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6
期末历史重点考点归纳总结一、古代历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2. 秦统一六国、秦汉3.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4. 隋唐五代十国5. 宋代政治制度、文化成就6. 元代社会政治文化7. 明代政治制度、海外探险8. 清朝政治制度、封建统治衰败二、近代史1.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2. 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3.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4.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 民主革命、北伐战争6.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7. 中共建立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8. 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三、现代史1.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2. 文化大革命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与发展4. 政治改革与现代化建设5.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与国际影响力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世界古代史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2. 亚洲古代文明发展3. 印度古代文明、婆罗门思想传播4.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5. 斯巴达、雅典的政治制度与文化6. 原始共产主义的产生与衰亡7. 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与文明交流五、世界近现代史1.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2.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3. 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4.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与挑战5. 美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特点6.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形势7. 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8.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合作六、历史思维与方法1. 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 史料的鉴别与运用3.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4. 历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5. 历史的周期性与连续性6. 历史观念对社会的影响综上所述,历史期末考试的重点考点大致涵盖了古代历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以及历史思维与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在复习历史知识时,可以根据这些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总结。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
南宋朱熹撰。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人。
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后世并称“程朱理学”。
思想理论主要有:理气论、认识论、心性论、功夫论等。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属闵学派。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
其中的《孟子集注》反映了朱熹关于人性的学说。
当时称《四子》,经过朱熹前后四十年的修改,后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典籍。
《通典》一、典志体史书(一)典志体史书的起源(二)“三通”、“九通”、“十通”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九通:三通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十通:九通加《续清文献通考》二、郑樵与《通志》(一)郑樵生平郑樵,南宋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
字渔仲,福建兴化军莆田人。
自学成才。
(二)《通志》内容及成就1、内容《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古代第一部记录比较完备的典志体史书,刘政《政典》已失佚。
全书共二百卷,五百多万字。
分四部分:本纪十八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年谱四卷,记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记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列传一百二十六卷,记周至隋各代的重要人物。
全书精华在略,略共有二十,依次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圆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与《通典》《文献通考》性质相似,清人并称三通。
2、成就(1)思想成就:重视“会通”,反对“灾祥”,反对任情褒贬。
充分体现了郑樵“会通”的史学思想,批判传统的精神和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2)历史文献学成就:重视金石、图谱、草木名物及文字音韵(3)存在问题:体例上仍没有突破正统的纪传体史书的格式,除二十略外,其余部分价值不大。
历史期末考点总结一、古代史部分1. 人类起源和古代文明的形成人类起源:出土人类化石、遗址和文化遗物证明,早在500多万年前,非洲赞比西河流域的猿人活动。
文明的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文明有四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
2.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始于公元前2万年。
最早的古老部落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古蜜人和长江流域的古越人。
奴隶社会:中国的奴隶社会在公元前2千年开始,这一时期的中国主导民族是华夏族。
人们开始养殖、种植、制陶、编织等。
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通常被认为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
近代史:中国的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期间的1840年。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3. 世界古代史古代希腊:古希腊是一个由城邦组成的国家,它是希腊文明的中心,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
古罗马:古罗马是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文明国家,最初成立于公元前753年,并于公元前27年成为罗马帝国。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印度教、佛教等。
佛教的传播:佛教是一种在印度产生的宗教,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成为一个在亚洲广泛传播的宗教。
二、近代史部分1. 近代西方世界的历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涉及到艺术、文化和科学的运动,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意大利,随后在欧洲的其他地区扩散。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一场16世纪的基督教改革运动,最早由马丁·路德引发并在欧洲迅速传播。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一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开始于英国,后传播到欧洲大陆和其他地区。
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注重个体的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
它于18世纪末从工业革命中兴起。
2. 近代中国史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爆发的一场战争,以中国政府对英国走私鸦片行为的禁令为导火索。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1905年到1911年的一场更为彻底的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一、古文献添加现代标点(或划/)二、简答题三、古文今译题(重点词语)四、论述题(与正统史观有关)简答题题型:1 •“史Z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的知识。
2.“今总插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古典目录学的知识,复习要点序篇目录(一)史部典籍概要(4个时期)1.先秦史籍(1)历史典籍:春秋、卅、语、故志、训典(2)先秦吋期是史籍产生的阶段,史学处于童年。
(3)中国古代史书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大体,最早产生的就是编年体。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
表现:(1)结构恢弘的纪传体产生;(2)汉魏六朝还有多种史体产生以及史注的繁荣;(3)史籍数量增多;(4)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宏阔;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语言锤炼; 史观进步)3.隋唐宋元史籍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
表现:(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2)史籍空前繁荣(史学的昌盛);(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4.明清史籍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标志:(1)很少有人写当代史;(2)史籍质量下降,很少有史学上的创新。
(二)文章选讲1.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汇聚了清乾隆以前的文献典籍精品。
这是一部官修丛书。
历史期末必考归纳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现象的学科,期末复习时,归纳知识点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和理解历史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历史期末必考的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金字塔、法老制度。
-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巴比伦等文明,楔形文字。
- 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种姓制度。
- 古中国文明:黄河流域的夏、商、周,甲骨文、青铜器。
2. 古典时期的文明:- 古希腊: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哲学、科学。
- 古罗马:法律体系、帝国扩张、建筑艺术。
- 汉朝:统一的政治制度、丝绸之路的开辟。
3. 中世纪的欧洲:- 封建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城堡与教会的作用。
- 宗教改革:天主教与新教的分裂,宗教战争。
4.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艺术与文学的繁荣。
-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科学发现。
5. 近代国家的兴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共和制的建立。
- 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联邦制的建立。
6.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业的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化学、汽车工业的兴起。
7. 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非洲、亚洲、美洲的殖民地。
- 民族解放运动:印度、中国、非洲的独立斗争。
8.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过程、后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盟军的胜利。
- 冷战:美苏对立、意识形态的冲突。
9. 现代国际关系与全球化:- 联合国的成立:国际合作与和平维护。
-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发展。
- 信息革命: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
10.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污染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天气。
-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能源。
结尾: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高三期末历史必考知识点word 高三期末历史必考知识点高三期末历史考试即将到来,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复习,无论是学霸还是普通学生,都不可忽视。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事件和人物都有所了解。
在高三阶段,为了提高历史成绩,我们有必要了解并掌握高三期末历史必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2.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散文《离骚》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秦朝的统一战争和法家思想在统一战争中的作用4. 著名的长城的修筑及其作用5. 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6.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政治活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 隋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8. 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9. 元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特点和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10. 明朝的政治制度、海外航行和文化成就11.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二、世界史1. 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特点和文化成就2. 古印度的四等级制度和佛教的产生、流传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3. 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拜占庭帝国的建立及其对欧洲的影响4.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5.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进程和影响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7.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设8. 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纳粹党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战争、大国博弈和国际组织的建立10. 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11.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趋势三、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中国的失败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2. 戊戌变法的兴起、失败以及中国的内外因素3. 辛亥革命的发动、成功和建立的中华民国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5.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和领导的革命斗争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国共各自发展的原因7. 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行和胜利8. 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共两党的合作9.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0.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和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政治关系本文列举了一些高三期末历史必考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终考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1. 史前时期从约8000年前开始,人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和陶器,开展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2. 夏商西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中国王朝-夏朝。
商朝和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并建立了奴隶制社会。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了割据争霸,而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繁荣期。
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国家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是秦朝的继承者,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封建制度,推行了农桑政策和均田制,并且出现了科举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1. 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属于封建社会,由君主、贵族、士大夫和农民组成。
贵族和士大夫拥有土地和牧场,并依据封建礼教来进行社会活动。
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化明显,贫富差距较大。
2. 皇帝制度中国的皇帝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掌握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在封建时期,皇帝制度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3. 官僚制度中国的官僚制度是皇帝统治下的政治制度。
官员由皇帝任命,按照官职等级分成九品,实行官阶等级制度。
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文官负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而武官则负责军事和治安。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对人的修养和处世态度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3. 科学技术古代中国在农业、冶金、纺织、医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初中期末历史考点总结Ⅰ.古代史1.中国古代史概述a.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b.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c.秦朝及其统一中国的影响d.汉朝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中国古代社会a.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和区别b.封建王朝的建立与衰亡c.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和阶层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a.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技术的发展b.著名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唐诗宋词等)c.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4.中国古代政治与外交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制度与方法b.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发展c.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变革Ⅱ.世界史1.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b.罗马帝国的兴衰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c.希腊罗马文明的艺术、哲学、科技成就2.欧洲封建社会与宗教改革a.欧洲封建制度的起源与特点b.封建社会与宗教改革的关系c.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和事件3.工业革命与殖民时代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对世界的影响c.殖民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变革4.世界两次世界大战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及其影响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经过c.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Ⅲ.现代史1.中国近代史a.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b.鸦片战争及其意义c.中国近代社会与经济的变革d.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冷战时期a.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b.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及其对世界的影响c.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b.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和历史事件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论和实践4.中国当代经济与文化发展a.改革开放的起因和意义b.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特点c.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上内容仅为初中历史考点的一个综合性总结,学生在备考期间应结合教材和教师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同时,也需要学会养成良好的历史阅读和思辨能力,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观点。
历史期末重点总结本文将对历史学科期末考试的重点进行总结。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现状和未来。
以下是历史期末重点的概述:一、原始社会和古代文明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起源阶段,人类生活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生产力相对较低。
古代文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如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二、古代帝国的兴衰古代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帝国中央集权的形成以及各种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例如:古埃及、中国、波斯、希腊、罗马帝国等。
三、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和教会的影响中世纪欧洲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也非常大。
四、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整个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
国家的形成依赖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五、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引发了社会的快速变革。
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机械化和劳动力组织的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运动。
六、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列强通过殖民地的控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也导致了世界两次大战的发生。
七、世界两次大战和冷战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冷战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八、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崛起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跨国公司的崛起改变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经济格局,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九、当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问题、经济不平等、移民问题等。
这些问题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需要我们及时做出回应。
以上是历史学科期末考试的重点内容。
期末考点总结历史一、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有许多诸侯国竞相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朝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西汉和东汉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和事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分裂成为南北两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现代史1.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代中国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清朝有关,鸦片战争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2.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北伐战争、南京政府和抗日战争等重要阶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一大二大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三、世界历史1. 近代欧洲历史:近代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列宁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二战及其后果: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冷战和东西方对抗是二战的重要后果之一。
3. 美国的崛起和超级大国地位:美国从独立战争到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亚洲近代史:亚洲从殖民地到独立和发展,亚洲各国在反帝斗争和建设国家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斗争。
四、历史思维方法1.历史的观点和立场:历史研究中的观点和立场会影响到研究结果,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可以对历史事实有不同的解释。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二、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
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水-坎坎为水火-离离为火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三、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
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
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
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古今文区别%1今文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主张经世致用;古文以六经皆史,留心章句,名物之间,主张保存文献%1今文崇尚孔子,以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推崇周公,以孔子为史学家。
%1今文信谶纬之书,讲微言大义;古文斥谶纬虚诞,六经皆史。
%1今文以古文为刘歆伪造,古文斥今文为秦火之余,抱残守缺。
实质是儒家内部“禄利之路"的斗争,但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五、《易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
对《经》而言,故曰《传》。
亦称《十翼》。
《易传》共7种10篇,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1《彖传》,上、下两篇。
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1《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
《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
《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
%1《文言》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
%1《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
为《周易》经文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对以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1《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
%1《序卦》是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1《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六、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其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的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七、《史记》内容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这部书,内容上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讲,上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写到作者生活的时期,前后达三千年。
从范围上讲,《史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写了天文、地理、历法、礼制、财政、水利等各种制度。
既写了中原的历史,也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
做为一部史书,《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生活,同时还撰写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
其中有学者、有刺客、有侠士、有商人,还写了清官和酷吏。
真是无所不包,内容丰富。
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例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
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优点: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5、文学价值很高其缺点: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八、《汉书》汉朝班固所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又叫《前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到王莽时期的历史。
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 由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
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
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
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汉书》写了西汉王朝一朝的历史,后来各个朝代编写史书都以这种形式为模式。
《汉书》从内容上讲,充满了大量的封建正统思想,宣扬封建神学。
神化汉朝皇权。
书中记录了大量天人感应五行灾异的迷信故事,以此来宣扬东汉王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但《汉书》对西汉王朝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而又详细地记述。
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同时《汉书》和《史记》一样,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九、《后汉书》范晔(398 —-445)字蔚宗,南朝宋时人。
善于写文章,精通音乐,宋文帝时因才学被朝廷所用,官至太子詹事。
他撰写《后汉书》开始于432年,在445年因为被人告发与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有牵连,入狱,被杀,时年48岁。
范晔治学主要在于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阐发自己的见解。
《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
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
《后汉书》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阐发自己的观点,第二个特点是在材料上时采诸家o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
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
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
其文学成就也很高。
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十、《三国志注》与注书原则《三国志》过筒,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
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
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
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书原则:%1应载而陈寿未载的史事,并加以增补%1同是一事,说法分歧,则同时采录,以备查异%1对错误的记载和评价予以纠正%1对时事和陈寿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评论十一、《魏书》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
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
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
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 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
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124 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
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
《魏书》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
这是《魏书》很鲜明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还是这个时期我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简易版)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一、名词解释乾兑离震巽坎艮坤1 .甲骨卜辞的构成: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料。
在商代时主要用来占卜决定政事。
甲骨卜辞主要由记占卜时间和贞人的叙辞(前辞)、记占卜所问内容的命辞(贞辞)、记国王看了卜兆后的吉凶判断的占辞和记载验证结果的验辞构成。
2.八圭卜: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乾卦、坎卦、艮(gen)卦、震(zhen)卦、巽(xun)卦、离卦、坤卦、兑卦组成。
其卦象分别为:乾为天,坎为水,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坤为地,兑为泽。
其中乾、兑在五行中为金,离为火,巽、震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
数序为:一至八对应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附:卦符曰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3. 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