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定理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5
角平分线课件角平分线课件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是指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线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应用。
一、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有一些重要的性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1. 角平分线将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是角平分线最基本的性质。
无论角的大小如何,角平分线都能将其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
这个性质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非常有用。
2.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证明角平分线的存在。
假设有一个角ABC,其中AD是角的平分线,D是平分线上的一个点。
我们可以证明AD到AB的距离等于AD到AC的距离。
这个性质在证明角平分线的问题中经常被使用。
3.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顶点的距离最短。
这个性质可以通过比较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来证明。
对于角ABC 和角ABD,其中D是角的平分线上的一个点,我们可以证明AD的长度小于BD或CD的长度。
这个性质在解决一些优化问题时非常有用。
二、角平分线的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使其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非常有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
1. 角平分线的构造已知一个角的两边,我们可以通过构造角平分线来找到角的平分线。
具体的构造方法可以通过画圆弧或者使用直尺和指南针来实现。
这个应用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经常被使用。
2. 角平分线的证明在证明一些几何定理时,角平分线经常被使用。
通过证明一个角的平分线存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例如,证明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心,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3. 角平分线的优化问题在一些优化问题中,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优解。
例如,已知一个角和一条边的长度,我们需要找到一条从角的顶点到边上某点的线段,使得这条线段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之和最小。
通过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角平分线课件的设计为了更好地教授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应用,我们可以设计一份角平分线的课件。
板块 考试要求A 级要求B 级要求C 级要求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会识别全等三角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判定和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有关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要想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元素是关键.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边角边定理(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角边角定理(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边边边定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 角角边定理(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有时会添加辅助线.奥数赛点:能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相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重、难点知识点睛中考要求第十讲 全等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相关的问题角平分线的两个性质:⑴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⑵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它们具有互逆性.角平分线是天然的、涉及对称的模型,一般情况下,有下列三种作辅助线的方式: 1. 由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2. 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从而形成等腰三角形, 3. OA OB =,这种对称的图形应用得也较为普遍,AB OPPOB A A B OP【例1】 如图,已知ABC ∆的周长是21,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 ,且3OD =,求ABC ∆的面积.【解析】 ∵O 点为ABC △中角平分线的交点, ∴O 点到三边距离相等.∴ABC OAB OBC OAC S S S S =++△△△△1()331.52AB BC AC =⨯++⨯=【例2】 在ABC ∆中,D 为BC 边上的点,已知BAD CAD ∠=∠,BD CD =,求证:AB AC =.ADOCB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三角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
第2课时 三角形三条内角的平分线1.在角平分线的基础上归纳出三角形三条内角的平分线的相关性质;(重点)2.能够运用三角形三条内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 从前有一个老农,他有一块面积很大的三角形土地,其中BC 边紧靠河流,他打算把这块土地平均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同时每个儿子的土地都要紧靠河流,应当怎样分?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 【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求角的度数在△ABC 中,点O 是△ABC 内一点,且点O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 =70°,则∠BOC 的度数为( )A .110°B .125°C .130°D .140°解析:由已知,O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所以O 是内心,即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AO ,BO ,CO 都是角平分线,所以有∠CBO =∠ABO =12∠ABC ,∠BCO =∠ACO =12∠ACB ,∠ABC +∠ACB =180°-70°=110°,∠OBC +∠OCB =55°,∠BOC =180°-55°=125°,故选B. 方法总结:由已知,O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得O 是内心,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OC 的度数.【类型二】 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的应用如图,直线l 1,l 2,l 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塔台,若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试问:(1)可选择的地点有几处? (2)你能画出塔台的位置吗?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符合条件的点有4处;(2)作出相交组成的角平分线,平分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解:(1)可选择的地点有4处,如图:P 1、P 2、P 3、P 4,共4处; (2)能.如图,根据角平分线性质作三直线相交的角平分线,平分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方法总结: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即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或两外角平分线的交点,这一结论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三条内角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内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本节课借助于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究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这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解题时,容易忽视“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条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1.复习并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2.学习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能够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重点)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总结出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方法,能够综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小明的父亲的手中有一些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类型一】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判定平行四边形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点O,AC∥DB,AO=BO,E、F分别是OC、OD 中点.求证:(1)△AOC≌△BOD;(2)四边形AFBE是平行四边形.解析:(1)利用已知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证明△AOC≌△BOD;(2)此题已知AO=BO,要证四边形AFBE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全等三角形,只需证OE=OF就可以了.证明:(1)∵AC∥BD,∴∠C=∠D.在△AOC和△BOD中,∵⎩⎪⎨⎪⎧AO=OB,∠AOC=∠BOD,∠C=∠D,∴△AOC≌△BOD(AAS);(2)∵△AOC≌△BOD,∴CO=DO.∵E、F分别是OC、OD的中点,∴OF =12OD,OE=12OC,∴EO=FO,又∵AO =BO,∴四边形AFBE是平行四边形.方法总结:在应用判定定理判定平行四边形时,应仔细观察题目所给的条件,仔细选择适合于题目的判定方法进行解答,避免混用判定方法.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类型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交BD于点O,点E,F分别是OA,OC 的中点,请判断线段BE,DF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结论.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出OA=OC,OB=OD,利用中点的意义得出OE=OF,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BFDE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BE=DF,BE∥DF.解:BE=DF,BE∥DF.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A=OC,OB =OD.因为E,F分别是OA,OC的中点,所以OE=OF,所以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E=DF,BE∥DF.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是证明线段相等或平行的重要方法.探究点二:平行线间的距离如图,已知l1∥l2,点E,F在l1上,点G,H在l2上,试说明△EGO与△FHO 的面积相等.解析:结合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证明.证明:∵l1∥l2,∴点E,F到l2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设为h.∴S△EGH=12GH·h,S△FGH =12GH·h,∴S△EGH=S△FGH,∴S△EGH-S△GOH=S△FGH-S△GOH,∴S△EGO=S△FHO.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等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探究点三:平行四边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 ∥BC,∠B=90°,AG∥CD交BC于点G,点E、F分别为AG、CD的中点,连接DE、FG.(1)求证:四边形DEGF是平行四边形;(2)如果点G是BC的中点,且BC=12,DC=10,求四边形AGCD的面积.解析:(1)求出平行四边形AGCD,推出CD=AG,推出EG=DF,EG∥DF,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推出即可;(2)由点G是BC的中点,BC=12,得到BG=CG=12BC =6,根据四边形AGCD是平行四边形可知AG=DC=10,根据勾股定理得AB=8,求出四边形AGCD的面积为6×8=48.解:(1)∵AG∥DC,AD∥BC,∴四边形AGCD是平行四边形,∴AG=DC.∵E、F分别为AG、DC的中点,∴GE=12AG,DF=12DC,即GE=DF,GE∥DF,∴四边形DEGF是平行四边形;(2)∵点G是BC的中点,BC=12,∴BG=CG=12BC=6.∵四边形AGCD是平行四边形,DC=10,AG=DC=10,在Rt△ABG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8,∴四边形AGCD的面积为6×8=48.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掌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线的距离;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平行四边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时,要根据其判定和性质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
定理
三角形内角与外交平分线定理
一、内角平分线定理
已知: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内角∠BAC 的平分线。
求证: BA/AC=BD/DC;
思路1:过C 作角平分线AD 的平行线。
证明1:过C 作CE ∥DA 与BA 的延长线交于E 。
则: BA/AE=BD/DC;
∵ ∠BAD=∠AEC ;(两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AD=∠ACE ;(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D=∠CAD ;(已知)
∴ ∠AEC=∠ACE ;(等量代换)
∴ AE=AC ;
∴ BA/AC=BD/DC 。
结论1:该证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引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比等于它们夹角的平分线分对边之比。
思路2:利用面积法来证明。
已知:如图8-4乙所示,AD 是△ABC 的内角∠BAC 的平分
线。
ABC AD BAC AB BD AC CD
∠=在中,若为的平分线,则:
求证: BA/AC=BD/DC
证明2:过D作DE⊥AB于E,DF⊥AC于F;
∵∠BAD=∠CAD;(已知)
∴ DE=DF;
∵ BA/AC=S△BAD/S△DAC;(等高时,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
BD/DC=S△BAD/S△ABCDAC;(同高时,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 BA/AC=BD/DC
结论2:遇到角平分线,首先要想到往角的两边作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或菱形,其次要想到往角的两边作垂线,构造翻转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第三,要想到长截短补法。
二、外角平分线定理
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外角∠CAF的平分线。
求证: BA/AC=BD/DC
思路1:作角平分线AD的平行线。
证明1:过C作CE∥DA与BA交于E。
则:
BA/AE=BD/DC
∵∠DAF=∠CEA;(两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AC=∠ECA;(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F=∠DAC;(已知)
∴∠CEA=∠ECA;(等量代换)
∴ AE=AC;
∴ BA/AC=BD/DC 。
结论1:该证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引出三角形外角平分线定理:如果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外分对边成两条线段,那么这两条线段和相邻的两边应成比例
思路2:利用面积法来证明。
已知:如图8-5乙所示,AD 是△ABC 内角∠BAC 的外角∠
CAF 的平分线。
求证: BA/AC=BD/DC.
证明2:过D 作DE ⊥AC 于E ,DF ∥⊥BA 的延长线于F ;
∵ ∠DAC=∠DAF ;(已知)
∴ DE=DF ;
∵ BA/AC=S △BAD/△DAC ;(等高时,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 BD/DC=S △BAD/△DAC ;(同高时,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 ∴ BA/AC=BD/DC
结论2:使用面积法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该证法中,我们看△BAD 和△DAC 的面积时,先以BA 和AC 作底,而以DF 、DE 为等高。
然后以BD 和DC 为底,而高是同高
ABC AD A CAE ∠∠在中,为的外角的平分线,AB BD AC CD =则:.ABC AD ABC AB-AC=5, BD-CD=3, DC=8AB=_______∠2在中,是的平分线,,则5533.,90,12,5,,
1,,____________3Rt ABC B AB BC DE AC E AD D AB DE AC ∠=︒==⊥==中于在边上且则53
3.如图,在△ABC 中,AD 是角BAC 的平分线,
AB =5cm,AC =4cm,BC =7cm,求BD 的长.
图3.1-3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