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5
二十三劝学练习与思考一、“而”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十多次,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1.登高而.招参考答案:1.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而.神明自得参考答案: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3.蟹六跪而.二螯参考答案: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4.锲而.舍之参考答案:就,表承接的连词。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参考答案:却,表转折的连词。
6.吾尝终日而.思矣参考答案: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参考答案: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参考答案: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二、文言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差别。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辨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1.声非加疾.也参考答案:强,现代汉语一般意为“疾病”。
2.而绝.江河参考答案:橫渡,现代汉语意为“断绝”。
3.而致.千里参考答案:达到,现代汉语意为“给予,赠送”。
4.而青.于蓝参考答案:(颜色)深,现代汉语语意为“蓝色或黑色”。
5.假.舟楫者参考答案:凭借,现代汉语意为“真”的反义词。
6. 金.就砺则利参考答案:金属制的刀剑等,现代汉语般意为“黄金”。
三、诵读时应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恰当的语调和节奏有利于理解文本的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时的思绪。
试用“/”和“.”标示出课文第1自然段的停顿和重读。
参考答案: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矣。
...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而日参省四、当今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的社会,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
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参考答案:提示: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需要学习。
二十百合花练习与思考一、通读课文,围绕题目“百合花”,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百合花”指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文中的“百合花”指的是新媳妇的一床全新的枣红底洒满白花的被子,这是全文的线索。
2.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参考答案:可以看出新媳妇的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小说中,她的性格是发展的。
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
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
”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
“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3.“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美好的心灵。
“百合花”和小通讯员、“我”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参考答案: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
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
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百合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我”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都有其独特作用,如交代相关的时代或历史背景,极力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等等。
具体分析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参考答案:这段景物描写清新秀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这正与“我”那种欢快愉悦的心情和谐一致。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后思考题解析参考答案第1课《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答: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15 珍奇的动物——针鼹思考与练习一、默读课文,说一说针鼹的“珍奇”体现在哪些地方?参考答案:针鼹的“珍奇”主要体现在:“披挂着粗硬、尖锐的刺”;“有锐利的爪子”,挖洞速度之快,“穿山甲也不是它的对手”;长嘴,尖喙,用鼻子探测寻找食物;“胃表皮粗糙,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奇特的繁殖能力,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繁殖期会生出一个临时的腹部口袋”,“怀孕时挖好”了“护理巢穴”。
(或者:体形较小,浑身长刺;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以食蚁为主,冬天蛰伏;卵生,哺乳,有临时的育儿袋,等等。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出发,归纳针鼹的主要特点。
二、本文要介绍的是针鼹,却多处写到刺猬。
从课文中找出两者的异同,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课文第2至第4段介绍针鼹与刺猬的异同。
这样比较着写,便于读者了解针鼹。
刺猬读者较为了解,拿熟悉的东西来比较陌生的针鼹,读者容易想象,脑子里会形成一个针鼹的大概模样。
这样写容易达到说明的目的。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方法,并能了解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说明文中运用数字可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效果。
读一读下列含有数字的句子,并具体谈谈使用这些数字的效果。
1、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雄的略大一些。
2、针鼹的爪子十分厉害,像人手又有点像鸡爪,挖土速度快,且比较深,一口气可挖1.5米左右。
3、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
参考答案:1、有了长宽的数字和参照物刺猬,可以准确了解针鼹的大小,增加了科学性,避免了知识模糊。
2、有了数学,明确了快的速度,读者还可以用已知的别的动物的速度来跟针鼹作比较,对针鼹有了具体的认识。
3、有了数字,读者就能明白作者心中的“并不冷”指的是什么。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何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
中职语文20.《百合花》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二十百合花练习与思考一、通读课文,围绕题目“百合花”,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百合花”指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文中的“百合花”指的是新媳妇的一床全新的枣红底洒满白花的被子,这是全文的线索。
2.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参考答案:可以看出新媳妇的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小说中,她的性格是发展的。
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
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
”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
“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3.“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美好的心灵。
“百合花”和小通讯员、“我”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参考答案: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
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
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百合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我”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都有其独特作用,如交代相关的时代或历史背景,极力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等等。
具体分析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参考答案:这段景物描写清新秀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中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八、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要求一、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并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感受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课文分析主旨分析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课文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课文正标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标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结构分析导语:指明写作背景,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写袁隆平是如何发现真理的,表现了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突出了他的学术精神和品格。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的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
十一荷花淀练习与思考一、课文通过生动、细腻的描摹,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了优美的最物。
品味下面语句,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1.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参考答案:用比拟中拟人手法,写出了“她”(水生嫂)编席手艺的纯熟巧妙。
2.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参考答案:暗喻和夸张兼用,形象化地说明了芦苇之多。
3.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出小船行驶之快,间接地写出驾船人技术之娴熟。
二、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凭借的艺术手段。
说说下列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参考答案:这个细节描写表现出女人内心的震动,为丈夫担忧,又不能阻止丈夫上前线杀敌,内心颇不平静。
2.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参考答案:“呆呆地”写出女人为丈夫上前线深深的担忧之情,省略号将该句语气延缓,表达出女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3.“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参考答案:这句话形象地写出说话者的“口是心非”,既想去探望丈夫,又不好直接表达自己想看的心理。
句中“本来”、“有什么看头”等,反复强调自己不想看,与实际行动——冒险去看,形成鲜明的反差,语言幽默有趣,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三、比较下列几组句子表达上的细微差别,判断哪种表达更好,谈谈你的理由。
1.第一组(1)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2)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你怎么了?”参考答案:句(1)表达效果更好,“怎么了,你?”突出女人对丈夫异常表现的关切,也写出了女人的细心、温柔。
2.第二组(1)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2)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参考答案:句(2)表达效果更好,女人的语言中有一处破折号,写出女人语气的延宕,突出女人内心对丈夫的不舍。
课文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古都的秋一、提示:五幅画:秋晨小院、落槐扫痕、秋蝉残鸣、闲话秋凉和胜日秋果。
五幅画面分别从色、形、声、味、姿、韵等不同的角度与作者的孤寂心情交相融合,创造了故都之秋充满诗情画意的“清”、“静”而“悲凉”的审美意境。
二、本文作者以“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手法写出古都的秋味。
如果说第3段至11段是实处落墨,那么第2、第13段写南国之秋和第12段的议论,则是从虚处渲染。
虚实结合,意味更浓。
写南国的秋,是为了以南衬北,以“淡”衬“浓”,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之深。
作者写南国的秋和国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感悟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三、提示:如题作“北平的秋”,意味就不同,与作者所表达的伤时忧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
本文写作时,,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之后,用“故都”一词,更能折射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的隐忧,表达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二晨昏诺日朗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诺日朗瀑布。
不同的观察点及瀑布呈现的不同特点如下:1、行驶在公路上:听到瀑布声音的变化,悠长的叹息→嘈杂而清脆→呼啸→轰鸣→冲天而起;2、距离不到一百米处:形成水帘,飞扬水雾,显得有些单薄,震撼天地的声响;3、走近诺日朗:轰鸣声越来越大,水雾也越来越浓,惊天动地的气势;4、绕到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
二、略。
三、略。
三瓦尔登湖(节选)一、本文写了湖,也写了湖岸、湖边森林、湖上天空等,但主要还是集中地写湖。
“最美”指湖上风景优美,“最有表情”指湖上景物变化多样,生动迷人。
可以举例解答此题。
如“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沙张挂在山谷之上”,很有美感;而“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以人脸面作比,形象生动,写出了湖的表情。
二、1、这是实写,但又是想象。
人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大地的眼睛”意即可从瓦尔登湖看到大地(大自然)的灵魂。
因而作者说人望着它,可以观照自己的天性,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他对人的美好天性、人的自然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3、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工业的污染使大自然失去了诗意。
4、这是对纯净和平静的瓦尔登湖的赞颂,由此推延到对整个大自然的赞颂。
5、作者把瓦尔登湖看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因而在他看来,能像瓦尔登湖一样(即具备上述品格)的人少之又少。
四、守财奴一、小说围绕财产所有权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情节,重点描述了三件事,即葛朗台抢夺梳妆匣、骗取财产继承权、病危弥留之际还守在密室前生怕别人偷了他的金子,以此来表现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
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此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向金融资本时代过渡,葛朗台就是这个时期典型的爱财如命、贪婪成癖、至死不变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人与人(包括家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因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如争抢梳妆匣时,葛朗台“瞪着金子的眼光”;要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时,女儿在他眼中仿佛“金铸的一般”;临终之时,看见十字架、圣水壶,“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
这三处对眼睛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
三、1、一“纵”一“扑”,葛朗台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
2、如何使女儿放弃对妻子财产的继承权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3、紧张,生怕女儿反悔。
4、“人生就是一件交易”,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便什么东西都没有,哪怕是父亲和女儿之间,也只有“平等交易”的关系。
这便是一切守财奴的哲学。
金钱将这一点亲情也给灭绝了。
5、守财奴的本性至死不变。
6、可能有些夸张,但不这样夸张不足以表现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
五、关汉卿(节选)一、主线写了“关叶斗”和“关朱会”,副线写了王著刺杀阿合马和《窦娥冤》演出前后的事件。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将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既强化了戏剧冲突,又丰富了思想内涵,同时突出了人物性格。
二、前半场主要是表现了关汉卿和叶和甫的矛盾冲突,他们两个,一个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一个却充当了元朝统治者的无耻奴才和帮凶。
剧本通过他们两个的矛盾冲突,塑造了关汉卿这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视名利为粪土、为人间伸张正义而义无反顾的志士形象;朱帘秀是对关汉卿形象的一个补充,后半场主要通过他们俩的狱中相会,一是表现他们的坚贞爱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和元朝统治集团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不畏权势,勇敢斗争,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三、这首曲子以生动的比喻,写书会人才(“书会”宋元间说话人、戏曲作者与艺人的行会组织,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写出了关汉卿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六、别了,哥哥一、本诗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
那时,19岁的诗人已经历了1927年“四一二”和1928年夏的两次被捕,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
本诗即表达了诗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与敌对阶级彻底决裂的决心。
作者表达的感情真挚而又强烈,表现出中国现代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真实情志的表达。
诗人白莾宣告要与哥哥及其所属的阶级决裂,出自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和必将摧毁旧世界的坚定信念,这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同时,出于真实的感情,他也不会忘掉与哥哥“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的手足之情,为了割断这种手足之情,他不无痛苦,这也是十分真实的。
而写出这一层感情,更衬托出诗人坚定的革命信仰、立场和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决心,因而非常感人。
三、《别了,哥哥》主要用对比手法,《血字》则多用比喻。
七、告别权力的瞬间一、华盛顿的一生值得颂扬的事迹很多,决不是一篇短文里所能容纳得了的,作者的匠心就在于他选取了华盛顿告别权力的这一“瞬间”场面来描写,这可以把华盛顿的功勋、品格和广受人民爱戴集中反映出来,可以突出文章“领袖与公众一致,伟大与平凡统一”主题。
提示:“权力”对于一般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华盛顿在两任总统以后,执意离任退休,主要是为了实现民主社会的理想,“不愿意让权力如此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也是因为他确实希望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享受日常生活的乐趣。
华盛顿的政治理想、伟大人格和平常心,与当今社会中一些对权力无限贪婪的人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不能不给我们心灵以强烈冲击,使我们深深感动。
二、1、退休回家过宁静生活,民主社会里权力不能长久集中在一人之手,都是华盛顿多年的愿望,而这两者此刻就要实现,他当然喜不自胜,甚至陶醉于这一刻了。
2、“寂静无声”、“竟然”等词语和女人流泪的细节,突出表现了人们对华盛顿的无限崇敬、爱戴与依依不舍,从侧面突出了华盛顿伟大的人格魅力。
3、这是美好的民主社会图景,这是华盛顿杰出而质朴的人格的鲜明体现,也是由光辉的历史(包括华盛顿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走向理想中的未来的瞬间。
4、“泪花点点”是因为他未料到群众的热情如此强烈而激动。
“似是严肃,又似是悲哀”,是华盛顿此时内心复杂感情的流露。
严肃,是因为他最深刻地体味到这是民主社会理想得到实现的时刻;悲哀,比较难于说清,可能是他觉得自己未能为人民做出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是想到以后不能为公众服务了。
“任满头白发,飘动在微风里”,可使读者想见华盛顿此时仍然在感动和沉思之中。
八、拿来主义一、开头先谈“送去”与“送来”,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在批判错误观点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近代中国落后的“闭关主义”入手,进而着重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的实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拿来主义”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二、1、用反语进行讽刺,说明一味“送去”是一种倒退。
2、为“破”的部分作结,同时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前一句同样运用反语,富于讽刺意味。
3、一个“全”字,语气坚定,态度鲜明。
4、点明了“拿来主义”的含义,与后文“占有,挑选”的观点相呼应。
三、略。
九、胡同文化一、提示:从全文来看,胡同文化指的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住方式上的安土冲迁和独门独院,饮食要求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是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文化,它无力抗争新的文化潮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难免消失。
二、本文的语言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曾有人这样评价:“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
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
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一文中语)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词句在文章中处处届时,如第8段的文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北京市民对他们的简单生活的由衷的满足感,朗诵时若再带有京腔,则更具神韵,又如第2段历数胡同的来源,所举例子都比较有趣,看似信手拈来,却极具代表性,可读性又强。
一句“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的调侃与幽默,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体会其文化的意味。
三、作者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对其非常了解、熟悉,这种文化也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从本文可以看出他的喜爱之深。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有不少也就是作者所认同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如此眷念。
但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带有消极意味,在时代大潮下,这种文化必然要走向衰落。
他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
但是对于它的衰落还是感伤不已。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文化人对一种浸润已久的传统文化是难以简单、决绝地舍弃的,我们要理解这种复杂感情。
十、唐诗过后是宋词一、对于流行歌曲,作者认为它们有些歌词想法很深,视野很广,对情感、人生和命运有深切体会和深层次的思索,并非都是无病呻吟或文化快餐;但有的流行歌曲歌词存在缺陷,花拳绣腿,滥俗套话,缺乏含蓄自然的韵味,有的还不知所云。
对于当代诗歌,作者认为一些诗歌死样怪气、无病呻吟,语言艰涩,故作深沉、故弄玄虚,与大众隔绝。
作者认为流行歌曲需要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增强歌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提升歌词的文学品位;当代诗歌则要贴近百姓,亲切自然,不要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这样才能“留住唐诗”里那种让人感动的东西。