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切套管详解(医学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7.49 MB
- 文档页数:8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9期407·临床荟萃·气管切开套管意外脱管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李亚琳,赵春琳,杨蕊南(通讯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一病区,云南 昆明 650000)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套管意外脱管原因,总结有效的防范措施。
方法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出现气管切开套管意外脱管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防范措施。
结果 75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术后出现气切套管托管情况。
结论针对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监护力度,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气切套管脱管现象的发生,若出现意外脱管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分析脱管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措施。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意外脱管;原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322.3+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9.3710 引言临床抢救呼吸道梗阻普遍采用气管切开术,其能够纠正患者缺氧状况[1]。
然而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是十分常见的,套管意外脱管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那么就有可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
为了分析气管切开套管意外脱管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本次选取75例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报道如下。
1 资料本次所有研究对象(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共有75例。
男性患者有36例,女性患者有29例,患者年龄在18~75岁范围内,平均(45.3±24.7)岁。
32例患者为颅脑损伤,13例患者为肺部感染,21例患者为脑出血,9例患者为脑肿瘤。
10例患者术后出现脱管事件,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且立刻给予有效的解决措施,未发生严重的后果。
2 意外脱管原因分析2.1 套管固定不当。
金属气切套管内芯用途
金属气切套管内芯是一种用于气道切开手术的医疗器械,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气道的支撑和保护。
金属气切套管内芯通常由不锈钢或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它的外形呈管状,一端带有连接器,可以与呼吸机等设备连接,另一端插入气切套管内,为气道提供支撑。
在气道切开手术中,医生会在颈部切开一个小口,然后将气切套管插入气道内,以保持气道通畅。
金属气切套管内芯则可以插入气切套管内,提供额外的支撑和保护,防止气切套管移位或脱出。
此外,金属气切套管内芯还可以用于清洁和维护气切套管。
内芯可以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和消毒,以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金属气切套管内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械,它可以为气道切开手术提供支撑和保护,同时也可以用于清洁和维护气切套管,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和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金属气切套管内芯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地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临床金属气管切开套管使用问题解读及健康宣教气管切开套管分为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与金属气管切开套管,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在临床中使用方便。
但在病情稳定后,需要长期带管的病人往往会选择金属气管套管,容易维护,可长期留置。
问题解读1、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需要吸氧怎么做?最简单的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吸氧方式:第一种是鼻导管前段剪断留单侧孔接气管切开处吸氧,但弊端在于难于固定,直接插进气管切开处可能带入细菌,进而引起呼吸道感染;而且过深会引起患者呛咳;但如果在气管导管外面又可能达不到吸氧效果,影响患者氧合情况;同时需要有人随时关注病人“鼻导管”是否处于金属套管正确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转运及抢救。
第二种可以用常用吸氧面罩扣在金属气管套管切开处,这种方法氧流量稳定、易于固定,在临床中也常用。
2、单纯吸氧不能满足患者需氧量,金属气管切开套管如何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前端(一次性气管插管与呼吸机连接的白色接头),与金属套管气管切开处连接,顺利与呼吸机相连。
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前端接头:不仅能快捷连接金属套管和呼吸球囊、呼吸机以开通辅助呼吸通路,方便、高效,提高抢救效率。
3、患者金属套管气管切开内壁痰栓堵塞,如何处理?尽快清理呼吸道,如果效果不理想,患者氧和持续下降,处于缺氧状态,应立即拔除气管切开,重新置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
4、患者在病房突发气管切开脱管应该怎么做?1)立即用血管钳撑开气管切口处,同时通知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处理。
2)当患者气管切开时间超过一周窦道形成时,更换套管重新置入,连接呼吸机,氧浓度调节至100%,然后根据病情再调整。
3)如切开时间在一周以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通知麻醉医师进行重新置管。
4)其他医护人员应迅速准备好抢救药品和物品,如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时立即给予心脏按压。
5)查动脉血气,根据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气管切开套管脱出是指将一根硬质管子插入气管进行人工通气时,套管脱落或从气管口侧意外脱出的现象。
这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疗事件,可能导致患者窒息、氧减、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一、原因分析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的原因主要包括:1、套管与气管内壁的不良配合。
气管内壁与套管间的间隙过大,造成套管不稳定、容易脱落,病人轻微地移动头部也会引发套管的跑位。
2、移动活动不方便造成的脱落。
如果患者的手术部位有过多的活动,套管容易脱落。
3、牵拉因素。
拔管活动和翻身等活动会牵拉套管,导致套管脱落。
4、感染、炎症、出血、呕吐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使套管脱落、变得松动或压迫,很容易导致套管脱落。
5、不遵循标准操作。
如果医护人员没有按照标准操作进行气管切开,比如未记住好套管的型号和长度、不确定套管插入的具体位置等,也会导致不良情况的发生。
二、处理方法出现气管切开套管脱落时,医护人员需要快速处理,以避免造成患者的生命威胁。
处理方法如下:1、手动气管插管。
当套管脱落时,医护人员应马上采用手动气管插管的方式使气管与呼吸机相连,维持患者呼吸功能。
2、拒施急性气管切开术。
如果严重的窒息症状没有得到控制,应考虑拒施急性气管切开术。
如果是慢性气管切开患者,可以重新进行套管置换,注意套管型号和长度的匹配。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处理病患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持正常的呼吸道通气量。
4、及时治疗并发症。
对于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心跳骤停等,需要立刻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危险的发生。
5、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严重的气管切开操作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系统,同时配备熟练的监护人员,以便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预防措施为了避免气管切开套管的脱落,医护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1、按照相关标准和流程进行操作。
所有医护工作人员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气管切开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气切套管的尽早拔管、拔管时机评估、直接拔与先堵后拔选择、堵管方式、装置堵管及拔管前后注意事项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常用措施,而后的术后拔管对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直接且重要影响。
如拔管过早可增加再次插管风险,拔管延迟可增加并发症风险。
因此需进行综合评估,在拔管条件满足后,适时予以拔管。
尽早拔管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误吸、气道狭窄、气管软化、气管无名动脉瘘、气管食管瘘、套管堵塞、吞咽功能障碍等。
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气管切开状态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加大护理难度,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而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可降低患者对家庭或照护环境的要求,加速康复进程。
尽早拔除气管套管对减少患者并发症、早期康复介入、缩短病程意义重大。
拔管评估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与拔管成功与否存在一定关联,意识状态好是拔管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
对患者进行拔管时通常会评估其意识状态,目前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来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绝大多数支持GCS≥8分的患者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更高。
咳嗽能力。
目前大多采用咳嗽峰流速和最大呼气压等可量化指标来评估咳嗽能力。
其中咳嗽峰流速是国际公认评估咳嗽能力的方法。
大多学者认为拔管前咳嗽峰流速应达到160 L/min 以上,最大呼气压应达到40cmH2O拔管成功率较高。
咳嗽峰流速低于 160 L/min 的很多患者也能成功拔管, 可见咳嗽峰流速作为拔管前评估咳嗽能力的指标,指标值差异较大。
患者难以将痰液经套管口咳出或白色卡片试验阴性,暂不宜拔管。
痰液评估。
排痰困难和分泌物增多是拔管失败的常见原因, 对痰液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痰液的量、性状、吸痰次数等。
多项观察性研究提出气管切开患者每 8 小时 2 次或少于 2 次吸痰为拔管的临床标准之一。
气道通畅性。
气道通畅性评估指评估声带到上呼吸道的通畅性。
应作为拔管前评估项目之一,患者若通过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狭窄程度≥50%, 暂不宜拔管。
CHINA MEDICAL HEALTH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机械通气病人317例。
其中气管切开病人63例,气管插管254例。
另收治气管切开患者13例,均使用金属气管套管,未使用机械通气。
在这76例气管切开患者中有7例出现气管脱出,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61~93岁,平均78岁。
机械通气病人6例,气管切开使用金属套管者1例。
1.2 方法发现可疑气管套管脱出后,立即通知医生拔出气管切开套管,使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对气管切开已有窦道形成者可将气切套管顺气管弧度进行插入;对于套管完全拔出或气囊破裂者密闭气管切口处,于口鼻腔处进行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并且选择大一号的气管切开套管配合医生重新置入,固定后,行机械通气,提高呼吸机给氧浓度高于使经皮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复查血气分析,根据结果将呼吸机参数逐渐调至原始数值。
其中1例患者翻身后再次出现上述情况,更换加长型气切套管重新置入。
2 结果7例病人中,6例气管套管脱出更换大一号气切套管重新置入患者未再脱管,1例患者次日翻身后再次出现上述情况,更换加长型气切套管重新置入后,未再脱管。
7例气管套管脱出病人中,1例机械通气患者因病情危重实施救治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6例病人成功救治病情平稳脱机转至普通病房。
3 讨论3.1 气管套管脱出的原因(1)气管套管型号不符。
根据病人的体重、体态、头颈部的特征,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套管,对于体型较胖,头颈较短应选择大一号的气管套管。
(2)气管套管固定不当。
气囊内充气不足或无充气时上下滑动,患者翻身,咳嗽烦躁不安或呼吸机管道牵拉时气切套管容易脱出气管外,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指为度,随着时病情的好转,皮下气肿消退,系带可能变松,套管固定松动后没用及时发现,重新固定也是导致套管脱出的重要原因。
(3)换套管外敷料及取放内套管。
气管切开伤口严重感染缝线脱出,也可导致外套管脱出气管切开处换药及取放内套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用一手的拇食指固定外套管两翼,以防止其脱出。
76中国乡村医药气切套管隐匿性移位1例原因分析与护理建议周 艳 许利红 方琴琴 桂意华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9KY190)作者单位:315000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通信作者:桂意华,气管切开术是预防和解除患者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的重要急救措施之一,但术后往往存在多种并发症,如套管移位、伤口出血、气胸等。
其中套管移位可能导致患者再度陷入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
现对我科1例咽部肿瘤手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肥胖患者,发生气管套管移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处理经过及护理体会、原因分析总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67岁,体重84.5kg,身高1.7m。
患者因咽痛、咽部异物感进行性加重1个月,电子鼻咽镜示悬雍垂新生物。
拟“咽部肿物”于2019年12月29日收住入院。
2020年1月2日全麻下行“咽部肿瘤切除+气管切开术”,术后予7.5号气囊塑料气切套管留置,气切套管内持续吸氧、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湿化,心电监护持续显示生命体征平稳,血氧饱和度99%~100%。
患者能自主咳嗽、咳痰,大部分痰液能自主咳出。
护士每班协助吸痰数次,痰量中,呈淡血性稀痰。
1月3日护士于20:00吸痰1次,过程顺利,23:26再次吸痰时发现吸痰管无法置入,此时患者喉部可发声,诉无胸闷等不适,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3%,口唇无明显发绀。
当班护士首先怀疑气切套管内痰痂堵塞,立即汇报值班医生,并立即加强气道湿化及叩背,再次置入吸痰管仍失败。
23:40值班医生为患者更换10号常规金属气切套管,过程顺利,置管后立即吸痰,但吸痰管仍无法置入。
查体:用棉絮检查患者气切套管口无气体呼出,双鼻腔通气顺畅,患者口唇呈轻度发绀,心率98次/min,呼吸28次/min,氧饱和度87%。
怀疑气切套管重新置入失败,需重新置管。
00:05值班医生使用包内的气管撑开器重新经瘘口探入患者气道,立即见较多淡血性稀痰液经窦道喷出,护士协助吸净痰液后医生立即重新将10号金属气切套管置入,妥善固定气切套管。
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气管切开置管是危重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急救方法,由于它具有能有效地解除呼吸道梗阻、便于吸痰、患者舒适以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因此I临床应用广泛。
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致使气管切开套管较易脱出气管外,如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本院I CU于2 0 0 5年1月一2007年2月共发生9例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现将原因及预防护理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2. 1 固定带松散气管切开套管颈部固定带是保持套管正常位置的重要手段。
固定带应选择无弹性的寸带,操作时准备2根,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根绕过颈后,在颈部一侧打一死结。
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带子和皮肤之间刚能伸进一指为宜,太松套管容易滑出,太紧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
本组2例由于肾功能不全好转后颈部水肿消退,固定带松弛,值班护士没有及时调节松紧度,在患者翻身时,因呼吸机管道略牵拉使套管滑出气管外;1例由于固定带打了活结,患者不小心松开后致套管完全拔出。
2 . 2气管切开口太长气管切开应在气管正中线第3 —4环状软骨处,长4〜5 c m。
气管切开后1周内由于痿道尚未形成,套管容易滑出_ 2 J。
本组2例为术后气管切开口上端没有缝合,而仅以凡士林纱布条填塞,2〜3 d后凡士林纱布取出,切开口尚未愈合,痿道未形成,切口长达5. 5 c m,于术后第4天在给患者进行翻身时,呼吸机管道一松动套管就从切口下端滑出。
2 . 3气囊充气不足或气囊破裂为进行有效的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套管常规选择远端带有气囊的一次性套管。
插管成功后,向气囊内注人一定的空气。
气囊内充气不足或无充气时气囊在气管内容易上下滑动,患者翻身、咳嗽或呼吸机管道牵拉时气切套管容易脱出气管外。
本组2例是在进行吸痰时,患者用力咳嗽致气切套管滑到气管外的组织,其中1例气囊内气体仅为1 mL, 1例气囊已破裂漏气。
2. 4套管内置管相对较短由于气切套管从颈部切开气管直接放人,因此一般的套管内置管都较短。
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0.29.001工作单位:215300 昆山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陈梅:女,本科,护师收稿日期:2019-03-14※综 述一次性气切套管种类及更换方法的研究进展陈 梅摘要 对一次性气切套管种类及更换方法进行综述。
气切套管更换方法有传统更换套管的方法,以吸痰管为引导管更换气切套管的方法,利用儿童4、5号气管导管更换气切套管的方法,利用金属导丝为导芯更换气切套管的方法以及经纤支镜引导下更换气切套管的方法。
关键词:气切套管;分类;更换方法;护理 气管切开是切开患者颈段气管,置入气管套管,以解除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也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1]。
气切套管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但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7%~3.4%。
当患者突然哭闹,呼吸困难或气管切开短期缺氧,这时考虑脱管,发现后应尽快重新置入气管套管[2]。
另外,患者躁动,不恰当的翻身也是脱管的原因。
气管切开后由于形成了“呼吸短路”,湿化相对不足的气体由气管直接进入气道,引起纤毛运动频率下降或停止,使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异物的能力减弱,破坏了机体自然防御机制,易使环绕一次性大容量低压气囊积聚的分泌物下行进入呼吸道,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进出呼吸道的气体失去鼻部清洁过滤、湿化作用,分泌物水分易蒸发变黏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痰痂形成[3],痰痂容易导致气切套管堵塞,使机械通气障碍,导致患者缺氧,威胁患者生命,为保证气道通畅,需及时更换套管。
许多患者因需要长期的呼吸支持而选择气管切开[4]。
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达55.50%[5]。
邢佳静[6]研究发现套管偏移和结痂、狭窄患者在更换套管后气道狭窄症状得到明显恢复。
因此气切套管的类型选择及更换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气切套管的分类及选择目前尚无气切套管的统一分类方法,2014年英国国家气管切开护理手册[7]将气管套管分为气囊气管套管、不带气囊气管套管、单套管、双套管及特殊功能气管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