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课件 7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4
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 田麦久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1、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2、个性心理因素3、社会学因素(二)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二、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功利性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1、概念: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1)运动训练是最主要的构件2)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3)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于A、遗传效应B、生活效应C、训练效应3、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1)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结果(2)竞赛是运动训练的一种形式或手段(3)相互依存关系(4)合理安排比赛和训练(二)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和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下机体的适应性和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6现代科技的全面性和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和任务1、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依心理训练目标与训练、比赛的关系划分:
分为:比赛期心理训练、训练期心理训练和比赛后的心理调节。
比赛期心理训练集中于调整运动员的心理过程,而日常心理训练则相对偏重于发展各种心理技能、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竞赛结束后的心理调节目的肯定比赛中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因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以激发其再战求胜的强烈动机。
二、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
(一)目标设置技能训练
、目标设置的意义:
①目标使运动员的注意和行为指向需要练习的任务;
②目标可以动员运动员的能量和努力;
③目标使运动员在其进步缓慢时坚持下去;
④目标激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寻找最合适的策略和手段以实现目标。
、目标特征:
)表现的目标与结果的目标:
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是目标设置计划中最基本的原则。
确定竞赛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最理想的是运动员应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