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33
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事实胜于雄辩,这句古老至理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议论文中,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事实论据可以有效地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然而,不少人在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就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在选择事实论据时,首先要确保其与论题相关并具有可信度。
论文的论点是通过事实来支撑的,因此事实论据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根据论题的要求,在权威出处寻找与之相关的可靠数据和事实,如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实验结果等。
这些权威出处通常具有专业的背景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论点的可信度。
其次,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事实应当客观、真实,不带个人色彩或主观偏见。
有时候,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人们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看法的事实,而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
这种做法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容易使论点显得片面和欠缺说服力。
因此,在使用事实时要保持客观,并尽量全面地呈现所有相关事实。
另外,要注意不只使用数量性的事实论据,还要注重质量性的事实论据。
数量性的事实论据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支持论点,如人口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
而质量性的事实论据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案例、实例和个别情况。
事实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真实性,还包括其代表性和典型性。
因此,除了数量性的统计数据,更多地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个人经历,可以使事实论据更加具体、生动和可信。
最后,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和分析。
事实论据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堆砌数据和信息,更重要的是用事实去说明问题和解释现象。
因此,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慎重选择,并善于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其进行解读和归纳。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增加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总之,事实胜于雄辩的原则在选取和使用事实论据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事实论据时要确保其与论题相关且具有可信度;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客观性和全面性;在选择事实论据时要注重质量性的事实论据;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和分析。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一、概念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概括,最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包括: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虚构的材料。
虚构的材料包括神话、寓言、笑话、民间故事和小说等,但不可自己随便写篇小说或寓言而加以引用,要引用人们熟知而认同的。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浅谈如何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
二、分析示例1:试想,一个事事从自身出发,从个人私利着眼的人,如何会有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何会有人敢亲近他,与他为友……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多从他人出发,多为他人着想,才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我们的雷锋便是一个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每次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会从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出发,主动放弃自身利益。
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雷锋精。
由于懂得换位思考并为之付出行动……(08年高考湖南卷《换位人生》)能做作“换位思考”的论据吗?不能,雷锋的事只能用于“个人与集体”关系。
这告诉我们,论据一定要正确理解并和论点一致!示例2:部分官员……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成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
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 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此例很典型,没有“大人物”,但很有现实性。
小结:就论据典型和新鲜来说,要少用:1 过于流行(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用滥的伟人大事(如屈原、司马迁、文天祥、毛泽东、雷锋,共产党、国民党);3众所不知的奇闻轶事;4过于幼稚和庸俗的事(我的一位同学” ••…)。
可多用:现实中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好人好事、恶言恶行、人性或社会的痼疾等示例3: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习,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①④适宜,②③不行,②③只是“勤〞,不能表达“补拙〞。
所以写议论文选素材时要想好,选准,下手!2、论据要真实也就是说,论据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生活逻辑,符合历史事实。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证明作者的见解、观点。
(2)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3)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乌江。
明确:张冠李戴,失去真实性。
小结: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不真实3、论据要典型材料必须有代表性,有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写作中列举名家名言和事例,更有说服力,能更充分地证明中心。
“名人效应〞。
题为?生命的重要性?,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往往这些说早死和晚死一样的人,其实他们也是怕死的,起码我是有一点根据的。
我有一个亲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就是因为不关心自己的生命而得了一种病。
他说治不好不治,也该走了。
他是这么说,可是他心里却怕得不得了,医生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就不行了。
手术的成功率小,如果不做手术就一点时机也没有,就等死。
他这下可急了,家人不同意他做手术,他自己却死活要做。
他满头大汗,很是紧张。
在医生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的手紧紧地握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不放,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他外表没事,可是他心里在害怕啊,他怕手术不成功,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他一直看着医生,然后闭上眼睛,他自己为自己保佑。
结果,手术成功了,他松了一口气,然后说一句话,“生命真重要,不能小看〞。
明确:这那么材料不典型,特别啰嗦不凝练,缺乏以说明“生命的重要性〞,没有说服力。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列举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典型事例,这类材料缺乏“共知性〞。
而我们的同学写作文时,经常一提笔就是:“我有一个同学〞“我有一个邻居〞“在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我看过一那么笑话〞“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议论文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一、【议论文事实论据使用常见三大问题】1、论据选择偏离中心论点例:要论证“勤能补拙”的观点,对比下面两个例子,哪个适合?理由。
“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分析:仔细想想,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无粘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2、叙述太细,生搬硬套合理压缩裁剪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不使用描写,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如果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下面的材料该怎样叙述?(请注意压缩裁剪)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
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旁人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地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我成功了。
”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
分析:这段材料比较长,它由下面的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句;努力的经过:②句;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句;炸药的作用:⑤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具有三个要素:A经历了失败、经过不懈努力,B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C最终取得了成功。
材料与论点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
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
修改后: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 ③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④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
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
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⑤2005年湖北卷感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苏东坡无疑是一个少有的智者,民生社稷、江山兴废,他牵挂于心,“入”出沉甸甸的责任和举措,“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不会忘记肩头的重任。
然而,力不从心时,他也懂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于当“出”,他的睿智甚至常常表现在这样简洁纯真的话语之中,好一个潇洒豁达的才子。
湖北考生《钓罢归来不系船》六、写作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巴金先生曾在1942年写下一篇散文《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人们英勇抗战,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今天,在这喧嚣的物质生活时代,我们是否更应看重精神上的生活呢?——那丰富多样又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艺术,那隽永深长又严谨周密的科学文化,那精彩纷呈又引人深思的中外历史……无不是一盏盏照亮我们生命的明灯,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