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作者心境篇一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赏析篇二仔细想一想,才发现现在的人都活在紧张的工作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之中,从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回想起古人当年是怎样怀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心情是如何的快乐!如何的逍遥自在啊!而在这现代生活中,也难寻觅到这份诗意!“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的感受,也许,我是这样想的吧!被贬官——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不好受,而诗人却怀着别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是凌云壮志——张怀民,他们两个结识了。
感慨世事万变,他们心里懂得,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心里知晓。
喧哗终会消隐,月光依旧会照射大地,落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在那个淡淡轻盈的月光下,诗人解了衣,却难以入睡,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伤感吧!月色,在这个充满倦意的小镇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进了诗人的心窝里,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是因为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
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于是,为了这不必要的烦恼,它决定——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似乎有灵性,它懂得世界万物,懂得世界万物的心。
同是伤心人,怀民如何睡得着?踏遍红尘路,寄情水云间。
月光漫漫,如水,如雾。
两人步于中庭,倾听小城沉睡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细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种色调?水,它本无色?诗人赋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种触人心弦?只因,它,本无色!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景致,但是,那并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许,它建立在作者被贬官的悲凉之感上。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篇一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解衣准备入睡,却瞧见窗外的月光所照之处,洁白如雪。
苏轼被这月光惊到了:“哎!今日这月光不错,难得一见啊!”于是苏轼便披上衣服轻轻走出房门。
苏轼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诉,这时苏轼想到他的好友张怀民。
一不做二不休,苏轼便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到了承天寺,苏轼发现张怀民也未眠,便道:“怀民兄,你未眠我亦未寝,今夜月色甚好,不如一起赏月吧。
”张怀民这会缺个伴,便答应了苏轼。
二人在院子里走着,苏轼眼中一亮,发现洁白的月光照在地上,像一层清澈的积水,似有若无。
苏轼又一看迷惑了,为何这月光映成的“水塘”中会有纵横交错的水藻呢?再仔细一看,苏轼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边上的竹柏倒映出的影子。
“怀民,今夜夜色虽好,但只有你我二人,可惜可惜!”苏轼摇摇头道。
怀民疑惑道:“此话怎讲?”“这世上的人大多为名利而活,甚至到了晚上,他们仍不肯休息,还想着如何去争名夺利。
这样一来,哪还有人像我们一样有闲情去赏月啊!”“是啊!什么地方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看淡名利的‘闲人’罢了。
”语毕,苏轼与怀民不禁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篇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轻抚着伴我已久的古琴。
古琴传出些许悲凉声,在我耳边回荡了许久才消失。
突然一阵困意袭来,我打算脱掉衣服睡觉。
这时一束皎洁的月光从门里照了进来,屋内瞬间亮如白昼。
我顿时心起赏月的念想,于是高兴地走到户外。
想到无人与我一同赏月,顿时有些失落。
猛然记起承天寺还有友人张怀民。
我到了承天寺,发现怀民亦未睡觉,心中有说不出的欣喜。
我邀请怀民一起散步赏月。
我们走在柏树与竹子相交的小道间,看到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庭院。
庭院内宛如一片积水,清明澄澈。
仔细看,那片积水里仿佛有藻和荇交横在其中。
突然,一片落叶飘落下来,打断了我的遐想。
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我和怀民继续边走边聊。
那些不愿回忆起的往事,在赏月的心境下瞬间释然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2喜悦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寝]睡觉。
6[相与]共同,一起。
7[中庭]院里。
8[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交横]交错。
10[盖]原来(是)。
11[但]只是。
12[闲人]清闲的人。
13[耳]罢了。
三、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1)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课文问题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诗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的心境,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两篇,喜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精选13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开心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漫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犹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透亮,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2023/04/01《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2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教学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的有关状况,进一步理解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吟咏品尝。
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同学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咬文嚼字,体会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非常身高的成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受,那么我们事先推想一下,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想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听读,留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2.同学自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同学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700字(4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篇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身边的怀民也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拂了拂胡须,我俩心照不宣地笑起来。
明朝,于这黄州驰马赏景,专于眼下杯酒盏茶的清欢,不也很闲适吗?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篇二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刚想躺下睡觉,突然看到皎洁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户上映射进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一词多义:与: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欲:解衣欲睡:将要;事实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指人世间。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今异义:相与步于“中庭”:古:院里今:无此用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只是今:转折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