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地理.必修.配XJ版
- 格式:pdf
- 大小:15.00 MB
- 文档页数:75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第1章 第3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结合案例,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区域协调发展。
2.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掌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及意义。
【梳理教材,夯基固源】一、区域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 、水文、 、土壤等,它们相互 、彼此 ,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3)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 和 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或转换。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居 、制度组织、 等方面,它们共同形成了 特征。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 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 、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3.区域联系的表现:区域 和 。
二、区域协调发展1.背景:区域经济发展的 ,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2.意义:对于 区域差异,实现区域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区域 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
(2)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实施新一轮 振兴战略;推动中部崛起;在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3)国家三大战略。
一是 发展;二是建设 带;三是“ ”倡议。
(4)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支持 老区、 地区、边疆地区、 地区加快发展。
(5)推进 化。
(6)坚持 ,加快建设 。
4.案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问题探究1:区域联系材料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20%,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差别显著。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和主要资源示意图。
问题1:长江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联系提供了什么条件?问题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问题3:长江经济带下游为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问题4:金沙江水电东送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合作效果 表现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 ,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 。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导学案》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预学+导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课程开发者必修2教学准备研究中心课程类型教学对象课程资源教材、网络和学科资源教学时数基础学科课程高一年级24课时以学生发展为基础,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作为教学与学习之间的桥梁,本书尤其有助于教学活动从“教”向“学”的转变。
这本书的编写是对教师能力的严峻考验。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普遍渴望在没有太多精力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同步教学辅助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明显,教师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
为了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校情、师情、学生情,让学生以更清晰的方式和方法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探索创新,我们再次走进了名校课程改革,深入名师课堂,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提炼出一种新的高效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四次四级教学策略。
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策划,形成了科学、实用、高效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系。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力求体现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变化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
初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该模块对于培养学生搜集鲜活素材、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也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对地理学习的见解和成果。
5.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阐明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2022-2023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导学案课题:生物圈与植被新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2.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读课本P41—P44文字及图表,完成以下任务。
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岩石圈的和整个。
2.生物圈的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
(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类型分布特点常见树种常绿阔叶林温暖湿润的、气候区由常绿的组成,树冠浑圆,叶面多呈,表面光滑、无,质地较硬樟树、椰子树等落叶阔叶林的温带气候区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宽而薄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由组成,叶子、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云杉、冷杉、落叶松等类型分布气候特征特点热带草原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大陆上年降水量500~1 000 mm,集中在、干季几乎没有雨水植物具有很强的,成片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温带草原温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且主要集中在温带草原群落,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特征3.荒漠植被班级:姓名:小组:(1)含义:指植被覆盖稀疏、 的地面景观。
(2)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 的 气候区。
(3)特点:①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减少水分 。
②有的植物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 。
③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 。
④多数植物根系 ,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⑤植被 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4.4 国际合作【课标要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1.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表现。
(地理实践力)3.分析图文资料,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分析图文资料,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综合思维)知识导航知识点0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1.概念及表现(1)经济全球化概念: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表现:①商品、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②生产领域中: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此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
2.影响(1)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2)发达国家:逐渐转向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3)发展中国家:小部分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
3.国际合作表现(1)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二元结构→三元结构。
(2)各国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02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1.一带一路概况:“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从我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国际合作意义“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对于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