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第2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39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
2.分析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意义,分析描写方法,激发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培养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开国大典的意义。
(2)提问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感受。
2.精读课文
(1)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
(2)分析场面描写的方法,如点面结合等。
(3)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成就。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写作指导
(1)引导学生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活动场景。
(2)点评学生的写作。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但在体会场面描写作用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深。
拓展环节中,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了解可能比较有限,需加强介绍。
写作指导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3-11-04CATALOGUE 目录•回顾上节课内容•本节课学习目标•本节课具体内容•学生互动环节•本节课总结01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以及一些基本概念和流程。
我们还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对大典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确认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应能够理解并掌握大典的主要流程,包括会前准备、仪式过程和会后活动等。
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大典的历史意义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
学生应该能够准确说出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群等基本信息。
02本节课学习目标掌握本节课出现的重点词语,包括发音、书写、含义等。
重点词语重要概念关键细节理解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概念,如国家成立的意义、国家制度的构成等。
掌握本节课涉及的关键细节,如典礼程序、重要讲话等。
03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点0201理解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如国家制度的复杂性、国家成立的历史背景等。
难点知识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解决策略提供相关拓展资源,如历史文献、专家讲座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拓展资源理解难点及解决方法03本节课具体内容解放战争的胜利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斗和胜利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介绍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会议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基础和筹备过程。
开国大典背景介绍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筹备情况,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国大典的举行介绍开国大典的日期、地点、参加人员和主要仪式,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正式宣布和象征意义。
国内意义介绍开国大典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形势和发展方向。
国际意义介绍开国大典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
04学生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对开国大典的感受和理解总结词:深入探讨详细描述: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于开国大典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从历史背景、事件意义、个人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
7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品析课文的描写方法,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当时的气氛,体会自豪激动的心情,感受爱国之情。
二、教学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理解阅兵式的场面描写,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2.写法导读,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指导,品析掌握“阅兵式”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朗读描写“游行群众”的重点语句,体会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联系背景理解“开国”的象征意义。
感受爱国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内容梳理:学生自主回顾课文内容和结构顺序。
用“这是一个______的开国大典”的方式表达阅读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内容梳理:依次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视频和70周年国庆节阅兵式视频。
提问:与开国大典的大阅兵相比,70周年的阅兵式有什么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二)走进文本1.开篇引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日子的标志性意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2.叙事要素:出示关键词: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场的位置和布置。
根据关键词找出相应的内容并批注。
3.场面描绘:大典前,入场群众。
(1)批注:朗读第4、5自然段,哪些词句表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明确:老远、清早、直奔、五更天……(2)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析。
4.举行典礼:你对典礼盛况中的哪个场面最有感触?批注体会并交流。
典礼过程:典礼开始——宣布成立——升旗仪式——鸣放礼炮——宣读公告5.体会句子: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点拨:“站起来”——独立自主;穷苦人民翻身做主人。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内容、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媒体的应用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的“导”;图文有机会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应用等。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当时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产生共鸣。
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给学生听,在有感情朗读的感染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摄影记者,用你们手中的摄影机捕捉开国大典一些精彩场面,选好你要抓拍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拍这些镜头。
这样激情导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二、自读感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教材简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本课词句。
过程与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合作交流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教师适当归纳小结。
二、品读体验1、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开国大典情况)出示评价方案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表达方法。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朗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四、巩固延伸1、体会加黑词所表达的意思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开国大典新闻报道稿。
板书设计:开国大典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上,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教师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长文短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
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并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今天,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开国大典,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景。
二、回顾旧知师:首先,谁能来回忆一下,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和地点?生 1:开国大典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师:非常好!那开国大典的主要流程有哪些呢?生 2: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等。
师:不错,大家的记性都很棒!三、深入研读师: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研读课文,感受当时的氛围。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生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生 3:能体会到大家对毛主席的期待和尊敬。
师:很好,还有吗?生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师: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 4:感受到群众特别激动和兴奋。
师:对呀,那为什么群众会如此激动和兴奋呢?生 5: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主人了。
师:非常正确!那再看看描写毛主席的语句,又能体会到什么?生 6:“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从这里能体会到毛主席对新中国成立的重视。
师:不错。
那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大家想想,这声音有着怎样的力量?生 7:这声音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师:很好!那在宣读公告时,又能体现出什么?生 8:体现出毛主席的庄严和权威。
四、小组讨论师: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开国大典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好,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小组 1 代表: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小组 2 代表:它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电影,了解其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并掌握电影中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我国近现代史。
2.能力目标:–通过观看电影,培养学生的影像思维和历史记忆力。
–提高学生的观看电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珍爱与尊重。
–让学生体会到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对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电影中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理解和记忆相关历史知识。
三、教学难点•联系历史知识,进行电影与现实的对比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电影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或简要介绍。
2.相关历史材料和图片。
3.教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通过谈话导入,讨论学生对电影的观感和期待。
2.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拍摄目的。
第二步:观看电影片段(45分钟)1.播放《开国大典》中与第2课时相关的片段。
2.引导学生观看,重点关注片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步:讨论与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电影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表现方式。
第四步:总结与展望(15分钟)1.整理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2.展望下节课继续深入探讨《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
六、课堂作业1.撰写观后感:请学生结合所观看片段,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查阅关于《开国大典》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电影和历史事实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