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轨条区段列车提速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2
道岔病害浅谈蚌埠工务段固镇线路车间赵勇忠二O一三四十二日提速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蚌埠工务段赵勇忠本人是蚌埠工务段线路工赵勇忠,现担任曹老集工区班长,1988年入路。
自2009年考取线路工技师以来,能认真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为铁路运输安全生产服务。
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对提速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的原因分析及整治办法,谈谈一点体会和想法。
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重载..高速列车的运行对工务设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铁路大发展的需要,确保行车安全。
我们工务部门要不断改进作业手段和作业方法。
道岔是铁路工务设备中最关键的部位,也是十分薄弱环节。
为了达到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需要,确保客货运列车行车安全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做到精养细修,科学养护。
列车在经过道岔改变运行方向时,同时会对道岔产生较大的作用力。
在长期列车动荷载冲击力作用下,道岔会出现小高低多,方向不正,尖轨.基本轨爬行.尖轨跳动.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其中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会对行车安全严重影响。
不密贴状态下的尖轨垂向与横向振动要比在尖轨与基本轨处与密贴状态下的振动剧烈得多。
同时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缝隙过大时,会造成列车进入道岔时形成挤岔,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工作方法,摸请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产生的规律,及时制定整治措施,处理设备病害,才能使之处于均衡良好状态。
一、原因分析1. 横向甩摆。
⑴具体表现:列车通过道岔时人体感觉列车横向大幅度向左或向右甩出(类似列车通过曲线时因严重欠超高,列车向曲上股外侧甩出),又摆回到列车运行中心线方向。
人体感觉晃动幅值大,频率小。
⑵成因分析:理论原因:岔区单元轨道几何尺寸长波不平顺和尖轨、基本轨结构存在突出病害。
现场实际:如岔区单元存在大轨向、大高低;基本轨、尖轨交替侧磨;直尖轨旁弯;曲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准,弯折矢距过大或过小;尖轨、基本轨顶铁顶死或离缝过大;尖轨、基本轨机加工后钢轨顶面不平顺;尖轨、基本轨跟端变截面扭转误差大;现场焊接接头不平顺导致焊缝前后钢轨轨顶坡不一致;直尖轨与曲基本轨不匹配,尖轨降低值过大致使车轮运行轨迹突变等。
提速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改方案摘要:在铁路线路设备中,道岔是铁路轨道一种重要构成部分。
道岔自身构造复杂,强度较低、零件多、受冲击大、轻易变形、磨耗,导致列车晃车病害,是线路旳微弱环节之一,是制约列车行车速度和行驶平稳旳重要原因。
我国铁路提速以来 ,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对应延长等诸多长处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伴随速度旳提高 ,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
通过对管内道岔出现旳经典病害种类进行总结 ,并对其形成旳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提出了提速道岔经典病害旳处理对策 ,意在指导现场提速道岔旳养护维修工作。
关键词:道岔;病害;整改;效果一、常见病害(1)道床翻浆冒泥。
(2)岔枕爬行、偏斜。
(3)钢枕空吊、锈蚀。
(4)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滑牙失效。
(5)尖轨爬行。
(6)尖轨侧弯。
(7)曲尖轨侧磨严重。
(8)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9)转辙部轨距扩大。
(10)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11)销钉申出及弹片上串。
(12)配件锈蚀严重。
(13)接头多种病害(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
(14)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15)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16)钢轨波磨。
二、道岔出现旳病害分类(一)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旳病害道岔在组装铺设时遗留旳重要病害包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 ,电化柱旳埋设使得联动道岔两中交点偏移 ,导致渡线方向不良尖轨、基本轨及护轮轨部位出现旳钢轨硬弯;混凝土岔枕间隔位置不对旳及一侧偏移;两节拼装铺设时接头未方正等.(二)道岔运行中产生旳经典病害道岔在运行中产生旳经典病害有:零配件锈蚀和磨损;尖轨跟部通连垫板折断;滑床台脱焊; 胶垫压溃破损;大地脚螺栓(30 ×165 mm) 尼龙套管失效;垫板孔磨损 ,锈蚀孔径扩大;轨面波浪型磨耗; 护轮轨磨损;尖轨和基本轨侧磨;侧向钢轨锈蚀;基本轨旳波浪型磨耗;尖轨中部轨距扩大;暗坑吊板等。
(三)养护方面存在旳问题假如在维修养护方面处理不妥 ,也会使提速道岔产生病害。
杭深线客专07(004 )1/18 可动心轨道岔结构病害整治尖轨部分㈠位移不足病害病害表现:尖轨23# -34#枕范围内,道岔来回操动后出现小轨距,尤其在27# 枕前后范围最为突出的情况,但是运用撬棍扳动或者脚踢均能明显改善。
原因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尖跟支距不良、滚轮尺寸不达标作用不良、尖轨底部与滑床板有卡阻、框架尺寸超标、尖轨硬弯或者尖轨后部出厂前预弯不足,另外就是尖轨三动电务扳动力过小、导致尖轨不密贴离缝。
整治方法:1 、检查整治尖跟支距。
直尖轨侧35#(181.2 )、36#191.9 )及37# -38#枕中间(208.6 )支距(用卡尺或者钢卷尺检查两根钢轨作用边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括号内的标准值。
如果不符合,尤其是181.2 处不能大,一般以略小0.5〜1.0mm 为宜;191.9处不能小,可以略大0.5〜1.0 , 同样37# -38# 枕中间支距也是宜大不宜小。
关键是要通过这两个扣件作用点,形成尖轨靠向基本轨的趋势,减缓尖轨靠向道心的趋势,以达到减少和改善位移不足的病害。
整治方法:通过调整弹条扣件铁轨距块使支距达标和优化,然后通过调整硫化垫板下的缓冲轨距块将破环的轨距还原、达标。
2、检查整治尖轨轨底卡阻情况。
特别重点检查尖轨后部(30# -34#枕)是否存在底部与滑床板是否有卡阻迹象,滑床板磨耗、明显发亮。
整治方法:在尖跟35# 枕轨下基本胶垫上部垫1 -1.5mm 的垫片,抬高尖轨以达到改善卡阻现象。
3、检查整治尖轨滚轮。
检查尖轨转辙部分滚轮状态,尤其是尖轨二动〜尖轨跟范围的滚轮,是否与标准一致。
整治方法:如果不符合标准,运用专用工具进行调整,并来回操动道岔进行调试确认效果。
般情况,通过以上1-3 项步骤均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4、检查整治三动密贴。
如果不密贴、轨距偏小,而且电务钩头有调整空间必须进行调整。
整治方法:如果电务钩头明显有调整加片的空间,就要和电务沟通调整。
特别注意:电务尖轨第三动位置转辙机的最大扳动力标准为2832N ,因此可以联系电务要求其带扳动力测试仪,检测其扳动力情况:如果距离最大扳动力标准还有足够空间就可以加片,而不是简单用脚踢、锤敲看沟头很紧就判断不能加片,应该以测试仪器数据来判断。
轨行区常见问题及措施案例范本
问题:轨行区内乘客私自下车,导致安全隐患。
措施:加强安全宣传,告知乘客轨行区内禁止下车,并在车厢内播放相关提示音。
同时,加强巡视,发现有乘客私自下车立即制止,并进行安全教育。
问题:轨行区内存在乘客拥挤现象,影响安全和运营效率。
措施:加强站点管制,控制进站人数,并引导乘客合理分布站台,避免拥挤。
同时,增加列车班次,缩短列车间隔,提高运营效率。
问题:轨行区内存在乘客安全意识不强,存在安全隐患。
措施: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乘客安全意识。
在车厢内播放相关安全提示音,加强安全宣传,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同时,加强巡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制止。
问题:轨行区内存在不文明行为,影响乘客体验和运营秩序。
措施:加强文明宣传,提高乘客文明素质。
在车厢内播放相关文明提示音,加强文明宣传,提醒乘客文明出行。
同时,加强巡视,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相应处理。
浅析铁路提速后道岔的故障处理及安全生产措施铁路提速之后的道岔故障时有发生,因此,要对道岔故障处理方法进行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从故障处理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标签:铁路提速;道岔故障处理;安全管理措施从当前铁路各种设备故障以及发不良反应的相关统计数据看,道岔故障在各种故障中占据的比例比较大,故障总延时也很多,因此,要采取措施对道岔故障进行控制,减少故障的发生,特别是要对提速道岔故障进行控制和处理。
1 通过调查表分析,外锁闭装置卡阻、各牵引点启动不同步及道岔几何尺寸变是主要原因1.1 锁钩与锁闭铁接触过紧及各牵引点动作差异大。
根据实际特点,调整启动顺序,对接触过紧处所进行打磨调整。
1.2 工务调整道岔框架尺寸。
与工务联合,共同分析处理道岔部位薄弱易变处所,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对道床不好的地段进地夯实。
1.3 温度对外锁闭装置变化影响较大。
冬季对电液转辙机外壳加装棉罩,减少温度对电气性能的影响。
给锁钩穿上“外衣”,减少热胀冷缩及外因干扰。
通过以上攻关措施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实际的过程中外锁闭液压道岔不锁闭的情况还经常发生,通过观察道岔动作状态,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并制定新的攻关措施。
2 关于道岔故障处理分析2.1 关于道岔故障的各种处理方法对于道岔故障来说,其故障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盘面压缩法以及逻辑推理法还有优选法和校核法等等。
对于提速道岔相关设备故障处理来说,在现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逻辑推理法以及优选法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故障处理方法。
第一,关于逻辑推理法。
利用这种方法对故障进行判断,主要就是要求利用各种故障现象,结合事物自身逻辑关系,对其进行推理,从而将事物本质找出来,对信号故障的具体范围以及原因进行判断,从而将故障点找出来。
对于道岔来说,其对电路进行的控制是有一定规律的,主要是指按照逻辑程度对动作进行传递的,加上控制台中安装了表示灯以及电流表还有故障报警装置,由于微机监测设备具有的监测功能在不断进行完善,因此,结合依据各种数据信息对道岔故障的具体范围进行压缩,使其达到最小值。
浅谈提速道岔的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作者:周克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01期摘要:1997年铁路实施提速以来,全路主要干线上大部分更换了各种提速道岔,这些提速道岔上道后,出现了很多不同程度上的安全隐患,针对提速道岔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关键词:提速道岔病害整治措施0 引言自1997年全路实施提速战略以来,提速线路养护维修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
而提速道岔作为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上运用以后,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病害,有的甚至发生辙叉心轨、翼轨裂纹、折断等严重病害。
因此,如何对提速道岔病害进行整治已成为工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结合现场实践和教学经验,分析提速道岔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现将其总结如下:1 提速道岔基本情况提速区段大部分采用了60kg/m—AT型提速道岔,综合维修以大型养路机械作业为主,线路工区结合设备状态做好保养修,临时补修由机械化检修工区完成。
道床全部采用Ⅰ级优质道砟。
但受道岔自身构造及大型养路机械数量所限,大型养路机械不能及时按《修规》标准进行捣固,打磨等作业。
造成提速道岔不断产生各种病害。
2 提速道岔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2.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产生原因①基本轨框架尺寸,尖轨动程不符合规定;②尖轨顶铁过长;③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恰当或弯折量不当,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④尖轨断面宽50mm处内侧刨切长度不够;⑤道岔爬行,四股钢轨错位,各设计对应点不对应。
2.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产生原因①基本轨外侧轨距块与基本轨轨底边缘有缝隙,经过列车长时间的碾压,造成框架尺寸扩大;②螺栓直径与垫板孔直径配合公差及螺栓、垫板锈蚀造成的螺栓直径变细,垫板圆孔扩大,加之制造误差导致轨距扩大;③尖轨、基本轨侧磨严重;④轨距块安装号码不正确。
2.3 尖轨、可动心轨爬行窜动产生原因①尖轨处于半自由伸缩状态,容易产生爬行;②制造、运输、存放装卸等环节易造成尖轨侧弯,上道后与基本轨不密贴,列车通过时易造成晃车;③长心轨仅依靠6根岔枕上的扣件阻力和3块间隔铁间螺栓摩阻力来阻止心轨窜动,因阻力不足易造成心轨爬行。
确保铁路提速安全的分析及对策文章以铁路提速安全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铁路提速的安全现状,具体分析铁路提速后安全问题频发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加强铁路提速安全的对策,以期对铁路生产安全持续稳定有所帮助。
标签:铁路;提速;安全;对策铁路是国家建设的基础交通设施,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经历了六次提速,列车速度高达160km/h,在铁路提速的过程当中,使用了很多的全新技术,设备等,这些技术在给火车提供更高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铁路交通的安全,针对铁路系统进行的安全分析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当前我国铁路的提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1 铁路提速后安全问题频发原因通过对铁路提速后安全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提速区段的安全问题对安全生产的威胁更加严重。
作者认为铁路提速安全问题频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基础设施不可靠设备本身的原因是导致铁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可靠性分析的角度来讲,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提高可靠性,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的发现事故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从而保证铁路系统安全。
一般来说,铁路系统设备的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设备不均衡、尺寸误差太大、产品不合格、产品强度不足、不配套等。
据统计,当前我国的铁路系统因为设备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的事件数目占总数目的24%左右。
1.2 安全防护不到位当前我国开通了高铁、动车、客专等,这些车辆的速度达到了250km/h及以上,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自从铁路提速以来,我国针对200km/h及以上列车采取全封闭式的线路管理,严格加强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但是在这样的防护之下,还是存在很多的事故,例如衡水工务局在2014年12月,在150km/h路段上发生了27起事故,造成严重的交通损失,这就说明当前的安全防护还是存在较多的漏洞,并没有很好的防止事故的发生。
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摘要】设置铁路提速道岔的目的在于对道岔限速因素进行消除,从而使列车能够更加平稳的过岔。
然而道岔一旦出现病害,就会对铁路线路和列车运行造成障碍。
本文对奎屯工务段铁路提速道岔的病害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铁路提速道岔病害整治对策铁路提速道岔病害整治对策。
【关键词】铁路;提速道岔;病害;铁路提速道岔是一种对普通道岔的改进,能够对列车快速运行的需求进行满足。
然而其也是铁路线路上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病害。
因此本文对奎屯工务段铁路提速岔道的常见病害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铁路提速道岔病害整治的有效对策。
1.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1.1工务提速道岔主要病害工务提速道岔的主要病害有:(1)道床翻浆冒泥。
道床翻浆冒泥的成因主要是行车荷载、路基面。
温度、水和土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道床翻浆冒泥的外部原因是行车荷载,而形成翻浆冒泥的基本条件是温度、土质和水。
(2)岔枕爬行、偏斜。
岔枕的爬行和偏斜主要出现在连接杆处和尖轨跟端附近,会对框架尺寸造成不良的影响。
(3)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失效。
(4)尖轨爬行。
尖轨爬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尖轨相对爬行,另一种是相对于该侧基本轨的尖轨爬行。
(5)尖轨侧弯。
产生尖轨侧弯的原因首先是尖轨本身产生的侧硬弯。
其次,弯折点的尺寸和位置不适也会引起尖轨侧弯。
此外不适的动程和顶铁尺寸都会造成尖轨侧弯。
(6)曲尖轨侧磨严重。
(7)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8)转辙部轨距扩大。
(9)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10)销钉伸出及弹片上串。
(11)配件锈蚀严重。
(12)接头多种病害。
接头处的常见病害有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等。
(13)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14)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15)钢轨波磨。
钢轨波磨有三种主要类型,长波距波形、短波距波形、极短波距波形。
钢轨波磨的范围在300至600毫米之间,往往发生于钢轨的接头处,并向钢轨大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