,艾灸百会需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外界的干扰。
2.在使用艾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艾炷的大小和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3.在艾灸百会前,可以先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帮助放松身体,促进艾灸的效果。
一、大椎、少商、商阳针刺法这个第一椎,第一胸椎之上,这个穴道,我们叫做大椎。
颈椎和胸椎区分点就是,一个病人背对着你的时候,你要找这个穴道,你叫他,手按到那个骨头,转头,颈椎会转动的,胸椎不动。
所以你在动骨和不动骨的中间那个点,就是大椎穴,隔一个大椎穴,这个第一椎上就是大椎,第一椎下就是陶道,这是取穴的方法。
大椎穴是真正的一个大穴,我们在发烧感冒发高烧的时候,大椎穴你用三棱针,我们用放血针刺,皮肤刺破一点点挤血出来烧就退了。
真的是退的很快这个大椎穴,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我们在解热退烧的时候,高烧的时候是非常好用的一个大椎穴。
少商穴,我现在画的右手的拇指,画大一点给你看,这是指甲,右手的拇指,穴道就在这个地方。
指甲旁边这个穴道,这叫做少商。
那少商穴平常呢,我们是点刺放血,针,放血针刺它一下,然后一挤,把它挤两滴血出来,这是少商穴,我们大部分是放血用的。
我们也有下针,十三鬼穴里面,少商就是一个,十三鬼穴,第一个穴道是人中,第二个就是少商。
少商,肺经的井,就是井穴都在指头旁边,叫井荣俞经合,一直到手肘这边,阳经阴经都是这样子分布的。
那少商呢,就是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主要的治症呢,是扁桃腺发炎,这个扁桃腺,这个小孩子发炎严重的时候,你少商一放血,当场就感到那个压力松开来,就没有那么痛,所以效果是很好。
小孩子发烧,也可以少商放血,那你在大椎放血,少商也放血,这都是可以退烧,可以治疗扁桃腺发炎的。
倪海厦:感冒发烧皮肤刺破一点点挤血出来烧就退了。
(收藏)2023年11月5日20:13脏病的胃气恢复都在半夜,腑病呢,大部分都在还有表证,比如说,发感冒了,这种都在中午的时候,第二天中午的时候,胃气会恢复。
比如说人家的小孩子,上次教过你们那个开天河水,弄完以后,小朋友回家了,对不对?你在开天河水,开的时候他烧会退,然后你在他比较恶心,对不对,你在脾胃的这条筋经上面,慢慢的轻轻揉他,那个小时候很嫩,那个我们指针是指头的针,是轻轻的摸,而不是很用力去摸他,轻轻的摸他气就来了。
针灸百会的功效与作用针灸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疗法,被认为是一种调节和促进身体自身恢复机能的有效方法。
在针灸疗法中,百会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健。
本文将探讨针灸百会的功效与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百会的疗效。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百会穴的位置和特点。
百会穴位于头部,被认为是从头顶向下数的第一穴位。
具体来说,它位于头皮的正中线上,头顶部的后缘,即两只耳朵之间的凹陷处。
百会穴与人体各个脏器和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所在位置也是头部脑部的主要部位,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调节和保健作用。
首先,百会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量,加强脑部营养的供给。
脑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对整个身体的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刺激和调节百会穴,可以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脑细胞的氧供与代谢,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同时,百会还可以对抗脑中风和缺血性脑病等脑部疾病,减少脑细胞受损。
因此,针灸百会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脑部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百会可以调节和平衡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它对身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会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
通过针灸百会,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达到调节全身器官功能的目的。
这对于调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功能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百会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失眠症状。
睡眠是人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过程,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紧张导致很多人出现睡眠问题。
通过刺激百会穴,可以调节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延长睡眠时间。
同时,针灸百会还可以降低紧张和焦虑状态,缓解身心压力,使人更容易入睡,提高睡眠效果。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1.生理特点穴居颠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
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
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
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
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
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百脉之会,贯达全身。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2.证治范围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
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
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
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专病治验
对于以发热为主伴呼吸紧迫综合征的流行性烈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的治疗,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而针灸治疗发热,早在秦汉时期即有大量文献记载。
据刘立公等编著的《针灸典籍通览》统计,自《内经》至清代末的60余种重要的针灸著作中,涉及针灸治疗热证的条文有597条,治疗发热共涉及262个穴位,治疗多采用浅刺,施泻法,或用三棱针放血。
艾灸治疗发热,虽然目前尚有争论,但从85条艾灸治热的文献看,发热是可以用艾灸治疗的。
一般认为,艾灸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扶正祛邪,又可以促使发汗,使邪从汗出。
总之,针灸可以治疗发热,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一些现代医家也从多方面对针灸治疗发热进行了机理探讨,并找出了针灸治疗发热的客观依据。
为配合现代临床治疗流行性传染性热病寻找有效方法,本刊特组织了一期针灸治疗发热的专病治验,供大家参考。
十宣放血为主治疗高热
治法:穴取十宣、大椎、曲池、合谷。
神昏加水沟;烦躁加印堂、神门。
治疗时双侧取穴。
十宣点刺出血;大椎针向下斜刺1寸,曲池针2寸,合谷针0.5寸,施用提插捻转之泻法即先深后浅,反复轻插重提,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用力大角度捻转,出针后摇大针孔;水沟针尖向上刺入0.5寸,施短暂捻转;印堂平刺0.5寸,神门直刺0.5寸,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结果:本组共治疗39.1℃~40.5℃的急性高热患者42例,年龄在7月~55岁之间;病程6小时~3天。
大多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暑热、胆道感染,少数是风湿热、小儿风疹,个别患者发热原因不明。
38例患者经1次针刺后体温下降至39℃以下,其中有5例降至正常体温,再进一步针对病因治疗后,均未出现39℃以上高热。
4例患者针感不强,降热效果不明显,联合运用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静脉点滴柴胡注射液、75%酒精擦浴、头下置冰袋、卧床休息、补充能量、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鼓励多吃水果或饮汤水等方法后,体温均降至37.5℃~38.7℃左右。
体会:十宣点刺出血,具有开窍泻热的作用;大椎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走而不守,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开关通窍,疏通经气,3穴相配均用泻法,强刺激,有明显退热作用;水沟可开窍醒脑;印堂、神门为宁心安神要穴。
诸穴合用共达退热安神之功效。
高热是指口温超过39℃以上的发热,是常见的急症。
绝大多数高热患者是由各种致病的微生物引起,应针对病因治疗,但是在努力寻找病因的同时,大多数采用针刺治疗的患者,针感强烈,退热效果明显,因此针刺退热也是行之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之一。
江苏211200 溧水县中医院 耿 霞
(收稿日期:2003-03-26,齐淑兰发稿)灸百会、点刺大椎穴治疗发热
治法:百会穴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每天1次。
大椎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下,然后用大号火罐拔罐15分钟,出血量可达10~20ml,出血越多越好。
起罐后,清理干净。
严重者可用敷料覆盖,以防感染,每日1次。
原、继发病患者皆用此法治疗。
结果:治疗43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7天;体温最低37.5℃,最高39℃;原发病例30例,继发病例13例。
痊愈:体温降至正常者25例,占58.1%;显效:体温明显下降(大于1℃),但仍高于正常体温者10例,占23.3%;有效:体温有所下降(小于1℃),但仍高于正常体温者8例,占18.6%。
总有效率100.0%。
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
体会:发热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病因有外感、内热之分,虚、实不同,治疗多采用西药静脉点滴、中药汤剂内服。
笔者采用百会穴温和灸、大椎穴刺血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百会穴有平肝熄风、安神醒脑、开窍之功,灸百会能引实热外出、虚热下行。
大椎穴有升阳益气、补虚、退热之功,点刺大椎放血、拔罐具有开窍、泻热、活血等作用。
2穴相配则疗效迅速,体温稳定不反弹,且方法简单。
山东252000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 袁志太
(收稿日期:2003-05-06,齐淑兰发稿)曲池穴滞针手法治疗发热
治法:穴取曲池。
患者取卧位(避免晕针),曲肘,双手放于胸前,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用1.5寸毫针直刺,得气后拇指向后用力捻转,至滞针时,仍需在保持针感的前提下不断捻转,持续1~5分钟,如患者头身汗出,即可停止捻转,留针30分钟,如无汗出,可刺对侧穴位,重复上述手法。
发热轻者每日针1次,病情重者可每日针刺2~3次;对定时发热者,在发热前半小时针刺;对有明显发热诱因者,应配合其他疗法祛除病因,治疗过程中,均停用一切退热药物。
结果:2001年以来,共治疗63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月;病种包括小儿肺炎、腮腺炎、扁桃体炎、成人感冒、中暑及妇人产后发热、经期发热等十余种。
经上法治疗最少1次,最多5次,痊愈(发热消失,观察1周未反复)50例,显效(针后体温下降0.5℃以上,但治疗5次后仍发热)10例,无效(针刺治疗后体温无变化)3例。
体会:发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现代医学对某些小儿发热、妇人产后发热和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治疗效果不理想,针刺疗法可以取得速效。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曲池穴滞针手
·
466
·Chinese Acupuncture&Moxibustion,Aug.2003,Vol.23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