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内家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格式:pdf
- 大小:217.59 KB
- 文档页数:2
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主题征文写内家拳内家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拳术门派,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家拳的特点是注重内功修炼,以柔克刚、以意驭力,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和心意拳等门派。
内家拳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内家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传承经典、筑梦未来,弘扬中华文化。
内家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武术家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开创了内家拳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家拳不断发展壮大,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而在现代,内家拳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了中国体育竞技的一部分。
内家拳的特点是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核心思想。
内家拳的练习过程中,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放松身体、调整呼吸,有利于调节身心状态,提高身体素质。
与此同时,内家拳强调意识和意境的运用,对意识的训练尤为注重,要求练习者要在意中驾驭力,通过意念驱动肌肉运动,达到以意驭力的飞跃。
内家拳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拳师,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创立了各具特色的门派。
例如,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以曲制直,讲求周身放松、沉着冷静、意境超拔;形意拳则强调防身技击,重视速度和爆发力,讲求精准的攻防技巧;八卦掌则注重方位转移、身法变化,追求攻防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可以说,每一门内家拳门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武术精神和智慧。
在当前时代,内家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科学知识进行融合,以适应现代人的身心特点和需求。
同时,也应该注重内家拳的普及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内家拳,让中华武术在世界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内家拳的传承和发展,既需要坚守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也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为内家拳的繁荣和中华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当武术的渊源历史武当武术,历史上又称为内家拳,或称为武当内家拳。
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已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
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淅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师从单思南。
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
《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
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技击特征而定。
有的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
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内家”。
实际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因为,张三丰既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有北宋张三丰说(以黄宗羲为代表)和元明张三丰说,本文引用为元明张三丰。
有的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
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
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
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
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
当然,有人又曾经辩解说,释、道二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内外家。
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
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
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道、佛二门长期共存的。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武术不仅成为了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表现。
本文将分别从武术的兴起、武术的分类、武术的传承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
武术的兴起在明清时期,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时期,军队把武术作为部队的基本技能来训练和应用,武术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武术更是成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清政府大力发展武术,并将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在民间推广。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在富强、昌盛的社会环境下,武术技艺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传承。
同时,武术学习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模拟的是战争中的格斗技巧和实用技能,而不仅仅是一种日常娱乐。
武术的分类明清时期的武术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
内家武术强调内功,内外合一,以静制动,追求心神意境的融合。
内家武术主要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而外家武术则注重外在身体的训练,强调技术上的攻防,注重实战性,其代表作有少林拳、洪拳、咏春拳等。
同时,武术还分为刀、枪、剑、棍、拳等不同的器械门类,每种器械又有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武术的传承明清时期,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手抄本的方式,而非文字记载。
因此,很多武术技艺得以在较长时间里世代口传,至今仍有得以传承和流传下来的技艺。
同时,由于不同的流派、门派和师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师徒制度,武术的普及面也逐渐扩大,不少的富裕家庭和官宦人家里,也设有“家族拳法”的传承规则。
在明清时期,不少武术家也走出中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他们不断与外国的武术家交流,探讨不同流派、不同技巧的长处,大大丰富了武术技艺和文化的内涵。
结语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不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当内家拳法历史源流初探武当武术的生产与发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炼活动及武当道门内道教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武当山位于华中腹地,紧靠秦巴山脉,背依神农架,面临汉水,山势奇特,风光秀丽,自古就是道佛修炼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尤其在明代,武当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武当道教祀奉的主神真武是北方水神,传说他具有赴汤蹈火、仗剑除魔、消灾祛病、驯服猛兽、呼风唤雨、御气飞行的特异功能。
据史书载,春秋战国时,老子的弟子伊喜,得老子所授《道德经》后,辞官修道,辗转来到武当山三天门下隐修,开创了武当山修道养性之先河;汉武帝命将军戴孟到武当山采药,戴从此弃官学道,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能日行七百里;汉末殷长生入武当修炼,得太阳神丹之诀,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晋代谢允,弃官入武当修道,得冲寂之妙,能飞行于绝壁;唐代吕洞宾擅剑术,畅游武当;唐代李道子,江南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修炼,所传太极功,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此外,还有请诸葛亮、陈抟、邓安道、田蓑衣、张道贵等前贤大德,在此修功炼性,得道成真。
这些高真的修炼活动,孕育了武当内家拳法。
武当武术的生产于发展,还与道教门派相结合,唐宋时就形成了武当武术的四大门派--------龙门、天罡、太乙、清虚。
四大门派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龙门主道,天罡主剑,太乙主字,清虚主手。
具有关史料记载,唐时,中华武林已形成九派,以佛道九大名山为宗,分为武当、少林、青城、崆峒、天山、雪山、华山、昆仑,而宋元,由修真有成就的九派组成“九脉燕阵”,龙虎堂为九派之尊,而龙虎堂中,半数是有武当派担任主持。
而真正将武当武术弘扬光大,泛化于俗的当是元明时期的武当高道张三丰。
张三丰,又名全一,字君宝,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
他道德崇高,精通三教经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遍游名山大川达30余年,家学渊源,有天师道根基,承陈抟、火龙真人真传,通晓道门天元、地元、人元三种大丹修炼之旨,“既精少林,又复从而翻之”,创武当内家拳法。
非遗语境下四明内家拳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王大元郭守靖刘莎莎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4-000-02摘要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归纳、类比和分析,在初步查明四明内家拳起源与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四名内家拳的传承价值,为四明内家拳的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明遗产四明内家拳时间跨度至今,内家拳已经成为拳术类别,民间人流行将近似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并与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拳相区分。
宁波古称四明,16世纪中叶后内家拳盛行于浙东四明一带,流传在四明的原始内家拳则被称为“四明内家拳”。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本文将以浙江民间重要拳种之一的四明内家拳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焦点指向四明内家拳的继承及生存状态,对四明内家拳的保护进行思考与展望。
通过进一步细化四明内家拳的历史渊源、文化属性、生存状态,把握其传承、保护和空间拓展规律,为宁波地方拳种的生存提供理论参考。
一、四明内家拳的文化溯源(一)起源关于内家拳的源流,《王征南墓志铭》载称:“起于宋之张三丰”,“夜梦天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后世关于内家拳的附会之说,多出于此。
1930年,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在《少林武当考》一书中则认为:“言三丰为内家技击之祖者,始于此文,然不足信也”,“梦中授拳……其说荒诞”。
从内家拳所用的六字拳法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等拳术名词来看,内家拳仍是古时劳动人民在对武术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演化而来的。
宁波古称四明,内家拳这一名称被正式提出来最早也是出自宁波人黄宗羲之口,目前对内家拳的拳法纲要记载最为全面的文献同样是来自宁波人黄百家。
作为黄氏父子(黄百家乃黄宗羲之子)文章中谈到的内家拳的重要人物张松溪和王征南,都是古时宁波人。
清朝的武术与武技传承在清朝(1644年-1912年)期间,武术和武技传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为一个多民族与多族群组成的帝国,清朝对武术与武技的传承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这不仅是保护国家安全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武术和武技流派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武术与武技的传承以及对当代武术的影响。
一、清朝时期武术的背景与特点清朝面临着保卫国家安全和统一辽阔疆土的重任,武术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军队作战力量的重要手段。
清朝统治者注重军队精锐的选拔与训练,使得武术在军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清朝将武术划归为专门的军事机构,用以训练各级军官和士兵。
清朝时期的武术形式多样,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枪术、箭术等。
在这些武术中,内家拳的影响尤为明显。
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内外合一、以柔克刚的原则。
著名的内家拳流派有陈、杨、吴、孙四家。
同时,在清朝还有一些著名的外家拳流派,如八卦掌、形意拳等。
二、清朝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时期的武术传承,主要通过家族和师徒制度进行。
武术家族流派在清朝时期展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力,家族成员之间传承技艺,并向外界传播。
一些家族流派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师徒制度也在武术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的口授和点拨,使武术技艺得到了世代相传。
清朝还特设了武术考试,以选拔人才,保证武术的规范传承。
这些考试包括刀枪弓棒、拳术、搏击等内容,对传统武术技艺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规范。
三、清朝武术对当代武术的影响清朝时期的武术传承与发展,为当代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武术家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武术理论和技巧,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这些基础在后来的武术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清朝时期武术的传承方式,延续至今,师徒制度仍然是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当代,许多武术家都通过师徒制度学习武术技艺,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谈谈内家拳与外家拳一直到清朝黄宗羲写《王征南墓志铭》前,有历史记载的五千年间,中国传武都没有内家拳和外家拳的说法。
黄宗羲是把武术分为内家外家始作甬者,从此之后,武术便分裂了,出现了纷争。
孙禄堂是反对内家外家之说的,我的师伯刘承德也说:“只有内行外行之分,没有内家外家之分”。
我的师爷说:“太极拳练得不好也就成了外家拳,外家拳的最高境界也是太极境界。
都是殊途同归的。
”这些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内家和外家本无分别,都是传统武术,都是体用结合,都是内外兼修,目的是一样的。
但孙禄堂后来只练太极、形意、八卦,还曾想练通背,未果。
说明他还是承认内家拳与外家拳有一些不同的。
刘承德师伯先是学中国跤,济南的跤术也是全国闻名的,但他后来跟我师爷学了太极拳,坚持不懈,矢志未渝。
自从产生了概念,就有了分类,内家拳与外家拳确实也有了分别。
反对分别是因为它们间的共性,也是为了武术界的团结。
很多人致力于拔高内家拳,贬低外家拳,这是不对的。
外家拳有练得不好的,但也有练得好的,好的也必须合理;内家拳有练得好的,但练得不好的更多,练得不好的还不如外家拳。
事实上,在技击方面,总体比较,外家拳还优于内家拳,原因就是很多练内家拳的被一个内字误导到坑里了。
有的人竟然说“外家拳练筋骨皮,内家拳练一口气”。
极端片面性可见一斑。
那么内家拳与外家拳有哪些不同呢?先看黄宗羲是怎么区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
黄宗羲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即其传人也。
”从这段话来看,外家拳是主动进攻的,内家拳是以静制动的。
后文中还有一些关于内家拳的描述,如“今人以内家无可眩耀,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
”沈一贯的《搏者张松溪传》中说张松溪“恂恂如儒者”,这两段话说明内家拳外示安逸,筋骨肌肉也不粗壮有力(现代人表演内家拳都是眩耀外力,或者眩耀自己的松柔,都是外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