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裂缝验算
- 格式:xl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600mm
50mm 60mm
540mm 600mm
600mm 8400mm
9000mm C35
2.2N/mm 2135kpa
1.35
437
kN 1
V max =437.004<831.6kN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9条进行计算
单位宽度剪力设计值Vmax=pj(Ly-hc/2-h0)=截面高度影响系数βh =(800/h 0)1/4=h0小于800时取800,h0大于2000时取2000。
0.7βh f t b w h 0=满足要求。
二、受剪承载力验算:
基底平均反力设计值p k =当水浮力大于地基反力时取水浮力,否则取地基平均反力。
恒载分项系数:γG =基底静反力平均设计值p j =p k -γG γc h=框架柱截面宽度:b c =框架柱截面宽度:h c =柱网宽度:Lx=柱网跨度Ly=混凝土强度等级:砼抗拉强度标准值f tk =基础筏板抗剪承载力验算
一、几何数据及计算参数:
底板厚度:h=筏板底保护层厚度:c=外侧筋合力点位置:a s =截面有效高度:h 0=。
楼板裂缝规范标准篇一:裂缝规范规定1. 板构件(1)裂缝宽度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板计算的裂缝宽度是否满足要求,板裂缝宽度限值见《混规》GB50010-2002第3.3.4条。
(2)配筋率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板配筋率是否满足最大及最小配筋率要求,最小配筋率要求见《混规》GB50010-2002第9.5.1条;最大配筋率程序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自动计算。
(3)钢筋直径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板配筋直径是否满足最小直径的规定,见《混规》GB50010-2002第10.1.6条。
(4)挠度限值检查板的挠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见《混规》GB50010-2002第3.3.2条。
2. 梁构件(1)裂缝宽度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梁的裂缝宽度是否满足要求,见《混规》GB50010-2002第3.3.4条。
(2)挠度超限检查梁挠度是否满足要求,见《混规》GB50010-2002第3.3.2条。
(3)是否设置吊筋或附加箍筋按《混规》GB50010-2002第10.2.13条要求,检查梁的集中荷载处是否设置了吊筋或附加箍筋。
(4)配筋率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梁的纵向受拉、抗扭钢筋和箍筋的最大及最小配筋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详见《混规》GB50010-2002第9.5.1条、第10.2.5条、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1条、第11.3.6条、第11.3.9条。
(5)通长筋是否满足要求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见《混规》GB50010-2002第11.3.7条和《抗规》GB50011- 2001第6.3.4条。
(6)腰筋设置是否满足要求当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见《混规》GB50010-2002第10.2.16条。
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的判断——梁柱板的裂缝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裂缝的判断对于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影响。
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温度变化、荷载作用等引起的,如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裂缝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并保障结构的正常使用。
梁裂缝的判断:1.垂直裂缝:梁上出现垂直于跨径方向的裂缝,通常是由于梁底部受到抗弯时的拉力而引起的。
垂直裂缝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梁的强度和刚度降低,需要及时施工补强。
2.水平裂缝:梁上出现水平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引起的。
水平裂缝一般不影响梁的强度和刚度,但如果裂缝较宽且长度较长,可能会有渗水的问题,需要及时修补。
3.斜裂缝:斜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收缩和荷载作用引起的,一般沿着混凝土受拉应力方向产生。
如果斜裂缝较长较宽,则可能会影响梁的强度和刚度,需要进行补强处理。
柱裂缝的判断:1.竖向裂缝:柱上出现竖向裂缝通常是由于柱底部受压时由于抗压不足形成。
竖向裂缝可能会导致柱的承载能力下降,需要及时进行修复。
2.水平裂缝:柱上出现水平裂缝通常是由于柱受到弯矩或剪力作用时的拉力而引起的。
水平裂缝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柱的刚度降低,需要进行补强。
3.斜裂缝:柱上出现斜裂缝通常是由于柱受到抗弯应力而产生。
斜裂缝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柱的承载能力下降,需要及时施工补强。
板裂缝的判断:1.斜裂缝:板上出现的斜裂缝通常是由于板在应力集中处发生的抗拉开裂。
斜裂缝一般会导致板的强度和刚度降低,需要及时进行补强。
2.网状裂缝:板上出现网状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一般不会对板的强度和刚度造成明显影响,但较宽的网状裂缝可能会导致渗水问题,需要及时修补。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裂缝判断,最好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
此外,在具体工程中,还应考虑结构的设计要求和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房屋鉴定中混凝土构件裂缝如何分析?
经验都说明,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而房屋的破坏往往始于裂缝,因此在房屋安全鉴定中,鉴别和分析裂缝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前言
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房屋中的裂缝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裂缝的产生由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而决定的,具有不可避免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的。
房屋的破旧始于裂缝的形成,建筑物受到设计图纸、材料特性、环境因素的影响、地基沉降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裂缝的出现,因此在房屋安全鉴定过程中,应该多方面考虑房屋裂缝出现的原因,从而保证房屋的耐用性。
二、常见构件的裂缝
1、砖墙的裂缝
(1)八字形裂缝: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
一种属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当房屋两端沉降小,中间沉降大时,形成反向弯曲变形,纵墙上出现斜裂缝,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在墙面上呈八字形分布。
另一种裂缝属温度收缩裂缝,一般位于房屋顶层两端,有时可能发展至。
(1)受弯构件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cr =1.9底板厚度h =700mm取b=1000mm宽度计算(2)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5(3)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M=200kN·m(4)纵筋直径、间距:20@150+0@0(5)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deq=∑(ni×di2)/∑(ni×υ×di)=20mm(6)带肋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υ =1.0(7)受拉纵筋面积As =2094.4(8)钢筋弹性模量Es =200000N/mm 底板裂缝验算计算书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cs=50(cs>65时,cs=65mm)(1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 =2.2N/mm(11)最大裂缝宽度验算1)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按下式计算:ρte =As / Ate(2010混凝土规范7.1.2-5)对矩形截面的受弯构件:Ate =0.5bh=350000.0ρte =As / Ate=0.005984 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1时,取ρte=0.01实取ρte=0.01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的等效应力σs,按下列公式计算:受弯构件:σs = M/(0.87*h0*As)(2010混凝土规范7.1.4-3)N/mmσs =171.53)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按混凝土规范式8.1.2-2 计算:ψ =1.1 -0.65 *0.266ftk / (ρte * σs)=4)平均裂缝宽度 lcr,按2010混凝土规范计算:lcr =1.9*cs +0.08*255.0mm deq/ρte=5)最大裂缝宽度 ωmax,按2010混凝土规范式7.1.2-1计算:ωmax =αcr*ψ*σs*lcr/Es=0.111mm满足要求。
9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与裂缝验算、目的要求1 .掌握构件在裂缝出现前后沿构件长度各截面的应力状态2•了解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3.掌握受弯构件裂缝宽度验算和变形验算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裂缝的出现与分布规律2.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3.短期刚度、长期刚度计算公式的建立三、主要内容9.1概述结构构件应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和验算。
通常,对各类混凝土构件都要求进行承载力计算;对某些构件,还应根据其使用条件,通过验算,使变形和裂缝宽度不超过规定限值,常使用及耐久性的其同时还应满足保证正他要求与规定限值,例如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等。
与不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相比,结构构件不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生命财产的危害性要小,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目标可靠指标P可以小些。
《规范》规定: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应采用荷载设计值;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分别技荷载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进行验算或按照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进行验算。
并应保证变形、裂缝、应力等计算值不超过相应的规定限值。
由于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及裂缝宽度都随时间增大,因此,验算变形及裂缝宽度时, 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效应的影响。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也称为荷载短期效应,是指按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的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也称为荷载长期效应,是按永久荷载的标准值及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计算的荷载效应。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构构件的变形及裂缝宽度时,其荷载效应值大致相当于破坏时荷载效应值的50%—70%。
9.2裂缝验算921裂缝控制的目的与要求确定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观要求,二是耐久性要求,并以后者为主。
从外观要求考虑,裂缝过宽将给人以不安全感,同时也影响对结构质量的评 价。
满足外观要求的裂缝宽度限值,与人们的心理反应、裂缝开展长度、裂缝所 处位置,乃至光线条件等因素有关,难以取得完全统一的意见。
组合梁是指由混凝土梁与预应力构件组合成的一种结构形式。
预应力构件通过预应力张拉作用产生预应力,将混凝土压应力提高到基材强度之上。
组合梁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预应力构件与混凝土梁之间的协同工作,需要对组合梁进行桥面板抗裂检算。
桥面板抗裂检算是指通过对组合梁中的桥面板进行验算,确保其在使用阶段能够满足抗裂性能要求。
具体的桥面板抗裂检算步骤如下:1. 清晰界定设计要求在进行桥面板抗裂检算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设计要求,包括桥面板的受力等级、抗裂性能等级以及相关荷载标准等。
只有清晰界定了设计要求,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抗裂检算。
2. 桥面板抗裂计算桥面板抗裂计算是桥面板抗裂检算的核心内容,需要根据预应力构件与混凝土梁的协同工作原理,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对桥面板进行抗裂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桥面板在不同荷载下的应力、变形和裂缝等情况,确保桥面板在使用阶段不会出现严重的裂缝。
3. 结果分析及检核完成桥面板抗裂计算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及检核。
主要包括对桥面板在不同荷载情况下的裂缝宽度、裂缝分布、裂缝间距等进行分析,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4. 裂缝控制措施根据桥面板抗裂检算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裂缝控制措施,确保桥面板在使用阶段能够满足抗裂性能要求。
裂缝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改善预应力构件与混凝土梁的协同工作、采用合适的材料以及加固设计等。
桥面板抗裂检算是桥梁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检算和设计,可以保证组合梁在使用阶段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从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桥面板抗裂检算时,需要充分考虑材料性能、结构设计、荷载标准等因素,确保桥面板的抗裂性能符合工程要求。
桥面板抗裂检算是桥梁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检算对于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在进行桥面板抗裂检算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结构设计、荷载标准等因素,确保桥面板的抗裂性能符合工程要求。
具体来说,桥面板抗裂检算包括了清晰界定设计要求、抗裂计算、结果分析及检核以及裂缝控制措施等过程,下面我们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受弯构件 构件受力特征系数 αcr = 1.9按2010混凝土规范取值构件厚度 h = 330mm 取b=1000mm宽度计算(2)混凝土强度等级 C 35υ=1(3)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M = 200kN·m(4)纵筋直径、间距:18@150+20@150(5)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deq=∑(ni×di2)/∑(ni×υ×di)=19.05mm(6)带肋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 υ = 1.0(7)受拉纵筋面积 As =3790.9(8)钢筋弹性模量 Es =200000(9)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 cs=30(cs>65时,cs=65mm)(1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ftk =2.2(11)最大裂缝宽度验算1)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按下式计算:ρte = As / Ate (2010混凝土规范 7.1.2-5)对矩形截面的受弯构件:Ate = 0.5bh =165000.0ρte = As / Ate = 0.022975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1时,取ρte=0.01实取ρte=0.0232)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的等效应力σs,按下列公式计算: 受弯构件:σs = M / (0.87*h0*As) (2010混凝土规范 7.1.4-3)σs =208.83)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按混凝土规范式8.1.2-2 计算:ψ = 1.1 - 0.65 * ftk / (ρte * σs) =0.8024)平均裂缝宽度 lcr,按2010混凝土规范计算:lcr = 1.9*cs + 0.08* deq/ρte =123.3mm5)最大裂缝宽度 ωmax,按2010混凝土规范式 7.1.2-1 计算:ωmax = αcr*ψ*σs*lcr/Es=0.196mm满足要求。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52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2)07-0159-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2.07.0670前言混凝土现浇板裂缝在施工中是较容易产生的一种质量缺陷,裂缝会降低工程质量及影响构件的正常使用,对开裂的现浇板必须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按程序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处理前需对现浇板构件的裂缝情况进行检测鉴定。
检测单位通过情况调查、施工质量抽检并参照设计图纸等综合分析裂缝成因,形成检测报告后给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1工程背景合肥市某中学新建综合楼位于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4200m 2。
该楼负一层为地下室,一、二层为食堂餐厅,三层至五层为室内运动馆。
工程于2020年12月份开工,检测时(2022年3月)形象进度为主体结构完工。
因该楼的二层顶现浇板拆模后发现裂缝,为了解构件的施工质量,确保结构安全,并给后期处理方案提供依据,建设单位委托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检测鉴定。
按照检测程序的要求,检测前检测单位需踏勘现场进行情况调查,会同相关单位协商,确定检测方案。
根据现场调查发现,开裂的现浇板集中位于二层顶10-14/C-F 轴区域内,其他区域和楼层未发现有明显的同类裂缝。
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要求检测单位对二层顶10-14/C-F 轴的4块现浇板全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裂缝分布形式和最大宽度、构件实体质量(混凝土强度、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板厚)和裂缝成因进行检测分析。
2现浇板的设计及施工概况检测的二层顶10-14/C-F 轴4块现浇板平面尺寸均为8700mm×3750mm ;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30,板底钢筋间距设计均为双向150mm ,板面负筋间距设计均为150mm ,钢筋保护层设计为15mm ,板厚设计均为120mm ;采用泵送混凝土,梁板同批浇筑。
根据施工单位提交的新建综合楼西区二层顶板施工的相关情况介绍,对施工中的拆模、浇筑、施工荷载进度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记录结果详见表1。
1.计算平均裂缝间距m l通过理论计算并根据实验验证和实际工程经验对参数的修正,得到m l 的计算式为 如下:⎪⎪⎭⎫ ⎝⎛+=te eq m ρβd c l 0.081.9 其中∑∑=iii i i dn dn d υ2eq ,ste teA A ρ=式中 β——系数,对轴心受拉构件,取β=1.1;对偏心轴心受拉构件,取β=1.05;对其他受力构件,取β=1.0;c ——最外层纵向受力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 ),当c <20mm 时,取c=20mm ;当c>65mm 时,取c=65mm ;te ρ——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当te ρ<0.01时,取te ρ=0.01;te A ——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可按下列规定取用:对轴心受拉构件取构件截面面积;对受弯、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构件,取腹板截面面积的一半与受拉翼缘截面面积之和,即te f f ()0.5A bh b b h =+-,此处f b 、f h 为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2.计算平均裂缝宽度m w平均裂缝宽度m w 等于两条相邻裂缝之间(计算时取平均裂缝间距m l )钢筋的平均伸长与相同水平处构件侧表面混凝土平均伸长的差值m ssq c m l E σψαw =其中,sqte tq f σρψ65.01.1-=,当ψ<0.2时,取ψ=0.2;当ψ>1.0时,取ψ=1.0。
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ψ=1.0。
对于不同的受力构件其裂缝截面处的钢筋应力sq σ也不相同。
受弯构件:0870h A .M σS qsq=轴心受拉构件:sq sqA N σ=偏心受拉构件:)('0'ss q sqa h A e N -=σ偏心受压构件:⎪⎭⎫ ⎝⎛-=1z e A N σs q sq3.计算最大裂缝宽度在上述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对于矩形、T 形、倒T 形及工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压构件,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w max 按下列公式计算⎪⎪⎭⎫⎝⎛+=te eq s s sq cr ρd .c .E σψαw 08091m ax 4.验算最大裂缝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最大裂缝可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最大裂缝宽度应满足:max lim ωω≤由式(9-16)计算sq d由式(9-17)计算te ρ 计算sq σ由题设条件确定所需计算参数根据构件不同的受力状态选择相应的计算01.0<te ρ开始验算最大裂缝宽度否由式(9-29)计算ψ图9-7最大裂缝宽度验算流程图代入式(9-31)计算最大裂缝宽度max ω结束是 01.0=te ρ m in m ax ωω≤裂缝验算满足要求裂缝验算不满足要求否是。
板最大裂缝宽度验算(GB50010-2002)
wmax=2.1*ψ*σsk/Es*(1.9*c+0.08*deq/ρte)
上式中: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ψ=1.1-0.65ftk/(ρte*σsk)
当ψ<0.2时,取ψ=0.2;当ψ>1.0时,取ψ=1.0
ρte:以有效受拉砼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ρte=As/Ate Ate=0.5*b*h
当ρte<0.01时,取ρte=0.01
σsk: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钢筋砼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标准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σsk=Mk/(0.87*h0*As) h0=h-a
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20时,取c=20;当c>65时,取c=65.
deq:纵向受拉钢筋的等效直径(mm),按下列公式计算:
deq=∑ni*di2/∑ni*νi*di
di:第i种纵向受拉钢筋的直径(mm)
ni:第i种纵向受拉钢筋的根数
νi:第i种纵向受拉钢筋相对粘结特性系数,对变形钢筋取ν=1.0,对光面钢筋取ν=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