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 格式:docx
- 大小:18.28 KB
- 文档页数:6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西林壁,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临潼区,是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西林壁上刻有大量的古代诗词,这些诗词记录了古代士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是几首西林壁上的古诗,并附有拼音。
1.《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yuan shang han shan shi jing xie,bai yun sheng chu you ren jia。
ting che zuo ai feng lin wan,shuang ye hong yu er yue hua。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
yu qiong qian li mu,geng shang yi ceng lou。
3.《渔父》江浸碧峰三五亩,日暖红晕一汀路。
船随风起渔父立,柳色花蕊总相毖。
jiang jin bi feng san wu mu,ri nuan hong yun yi ting lu。
chuan sui feng qi yu fu li,liu se hua rui zong xiang bi。
4.《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
yu qiong qian li mu,geng shang yi ceng lou。
5.《荷花深处有人家》行人遥指荷花村,白日才行一半云。
兰舟稳坐渔翁梦,一把莲花映露纹。
xing ren yao zhi he hua cun,bai ri cai xing yi ban yun。
lan zhou wen zu yu weng meng,yi ba lian hua ying lu wen。
以上是几首西林壁上的古诗,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古代士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可谓家喻户晓。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观察事物的多角度和局限性,给人以无尽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游历庐山时所作。
庐山的壮丽景色令他流连忘返,但更让他感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到的景象竟然截然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变成了陡峭耸立的山峰。
这简单的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庐山的多变姿态。
“远近高低各不同”,进一步强调了观察角度的多样性带来的差异。
距离的远近、位置的高低,都会让庐山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然而,诗的后两句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为什么难以认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
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说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立场和观点,而产生片面的看法。
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扇子,摸到象身的说大象像一堵墙。
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却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
比如在工作中,不同部门的人可能会对同一项工作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销售部门可能更注重业绩的增长,而财务部门可能更关注成本的控制。
如果大家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很难达成共识,也无法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有跳出自己所在的部门,从整个公司的大局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共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误解。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也许就能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纷争,让关系更加和谐。
再比如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
有人看到城市的繁华,就认为社会发展一片大好;有人看到贫困地区的困境,就觉得社会问题重重。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四年级《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古诗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和人类价值观的思考。
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思:
题西林壁
西林夜,战鼓风雨声。
焕红一片故园静。
梧桐一叶落,天阶夜,关山远。
长河万里送秋雁,
对楚腰巧,若无水。
更在三更雁。
这首诗表述了以下几个主要意思:
1. 时间的流逝:诗人提到了“西林夜”,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促。
夜晚的鼓声和风雨声,以及梧桐树叶的飘落,都暗示了时光的飞逝。
2. 怀旧之情:诗人对故园的怀念,表现在他将故园描绘成了一个宁静的地方,但也暗示着故园已经远去,不再如从前。
3. 自然与人生:梧桐树叶的飘落和秋雁南飞是季节更替的象征,也反映了自然界的不断变化,与人生的短促相对比。
4. 文化和传统:诗中提到了“楚腰巧”和“更在三更雁”,暗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元素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观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促的感慨,以及对故园和文化传承的怀旧之情。
它典型地反映了唐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和“离散怀乡”的主题。
题西林壁古诗的拼音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题西林壁古诗 的拼音,希望大家喜欢。
题西林壁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è chéng fēng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ù tóng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tí xī lín bì题西林壁sū shì苏轼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小朋友,你去过庐山吗?庐山在我们国家的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讲解庐山横看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从侧面看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各不相同。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诗意《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启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诗意解析:首先,题目《题西林壁》中的“题”是题写、题目的意思,而“西林”则是指庐山的一处风景名胜——西林寺。
整个题目翻译过来就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首诗的每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描述了庐山在不同视角下的不同景象。
从正面看,庐山呈现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形态;而从侧面看,则呈现出高峻的山峰。
这实际上是苏轼对庐山景象的直观描述,但他在此之上赋予了深刻的哲理。
这两句诗暗示着人们看待事物时需要全面、客观,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物,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视角,这是正常的,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观点可能只是事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是苏轼对庐山之美的感叹和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他指出,人们往往难以认清事物的真相,因为我们身处于这个事物之中,无法跳出这个框架去客观地看待它。
这种“当局者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
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某个事物的细节,而忽视了它的整体面貌;有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无法接受其他人的意见。
但是,只有当我们跳出这个框架,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时,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
苏轼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述和感叹,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认为,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需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更好地理解自己。
此外,《题西林壁》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不畏艰险、热爱自然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都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
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的
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 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朗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版本一 题西 林壁 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 ⑵,远近 高低各不同 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 ⑷,只缘身在此山中 ⑸。
版本二 题西 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 四川人, 葬于颍昌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一生仕途坎坷, 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 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 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 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的。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 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 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的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 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 然的。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的。
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 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的,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 片面的,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的,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 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