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90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鱼类生态学教案授课教师:唐文乔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一(。
教学目的: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二(教学内容和重点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
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五(教学过程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6(介绍参考书目(1)殷名称,1995。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在自然界中,鱼类作为一类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具备丰富多样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
了解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以及进行生态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鱼类种群,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围绕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生态位分析展开探讨。
一、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对于鱼类而言,行为是其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其适应和生存的关键因素。
1. 交配行为鱼类的交配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环境条件等。
不同鱼类的交配系统也存在差异,有的采用配对制,而有的采用群交配形式。
交配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鱼类种群的繁殖策略和适应性。
2. 洄游行为洄游是鱼类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其能够帮助鱼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繁殖场所。
洄游行为受到季节、水温、食物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的洄游路线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3. 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作用。
捕食行为受到鱼类的视觉、嗅觉以及机械感受等感官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二、生态位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
通过生态位分析,可以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1.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宽度范围,也反映了其对于资源的竞争能力。
鱼类的生态位宽度受到食物资源、生境条件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在生态位宽度上存在差异。
2. 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交互关系。
当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时,它们的生存条件较为稳定;而当生态位重叠较大时,则可能引发竞争和资源争夺。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差异化,从而减少竞争压力。
生态位分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物种共存。
鱼类行为生态学、名词解释1.鱼类的本能行为:本能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的行为,在同种动物中表现基本相同。
本能通常是具有一定特性的一长串动作群。
本能行为总是由动物内部环境某些特殊状态所决定;刺激只作为本能行为的引起者,而并不总是需要他来引导反应经过整套的行为型式。
即鱼类的本能行为是由内部环境和感觉刺激的联合影响所引起的先天性反应。
从一定意义上看,内在环境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模式,而感觉刺激引起反应机制,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机制被发动,引起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
2.鱼类的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如香鱼的领域行为。
3.鱼类的学习行为:随经验或学习过程而改变的行为,是后天获得的。
鱼类的学习能力在鱼类的一般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孵化后某一时期内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的现象,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且不会随着个体成长而消失。
习惯化是在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最单纯的学习,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经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鱼类不仅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也具有抑制条件反射的能力。
4.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这是一种驱动性,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获得的,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生态学研究Introduction鱼类生态学研究是对鱼类及其栖息环境的综合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方法和应用,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Background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发生,水域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大量的污染物、水位变化、水质恶化等不良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导致鱼类生存环境受到了损害,鱼类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主体,鱼类的消失将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为此,加强对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Significance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不仅对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水域生态系统、制定水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Objectives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研究鱼类生存环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从中探讨鱼类的适应生存机制。
2.探讨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水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3.评估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对鱼类生存和分布的影响,预测鱼类资源的变化趋势。
Methods鱼类生态学研究通常采用自然、生长、生理、行为、遗传、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现代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时间尺度较长,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目前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六大类:1.采用野外调查方法,了解鱼群的分布、数量和组成。
2.应用实验室技术和模型仿真,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生理特性、行为和遗传变异等。
3.采用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鱼类进化和家族关系。
4.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评估不同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5.研究鱼类食物链结构,探讨不同污染物质对鱼类生态状况的影响。
6.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各种模型,从多种角度分析和预测鱼类的分布、数量和种类。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群体,其生态角色十分显著。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是水生生态学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研究鱼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如求偶、繁殖、食性、活动、洄游和生态适应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反应性等。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一类,拥有完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可以感受到环境因素、研究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等信息。
因此,鱼类的行为表现往往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同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个体特征和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鱼类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了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研究指出,鱼类对于求偶伴侣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它们往往会在同种中较为显著的物理和视觉特征下进行挑选和配对。
同时,鱼类在交配前后的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雄性鱼类往往会表现出攻击性和威胁行为,而雌性鱼类则会表现出避开攻击和固定习惯的行为,以期在交配时能够找到最好的伴侣。
另一方面,鱼类的食性、洄游和栖息环境等生态行为也是研究鱼类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鱼类生活环境和生态需求的不同,它们的食性选择和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的鱼类往往会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为食,而进入河海洄游的大型鱼类则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适宜的水质条件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的行为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鱼类的生态需求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鱼类行为生态学也可以为水产养殖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和支持,引导和调控鱼类的行为模式,以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鱼类生存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总之,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鱼类行为的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机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生物的栖息场所、人的生活环境。
2.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年龄年龄被认为是研究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也是分析和评价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趋势的基本依据之一。
例如:鱼类的生长过程就是根据年龄来推算的。
各种鱼类的寿命长短不一:活了200年的鲟鱼、银鱼活不到1岁、大部分鱼年龄2-20龄之间.一、采用鱼身上硬组织的轮纹来进行年龄鉴定。
二、采用一群鱼的体长长度分布频率来推算年龄。
采用轮纹进行年龄鉴定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耳石、鳍条、脊椎骨、鳃盖骨、支鳍骨。
鳞片是最常用的鉴定年鳞的材料。
其次是耳石。
在鉴定寿命比较长的鱼类时,如湖鳟,一般不用鳞片,因为年轮很难鉴别。
采用耳石会更好。
采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1. 鳞片生长2.年轮的形成(切割型疏密型碎裂型间隙型)(切割型:普通切割型闭合切割型疏密切割型)每年形成的生长带是不相同的。
两生长带之间即为年轮。
用作年龄鉴定的是矢耳石囊内有耳石:椭圆囊(星耳石)、球状囊(矢耳石,最大),瓶状囊(小耳石)年龄的表示方法0+---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1个年轮刚形成1+---2: 2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1个所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2+---3: 3龄鱼,依此类推依据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具体方法:在大批渔获物中,随机地测定同一种鱼不同大小个体的长度,然后以体长组为横座标,各体长鱼的数目为纵座标,将结果点画在座标纸上,全部资料点画在座标纸上后,整个图形显示出一个个高峰,其中每一个高峰代表一个年龄组:这一个个高峰也正反映出大部分个体生长率相似的事实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的原理同一水体,同一世代的鱼往往在相近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活,大部分个体的生长率相似。
因此不同世代(不同年龄)的鱼即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范围。
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机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生物的栖息场所、人的生活环境。
2.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年龄年龄被认为是研究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也是分析和评价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趋势的基本依据之一。
例如:鱼类的生长过程就是根据年龄来推算的。
各种鱼类的寿命长短不一:活了200年的鲟鱼、银鱼活不到1岁、大部分鱼年龄2-20龄之间.一、采用鱼身上硬组织的轮纹来进行年龄鉴定。
二、采用一群鱼的体长长度分布频率来推算年龄。
采用轮纹进行年龄鉴定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耳石、鳍条、脊椎骨、鳃盖骨、支鳍骨。
鳞片是最常用的鉴定年鳞的材料。
其次是耳石。
在鉴定寿命比较长的鱼类时,如湖鳟,一般不用鳞片,因为年轮很难鉴别。
采用耳石会更好。
采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1. 鳞片生长2.年轮的形成(切割型疏密型碎裂型间隙型)(切割型:普通切割型闭合切割型疏密切割型)每年形成的生长带是不相同的。
两生长带之间即为年轮。
用作年龄鉴定的是矢耳石囊内有耳石:椭圆囊(星耳石)、球状囊(矢耳石,最大),瓶状囊(小耳石)年龄的表示方法0+---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1个年轮刚形成1+---2: 2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1个所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2+---3: 3龄鱼,依此类推依据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具体方法:在大批渔获物中,随机地测定同一种鱼不同大小个体的长度,然后以体长组为横座标,各体长鱼的数目为纵座标,将结果点画在座标纸上,全部资料点画在座标纸上后,整个图形显示出一个个高峰,其中每一个高峰代表一个年龄组:这一个个高峰也正反映出大部分个体生长率相似的事实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的原理同一水体,同一世代的鱼往往在相近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活,大部分个体的生长率相似。
因此不同世代(不同年龄)的鱼即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范围。
鱼类生态学一.名词解释01.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02.夏轮:春夏两季食物充足,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节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稀疏,形成较宽的轮带,也称“宽带”.03.生长比速:用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长度两者之间的百分率来表示.04.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就得到生长常数.05.饵料系数:指鱼吃饵料与增重量的比值,它是鱼类对食物吸收率的基本指标.06.产卵温度:一般说来鱼类在整个胚胎发育期间温度的变动,不能超出该种鱼类产卵期的水温范围.07.仔鱼期:从孵出直到奇鳍褶开始退化消失,鳍条形成至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08. 繁殖力:1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09.成熟系数: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10. 产卵场: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鱼类大批地群集进行繁殖形成产卵场.11.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12.索饵系数:又称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13.剩余群体:在鱼类生殖群体中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14.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选择指数: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16.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17.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18.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19.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20.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21.副轮: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22.产卵轮: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鱼类生态学总结[范文模版]第一篇:鱼类生态学总结[范文模版]1、鱼类的生活史包括6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鳞片在稚鱼期开始形成。
2、年轮形成的原理是什么?答:首先是以鱼类在一年四季中生长速率的不均衡性为基础的。
因变温动物。
其生长是有季节周期的。
春夏季是水温上升,饵料生物繁茂,鱼体代谢旺盛,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且均衡;秋冬季,水温下降,饵料生物贫乏,鱼类代谢缓慢,摄食强度小,生长缓慢,甚至有时完全停止生长。
鱼体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均衡性,也反映到鳞片等骨骼组织上。
鳞片在生长时,它的表层有环片形成;在鱼体长得快时,鳞片上形成的环片较宽,环片之间距离也较稀疏,即形成较宽的环片带,称为疏带,或宽带;鱼体长得慢时,鳞片上就形成排列紧密、狭窄的环片带,称密带或窄带。
那么在一年内,所形成的疏带和密带,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在生长年带中,由春夏形成的宽阔环片过渡到秋冬的狭窄环片,这个过渡环片是渐进的。
而经过冬季后,从狭窄的环片再过渡到第二年春季形成的宽阔环片,这之间的交替却是飞跃的。
这样,两个生长年带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称为年轮。
具体来说,年轮是指秋冬季形成的密带和第二年春夏形成的疏带环片之间的分界线;年轮被规定为从密带向疏带过渡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3.目前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记载鳞片等骨质组织上实际见到的年轮数。
0没有年轮,1 有一个年轮,以此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文外又有新增生的环片,则在年轮右上角加上+号,在春夏采样进行年龄鉴定时,有标本鱼的年轮正好落在鳞片边缘上,这时用数字后加点表示,如2.如鳞片上年轮数与年龄关系是:0+~1.,一龄鱼。
指大致度过了一个生长周期。
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2.,2龄鱼。
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
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2个年轮刚形成。
4.生长效率(growth efficiency):是衡量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重量(或能量含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或能量含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