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古诗 中一般都有一个主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 古诗和诗意,欢迎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 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 年), 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

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 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 山 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 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 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 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 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 查研究, 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 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题西林壁 古诗 带拼音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 sū shì 苏轼 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山 (今四川省眉山) 人。宋代伟大的文学 家,他在散文 、诗词 、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 的诗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 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 家,合称“三苏

题西林壁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_面,齐读古诗>.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

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整理了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西林壁 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 年), 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

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 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 山 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 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 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 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 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 查研究, 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 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海 拔 1474 米,山体面积 280 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 年国务院批 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6 年冬, 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这里的佛教 和道教庙观以及白鹿洞书院, 以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 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五老峰、香炉峰等,山间经常云雾弥漫,所以人们 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旅游景点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 那是绝壁 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传说为吕洞宾“修仙”处。洞内有吕洞宾石像,一棵劲松挺 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 石壁上有“纵览云飞”四个摩崖大字。 毛泽东同志的 诗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就是描写仙人洞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古诗诵读7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 书写, 题写。 西林: 西林寺, 在江西庐山。下面整理了题西林壁全诗意思,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西林壁》全诗鉴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由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此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 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 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 的哲理之光。从此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 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 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 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由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 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 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 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和解释和翻译等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 读。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题西林壁(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文学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 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 》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用: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 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 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 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题西林壁 》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以下是小编 跟大家分享古诗 《题西林壁》的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句
1/5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2/5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 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朗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版本一 题西 林壁 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 ⑵,远近 高低各不同 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 ⑷,只缘身在此山中 ⑸。 版本二 题西 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 四川人, 葬于颍昌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一生仕途坎坷, 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 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 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 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的。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 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 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的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 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 然的。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的。 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 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的,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 片面的,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的,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 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的。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用: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 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 《望庐山瀑布 》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 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 具体景特, 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 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 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 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 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 前的庐山, 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 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 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 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 山势互不一样? 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 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 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 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 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 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 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 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 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之所以从不同的 方位看庐山, 会有不同的印象, 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 山景色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 书写, 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 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 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大山,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 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峰峦所局限, 看到只是庐山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 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驰骋想象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一个 哲理——由于人们所处地位不同, 看问题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认识难免有一 定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 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眼光从中得出真理性 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是符合客观规律,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奇秀形象给 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 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一种 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 语言表现一种清新、前人未曾道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表述是简明,而其内涵却是丰富。也就是说,诗语本身是形 象性和逻辑性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形象特征,同时又 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道理。鲜明感性与明晰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形 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典型,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把后两句当作哲理警句 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 为特色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一条蹊径,用苏轼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 壁》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古诗 中一般都有一个主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 古诗和诗意,欢迎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 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 年), 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

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 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 山 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 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 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 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 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 查研究, 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 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导语:《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希望对大家有 所帮助。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 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

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 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丰富的内涵, 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 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 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 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与深思。所以,《题西林 壁》 不单单是作者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 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 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 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作者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与逻辑性的高度统一。作者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 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之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宋朝尤其是苏轼,则是出现了以言理 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 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古代有许多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作下了很多诗。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并请你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图片会想起哪一首诗呢? 图1:(配乐)《望庐山瀑布》 图2:(配乐)《望天门山》 2、同学们的朗诵呀与诗中描写的景色一样美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风景的古诗。 这首诗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时所写下的。 诗的名字叫作——《题西林壁》(ppt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的图

题西林壁古诗的图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题西林壁古诗 配图,欢迎大家欣赏!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题西林壁后两句的诗意

题西林壁后两句的诗意 苏轼的《题西林壁 》一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题西林壁后 两句的诗意,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后两句的诗意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赏析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的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 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 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苏轼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 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 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一首 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是一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 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 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 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 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 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 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 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朝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这阶段,则出现 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了这一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名家点评 1、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宋人七绝选》,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版) 2、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 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 年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