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交互版】
- 格式:ppt
- 大小:9.28 MB
- 文档页数:50
教案/热点专题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本课主要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了新中国的诞生。
课文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以及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资料、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语文六年级上7.开国大典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协商、汇集、预定、爆发”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文中场面描写的词语,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
【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1)本课的生字较多,“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爆”注意右下方不是“水”字;“隆”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
(2)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
一类是专用名词,如“旗帜”“制服”“坦克”,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要求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
另一类词语,如“排山倒海”“雄伟”,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2.阅读教学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中国人民在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场面,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朗读和想象的情境、场面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中领会情感。
可以先着重练习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进而朗读全段、全篇。
3.表达运用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做现场报道。
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导学任务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毛泽东同志的资料、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和同学一起交流。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 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掌握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理解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难点: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3. 疑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及如何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全文,教师进行领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同时加深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3. 课文解读:讲解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通过分析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5. 总结与提升:通过总结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
2. 分析与实践:通过分析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过实践和模拟,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情感体验。
3. 互动与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课件:用于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影像资料: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语文7《开国大典》优质公开课教案7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臵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臵,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板块一简述背景,引出“大典”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7.开国大典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上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写作手法。
4.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背景介绍我会读擎 政府 典礼 委员 汇集 爆发 鼓舞诞生 宣告 瞻仰 肃静 飘拂 选举 检阅 制服 距离 高潮 陆续 阅兵式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课文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写了会场情景、大典开始、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
大典”?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气氛?课文解读会场情景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参加典礼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人数很多,表现了开国大典的隆重以及人民对典礼的重视和期待。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年月日【授课内容】第2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授课教师】【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优秀教案7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4个生字。
会写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重点)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说一说。
)教师相机播放视频,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课件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自学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举行典礼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上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