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第一章
- 格式:pdf
- 大小:166.79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讲基础概念一、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
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
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
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
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
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
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
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
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
目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过程模式,如美国人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人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等。
(5)实践性任何的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实际需求的,只有真正创造出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新事物的活动才能称为创造,不能把凭空想象而没有任何结果的活动称作创造。
实践性一方面指满足实际需求而产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创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6)持续性持续性是指创造活动能够而且必须不断进行下去的特性。
对于没有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予以创造,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不断改进,而且从宏观角度讲,不同的时空都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活动。
(7)主体依赖性创造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具有创造力的是人而不是其他。
不同的人或组织由于知识、经历、能力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导致不同的创造结果,某种程度上创造活动过程也是不同的。
同样从事同一研究发明,有些人做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做出来,也可能有些人虽然做出来但是时间上却慢了几拍。
(8)普遍性创造活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之中,并不是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或某些人所独具的活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 创造的类型人们把创造活动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可以按照创造的内容将创造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组织的创造等。
(1)物质财富的创造主要是指创造的成果是物质领域的事物。
如研究设计生产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如桥梁、卫星等。
(2)精神财富的创造主要是指创造的成果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如小说家创作一本小说、剧团导演新的话剧、画家创作一幅新作等。
(3)社会组织的创造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的为了一定目的的组织机构的创造,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公司制度等。
还可以将创造按照创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艺术创造等。
(1)科学研究主要是指人类科学领域的探索,需要科学工作者善于发现科学事实,设计新的探索方法,大胆猜想,提出假说和预见,这一切都需要高度的创造性。
科学上的创造也称发现。
(2)技术发明是指人类技术领域的实践,需要从事技术和生产的各类人员,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问题、设计技术方案或技术装置。
这也同样需要商度的创造性。
技术上的创造有不同层次,按创造性由低到高分为技术革新、方案设计、发明、技术创新。
(3)艺术创作在艺术领域中,作家和艺术家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用创造性思维构思作品,揭示人生的哲理和美的规律,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艺术领域的创造也称创作或塑造艺术形象。
4. 创造的主观动因创造的主体:也称创造者,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人们会源于各种不同原因而进行创造。
想要一种新的食物而创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想要一种新服装而进行服装设计,想写一本小说而进行创造性写作,想开发一种新产品而进行产品创造,想改变目前不良的组织结构而进行组织刨新,想克服一个困难要创造一种新的方法,如此等等。
归根到底人们的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的。
5. 创造过程创造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有其过程性。
因此,分析其过程的基本构成,有助于揭开创造活动的秘密,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
由于过程本身包含着方法的意义,了解创造过程的构成,把握其规律,有助于人们学会创造,以及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
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勒斯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验证;著名英国设计方法学家劳森的五阶段模式:初识——准备——孕育——启发——验证;考察人们的创造过程,可以把创造活动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阶段:创造过程6. 创造与相关概念对于创造活动,人们除了用创造一词表示之外,还常用一些不同的词汇,如发现、发明、创新、探索、革新、创作等。
(1) 创造与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
从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陕西农民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等部属于这一类发现。
从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看,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均属于这类发现。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法科学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
创造与发现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2)创造与发明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
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
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从新产品的研制看,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指南针,就属此类。
在中国发明此物之前,这些东西世界上是没有的。
从新方法的发明看,中国四人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便属于此类,它们是当时世界上首创的新方法。
纳米技术、克隆技术也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创造的新技术方法。
再如,最近美国研究人员研究出的用废弃手机来种植花卉的方法也属于发明的新方法。
发明与专利相对应,从获取专利的3个条件:“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来看,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的关系也是包容和被包容。
(3)创造与创新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l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
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涵义为:引进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其形式包括五种:引进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
从总体上来说,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创新与创造还是可以通用、互用的。
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其差别之一是,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较强调结果。
例如,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新价值”;差别之二是,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
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例如,“黑白电视机的问世体现为一种创造成果的诞生,彩色电视机的出现是对黑白电视机的创新。
”其他:探索多体现创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革新多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创作体现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
二、创造学1.创造学的涵义: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
所谓科学。
是指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它的任务是通过事物一些偶然的、表面的现象去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的知识指导人们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
而何谓创造学呢,1999年版《辞海》对其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创造学的性质(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
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
创造学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所有的领域,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管理、政治、军事等;它还逐步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创造心理学、创造方法学、创造教育学、创造工程学、创造环境论等。
也形成了一些应用科学,如创造性经营学、医学创造学、地质创造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更体现其边缘性。
(2)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
创造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与古老的哲学相比,与其他很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实在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
(3)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创造具有超前性,而以指导和启迪创造力开发为己任的创造学就更具有超前性了,可以说,创造学是引领末来,创造美好未来的学科。
据资料统计,近二十年的科技发展,比2000年历史的成果还要多。
截止到2005年,新成果又增加一倍,预计到2020年,新成果将增加4~5倍,到2050年,99%的新成果是现在所没有的,发明家总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创造学总是在引导包括发明家在内的人们走在时代的前头或率先走向未来。
所以说,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3.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即使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4.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科的重要立论基础。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提法:一是两原理说,一是三原理说。
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