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46
运动员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工具。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状态,提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以下是一个标准格式的运动员训练计划,详细描述了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和训练目标。
一、训练目标本训练计划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和灵活性,以及技术和战术水平。
通过系统的训练,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训练周期本训练计划共分为三个周期: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
每个周期的训练内容和强度都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阶段的训练需求。
1. 准备期准备期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基础素质和技术水平。
训练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灵活性训练和技术训练。
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以适应后续阶段的训练需求。
2. 竞赛期竞赛期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训练内容包括有氧运动、速度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训练强度适中,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和应对能力。
3. 恢复期恢复期主要是为了让运动员恢复体力和调整状态。
训练内容包括有氧运动、放松训练和康复训练。
训练强度较低,以帮助运动员恢复体力和调整状态。
三、训练内容根据训练目标和周期的不同,训练内容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示例训练计划的训练内容: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每周进行3-4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
2.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包括举重、引体向上、深蹲等,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每周进行2-3次,每次进行4-6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
3. 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包括拉伸、瑜伽等,可以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身体柔韧性。
每周进行2-3次,每次进行15-30分钟。
4. 技术训练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和技术细节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每周进行3-4次,每次进行1-2个技术项目,每个项目进行10-20分钟。
5. 速度训练速度训练包括短跑、爆发力训练等,可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敏捷性。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总分:181.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6,分数:6.00)1.在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提高专项竞技能力主要是在 ( )(分数:1.00)A.基础训练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2.优秀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始终保持在高水平区间起伏的是 ( )(分数:1.00)A.基础训练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3.对跳水来说,在全程性多年训练的最佳竞技阶段,训练的首要内容是 ( )(分数:1.00)A.专项心理品质B.专项技术C.专项运动素质D.训练理论知识4.为了检查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应组织的训练课是 ( )(分数:1.00)A.身体训练课B.技战术训练课C.综合训练课D.测验、检查课5.在全程性多年训练的基础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增加的方式是 ( )(分数:1.00)A.循序渐进B.波浪式C.跳跃式D.锯齿式6.下列练习适宜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的是 ( )(分数:1.00)A.快速力量练习B.技术练习C.耐力练习D.速度练习二、{{B}}判断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7.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决定了要制定多年训练计划。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8.儿童少年在基础训练阶段,训练负荷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要尽可能地加大训练负荷,促进其竞技能力的快速提高。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9.安排参加基础训练的儿童少年的训练负荷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0.在专项提高阶段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
负荷通常呈波浪形,在高水平之间起伏,有张有弛,保持明显的节奏。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1.在最佳竞技阶段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
负荷通常逐年提高,并常常力图逼近个人运动负荷的极限。
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3.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指导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7.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既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的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得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运动能力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
1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1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动训练学训练计划方案引言运动训练对于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能水平非常重要。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运动目标,提升运动能力,并且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个运动训练学的训练计划方案,希望能帮助大家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从而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
训练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定制,常见的训练目标包括增强耐力、增加肌肉力量、提高爆发力、改善灵活性等。
在选择训练内容和方法时,需要根据训练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
训练周期一个训练周期通常为4-8周,每周进行3-5次的训练。
每次训练的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次训练时间为45分钟至1小时。
训练内容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的有效方式。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骑车、游泳等。
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身体条件,选择一种或多种有氧运动进行训练。
初级阶段可以适量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逐渐提高心肺功能。
中级和高级阶段可以适当增加距离和速度,提高耐力水平。
2. 肌肉训练肌肉训练是增加肌肉力量的关键。
可以选择力量训练器械,如哑铃、杠铃等,也可以选择自身体重训练,如俯卧撑、深蹲等。
肌肉训练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重量和次数进行训练。
一般建议每组重复8-12次,进行2-3组。
每周进行2-3次的肌肉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肌肉力量。
3. 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是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身体灵活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灵活性训练包括瑜伽、伸展体操等。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灵活性训练项目,每周进行2-3次的训练。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伸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保持每个动作的持续时间在15-30秒,每个动作进行2-3次。
4. 其他训练除了上述三个基本训练项目外,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其他训练,如核心训练、速度训练等。
核心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可以选择平板支撑、平衡球等训练。
速度训练有助于提高爆发力和加速度,可以选择短跑、跳绳等训练。
标题:2024年体育运动训练计划书引言: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临近,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在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上取得成功,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而细致的训练计划。
这份计划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以确保我们的运动员能够实现最佳的竞技状态。
一、目标设定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支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运动队伍,能够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争夺金牌。
为此,我们设定了以下具体目标:1.增强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确保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比赛策略,以便在团体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
3.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帮助运动员应对压力和挑战。
4.优化训练方法和康复计划,减少运动损伤。
二、训练周期规划我们将训练周期分为基础期、提高期、赛前调整期和竞赛期四个阶段。
1.基础期(2022年1月-6月):重点是体能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提高期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期(2022年7月-2023年12月):通过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赛前调整期(2024年1月-5月):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训练量,保持竞技状态,同时进行心理调适。
4.竞赛期(2024年6月-8月):参加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检验训练成果,争取最佳成绩。
三、训练内容与方法1.体能训练:采用先进的训练设备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
2.技能训练: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战术训练:通过模拟比赛情景,训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决策能力。
4.心理训练:引入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运动员增强自信、提高集中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5.康复训练:与医疗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
四、监控与评估1.定期进行生理和心理测试,监控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2.分析训练和比赛数据,评估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3.建立运动员健康档案,跟踪他们的长期发展。
运动员训练计划一、引言运动员训练计划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标准的运动员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周期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训练目标1. 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2. 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训练计划,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
3.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毅力和抗压能力,以应对比赛中的各种挑战。
三、训练内容1. 力量训练:包括重量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核心肌群训练等,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力量输出能力。
2. 速度训练:包括起跑训练、加速训练和维持速度训练等,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表现。
3. 耐力训练:包括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4. 柔韧性训练:通过拉伸和瑜伽等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关节灵活性和身体柔韧性。
5. 技术训练: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训练计划,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技术细节的调整和比赛策略的训练等。
四、训练周期1. 基础训练期:主要以提高运动员的基础体能和技术水平为目标,持续时间为4-8周。
2. 竞赛准备期:在基础训练期之后,逐渐增加竞赛特定的训练内容,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比赛,持续时间为4-6周。
3. 竞赛期:根据比赛计划,进行相应的竞赛准备和恢复训练,以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五、训练方法1. 分阶段训练:根据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和难度。
2. 循序渐进训练:从基础训练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量和负荷,以避免运动伤害和过度训练。
3. 个性化训练: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
4.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运动员进行体能和技术测试,以评估训练效果,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
对于运动员两年以上的训练过程的设想和安排,都属于多年训练计划,其时间跨度有时可长达十几年。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时,要求运动员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从整体上、发展上宏观地规划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多年训练计划对于年度、大周期等训练计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它对未来较长时间的训练活动所做的预测仅仅是框架性的,而不可能做到详尽具体。
尽管在组织实施时,由于许多非可控因素的干扰,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在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通常都有时间、有可能通过某些调整及修正措施,将训练过程的基本方向控制在原有的轨道上,使其总体规划保持基本的稳定。
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都已表明,不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为了保证多年的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即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和整体的规划。
调查表明,我国不同项群奥运选手的培养期在7.6—11.2年之间(表10-1)。
一、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部分,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运动员体能的改变,要以各生理系统机能的提高为基础而表现为高度发展的运动素质,这种生物适应机制要通过有机体逐个细胞成分的改变和代谢能力的提高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才能予以实现。
例如,要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必须通过系统组织的有氧训练,使其心腔容积、心肌厚度及心肌收缩力量逐渐增大,促进其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化,进而改善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和支持运动器官的负荷能力。
对这一训练过程,需要认真地做出规划,在训练内容、手段和运动负荷安排等各方面保持必要的连续性,才能保证发展有氧耐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运动员发展技能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
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文件。
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为组织系统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
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是从事系统训练活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
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运用专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可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的状态。
在这种高度动员状态下的工作一定时间,机体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首先是提示性的要求,而后是强制性地命令机体不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下降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再次投入紧张的训练。
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个循环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
表11-1 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周期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训练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创造好成绩比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发应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恢复时期)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
运动员训练计划一、引言运动员训练计划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运动员训练计划的标准格式,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安排、训练强度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训练目标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竞技项目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是训练计划的首要任务。
例如,对于田径运动员,训练目标可以包括提高速度、耐力和灵敏度等方面;对于篮球运动员,训练目标可以包括提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意识等方面。
三、训练内容根据训练目标,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是训练计划的核心。
训练内容可以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
以田径运动员为例,训练内容可以包括跑步训练、跳远训练、投掷训练等项目。
四、训练时间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安排是保证训练计划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根据运动员的日程安排、身体状况和训练内容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训练时间表。
例如,每天早上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下午进行力量训练,晚上进行技术训练等。
五、训练强度控制训练强度的控制是保证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关键。
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制定合理的训练强度。
训练强度可以通过心率监测、负荷控制等方式进行。
同时,要注意适当的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伤病。
六、训练评估与调整定期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体能测试、技术评估等方式,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七、训练计划的执行与监督训练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是保证训练计划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训练计划的顺利执行。
八、总结运动员训练计划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工具。
本文详细介绍了运动员训练计划的标准格式,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安排、训练强度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实现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