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56.28 KB
- 文档页数:2
反馈靶控输注和自控输注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的镇静陈志则;万里;张传汉【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年(卷),期】2005(021)001【摘要】目的比较反馈靶控输注(TCI)和病人自控镇静(PCS)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年龄18~70岁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T组(TCI)和P组(PCS),每组25例.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使麻醉平面维持在T6以下,同时连接TCI系统和PCS系统并设置参数.切皮前5 min开始系统给药,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给药,持续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频谱边界频率(SEF)、高频(HF)、低频(LF)的变化,并评定镇静深度(OAA/S评分法).术毕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及按压次数、苏醒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1),而各时间点MAP、BIS、SEF、HF、LF、LF/HF、HRV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及手术医师的满意度一致(P>0.05).结论 PCS和反馈TCI是两种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总页数】3页(P17-19)【作者】陈志则;万里;张传汉【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2【相关文献】1.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妇科手术病人的清醒镇静 [J], 杨涛;张传汉;田玉科2.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镇静的研究 [J], 井蕊;王建珍;孟尽海3.丙泊酚靶控输注在硬膜外麻醉老年病人镇静应用 [J], 杨小敏;蔡锦根;文建忠;程其许4.异丙酚闭环与开环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比较 [J], 刘洪珍;洪彬源;杨承祥5.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镇静的对比研究 [J], 王桂娥;赵洋;于文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一、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作用原理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是一种通过靶控输注麻药来保持麻醉深度的技术。
舒芬太尼是一种很强的镇痛药物,通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以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和镇痛需求来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从而保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
而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起效的全身麻醉药,具有快速入睡、恢复快的特点,通过复合丙泊酚可以更好地调控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术中镇痛效果。
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1. 优势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精确控制舒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控制,减少术中术后的疼痛感。
复合丙泊酚能够快速进入患者的体内并产生麻醉效果,有助于患者快速入睡,缩短手术准备时间。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更精准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呼吸抑制和术中苏醒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2. 应用效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方面,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感明显减少,术后镇痛需求降低,有助于术后恢复。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更好地保持患者的呼吸稳定和心血管功能稳定,减少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明显好于传统麻醉方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三、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时,需要注意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来进行个性化的药物调整,从而使麻醉效果更佳。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麻醉服务。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发表时间:2016-03-02T14:10:01.3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9期作者:孙孝利[导读]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对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促进清醒有重要的作用。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
研究组接受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麻醉,对照组接受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
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麻醉前、诱导后、插管1min后平均动脉压、心率。
(2)研究组和对照组起效时间、清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
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麻醉前、诱导后、插管1min后心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诱导后、插管1min后平均动脉压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
(2)研究组和对照组起效时间、清醒时间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对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促进清醒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妇科;腹腔镜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强的特点,是目前麻醉科理想的药物[1]。
而靶控输注具有可控性强、精确等优点。
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手术类型为卵巢囊肿、异位妊娠、子宫肌瘤。
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
研究组接受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对照组接受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
研究组平均年龄(42.5±12.8)岁,平均体重(52.6±11.4)kg;对照组平均年龄(43.6±11.5)岁,平均体重(53.1±12.5)kg;2组人员年龄,体重,手术类型无差异。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南宁,530021)郝佳刘敬臣吸入麻醉药分压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平衡后,蒸发器设定值可成比例的反映血浆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位点的浓度,而且呼出气药物浓度可通过监测仪测量和证实,确保药代学的准确性。
最后,药物浓度可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标化。
然而,静脉麻醉药输注速率不能反映血药浓度,也无法实时测量血药浓度,因而药达到药代学精确性是不可能的。
即使可以实时测量血药浓度,麻醉药也并无类似于MAC的标准化参数,其药效学准确性也无从谈起。
由于静脉麻醉药的这一局限性,静脉麻醉药的使用受到限制,全凭静脉麻醉也受阻。
为了弥补静脉麻醉药使用中的这一缺陷,目标控制输注技术便应运而生。
Schwilden 以BET方案为基础,于1983年首次报告运用计算机辅助指数衰减输注方式进行依托咪酯和阿芬太尼静脉麻醉[1]。
1985年Alvis在BET方案的基础上,报道了基于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的目标药物浓度可调的TCI系统[2]。
1986年,Maite对BET方案提出了质疑,其认为BET 方案要求初始药量必须为0,而且仅适用于目标药物浓度固定的控制输注,当静脉输注给药一定时间后再调整目标药物浓度时,由于体内药物的清除和再分布,外周室与中央室之间的药物转运可对实际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此后,Shafer采用药代动力学模型模拟实现了目标血药浓度随时可调的给药方案[3]。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药代动力学模拟的TCI技术已渐成熟,这一技术拓宽了静脉麻醉药的使用范围,增强了静脉麻醉药的可控性、安全性。
然而,TCI技术本身的误差,药代学参数的匹配性,反馈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仍然是其临床应用中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TCI技术的主要原理、组成及其影响因素1.1TCI技术的主要原理靶控输注(TCI)法是以药代学和药效学为基础,用药代学编程,将计算机与输注泵连接,设定目标浓度或目标效应后,由计算机控制输注泵不断改变药物输注速率以维持稳定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的一种输注方法。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两种给药方式用于剖宫产的效果比较王焱;王高;袁曦;王开【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8(028)010【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两种给药方式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18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与对照组,各90例.靶控输注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麻醉.在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胎儿娩出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检测产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于剖宫产术前1d和术后1d,检测产妇应激反应指标;在新生儿娩出时,检测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在T1、T2时,靶控输注组的心率和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剖宫产术后1d,靶控输注组血糖、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以稳定产妇血流动力学,减轻应激反应指标,对胎儿呼吸也无明显抑制作用.【总页数】3页(P929-931)【作者】王焱;王高;袁曦;王开【作者单位】636000 四川巴中,巴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636000 四川巴中,巴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636000 四川巴中,巴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636000 四川巴中,巴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相关文献】1.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短时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比较 [J], 敖仁荣2.硬膜外麻醉两种给药方式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J], 黄科;李宗权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效果比较 [J], 樊战红4.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J], 官涛;罗云5.丙泊酚与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应用于孕产妇5分钟剖宫产全身麻醉的效果研究 [J], 贺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丙泊酚应用的总结一、药理作用:本品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
临床剂量时, 丙泊酚增加氯离子传导,大剂量时使GABA受体脱敏感,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产生镇静、催眠效应,其麻醉效价是硫喷妥钠的1.8倍。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以2.5mg/kg静脉注射时,起效时间为30-60秒,维持时间约10分钟左右,苏醒迅速。
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于插管,很少发生喉痉挛。
对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本品作全麻诱导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心肌血液灌注及氧耗量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心率无明显变化。
丙泊酚可抑制二氧化碳的通气反应,表现为潮气量减少,清醒状态时可使呼吸频率增加,静脉注射常发生呼吸暂停,对支气管平滑肌无明显影响。
丙泊酚能降低颅内压及眼压,减少脑耗氧量和脑血流量,镇痛作用很微弱。
与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并用时有协同作用。
应用丙泊酚可使血浆皮质激素浓度下降,但肾上腺皮质对外源性皮质激素反应正常。
二、药代动力学:丙泊酚一次冲击剂量后或输注终止后,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来描述。
首相具有迅速分布(半衰期2~4分钟)及迅速消除(半衰期30~60分钟)的特点。
丙泊酚分布广泛,并迅速从机体消除(总体消除率1.5~2升/分钟)。
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形成丙泊酚和相应的无活性的醌醇结合物,该结合物从尿中排泄。
当用丙泊酚维持麻醉时,血药浓度逐渐接近已知给药速率稳态值。
当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在推荐范围内,其药物动力学是线性的。
三、用法用量:使用丙泊酚通常需要配合使用止痛药。
丙泊酚可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
并与常用的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断药,吸入麻醉药和止痛药配合使用。
作为全身麻醉以辅助区域麻醉技术,所需的剂量较低。
1.麻醉给药:建议应在给药时[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约给药4ml(40mg)] 调节剂量,观察病人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
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2.0~2.5毫克/公斤的丙泊酚;超过该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ASAⅢ级和Ⅳ级病人的给药速率应更低,每10秒约2ml(20mg)。
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中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效果。
方法:对90例硬膜外麻醉妇科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各45例,分别采取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
结果:A组给药后5min、手术结束后镇静效果优于B组,不良反应低于B组,P<0.05。
结论:与丙泊酚相比,在妇科手术硬膜外患者中右美托咪定更具镇静效果。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硬膜外麻醉;妇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54-02硬膜外麻醉是目前临床常用麻醉,可有效调控麻醉平面,取得让人满意的麻醉效果。
但硬膜外麻醉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会诱发机体应激反应[1],影响患者麻醉效果。
因此对硬膜外麻醉患者,应给予一定的镇静。
本文就对硬膜外麻醉患者分别采取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其镇静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0例妇科手术患者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均接受硬膜外麻醉,麻醉分级I~Ⅱ级;患者无硬膜外禁忌证及腰部手术史;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35~60岁,平均(48.9±10.1)岁;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测仪对患者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脑电双频指数等进行检测,麻醉前30min取复方乳酸钠500mL静脉输注。
患者取屈胸屈膝卧位,于L2-3间隙硬膜外穿刺,待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注入3mL的2%利多卡因作为麻醉试验,观察10min,若患者无呼吸麻痹等异常情况,通过硬膜外导管,按照1mL/s的速度注入2%例利多卡因15m后,患者取平卧位,麻醉5min测量阻滞平面,维持T8水平以上。
A组患者在关腹前先输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输注5min,然后在按照每小时0.4μg/kg速度持续输注;B组患者取60μg/kg﹒min丙泊酚泵注,根据脑电双频指数调整输注速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70~80%,手术结束前5~010min停止使用。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手术中的应用对比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是常用的硬膜外麻醉药物,它们在临床上用于硬膜外麻醉手术。
以下是它们在应用方面的对比:
1. 作用机制: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α2
受体来发挥镇静和镇痛作用。
丙泊酚是一种全身性静脉麻醉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来产生麻醉效果。
2. 药效学特点: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和缩短肌松药效的特点,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压抑作用较小,能够维持多模式刺激下的意识清醒。
丙泊酚具有诱导迅速、恢复快等
特点,适用于短时间手术。
3. 镇静效果: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作用,能够减少手术中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丙泊
酚也有镇静作用,但由于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强,容易引起意识丧失。
5. 肌松效果: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肌松药的作用时间,有助于患者快速清醒。
丙泊
酚没有肌松作用。
6. 出血影响:右美托咪定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对手术中的出血量
没有明显增加的影响。
丙泊酚的使用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可能增加手
术中的出血风险。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区别。
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和缩短肌松药效的特点,能够维持患者的意识清醒;丙泊酚具有迅速诱导和恢复快的
特点,适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
来决定使用哪种药物。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手术中的应用对比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都是常用于麻醉手术的药物,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等作用。
然而,它们的药理特点和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本文从药理学、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方面对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对比。
一、药理学对比(一)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是左旋异构体,化学结构与多巴胺相似,具有选择性结合中枢a2受体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疼痛刺激产生,并放松平滑肌,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的效果。
右美托咪定在临床上常用于复杂手术和心血管疾病的麻醉。
(二)丙泊酚丙泊酚属于苯甲酰胺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作用,抑制神经传递,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的效果。
丙泊酚具有生效迅速、药效可控、清醒快、肌松度较好等优点,但是用药后可能产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对比右美托咪定在硬膜外麻醉手术中被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焦虑,保持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稳定。
在手术后恢复期间,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此外,右美托咪定还可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反应,降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丙泊酚在硬膜外麻醉手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手术前的镇静和催眠,以及手术中需要深度麻醉的情况下。
丙泊酚能够迅速进入大脑皮层,使患者快速入睡,恢复期间清醒迅速,不会产生明显的头晕等不适反应。
丙泊酚还常常与芬太尼和氧气等药物联用,以达到肌肉松弛、拓宽血管等效果。
三、安全性对比右美托咪定相对丙泊酚来说,安全性更高,不易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麻醉深度可调节,对患者的认知影响较小,恢复过程较为平稳。
但是,因为右美托咪定的半衰期较长,会影响术后的清醒程度和反应时间,需要根据术后情况适时撤离。
丙泊酚的安全性较为平衡,但是在麻醉深度过深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
丙泊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5-23T15:42:07.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苏勇
[导读] 适度的镇静可以减轻产妇紧张和应激反应,抑制术中牵拉反应[1],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
苏勇(浙江省嘉兴市新塍医院麻醉科浙江嘉兴 314015)
【中图分类号】R9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140-02
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手术的首选方法,但多数产妇因为紧张恐惧及硬膜外麻醉的特性导致胎儿娩出时的极度不适致使应激反应明显,对母婴不利。
丙泊酚是一种较理想的静脉麻醉药,我院通过丙泊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对缓解产妇焦虑和抑制手术牵拉反应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妇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择期首次剖宫产产妇60例,ASA1~2级、足月单胎,年龄20~32岁,体重55~72 kg,并且手术前没有使用任何镇静或止痛类药物。
此外,本组种不包括有产科并发症、合并全身系统疾病产妇,无硬膜外麻醉禁忌及丙泊酚过敏禁忌,手术前未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情况。
1.2 麻醉方法
常规术前禁食、禁饮8小时,入手术室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
产妇手术前未使用任何止痛或者镇静类药物,进入手术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面罩吸氧4L/M,并对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进行连续监测,并作出详细记录。
麻醉前产妇预注入复方氯化钠300~500mL。
两组均选择L2-L3间隙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
试验量为2%利多卡因5mL,有确切平面一次给予0.75%罗哌卡因10~
15mL。
控制平面T6~8。
麻醉平面确切后按术中拟定目标丙泊酚血药浓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Ⅰ组对照组,单纯硬膜外组,未用辅助药;Ⅱ组采用Diprifusor/TCI技术设定丙泊酚目标血药浓度为1.5ug/ml;两组产妇均在硬膜外麻醉完善后开始手术。
Ⅱ组切皮前丙泊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为1.5ug/ml,关腹后停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开始时(即刻泵入丙泊酚T0)、泵入后1min (T1)、取新生儿时(T2)、泵入后达目标血药浓度时(T3)及术毕(T4)各时点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02)。
MAP低于60mmHg,则用麻黄碱升压,HR低于55bmp时用阿托品升高心率。
记录两组产妇术中反应及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
记录丙泊酚从泵入开始至新生儿取出时的手术时间和累积用量。
术中产妇的反应为优、良、差三级(优为术中安静,无不适反应;良为术中大部分能安静合作,仅在分离腹膜和取胎儿时有轻微的体动反应;差为术中有呼叫挣扎或有较大体动反应需缚住四肢者。
)。
1. 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X2检验.以专业统计软件SPSS11.0作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硬膜外用药总量及麻醉最高平面、婴儿娩出时间4~9min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Ⅱ组产妇从开始泵入至新生儿取出时的丙泊酚总量均小于1.2ml/kg。
两组产妇的HR、SpO2见表1,产妇术中反应见表2,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见表3。
表1 两组产妇术前和术中HR、SpO2的变化(-x±s,n=30)
2.2 从表1可见在取婴儿时Ⅰ组产妇的HR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也明显高于Ⅱ组(P<0.05)。
Ⅱ组的HR在整个手术时间段都比较平稳。
SpO2在两组间及手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从表2可见Ⅱ组产妇在手术中反应明显好于Ⅰ组,优良率(Ⅰ组为5
3.3%Ⅱ组为9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3可见两组间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满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是国内产科麻醉中的首选方法,但由于产妇紧张及硬膜外的麻醉特点致使手术中产妇感到极度不适,特别是新生儿娩出时应激反应明显,对麻醉管理增加了风险,对母婴不利。
适度的镇静可以减轻产妇紧张和应激反应,抑制术中牵拉反应[1],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
丙泊酚是一种较理想的静脉麻醉药,代谢迅速,口服无效,对血压和呼吸的影响呈一过性且能用于新生儿,能够很好的用于镇静[2],还具有一定的止吐作用,故用于剖宫产有其独特的优点。
TCI是利用智能化药物输注设备,快速达到医师设定的目标药物浓度(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本研究通过设定丙泊酚目标血药浓度设定为1.5ug/ml,可实现快速达到预期血药浓度,并稳定其血药浓度,从而大大减少了呼吸抑制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通过靶控输注技术能够很好的控制丙泊酚用量,从切皮到新生儿娩出丙泊酚总用量均不超过
1.2mg/kg ,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 [3],对产妇呼吸循环影响小,能够有效镇静,停药后苏醒迅速。
综上所述,1.5ug/ml丙泊酚目标血药浓度靶控输注应用于剖宫产能有效缓解产妇紧张,减轻术中牵拉反应,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艾艳秋,张卫,马君志.异丙酚防治硬膜外阻滞下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2):115.
[2]陈建颜,姚尚龙,曾邦雄.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12):711—713.
[3]姚伟瑜,李师阳,肖全胜等.丙泊酚用于剖宫产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9):57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