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及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275.00 KB
- 文档页数:54
包括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等在的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检验程序)如何验证?很多人对此非常困惑。
由CNAS2016.5.30新鲜发布的《临床微生物检验程序验证指南》犹如一盏明灯给大家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虽然是针对认可实验室制定的指南文件,其他实验室亦可参考。
部分容节选4.3 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程序包括涂片制备、染色镜检和结果报告过程。
实验室在开展各种类型显微镜检查(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等)前应对本实验室使用的检验程序进行验证,并由经培训有涂片镜检能力的实验室人员操作。
检查方法可包括手工染片法和自动化染片法。
所有样品及其盛放容器均应当作有传染性物质,并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4.3.1 验证要求显微镜检查程序的验证应包括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和实验室人员比对(当多名人员从事该项目时)。
如果没有可获得的能力验证或室间质评,实验室应自行组织实验室间比对(宜与通过认可的实验室比对)。
若实验室同时开展手工染片法和自动化染片法,应进行两种方法的实验室部比对。
4.3.2比对方案4.3.2.1 样品数量每项检查应使用至少 5 份样品进行验证,覆盖全部样品类型,无菌样品类型包含阴性和阳性结果。
实验室应优先使用已知结果的留样样品,当不可获取时可采用模拟样品。
4.3.2.2 检验程序按临床标本常规方式处理,由本岗位工作人员使用实验室检验程序进行涂片制备、染色、镜检、判读。
4.3.2.3 结果报告根据实验室程序文件规定进行结果报告,其中抗酸杆菌应根据“分级报告标准”报告镜检结果。
4.3.3 可接受标准每项检查的比对结果符合率≥80% 。
4.4.1 血培养血培养检验程序包括从病人血液采集、运送、接收、孵育及监测的全过程。
目前临床实验室广泛使用全自动血培养系统。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系统性能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系统使用的培养基能否用于培养临床常见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厌氧菌、苛养菌等)以及仪器(自动化系统)能否及时检测出血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对样品的细菌分离和培养,观察和鉴定细菌种类及其生长特征,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原理:
细菌分离培养是指将样品中的微生物通过特定的方法分离出来,并且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主要步骤包括选择样品、消毒、接种、分离和鉴定。
实验步骤:
1.选择样品:本次实验选用的是口腔拭子样品。
2.消毒:将口腔拭子放入细菌营养液中,充分均匀振荡,将细
菌营养液倒入灭菌瓶中。
3.接种:将灭菌瓶中的细菌营养液,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用铁环进行接种。
4.分离:将铁环进行细菌分离,标记好分离点。
5.鉴定:根据样品的菌落形态、生长特征及其他相关检测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和筛选,待进一步的鉴定。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了菌落的生长,初始生长时间为48小时。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和特征等,初步判断菌落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结论: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成功分离出一株链球菌属的菌落,并进行初步鉴定,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目的要求:熟悉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细菌分离鉴定。
实验内容:一、脓汁、咽拭子等标本中病原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标本采集1.脓拭子:用无菌棉签蘸取患处深部脓液或分泌物少许,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2.痰拭子:用消毒容器收集病人痰液,用无菌棉签挑取脓稠痰块,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3.咽拭子:嘱病人把口张大,用压舌板压住舌根,用无菌棉签迅速蘸取咽部分泌物,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4.血标本:疑为败血症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静脉采血,床旁直接加入含50ml的肉汤瓶内,立即摇匀后送培养。
5.脑脊液:对疑似流脑患者,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立即行直接床旁接种(送检过程中应注意保温)。
6.尿道、阴-道分泌物:对可疑淋病患者,男性可从尿道取材,取材时导尿管应进入尿道1cm~2cm,如为刚排尿,应等待1h左右;女性则可以从宫颈口取分泌物,当内窥器插入宫颈口后应稍等片刻,再旋转取出,取材应立即送检,不可放置冰箱。
(二)分离鉴定程序待检标本可直接做涂片染色检查鉴定,必要时可做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致病性鉴定。
常见的致病性球菌检查程序如下。
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形态、排列、染色性)脓、痰、咽拭子分泌物、脑脊液观察菌落性状、溶血性、色素血琼脂平板→涂片、染色、镜检↑挑取可疑菌落生化反应血液、穿刺液→肉汤培养基纯分离致病性测定↓药敏试验如培养液混浊时可涂片、染色、镜检(三)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方法1.脓拭子在脓汁中除了球菌外,也有杆菌存在,例如革兰阳性的有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的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此外尚可有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
材料(1) 标本:脓拭子(2) 培养基:血琼脂平板(3) 兔血浆、白色滤纸片、无菌生理盐水、载玻片方法脓汁→革兰染色→镜检↓↑血琼脂平板→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致病力试验(1)将脓拭子作革兰染色,镜检(先作培养再涂片以免污染),鉴定材料《细菌分离鉴定》()。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10页一、实验目的1.学习基本的细菌培养方法及培养技术操作;2.建立对于好氧和厌氧细菌的文化、多种混合菌株的分离、鉴定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细菌是一种极微小的微生物,目前不能直接观察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因此对于细菌进行培养很重要。
培养细菌需要提供适合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2.细菌的生长特征细菌的形态各异,能够在不同的培养液中生长。
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如生命周期长短、生长速度、形态大小等。
细菌生长的速度快慢需要考虑菌种的生长情况、营养物质的配比及培养液的配制等。
3.细菌培养液的种类常用的细菌培养液有:张力盐水:用于细菌的初步预处理和保存。
普通营养琼脂:可用于细菌的起始和生长。
肉汤: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促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4.细菌培养方法针对细菌的不同特性,可采用以下不同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法:适合于单一细菌的培养或菌液的分离。
5.细菌增殖的过程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通过二分裂不断增殖,以形成细菌群落,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形成菌落。
三、实验过程1.操作步骤(1) 用无菌的玻璃棒在纯培养液上涂取刻有细菌种类名称的平板(包括Gram-阳性bacterium, Gram-阴性bacterium);(2)将菌液分别匀涂于平板上,压扁后用无菌铂璧沾于涂有菌液的地面上进行斜线传梭,然后用另一面无菌铂璧将菌清展开,并划成穿越菌落的3个段,用不同的铂璧将它们传梭到新的平板上。
(3)将待鉴定菌种涂抹于不同的含有富营养的胶状培养基上(肉汤、普通琼脂);(4)65℃下固化琼脂。
2.实验结果(1) 细菌的生长及形态特征。
(2) 菌落的色泽特征及繁殖速度。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3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于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和环境条件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不同;(2)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3)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和分布等都会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并可用于细菌种类的鉴定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