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
- 格式:ppt
- 大小:363.50 KB
- 文档页数:12
《巴金短文两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一.教材分析: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说教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
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A. 创设情境法B. 疑读法C. 议读法三、说学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
(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巴金优美散文集巴金的以讲真话,抒真情,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感动别人为特点。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巴金优美散文集,希望您喜欢!巴金优美散文集一:海上的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幺?巴金优美散文集二:繁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阅读答案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巴金①在万国殡仪馆里,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躺着的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的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②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又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③灵堂里灯光不够亮。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
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
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
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着头。
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
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
“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
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④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扶着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
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
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站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
他又伸出手,扶着引路人的肩默默地退去了。
1.短文第①段写“许许多多的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第②~④段具体写了哪些人?2.短文中多次用到了“恭敬”“恭恭敬敬”这两个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选两句抄写下来。
3、12句中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3.短文中还用到很多如“静静”“痴痴”“慢慢”“默默”这样的叠词,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答案1.具体写了秃顶的老人,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一群小学生,杂志社的工友,一个盲人。
2.(1)灵堂里灯光不够亮。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
巴金的散文三篇巴金文艺美学思想是现代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艺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和艺术欣赏实践表现出来的,他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
小编精心收集了巴金的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学习!巴金散文:废园外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
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
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
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巴金的短文三篇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巴金的短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巴金的短文三篇,希望大家喜欢。
巴金的短文篇1:小狗包弟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
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
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
是的,我也养过狗。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事情。
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
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
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
巴金散文随笔节选《旅途随笔》6篇他能够倔强!他能够恨!他能够用自己的两只手举起生活的担子,不害伯,不悲哀。
他能够做别的生在富裕的环境里的小孩所不能够做的事情,而且有着他们所不敢有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金散文随笔节选:《旅途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巴金散文随笔节选《旅途随笔》一个车夫1这些时候我住在朋友方的家里。
有一天我们吃过晚饭,雨已经住了,天空渐惭地开朗起来。
傍晚的空气很凉爽。
方提议到公园去。
我们匆匆跳上两部洋车,让车夫拉起走了。
我在车上坐定了,用安闲的眼光看车夫。
我不觉吃了一惊。
在我的眼前晃动着一个瘦小的背影。
我的眼睛没有错。
拉车的是一个小孩,我估计他的年纪还不到十四。
“小孩儿,你今年多少岁?”我问道。
“十五岁!”他很勇敢、很骄傲地回答,仿佛十五岁就达到成人的年龄了。
他拉起车子向前飞跑。
他全身都是劲。
“你拉车多久了?”我继续问他。
“半年多了。
”小孩依旧骄傲地回答。
“你一天拉得到多少钱?”“还了车租剩得下二十吊钱!”我知道二十吊钱就是四角钱。
“二十吊钱,一个小孩儿,真不易!”拉着方的车子的中年车夫在旁边发出赞叹了。
“二十吊钱,你一家人够用?你家里有些什么人?”方听见小孩的答话,也感到兴趣了,便这样地问了一句。
这一次小孩却不作声了,仿佛没有听见方的话似的。
“你有父亲吗?”方并不介意,继续发问道。
“没有!”他很快地答道,“母亲呢?”“没有!”他短短地回答,声音似乎很坚决,然而跟先前的显然不同了。
“我有个妹子,”他好像实在忍不住了,不等我们问他,就自己说出来,“他把我妹子卖掉了。
”我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这个“他”字指的是什么人。
我知道这个小孩的身世一定很悲惨。
我说:“那么你父亲还在——”小孩不管我的话,只顾自己说下去:“他抽白面,把我娘赶走了,妹子卖掉了,他一个人跑了。
”“有这么狠的父亲!”中年车夫慨叹地说了。
以后他又问小孩:“你父亲来。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雨》的第一章原文在一个城市里住了三个月,现在要搬到另一个更热闹的城市去了。
不凑巧搬家的前一天落起雨来。
这雨是从正午开始落的,早晨太阳还从云缝里露过面。
但是报纸上“天气预报”栏里就载了落雨的事情。
一落雨,就显得凄凉了。
虽说这地方是一个大港,每天船舶往来不绝,但是我住在僻静的山上,同热闹的街市和码头都隔得很远。
山上十分清静。
在我的房里只听得见下面滨海街道的电车声,和偶尔响起来的小贩车上的铃声。
电车声也并不显得吵闹,而且不多。
我的房里有两面窗。
打开正面的窗望出去,望得见海,推开侧面的窗,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级路。
每天经过这石级路的人,除了几个男女学生外,就少到几乎没有。
而且学生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走过的。
有时我早晨起得较晚,就可以在被窝里听见女学生的清脆的笑声。
山下的房屋大半是平房,就是楼房也只有那么低低的两层。
日本的房子矮得叫人发笑。
但是因此我每天可以在房里望见海上的景象,没有高耸的房顶遮住我的眼光。
轮船开出去,就似乎要经过我的窗下。
而帆船却像一张一张的白纸在我的眼前飘动。
其实说飘动,并不恰当,因为帆船在海上动,我的眼睛不会看得清楚。
在那些时候海的颜色总是浅蓝的。
海水的颜色常常在变换,有时是白色,有时深蓝得和黑夜的天空差不多。
在清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像一根明亮的白带,或者像一片发亮的浅色云彩。
初看,绝不会想到是海。
然而这时的海却是最美丽的。
我只看见过一次,还是在昨天晚上。
恐怕一时不会再看见了。
本来以为今晚还可以看一回,但料不到今晚却下了雨。
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见了。
我灭了房里的电灯,推开窗户去看外面。
只有星星似的灯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
灯光因为雨的缘故也显得模糊了。
别的更不用说。
外面风震撼着房屋,雨在洋铁板的屋顶上像滚珠子一般地响。
今晚不会安静了。
但这些声音却使我的心更加寂寞。
我最不喜欢这种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环境。
一遇到这个我就不舒服。
这时我的确有点悲哀,但并非怀念过去,也不是忧虑将来,只是因现在的环境引起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