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地理学(二)古诗词与地理(上)
- 格式:ppt
- 大小:14.51 MB
- 文档页数:46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新部编版五年级地理上、下册必背古诗文
一、三百篇(上册)
1、《江南雨》(南方的春夏季节)
江南雨,纷纷扬扬落日楼;
尚疑朦胧飘玉区,
何处落花斜;
昨夜东风,
江南朝暮,
船头行客看画楼。
作者:陆游,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2、《登鹳雀楼》(元旦游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文学家。
二、三百篇(下册)
1、《题西林壁》(访古人杂感)
悠然见南山,抱朴守真灵。
轻尘附远客,谈笑暗风轻。
持刀鉴华夏,斧凿镂高城。
鼎斗传金石,文物漫千英。
作者: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2、《登高》(新疆天山)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苏辙无能轻世事,唯读史书知天下。
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文学家。
以上为新部编版五年级地理上、下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每一篇诗文都选自不同的时期,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写作主题。
这些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上、下册内容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我的感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古诗词和地理相结合是如此的有趣。
通过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到当时诗人写诗的环境,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地理知识。
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更加了解诗人写诗的契机。
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从小去了解、懂得古诗词中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语文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写字、读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收获快乐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读书摘抄:1.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
在地理学中,又偏重于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温暖的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地面的温度随之升高。
受热多的,升温快;受热少的,升温慢。
地表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而上升,周边温度比较低的空气趁机横向“溜” 过来。
这种横向流动就形成了风。
2.风变幻莫测,时如游丝,行迹难察;时如崩山,震天动地。
可以说,要比变化,世间少有能跟它匹敌的。
如果翻遍古诗,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的诗人几乎把风的每一个毛孔都刻画清楚了,声音、力量、方向、影响...真是无所不包,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如假包换的科学家。
3.李峤将风写得活灵活现。
“ 解落三秋叶”就是吹落秋天枯黄的树叶的风。
“三秋”即孟秋、仲秋、季秋。
古人常用“孟仲季”作为一种排序,类似于我们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大家可以将“孟秋、仲秋、季秋”理解为“早秋、中秋、晚秋”。
秋日天气转凉,大多数植物都慢慢凋零,凉风吹落枯黄的树叶,吹在大家的脸上、手上,顿生一股萧瑟与肃杀之气。
4.如果夏季去庐山,由于光照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形成云雾。
所以,苏轼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当你离得太近,流连于变幻万千的具象细节时,再加上云山雾罩,就很难在整体上把握庐山的样貌。
这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道理,不仅旅游、观景、写诗如此,做人做事同样适用。
5.水对一个地区的作用可大着呢!人们饮茶、做饭、洗衣、种田都离不开它。
在没有高铁和飞机的古代,水更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航运一的重要载体。
秋怀四首·其二[宋]陆游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秋天来了,农人们忙着采摘架上的黄瓜,村里的姑娘们也在篱边采撷着一朵一朵青碧色的花儿。
当城里还残留着三伏天的炎热的时候,那凉爽的秋光已经先给野外村民的家里送去了舒适与欢乐。
文/沐琪儿图/刘淼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严谨深奥,讲究理性,而文学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地理和文学看似毫不搭边,却在诗人的笔下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无限遐想。
回农村纳凉去7城市里为什么比野外和郊区热呢?在地理学上,这种现象常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里的气温比外围的郊区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城市里的人口、建筑非常密集,混凝土、柏油马路、水泥建筑墙面的吸热能力比土壤和自然植被强。
二是城区内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这些污染物会附着在空气中,增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降低空气的循环速度。
也许你觉得城市“热岛效应”是暂时的,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
它不仅会让大气污染物聚集在城区上空,无法及时扩散,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使城市里的气温不断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加重大气污染。
这次我真没夸张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远在千里之外,一天就走完了。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8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在流经四川盆地时,长江夺路奔流,磅礴的水势环绕于两岸群山之间,形成了壮丽奔腾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其中,瞿塘峡以雄、奇、险、峻的特色著称于世,有“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美誉。
白帝城就位于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变成了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
9《早发白帝城》是一首借长江三峡水势的浩荡湍急来表达诗人欢快心情的诗。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上千公里的路程,“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李白略显夸张的表达,但江流迅疾,“一日还”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语文诗词论文:浅谈语文诗词与地理的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灿的明珠,无数的文人骚客借物喻意,触景生情,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和智慧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诗人的笔下,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名诗佳句,无论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还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巍峨,无论是山寺丛林的深幽,还是小桥流水的静谧,都被诗人颂扬讴歌,展示给后人无数的精神财富,以及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受到这种新教育理念的启发,我联想到地理学科的教学,地理其实是一个文理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古人在作诗的时候讲究情景交融,用笔墨大量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创作了无数描绘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的佳作,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地理教学与语文诗词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两个学科的相互影响,达到知识间的合理利用,挖掘地理内涵,活化理论知识,给予学科新意,活跃课堂气氛。
如此一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地理学科产生新意,同时还能深入体会并探索挖掘教材意境,创新探究,灵活运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巧妙运用诗词,活跃课堂气氛诗词以其琅琅上口、意境深远的特点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地理课中所要讲授的山河景观也与诗词有着莫大的关联。
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用包含地理特点的诗词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兴趣。
此时教师再谈及一些与教材有关联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出示一些与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相关的图片,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兴致带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的时候,我在导语中引用了三位诗人的诗作进行对比,一个是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接下来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的中国诗词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更活泼。
标签:地理;中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许多是反映身边的自然环境,在课堂中应用这些精品,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对自然知识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开拓思维空间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古诗词,创造意境古诗词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
如讲初中地理“长江”一节时,我满怀激情的朗诵《长江之歌》──“啊,长江!”,用优美动听的歌词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对长江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切入主题。
二、运用古诗词,描述地理现象运用优美的文学诗词描述地理现象,使地理现象直观生动。
例如,在讲月相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苏东坡在他的词中曾这样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诗中所提到的”月的圆缺”的变化,我们在地理学中称其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异;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三、古诗词的运用,能够简化难点气象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难以理解,要是选择一些诗句来说明,情况可能回不一样。
利用古诗词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经过对照——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得以深化。
如在讲述气候的季风时,我使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
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