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
《再见了,亲人》教案啸秋小学林曼曼【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3.以读作为突破口,通过想象,以读悟情,有感情朗读。
4.拓展,学习写法,表达感情。
5.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拓展学习写法,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导入)(教师动情讲述)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谱写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
1958年10月26日,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踏上回国的路程。
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学生再读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再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文本(初读)1 预习汇报寻找主要人物同学们,“亲人”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属)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2 快速读课文,读通课文(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词阿妈妮战役硝烟情谊噩耗大嫂捣米谣挎着篮子侦察员跺脚暂时金达莱花同归于尽深情厚谊雪中送炭3快速浏览整体感知同学们,我们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称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亲人?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用简短的话概括。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创造气氛,导入课题1、课前播放音乐。
2、背景简介。
3、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读题)二、初读课文,随机检查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生字都认识了吗?我请位同学把生字来读一读:暂、昏、谊、捣、谣、侦、混。
学生自读课文,做到:⑴ 把生字放到文中去读准,读好。
⑵ 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读通顺了。
⑶ 不懂的地方,待会儿提出来。
2、学生自由提问。
(例: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3、教师引导归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的?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4、学生自读课文,自行思考上述问题。
5、学生在读文基础上,充分交流。
三、点面结合,理解亲人1、出示图片(媒体出示送别场面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大致图意。
(依依惜别)2、出示句子(面上的理解):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过渡:为什么说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点上的理解)。
⑴ 亲爱的土地(联系两点来谈)⑵ 再见了,亲人!(请慢一点儿开。
不忍分别,情谊深厚)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教学点⑴:① 指读。
② 换说法。
③ 比较读:读出反问语气,体会情谊深厚。
④ 再读4、5节: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教学点⑵:① 指读。
② 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③ 师述:是啊,这样一个刚强的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难过得歌也唱不起来了,可见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 再读4、5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是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点⑶:① 指读。
② 代价指什么?联系前两节说说,这样高的代价也指什么?③ 换个说法,比较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