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阈限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974.00 KB
- 文档页数:22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颜色之间的明度差别阈限,探究个体对颜色明度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进一步了解颜色视觉感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二、实验原理明度差别阈限是指个体能够分辨的最小明度差异。
本实验采用双盲法,通过对比不同颜色之间的明度差异,测量个体对颜色明度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色卡,每种颜色25张,从浅到深排列。
2. 选取10名实验参与者,年龄在18-40岁之间,视力正常,无色盲等视觉障碍。
3. 将参与者分为4组,每组5人,每组测试一种颜色。
4. 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并确保他们了解实验要求。
5. 实验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对比相邻两张色卡,判断两张色卡之间的明度差异是否能够被察觉。
若能够察觉,则继续比较下两张色卡;若不能察觉,则停止比较。
记录参与者在能够察觉到的最小明度差异时所对应的色卡序号。
6.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所有参与者完成所有颜色测试。
7. 将所有参与者的实验结果汇总,计算每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红色和绿色色卡测试中,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较低,说明他们对这两种颜色的明度变化较为敏感。
2. 在蓝色和黄色色卡测试中,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相对较高,说明他们对这两种颜色的明度变化相对不敏感。
3. 在不同颜色测试中,女性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普遍低于男性参与者,说明女性对颜色明度的敏感度更高。
4. 年龄对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影响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恒定刺激法测定频率的差别阈限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和极限法。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或次数法。
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值的主要方法之一。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方法是让被试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选5~7个作为比较刺激,随机呈现每对刺激(一个标准,一个比较)。
用此方法测定差别阈限时,要求被试以反应按键来表示“高于”、“等于”和“低于”,分别对应于“+”、“=”和“-”键。
这样就得到一个是从感到比较刺激低到相等的差别阈限下限,一个是从感到相等到高的差别阈限上限。
一般是用直线内插法求得上下限,再求出差别阈限DL。
本实验以频率为 1000Hz 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分别与 985Hz、990Hz、995Hz、1000Hz、1005Hz、1010Hz、1015Hz共7个频率的比较刺激作比较。
一、目的1.通过对频率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
2.掌握直线内插法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标准刺激为 1000Hz 频率纯音,比较刺激声音频率为 985Hz、990Hz、 995Hz、1000Hz、1005Hz、1010Hz和1015Hz共7个。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恒定刺激法测定频率的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用比较声音频率高低来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
每次实验计算机将先后发出两个频率的声音(频率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眼与光照强度、颜色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二、实验器材1. 显示器:LG 27寸普通液晶显示器;2. 二极管:PHILIPS F5DWH-12 暖白光 LED灯片。
3. 声音测试仪:高达9KHZ,可作为标准声音分贝测试仪。
4. 变压器BA-LL-1215A三、实验原理人眼能感受到的光照强度范围很大,因此阳光下我们可以分辨200 CD/m²到1,000,000,而月光下则为0.03CD/m²至0.3CD/m²。
色彩的感知度与此类似,但与光照不同的是,人眼对于不同颜色的敏感度不同。
本实验采用CIE 1976 色轮中的颜色校准模式,忽略亮度和饱和度,使用明度来研究颜色の阈限。
四、实验内容实验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各光照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实验所用显示器分辨率会自动调节,并在不同亮度下显示一张100*100像素作为测试图像。
在暗室中进行实验,调整LED灯的亮度,以使实验下降到目标亮度范围。
在最初的测试中,目标亮度设置为80 CD/m²,参与者需要告知研究员他们所感知到的明度差异,可以使用1到4个等分的尺度。
然后,目标亮度分别设置为120、160和200 CD/m²,重复上述的测试。
第二部分:测量不同颜色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此时,LED灯不再是暖白光,而是不同颜色的LED光。
参与者在实验前通过图片显示器熟悉以低亮度的红、蓝和黄色灯光,并对明度差异作出判断。
最后再使用同样的测量技术测量其明度差异阈限。
五、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每个参与者对于颜色和亮度不同条件下感知度的数据,并将其反映到明度差异阈限图表上。
六、实验结果1.不同亮度条件下的明度差异阈限。
测试亮度/ CD·m-2 明度差异阈限80 4.50120 5.15160 6.28200 7.502.不同颜色条件下的明度差异阈限。
《实验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平均差误法测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时间: 2012年4月7日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题目:平均差误法测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本实验运用平均差误法通过呈现一个标准线条长度,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解一个比较线条长度,使它与标准线条长度相等,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
本实验比较线条长度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长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被试,所得的差别阈限不同。
但实验无法排除客观影响因素,如态度,情绪等,实验发现用时越长其差别阈限越小,经分析可能与被试态度有关。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一.引言1. 平均差误法:指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的强度相等。
以被试判断的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值的方法。
是由费西纳提出的最古老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之一。
其计算公式如下:AE=∑∣X-S∣/N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
2.差别阈限: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变化量,虽然理论上阈限时心理感受“全或无”的突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阈限定义并不能在阈限的实际测验中起到作用。
因此实验者需借助操作定义,把那个可以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以其算数平均数来表示,正是基于此操作定义,本实验采用费希纳提出的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之一——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3.实验目的:本实验将利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被试的差别阈限,通过对线段长度的测量,学习和掌握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的原理和方法。
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摘要:本实验的⽬的是通过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
两名复旦⼤学⼼理系⼆年级本科⽣被随机抽取,通过其对不同重量物体的重量感受测量重量差别阈限,并证实了重量差别阈限的韦伯分数。
关键词:韦伯定律韦伯分数重量差别阈限恒定刺激法1.引⾔1.1 术语解释重量差别阈限是指刚好(或有50%的试验次数)能让被试产⽣重量差异感受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重量差异值,在重量感受⽅⾯具体表现为重量差异感受的变化与实际重量的变化之间的不同步性。
换⾔之,对于重量不同的⽆励磁机,能引起被试的重量差异感受所需的重量变化值(即重量差别阈限)不同,⽽且两者之间⽐例是恒定的。
恒定刺激法(或称固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mulus)⼜叫正误法、次数法,是由费希纳提出的传统⼼理物理法中最准确、应⽤最⼴的⽅法之⼀。
其特点是:在整个实验中始终应⽤若⼲恒定的刺激,并以随机顺序反复呈现这些刺激,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该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先要在标准刺激上下⼀段距离内(从⼏乎完全觉察不到,到⼏乎完全能觉察到)选定5-7个强度⽔平的刺激作为⽐较刺激;然后将其与标准刺激进⾏⽐较,并以相同的⽅法记录每个⽐较刺激所对应的三类反应(“⼤”、“⼩”和“相等”)的频数,其中“⼤”、“⼩”两类反应代表了两类重量差异感受(⽐较刺激⽐标准刺激要重或轻),因此这两类反应的频数可以作为衡量重量差异感受的强度的指标;最后以⽐较刺激的重量作为横坐标,以每个⽐较刺激所对应的某类反应的频数所占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绘制出该类反应的曲线,进⽽⽤直线内插法等⽅法计算出符合操作性定义的差别阈限。
1.2 历史研究韦伯(Weber,1834)通过对最⼩可觉差(jnd,即差别阈限)与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对于作⽤于同⼀感觉通道的刺激,其差别阈限和当前刺激强度之⽐为⼀个定值(即韦伯分数)。
⽤公式表⽰为:△Φ/Φ=C,其中△Φ表⽰差别阈限,Φ表⽰刺激的强度⽔平,C代表韦伯分数。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1、引言恒定刺激法也叫次数法、正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
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
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
有的测定中,只要求被试作出强或弱两种反应,这样能克服三种反应法所引起的阈限受自信程度影响的缺点。
但要求两种反应,显得不太自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75%差别阈限。
本实验所使用的计算机的内部扬声器能够发出0-65535Hz 频率的声音。
由于采用数字分频,音色和纯度的变化很小,本实验用它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比普通的音频发生器要精确。
2、实验目的2.1 通过音高的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2掌握直线内插法和作图法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
3、实验方法3.1被试一人,女,19岁,听觉正常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3.2.1实验仪器:计算机、反应键、耳机和PsyKey实验教学系统。
3.2.2实验材料:7个变异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标准刺激(标准刺激声音频率为700 Hz)3.3 实验程序在“PsyKey系统”中选择“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开始实验”,进入“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实验设计主界面,开始进行实验。
被试首先阅读屏幕上呈现的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即可开始实在本实验开始前,先采用试验的办法让被试自己选择合适的声音频率差别。
本实验采用700Hz 频率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共7个比较刺激。
刺激的频率差由被试经预实验选取,预试的初始频率差为3Hz。
即:被试用700Hz 的声音分别与频率差为3Hz的一组变异刺激中差异最大的691Hz 及709Hz 的声音各比较10次。
差别阈限公式
差别阈限公式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它可以将数据分为两类,即正类和负类。
在实际应用中,差别阈限公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金融风险评估、工业质量控制等领域。
差别阈限公式的基本思想是:对于给定的数据集,通过计算每个样本的特征值与阈限值之间的差别,将样本分为正类和负类。
具体来说,差别阈限公式可以表示为:
f(x) = w1x1 + w2x2 + … + wnxn - θ
其中,x1、x2、…、xn是样本的特征值,w1、w2、…、wn是权重系数,θ是阈限值。
如果f(x)的值大于0,则将样本归为正类;如果f(x)的值小于0,则将样本归为负类。
差别阈限公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权重系数和阈限值来优化分类效果。
此外,差别阈限公式还可以与其他分类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分类准确率。
在医学诊断中,差别阈限公式可以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血糖、胆固醇等指标,计算出差别阈限公式的值,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在金融风险评估中,差别阈限公式可以用于判断借款人是否具有偿
还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借款人的收入、负债、信用记录等信息,计算出差别阈限公式的值,从而判断借款人是否具有偿还能力。
在工业质量控制中,差别阈限公式可以用于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产品的尺寸、重量、硬度等指标,计算出差别阈限公式的值,从而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差别阈限公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算法,它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差别阈限原理的实际应用差别阈限原理(Discriminability Threshold Theory)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感知和认知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异超过一定的阈限时,人们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差异。
这个阈限被称为差别阈限,或称为“刚刚可辨阈”(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1.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在市场调研中,差别阈限原理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的最佳设计和定价策略。
例如,通过测量消费者对不同价格的反应,可以确定他们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
如果两个价格之间的差异小于差别阈限,消费者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价位,不会对产品的价格有任何反应。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差别阈限,设计和定价产品,以提高销售和市场份额。
2.广告与品牌营销在广告与品牌营销中,差别阈限原理有助于确定品牌识别度和广告效果的指标。
通过测量受众对广告中的视觉、声音或文本等元素的感知差异,可以判断广告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和认知效果。
如果广告中的差异小于受众的差别阈限,他们将很难察觉到广告的不同,也很难记住品牌信息。
因此,根据差别阈限原理,广告制作团队可以设计出更具差异化和吸引力的广告,以提高受众的识别度和品牌认知度。
此外,在品牌营销中,差别阈限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测量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感知差异,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对不同品牌形象和特点的认知差异。
只有当品牌的差异超过消费者的差别阈限时,他们才会意识到品牌之间的不同,并且有可能对一些品牌或产品产生积极的选择和认同。
3.用户界面设计在用户界面设计中,差别阈限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如何使用户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信息。
通过测量用户对不同界面元素之间的感知差异,设计师可以确定界面的颜色、大小、排列和交互等方面的最佳设计。
只有当界面元素之间的差异超过用户的差别阈限时,用户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差异,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界面。
因此,根据差别阈限原理,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更易用和用户友好的界面。
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1 引言恒定刺激法由费希纳提出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中最准确、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恒定刺激法的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并且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到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到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换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相等,约50——200次。
随机顺序可以根据随机数字表来排,也可以用抽签的办法来排顺序。
重量差别阈限是指刚好(或有50%实验次数)能让被试产生重量差异的两个刺激之间最小的重量差异值,在重量感受方面,具体表现为重量差异感受的变化与实际重量变化之间的不同步性。
恒定刺激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有三种: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本实验采用平均Z分数法计算。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来学习恒定刺激法。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一名,男,20岁。
2.2 材料重量鉴别器(其中含88g、92g、96g、100g、104g、108g、112g七个砝码)、眼罩一副2.3 程序①给不同重量的砝码编号,将88g编为1号,92g编为2号……以此类推,排出七个数字,用抽签法确定每个刺激呈现的顺序。
每个刺激呈现50次,当一个数字抽到50次以后,将写着这个数字的纸条剔除。
②对于排好的刺激呈现顺序,要平衡左右手差异,50次实验处理中,比较刺激要有25次放在左手,25次放在右手,减少由于左右手的差异引起的误差。
③让被试坐在桌边,戴好眼罩,伸出双手,展开,平放在桌上。
主试将标准刺激和比价刺激按照先前排好的顺序一次放在被试的手上,并要求被试判断,两者孰轻孰重,还是一样重。
要求主试尽量同时将两个刺激同时放在被试手上,力道适中,减少时间误差。
被试每做50组休息5分钟。
④用“+”、“-”、“=”记录被试的回答,统计数据,绘制表格。
计算本实验中被试的重量感觉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原理的案例差别阈限原理(Differential Threshold Principle)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也被称为韦伯-费希尔定律。
该原理指出,当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异超过某个临界点(也称为差别阈限),人们才能感知到这种差异。
差别阈限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解释差别阈限原理的应用。
1. 奶粉品牌之间的差异在奶粉市场,有许多不同品牌的产品。
根据差别阈限原理,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牌奶粉的差异只有当差异超过既定的阈限时才能感知到。
假设某个消费者一直使用A品牌奶粉,然后尝试了B品牌奶粉。
如果两个品牌的配方和味道非常相似,那么消费者可能无法感知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只有当B品牌与A品牌的差异超过消费者的差别阈限时,消费者才能察觉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因此,奶粉品牌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在于配方和味道的差异,还需要着眼于消费者的差别阈限,寻找创新的突破点。
2. 网络游戏中的游戏升级在网络游戏中,游戏升级是常见的奖励机制,可以使玩家获得更强大的装备、技能或者能力。
然而,根据差别阈限原理,如果一个游戏升级的效果太微小,玩家可能无法感知到升级所带来的差异,从而对升级没有动力。
因此,游戏设计者需要根据玩家的差别阈限,确定合适的升级方式和幅度,以保证玩家能够感受到游戏升级所带来的改变和成就感。
3. 广告中的产品差异宣传广告是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
根据差别阈限原理,广告主要在传递产品特点或差异时,应关注超过消费者差别阈限的信息。
例如,某电子产品广告宣传其产品是全球最轻薄的,这个特点可能就超过了消费者对产品轻薄度的差别阈限,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认可。
然而,如果广告宣传某电子产品的重点在于外观颜色的微小差异,这个差异可能未超过消费者的差别阈限,因此消费者可能无法感知到这个差异,广告的宣传效果也会打折扣。
差别阈限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了解差别阈限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差异、市场竞争和广告宣传等领域的现象。
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摘要:一、差别阈限法简介1.差别阈限法定义2.差别阈限法原理二、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1.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2.实验过程及结果3.应用案例与分析三、差别阈限法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四、总结正文:差别阈限法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测量感知刺激的强度或数量。
该方法基于人类对刺激的感知差异,通过确定能够感知到的最小差异来制作等距量表。
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如下:首先,选择一个具有相对均匀分布的刺激量表,例如音量、亮度或重量。
然后,通过逐步增加或减少刺激量,观察参与者对刺激的感知差异。
当参与者无法感知到两个连续刺激之间的差异时,我们便找到了该参与者的差别阈限。
通过确定差别阈限,可以制作出等距的量表。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常会使用信号检测论来分析参与者的反应。
信号检测论能够评估参与者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以及他们对不同刺激的辨别程度。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感知的极限,并为制定等距量表提供依据。
差别阈限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心理学、教育学、工程学等。
例如,在设计教育测验时,差别阈限法可以帮助制定难度适当的试题。
此外,差别阈限法还可以用于评估听力、视力等感官的损伤程度。
然而,差别阈限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该方法依赖于参与者的主观感知,因此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产生误差。
其次,差别阈限法难以测量连续性较大的刺激,例如颜色、音质等。
总之,差别阈限法是一种制作等距量表的有效方法。
通过该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人类感知的极限,并为制定等距量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