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史下名词解释(一)中国古代史下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性王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点,但其真实性尚存争议。
•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被尊为水利工程的伟大开拓者。
他成功治理洪水并创造了众多的土地改革措施。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主要活动区域为黄河流域。
•青铜器:商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和战争等方面。
如商代青铜鼎、簋等。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采用封建制度,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天子:周朝君主的尊称,据说是天命所在的代表,拥有极高的统治地位。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周朝灭亡至秦朝统一之间,出现了诸侯国纷争和思想上的多样性。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了儒家学派,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规模庞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前期为西汉,后期为东汉。
•丝绸之路:汉朝时期开辟的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由三国魏、晋、蜀、吴以及南北朝分治。
•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流派,注重玄奥和超越世俗的思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8.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
•大运河:隋朝修建的运河,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流域,对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一、名词3、胡蓝之狱;明初的胡惟席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
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撞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
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
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
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
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
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诸色户计: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称诸色户计。
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
其中军、站、匠、盐等户是国家强制签充的,儒、僧、道等户是通过国家考试或其他方式认可的。
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
浙东学派: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白云庄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继承了宋代的永嘉学派,发达于明清时期。
历史文选期末名词解释1、“三长论”是由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刘知几。
才、学、识。
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史学:指史家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史才:指史家的才干,也就是选材记事的能力和技巧。
史识:指史家的历史见解和胆识(忠于历史,秉笔直书)。
2、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程序及其影响?⑴原因①写一部简明的编年体通史;②作为皇帝治国安邦之策。
⑵程序①丛目以实录为底,将事件列成纲目。
作附注,广泛收集资料,并将所有资料按年月附于事件之下。
②长编事同文异:择明白详备者录之。
互有详略:左右采获,修正文辞。
违戾不同:选择证据分明,情理近实录入,余者注于其下,叙述所有取此舍彼之意。
原则:宁失于繁,勿失于简。
整理和考证丛目列出所有资料,修正文辞,决定取舍并说明取舍理由。
③定稿对长编史料全面审核,考证和裁剪;保证体例书法整齐划一;全书文字、句法润色锤炼。
⑶影响《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枚胜举,数不胜数,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3、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史学观点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劣?⑴编年体:①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即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
②优点:整个历史发展脉络清晰。
③缺点:以年为经,则“事以年隔,年以事析“即历史事件不完整,人物的作用不突出。
⑵纪传体:①特点:“纪传以统君臣,表志以谱年爵”即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史实。
②优点:人物事迹完整,作用突出。
③缺点:以人为纲,则“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即历史事件时间不连贯,脉络不清晰。
⑶纪事本末体:①特点:以事件为中心,以专题记一事之本末。
②优点:每一件事详细始末,各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作用突出。
③缺点:记载史实孤立,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间联系不紧密,人物事迹不完全。
记载历史不全面,偏重于政治史,而经济史和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付之阙如。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 春秋战国: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多事的时期。
2.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3. 五经:指经过汉代编纂成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4. 秦始皇:即秦朝的始皇帝,名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公元前221年称帝,他实行了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
5.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一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器制品,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代表之一。
6. 汉武帝:即汉朝的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56年出生,公元前141年即位,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奉行“信士官、重文治、亲贤达”的治国方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7. 经义学派:汉朝时期的儒家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为东汉经学大家郑玄和他的门徒。
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从汉朝灭亡到隋朝统一前的一个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等多个朝代,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多元化时期。
9. 佛教: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道教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10. 国学:指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以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中的经典和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方法论。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一、经部文献(一)《周易》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
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
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篇),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
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
今天看来,传的成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
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标志人物。
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
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
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
《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
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中期的秦穆公。
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
《尚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朝。
《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gào)、誓、命。
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篇。
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
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
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
共58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篇。
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篇为伪作;另有33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名词解释(历史文选)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其历史价值: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为学术界开拓新的课题提供了重大的作用。
2、《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其史料价值: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
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3、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4、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
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起初在河南安阳的废墟中出土,所以过去又叫契问、卜辞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的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留下来的记录,内容很广,包括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等等在我文字研究上有成就的,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
1.《史通》与刘知几《史通》: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但《史通》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
《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
2.《通典》与杜佑《通典》:它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唐代杜佑撰。
编撰背景:①正史制的编撰有利有弊;②唐朝时就有典书;③唐大一统的格局由繁荣走向衰落。
内容特点:《食货》为首,《田制》为先;原始述终;备载议论;重视礼制。
评价:新的史书体例;重视经济;礼多冗杂。
杜佑:字君卿,唐代的重要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史学家。
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扩充研究范围,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的重要言论,参考《大唐开元礼》,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分门别类,撰成《通典》。
3.《通志》与郑樵《通志》:宋代郑樵撰,所叙时间,大抵本记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从《汉书》以后,企图打通王朝的界限,像《史记》那样,编写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的,寥寥可数,《通志》便是现存的一部。
评价:①《通史》“二十略”给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课题;②虽卷帙浩繁,但除“二十略”外,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
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史学巨著。
郑樵:字渔仲,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等各方面均有研究。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txt43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44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
中国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适用于成荫老师)(1)《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笔记小说,原名《世说》后改为《世说新语》,3卷。
本书记载汉末至东晋间封建士大夫的轶闻逸事,分《德行》《政事》《文学》等36篇,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其中以魏晋名士清谈为多。
该书所记的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史料,史料价值高。
材料丰富生动,还可与正史互补。
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
在《世说新语》之前,虽已有东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但其规范、涉及的范围,皆不及《世说新语》。
自《世说新语》传世,杂记诸人诸事对后世笔记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书有南朝刘孝标的注,现今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可作参考。
(2)《荀子》子部典籍代表作之一,战国时期儒家大师著名思想家荀况(公元前约前313-前238年)大多数是出自荀子本人所有,小部分出自其门人。
《汉志*儒家》著录33篇,现存32篇。
《荀子》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内容涉及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逻辑、哲学精神与方法等多方面。
集先秦诸子之大成。
在人性论的辩论中,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在政治上主张法后王,用礼、法、术来维持秩序,对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讲礼的内容实质就是法。
现通行的本子是《诸子集成》中清王先谦先生的《荀子集解》(3)孟子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邹(山东邹城市)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的恢复“周礼”,而是实行“托古改制”。
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人性论方面,提出“人性本善”。
在农业方面,主张宽减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保证农业时间。
《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的直接资料。
(4)《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在《水经》的基础上扩充成书。
书中详细著录了全国1250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经过,不仅著录了水道,而且把水道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都做了生动而详细的记录。
《水经注》集中国6世纪以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是历史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同时它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其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
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一、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
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
(6)楚辞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的一种新诗体,由宋玉、景差、唐勒等人完善,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按其本意,是指楚人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有不少新的突破,如在形式上,篇幅扩大,句式加长而又字数参差不齐;在语言的运用上,语气助词“兮”的普遍运用;在创作方法上,富有极大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7)《礼记》西汉扎学家戴圣选编的一部扎学资料书,又称《小戴札记》凡49篇,为关于“礼”的论评,是礼学资料汇编性质的书。
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秦汉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中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
有的解释礼经(即《仪礼》),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
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杂事的。
宋代朱熹抽出《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由于《礼记》全面而系统的儒家的礼治主义,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影响远远超过《周礼》和《仪礼》(8)《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也反映了他的历史进步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在人性论方面提出“性本恶”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书中重点宣的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秦及以后封建专制主义有很大影响。
另外,书中还反映了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9)《临川先生文集》北宋王安石(1021-1086)的著作,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如《感事》(舒州任上)诗从经济方面描写和揭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又如歌颂商鞅、贾谊的诗歌,表达了对变法的渴望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些文章针对当时的时政或社会问题,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观点鲜明,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长于说理。
长篇(以《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为代表)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代表)则迂折而不味薄。
总之,《临川先生文集》对于我们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尤其是熙宁变法的相关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墓志中记载的女子资料对了解宋代妇女的生活情状不无裨益。
文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为诏令奏议、序跋书启和碑志传状。
(10)龚自珍龚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出身于书香门第,母段驯,著名小学(古汉语指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
他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也是清末出现的新思想的代表人之一,诗人龚自珍在江苏云阳书院暴死,史称丁香花疑案,死因颇多猜测。
(11)《容斋随笔》《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
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
为宋代学者洪迈穷40余年之功编纂而成,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广涉历代治乱兴衷、纵横韬略、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
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向来为治国者所珍爱,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2)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
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
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他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章学诚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书”、“四体”、“方志辨体””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
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前者以史意为宗旨,不仅继承了浙东史学注重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史学领域创立了自己的尚意史学理论体系,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后世称他为浙东史学的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