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虞美人》同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语文《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煜《虞美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虞美人》的意境、意象、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虞美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虞美人》的情感内涵。
2.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虞美人》原文及背景资料、PPT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虞美人》原文,了解作者李煜。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李煜是南唐后主,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虞美人》是他创作的一首代表作。
2.引导学生关注《虞美人》的题目,探讨“虞美人”指的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虞美人》原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虞美人》的意境图,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教师讲解《虞美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虞美人》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出关键词,分析这些关键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虞美人》原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分析其意境、意象、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一、课堂讲解1.《虞美人》意境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句开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往事知多少?”回顾往事,感慨万千,引出下文。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描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2.《虞美人》意象分析“虞美人”作为诗歌的,寓意着美丽而悲剧的女性形象,与诗歌的情感氛围相呼应。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高中选修课《虞美人》的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虞美人这首诗的内涵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文学欣赏的兴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下面将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次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安排。
课程结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安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学背景介绍2. 诗歌内涵分析3. 课堂思考和讨论4. 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5. 结束语第一部分:文学背景介绍首先,我们将在课堂上为学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对虞美人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向学生展示唐诗时代丝绸之路繁盛的景象,这里可以用图表来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
同时,还将为学生讲解做出诗歌为阅读提供更深入的文化背景。
这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诗歌欣赏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诗歌内涵分析在了解了文学背景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
通过语言层面、情感层面以及寓意层面,分层次分析诗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我们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例子和提示,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分析,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还将讨论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差异性,展示不同诗体的快感。
第三部分:课堂思考和讨论通过诗歌内涵分析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诗歌的一些关键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就诗歌的语言、情感和寓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第四部分: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在前三个部分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诗歌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本节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诗歌的风格和语言表达,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和例子,加强对学生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增强他们的知识和信心。
同时,我们将以实时反馈来确保学生们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效果。
《虞美人》教学设计(精选7篇)《虞美人》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对要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梳理清晰教学重点。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今,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
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虞美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虞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课题)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三、研习《虞美人》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虞美人》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难点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讲课之前,我想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在历史课的学习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象过,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活大概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作答)我年幼的时候也曾经作过和大家一样的想象,帝王之家的生活应该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惟我独尊的,中国古代有不少诗词都描述了皇家生活的华贵气象。
比如这样几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大家可以想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时辰已是正午,宫女往精致的香炉里添着香料,宝座上的皇帝正观赏着盛装的宫女们翩翩的舞姿。
我们知道,皇帝号称“天子”,拥有这样一种生活,可是却有人曾为这几句词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写过这样两句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标题)二、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1《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虞美人》的文学背景和情感内涵,特别是掌握其对于爱情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2. 分析《虞美人》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领会其唯美主义的艺术特征。
3. 熟悉《虞美人》的演变历程,探究其文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文学流派的形成,介绍唐诗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方式。
(2) 讲述《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及作者屈原的生平。
(3) 分析《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形式和表现手法、唯美主义的特点。
教师可设计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文学分析等方式。
(4) 了解《虞美人》的影响和发展历史,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2. 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阅读《虞美人》的原文和中文翻译,谈论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与感受。
(2) 通过讲解和讨论获得学生对唐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的掌握,运用于《虞美人》的分析。
(3)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掌握《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
(4) 通过阅读和研究历史资料了解《虞美人》的影响和发展历史,并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流派的形成,准确掌握唐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介绍《虞美人》的创作背景及屈原的生平,明确《虞美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 阅读《虞美人》的原文和中文翻译,通过讲解和讨论,深入理解其文学内涵和情感表达。
4. 分析《虞美人》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了解其唯美主义的艺术特征。
5. 讨论《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涵,并通过文学分析和文艺鉴赏的方式深入领会。
6. 了解《虞美人》在文学和社会历史上的影响和发展历程,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小组讨论、形成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准确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所掌握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课程调整和改进。
《虞美人》教案设计4篇《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感悟《虞美人》的思想内容。
②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想】①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学习诗词的兴趣;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
(配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
因而我们这样称呼他——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后主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感悟1、学生集体朗读2、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3、老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注意把握节奏(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
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4、要求学生再读三、整体感知1、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词?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表现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
2、从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词人的故国之思?明确:(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2)、“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想怀人”的沉淀意义)四、精读细品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
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学生回答:愁。
)2、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板书)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3、这层层叠叠、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词人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明确:(1)、用春花秋月表现忧愁(以乐景衬哀情)。
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掌握《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1.3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2.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1.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慨。
2.2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激发学生对《虞美人》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虞美人》,理解诗歌内容。
2.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3.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解析4.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5.2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6.作业布置6.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李煜的诗歌进行鉴赏。
四、教学案例1.诗歌意境分析1.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亡国之痛。
2.修辞手法讲解2.1“虞美人”这一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景。
2.2“往事知多少”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无奈。
五、教学反思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讲解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虞美人课堂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的字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一、导入:他是一位错位的君王,亦是一代词宗,他创下“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典范”,他开始“话到沧桑语始工”的传奇,他就是李煜!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唐后主”的人生,走进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凭阑江山的无限怅惘,解读他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愁……二、整体感知:1、抽生朗读课文(一个学生读完之后,其他二个学生来评价)师问: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答:好。
音准、感情把握到位。
不好。
情感把握不到位。
师问: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能否从诗词当中找出一两个词语来揣摩他的此刻情感呢?(找词眼)生(集体)答:愁师问:什么样的愁?第一单元我们学过,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知人论世”,那么李煜到底有怎样的一生?你了解吗?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你了解多少?生答:(学生发言)师(总结写作背景):后人给他的评价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作为一国之君,却成为阶下囚,作为才人,他才华横溢。
他的作品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儿女私情,花前月下;后期,失去曾经尊贵的地位,满目创痍,囚徒的苦恼无奈。
本词写于李后主被俘将死的前夕,由君王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
(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读出词人此刻的心境,基调应该是低沉、凄婉。
2、再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来朗读。
老师简短的评价。
3、请听录音。
4、集体朗读。
再次整体感知词人的愁绪。
总结:什么样的愁?应该是:往事之叹、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讨论:这个结论是否过早?)三、赏析诗词让我们走进诗词,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生活情景,再现李后主此刻的心情。
《虞美人》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课题:《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古代女性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
3.学习诗歌的鉴赏和欣赏。
教学准备:1.《虞美人》全文。
2.板书:课题、教学目标、课文副标题、诗歌的鉴赏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引发学生对《虞美人》的思考:你们平时喜欢听什么样的诗歌?生活中哪些场景或事件会引发你们产生共鸣?2.呈现课题和教学目标,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诗歌(15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虞美人》的作者和背景,简单阐述诗歌的创作和流传。
2.教师朗读诗歌《虞美人》,寻找并阐述其主旨。
3.学生跟读诗歌,感受和体味其中的情感。
三、理解诗歌(25分钟)1.师生共同了解《虞美人》的内容和情节,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虞美人在诗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b.诗人通过《虞美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c.诗歌中有什么样的意象和景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用PPT展示,并归纳讨论结果。
四、鉴赏诗歌(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虞美人》的鉴赏要点,如:语言的音韵、形象的描写、意象的运用等。
2.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虞美人》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学生针对《虞美人》的其中一段进行深入解读,用述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拓展阅读(15分钟)1.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虞美人》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翻译版本的诗歌、针对《虞美人》的评论或研究论文等。
2.学生选择一篇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总结和分享,展示自己的拓展阅读成果。
3.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应继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
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3.下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范文(5篇) 教学目标:1 在诵读品尝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力量。
2 把握鉴赏诗歌的根本方法。
3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教学重点:把握鉴赏诗歌的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
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消失,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
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
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介绍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尽情于声色,奢侈荒淫,耽于享乐。
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
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擅长填词和作曲。
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布满亡国之恨。
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三、初步感知:1 听录音,正字正音2 指名朗读,留意字音、停顿3 再听朗读。
思索: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答复。
4 品尝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方、夸大。
给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四、研习探讨:“愁”的详细内容,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写。
“春花秋月”这些最简单勾起人们美妙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然而,从后主境况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无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的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尝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力量。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力量。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主导,抓住词义要旨,领悟意境及艺术特点。
争取当堂成诵。
2、引入《相见欢》、《乌夜啼》进行延长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同学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3、情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富强,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二、介绍词的一般学问①名称--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所以又称之为诗余、长短句。
②填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③片--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一般分两片。
④篇幅--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⑤风格--词分为婉约与豪放,是依据词的创作风格来划分的。
婉约词: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动听缠绵,多以男欢女爱、离悉别绪为题材。
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豪放词:气概宏伟,意境开阔,布满豪迈潇洒之志,给人以乐观向上之力气。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人。
⑥进展--为了说明便利,似可将词在唐宋的进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幼年期--唐代--李白为产母、温庭筠为保姆青年期--五代--韦庄、李煜最为人所称道。
壮年期--北宋--柳永、苏轼各擎一面大旗弛骋词坛。
老年期--南宋--李清照、辛弃疾为落日增余辉。
三、作家简介:后人是这样评价李后主的:“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虞美人》的历史背景、作者李清照及其词风的演变。
分析并掌握《虞美人》一词的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解读《虞美人》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虞美人》一词的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解读《虞美人》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词牌特点和韵律的把握。
对李清照词风演变及其时代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提问:“你们对李清照的了解有多少?”2. 知识讲解讲解《虞美人》的历史背景、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分析《虞美人》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虞美人》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虞美人》文本、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词牌知识介绍、鉴赏指导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虞美人》文本,了解作者李清照的基本情况,搜集相关资料。
《虞美人》教学设计余丽敏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艺术形象,探究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先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然后理解全词,最后师生共同探究诗词的意境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词中作者深切的情感,进一步品味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策略1、第一步,听朗诵,学生自我朗诵,通过朗诵节奏把握词中的情感,初步感知。
2、第二步,了解词人生平、写作背景,为正确把握词中的情感奠定基础3、第三步,全词探究,品味名句4、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听朗诵/比赛1、《虞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往事/ 知多少。
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
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李煜缘何愁?二、走近李煜1、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时南唐最后一个国主,习称李后主。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
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
绝代才人: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无能的,以致最后国破而家亡。
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通晓,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
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则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2、背景:宋太宗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卞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三、细读探究(一)、“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虞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吟诵习惯2、感知词的欣赏方法3、了解诗词产生的特定背景、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4、将自己融入特定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感知他人的情感、心绪5、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教学重点:1、了解诗词产生的特定背景、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2、将自己融入特定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感知他人的情感、心绪教学难点:对学生学习诗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教学设想:介绍作者,当时背景,学生设想作者会有些什么感触、其心绪会如何,展现词、学生熟读成诵、抽生朗诵、听朗诵、学朗诵、赏析词:意象--意境--情感--技巧--名句,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听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听音乐。
总结赏析步骤,学生练习学法指导: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这是蜀帝刘禅的故事,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帝王在沦为阶下囚时都能像他那般洒脱?如果我们处于那样的位置,会有何思,有何想?二、了解背景和李煜民、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煜,你处在那样的情景之中,会想到些什么,会有想什么样的情绪。
《虞美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平台。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
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投影显示“欣赏”片断)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1.提问学生
2.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
三、简介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
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四、配乐朗诵(范读)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多媒体显示朗读MTV)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
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
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
由“月”而“柳”、“长亭”。
教师点拨: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课堂练习)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
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
这首词是李煜
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
字里行间,寄寓
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D 2、A
十一、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
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十三、课后思考
试分析本词的主旨,找出词的“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